>>文化产业>>电影加互联网,究竟能带来什么?
2015年04月15日
电影加互联网,究竟能带来什么?
电影加互联网,究竟能带来什么?

当电影产业遇到互联网时代

截至2014年8月5日,《小时代》系列电影票房总计超过13亿元,创造了中国系列电影票房新纪录。当日,该片出品发行方乐视影业在京主办了一场“思享”会。围绕以《小时代》系列电影为代表的“互联网时代电影产品群成功原因”这一话题,与会者探讨了“平台+内容+终端+应用”的乐视生态如何推动中国电影产业的“网生代”概念。

互联网企业进军电影业

从2014年开始,以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纷纷进入电影行业,关于互联网与电影的战略合作、并购、融资纷至沓来,仅今年上半年,涉及的资金规模就已超过200亿元。2014年6月上海国际电影节上,至少有5场论坛讨论内容与互联网相关。

当更多的互联网公司进军电影产业,传统电影公司开始焦虑:在互联网时代,中国电影产业将往何处去?博纳影业董事长于冬曾不无焦虑地说,“现在似乎一夜之间,拍电影不再是电影公司的专利了,这对电影行业的冲击很明显。”

其实早在2010年某次活动中,乐视影业CEO张昭就曾笑言,今天作为台下嘉宾的马云,或许3年后也会加入台上这些电影业的大佬中来。现在来看,张昭的预言已经成为现实。互联网时代下电影产业的大幕正式拉开。

将线上热度转为线下票房

电影产业的互联网思维,就是强调观众和市场的重要性,强调电影产品尊重用户的消费者服务意识。而这种服务意识,本质上也就是电影产业互联网化的集中体现。

去年6月,《小时代》第一部正式上映,上映首日即以8000万元票房创造国产2D影片票房纪录,最终以4.84亿元收官,而《小时代》第三部上映首日则以1.1亿元票房再次刷新国产2D电影票房纪录。闪亮的票房数字背后是紧紧围绕用户需求所作的O2O贴心服务。乐视影业将那些平均年龄在15至25岁的年轻人群体定义为“超级乐影客”,乐视影业会为他们提供优先观看、获赠电影衍生品等福利,乐视影业O2O的市场闭环将用户需求牢牢锁住。

联系之前创造国内动画片票房纪录的《熊出没之夺宝雄兵》及近日中国首部微电影改编成的大电影《老男孩之猛龙过江》的成功,张昭表示,虽然3部影片题材内容不同,面对的互联网用户群体不同,但只要将互联网平台上拥有的热度转换为线下的票房,就掌握了互联网时代电影产业的关键竞争力。

中国电影产业进入“网生代”

在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学术活动部主任王旭东看来,《小时代》系列等影片的成功昭示着中国电影产业经历了第五代、第六代之后,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也就是“网生代”。他列举了由网络微电影《老男孩》改编的《老男孩猛龙过江》,“这部电影颠覆了传统电影产业模式,充分利用与用户沟通互动的方式,为观众提供了更多的寻找、组合、阐释的机会与乐趣。”王旭东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老男孩之猛龙过江》是一个具有独特代表性的“网生代”作品,而《小时代》系列、《熊出没之夺宝雄兵》等电影都是“网生代”思维下的产品。

对于熟知互联网,但却对电影行业相对陌生的网络营销研究者吴声而言,互联网与电影的结合恰好说明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态的边界正在消融,“网生代”这样一个概念的逻辑正是基于互联网,因此需要以互联网的产业逻辑来看待整个中国电影产业的变革,而不能拘泥于传统电影行业的价值观视角。

谈到互联网逻辑,张昭认为,今天所谓的“互联网时代”不再是PC互联网时代,而是移动互联网时代。而移动互联网相比于PC互联网的不同点在于:商业模式改朝换代——“流量”经济变身“粉丝”经济;传统行业进入移动互联网生态链,效率大幅提升;增值服务继广告、游戏、电商之后成为第四大盈利模式。这其中,电影发展的目标应是实现“五屏合一”,即电视大屏、PC屏、Pad屏、Phone屏及电影大屏。

虽然“网生代”几部代表作品票房表现不俗,但整体来看,面对瓜分中国电影票房的好莱坞电影,中国电影仍面临着重大考验。在王旭东看来,如能打通全球最大的网民与电影观众市场,让网民与影迷能更高效互动起来,重点发展“网生代”电影,扶植“网生代”导演,是将中国电影做大做强的重要策略。

(以上来源:中国文化报,内容略有删减)

互联网电影时代来了

互联网催熟了《小苹果》,是希望结出电影票房的胜利“果实”。至此,电影不再是一个最终的作品,而逐渐走向可以从制作就开始的全程营销。而这其中,互联网再次扮演了搅动行业变革的角色。今年以来BAT(百度、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巨头开始进入影视领域跑马圈地,娱乐宝、众筹、视频网站等从影片融资立项到上线,一股脑地都开始有了新的玩法。有人说,互联网电影时代,来了。

柯利明说,当他看到视频公司给他提供的数据,他被震惊了。用户在观看2010年的《老男孩》微电影时,在何时暂停、喜欢哪个桥段、哪里用户喜欢转发等都被记录在案。柯利明透露,《老男孩之猛龙过江》在制作中优酷提供的100条数据中,有75%都能被转化到电影制作中。

据优酷总裁魏明介绍,微电影《老男孩》拥有8000万真实粉丝,在优酷土豆集团推出的“中国网络视频指数”中,不仅能够直接看到粉丝的性别、年龄和地域构成,影片的踩顶、评论及转发数据等都为该影片的创造提供了数据基础。所以,在电影上映之前,其预告片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在视频网站的点击量就超过了1亿次。

制作方儒意影业将《老男孩之猛龙过江》定义为首部互联网电影。不过,一些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部电影距离真正的大数据电影还有很长一段距离,大数据的采集和运用太过初级。

链接

“大数据”出来的《纸牌屋》

“比你自己还要了解你”,这事儿被一个名为Netflix的美国视频公司办到了。被誉为白宫版《甄嬛传》的美剧《纸牌屋》,无疑被认为是大数据运用的首例成功者和典范。

《纸牌屋》前一段时间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大获成功,而这一切都归功于Netflix将大量的用户数据运用到该电视剧的制作、营销、发行等全部环节,拍什么、谁来拍、谁来演这些影视制作大事儿都是由观众来决定的。

而这是如何实现的?用户的浏览轨迹正在成为网站们最为丰厚的一笔财富。Netflix通过收集每天网上产生的3000多万个用户行为,包括每个用户观看视频时会在哪里暂停、回放、快进,以及评论和搜索请求,将其记录下来并进行分析。Netflix或许并不能准确知道单个观众点击暂停按钮的个人原因,但是如果足够多的人在整段视频中的同一个地方做了相同的举动,这个现象就足够让制作方们去挖掘。

互联网巨头在影视业强力布局

“电影公司未来都将给BAT打工,未来中国的影视集团只有三大,那就是BAT影视集团。”有如狼来了,面对互联网巨头今年在影视业频繁的布局,保利博纳总裁于冬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上的发言,让不少影片制作公司不寒而栗。

对此,易凯资本王冉就坦言,互联网公司进入影视行业,对这个行业带来了很大冲击,这一冲击不仅是资本冲击,更核心的是互联网思维带来的冲击。

BAT,频繁注入互联网思维

是看淘宝家的电影还是看QQ家的电影?这样的情况将很快发生在电影院。今年以来,BAT等互联网公司开始向影视圈“大跃进”。

阿里巴巴在影视圈的布局无疑是动静最大的。6月25日阿里完成了花费高达62.44亿港币收购文化中国60%股份的交易,文化中国传媒更名为阿里巴巴影业。而除了吸引到李连杰担任董事外,王家卫、陈可辛、周星驰这些大牌也被阿里收入囊中。按照计划,在未来两年内,阿里巴巴影业计划每年投资或制作8至10部电影、3至5部大中型电视连续剧以及3至5部网络连续剧。

同样给业界带来一阵骚动的还有阿里巴巴的娱乐宝。百元就能投电影,不仅可以让片方迅速融到资金,更重要的是给片方带来了大量粉丝和曝光量。6月13日,阿里巴巴在余额宝上推出了第二轮资金筹集,在不到24个小时的时间里,16万的买家买光了1460万美元的5部电影筹资额。

另外两家互联网巨头也悄然展开影视布局。腾讯视频宣布推出“为虎添翼”电影计划,投资电影《痞子英雄2:黎明升起》《我是女王》等。按照计划,腾讯将在今年投资至少6部大片,下半年也许还会推出其他项目。而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在今年2月投资了一家位于美国洛杉矶的影视制作公司,并在6月23日参与一档寻找电影天才的真人秀节目《全民电影》,希望对一部电影从选题、融资、组队等制作阶段开始,到发行、再到播放的全流程,提供深度数据规划与策略支持。

此外,乐视自2011年成立乐视影业后,在去年9月用9亿元拿下了花儿影视的所有股权;优酷也在今年3月宣布成立“优酷出品青年导演电影基金”,在未来三年将投入1.5亿元投资开发10个电影项目;就连新浪也将商业化嫁接到影视上。6月19日新浪透露将基于新浪网、微博用户行为及数据挖掘,要以资本合作方式,为电影业提供从立项到上映期的营销方案。未来新浪娱乐还计划与影片发行商、电影院和票务公司进行合作,共同打通整个微博的售票循环体系。

BYE,煤老板砸钱玩的时代

“现在我参加很多业内的饭局,都有BAT公司的身影。”著名影评人周黎明在一个影评人的私下聚会上感慨。

在6月中旬举办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至少有五场电影论坛讨论内容与互联网相关,涉及电影融资、销售、宣传发行、制作等多个环节。一位媒体人评论称,阿里巴巴数字娱乐事业群总裁刘春宁甚至获得了比影后巩俐还要高的关注度。

对此,一位业内人士分析,百度拥有全国最强的搜索数据、阿里拥有最强的购物消费数据、腾讯拥有最强的社交数据,这些一旦被运用到影视制作和营销中,将给电影市场带来巨大的想象空间。而也正是凭借着巨大流量和用户资源,业界普遍认为巨头的介入将很快给整个行业带来全新的变革。

一名电影行业的观察人士表示,原来这个场子里都是山西煤老板砸钱玩,他们压根不懂行业,所有资源都在封闭的链条中流动,不透明就是进入的门槛。BAT来了,首先要做的就是打破这种门槛,所以会让行业里的人产生巨大的危机感。

互联网带来资源和资金压力让影视公司们连忙通过收购补自己的短板。华策影视去年就大手笔收购克顿传媒,直接截取克顿的大数据库。而6月16日,华谊兄弟以2.66亿元控股了卖座网。

对此,中投顾问产业与政策研究中心研究总监郭凡礼表示:“互联网企业做影视其实有较大的先天优势。过去影视链条是串联的,一环扣一环,而互联网公司能借助大数据和前期用户需求挖掘,更准确地捕捉到观众的偏好和兴趣,来定制和优化影片制作,拍电影就不再像押宝一样,能做到有的放矢,降低投资风险。比如一部好电影,传统模式收入是10亿,放在互联网的体系里通盘操作,可能就能做到15亿元。未来影视行业中互联网公司或占据主导优势。”

(以上来源:北京晨报,内容略有删减)

【数据分析】

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引发了各个行业的创新转型。而“互联网+”同样也成为了诸多影视公司热烈讨论的话题。

回归2014年的暑期档电影,片方互联网化:题材互联网化、导演互联网化、营销更互联网化。互联网电影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票房神话:韩寒执导的电影《后会无期》上映11天突破5亿,截至14年8月5日,票房突破5.25亿元;截至8月4日,郭敬明执导的《小时代3》票房突破5.08亿。不少业内人士因而将2014年称为电影互联网化元年。那么,电影加互联网,究竟能带来什么?

互联网对于电影的影响,应该从电影票的电商化开始;过去电影票传统发售形式对于观众的体验极为不友好、为用户所诟病,娱乐变成了苦恼。近年来,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纷纷进军电影行业,众筹、电子商务、视频网站等互联网商业模式与电影产业嫁接,整个互联网开始了电影热,电影的战火也烧到了互联网平台。对于首次尝鲜互联网购买电影票的用户来说,价格肯定是用户最关注的环节。其次则是能让用户提早买到票,甚至能提早选座。这对于院方跟消费者都是双赢的局面,整个效率的提升是非常明显的。

其次,互联网对于电影产业的影响还来自宣发模式上的改变。以近期热映的《狼图腾》为例,在同一档期内,热映大片很多,格瓦拉通过全网平台的营销,结合电影内容的营销,创造了票房持续攀升的成绩。猫眼、格瓦拉们都尝到了互联网电影发行的甜头,去年好几部热门的大片都受到了互联网的深入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融入互联网就能获得高票房,互联网用户的数据挖掘成为各大平台,以及发行方参考的重要依据。

在整个泛娱乐市场,BAT三家在2014年都不约而同从电影作为切入口,并且投入巨资,通过数据来挖掘更大的潜力。近日,刚刚完成A轮融资的艾漫科技,从成立至今一直在建立整个娱乐产业的大数据,他们通过关键词、标签化的娱乐产业数据,结合社交媒体传播以及发行策略的评估等手段为电影发行方提供决策。去年几部热门影片《小时代》系列都有过深入的合作。可以说,现在在线平台的交易规模不断扩大,对于整个电影娱乐行业是双赢的,因为未来这些消费的数据以及前期的数据都会是电影产业化的重要基础。另外,对发行端,根据数据进行分析,也可得出更加适合电影的排片计划。

不得不承认,互联网+的威力,在电影产业得到再次体现。互联网售票平台开始看到数据对于产业链的价值,猫眼、格瓦拉、微信电影票、百度、网易电影票等产品都通过自己技术积累摆脱过去大家只是买优惠券的平台模式,而类似艾漫、艺恩等第三方数据机构开始对产业进行服务,再加上现有的发行制作机构,电影产业开始越来越规模壮大。

正如李克强总理在两会上所说,互联网将进一步促进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众多创新模式随之脱颖而出。整个文化产业变革一触即发。

来源:文化大数据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