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纪录片《鉴史问廉》获点赞
由中央电视台、河南省纪委联合摄制的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于2015年1月9日起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以“廉”为核心、以“清勤慎”为主题,该片站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高度,在历史的兴衰沉浮之中挖掘中华廉政文化的优秀遗产,全方位展示了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精华。专家认为,《鉴史问廉》主题鲜明,故事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在强势反腐深入人心的当下,此片的问世更具现实意义。也正因此,不少观众对这部回望历史、镜鉴当下的纪录片不吝点赞。该片总编导李青春在接受北京晨报专访时表示,“清勤慎”是中国古代吏治标准,但这三个字也适用于现在。
讲好故事吸引观众
该片纵览数千年中华廉政史,从先秦到明清,重要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均有涉及。面对浩如烟海的历史资料和众说纷纭的民间野史,摄制组潜心研究、遍访专家,精心选取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故事,让观众在娓娓道来的故事讲述中,得到警示和启迪。例如,有对典故“旋马家声”的解读,也有对“甘棠遗爱”这个成语背后故事的讲述。而在介绍包公这位家喻户晓的清官时,该片则从当今百姓祭奠包公入手,讲述包公在端州和开封留下的感人故事,而最大亮点莫过于对京剧《铡美案》的阐释和解读。导演在片中不仅给观众呈现了动人的戏曲表演片段,还讲解了京剧脸谱“包公”的独特寓意,展示了当代戏曲史家对“包公戏”兴盛原因的探究。《鉴史问廉》总编导李青春表示,将纪录片故事化,用故事引起观众兴趣,这部纪录片才能发挥它真正的作用。
情景再现真实历史
除了大量表现名垂青史的清官,《鉴史问廉》对贪官污吏也有深刻揭示。如表现唐代宰相李义府,片中将情景再现和专家讲解相结合,把他的贪得无厌、骄横跋扈表现得入木三分。而片中点到贾似道酷爱蟋蟀、曾撰写《促织经》一书这个细节,更是对他玩物丧志的犀利嘲讽。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将廉政故事讲得生动形象,《鉴史问廉》中的历史人物和历史场景都运用了情景再现的手法来表现,共十几个朝代、二百四十多个场景都遵循客观历史拍摄。屈原的遗世独立、岳飞的刚烈忠勇、张养浩的忧国忧民都在戏剧化的情境中得到了细致地展现,力图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制作团队希望通过对这些经典故事的生动讲述,使观众深思“廉则兴,贪则衰”的古训,体悟大力反腐对国家和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
发掘传统 镜鉴当代
北京晨报:您和您的团队创作这部纪录片的初衷是什么?
李青春:习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察古以鉴今,我们想借助这部纪录片立足河南省放眼全中国,对廉政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一次深入发掘、系统梳理、全面展示、大力弘扬,最终做到古为今用。
北京晨报:纪录片取名“鉴史问廉”,这里的“问”字是否有其特殊意义?
李青春:我们很早就有了秦律,官员举荐制度、人才科举制度、吏治监察制度等。对待历史我们不能妄自菲薄,不能对祖先留下来的宝贝视而不见,要骑马找马。所以这个“问”字就是要探寻、去发掘、去借鉴。梳理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当代反腐所借鉴。
北京晨报:从技术角度来说,《鉴史问廉》和其他纪录片是否有不同之处?
李青春:单从技术来说没什么不同,但我们的片子可以说工程浩大,跨度大、团队大、拍摄量大。我们采取故事化的叙述方式,古今穿越,现实切入,历史故事真实再现的拍摄难度很大,一共十几个朝代,二百四十多个场景,每一个场景都要换地方,演员都要穿不同的服饰。
北京晨报:《鉴史问廉》片中列举了大量廉政官员助国、贪官污吏毁国的例子。但当今社会与历史环境早已大不相同,您认为今天的领导干部们该如何有效从中借鉴?
李青春:我们片子里多次出现“清勤慎”这个匾额,这是古代官吏操守标准,清就是清正、清醒、清廉;慎,就是谨慎、用心;勤,就是要勤政、有担当。用我们现代的话就是要勤政、廉政、爱民,为人民服务。这三个字依然适用于现在。
(以上来源:北京晨报,内容略有删减)
中纪委宣传部领导点赞《鉴史问廉》
近日,由河南省纪委、中央电视台、河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联合摄制的八集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在央视纪录片频道首播后,又在河南电视台卫星频道等多个频道进行了播出。该片从历史的兴衰中探寻廉政文化的力量,受到各级党员干部、专家学者和社会群众的广泛好评,成为河南省廉政文化建设的一张“名片”。
以史鉴今王朝灭亡总与腐败相关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所长卜宪群表示,中国历史上,不管历代王朝最后灭亡是何原因,但一定与腐败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鉴史问廉》通过历史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社会文化等几个层面来反映中国传统文化,非常了不起。
中央党校教授王杰认为,《鉴史问廉》以勤政、清廉、为民为主线,系统梳理了中国五千年廉政文化的精华。通过鲜明的历史真实案例,揭示了一个千古不变的历史规律:官员清廉、节俭、恪尽职守,国家就能兴盛和长治久安。反之,若官员都奢靡、贪腐、纵欲,国家必将走向衰败乃至灭亡。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尹鸿表示,《鉴史问廉》继承了中国文化当中以史鉴今的传统,借用大量历史人物、事件、材料来表达大家今天对于廉政建设的一些认知,这符合中国人接受文化教育的一种习惯。
直击当下梳理出了历代积累的正气
中国文联原副主席、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表示,《鉴史问廉》是在鉴史之中问廉政之道,相信这样的片子是提高民众素养的,懂历史、懂文化、懂廉政、懂兴衰需要这样的片子,它把适应需求与提高素养结合了起来。
中央电视台副台长胡恩认为,《鉴史问廉》从8个方面探寻廉政和社会的关系。如第一集《兴衰之思》,从王朝的兴衰探究它和廉政的关系;第二集《清官之念》,则是表达中国人的“清官情结”,寻找这个情结背后的深层文化心理;而第五集《律令之矩》和第六集《制度之重》,展示了中国古代完备的廉政制度设计,包括监察制度、巡视制度、回避制度等。
“这是一部直击当下的片子。”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纪录片中心主任张同道说,如今,官员已处在一个很难取得社会尊敬的时代。廉政不是单纯的问题,是一种文化的主题和生态,这部作品把历史上从春秋时代积累下来的正气梳理出来了,对长久的文化建设、制度建设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高层点赞中纪委认为河南提了个重大课题
“我们有60个专家看了说非常好,咱们河南做了这么好的纪录片,给全国卫视带了个好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监管中心副主任金文雄表示,河南电视台的政治敏锐性、政治敏感度、历史责任感或者说文化的担当是走在前头的,“过去说河南是农业大省,是人口大省,我看也是文化大省,河南对文化这方面是不遗余力来做的。”
中纪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杨小平表示,2005年中央下发的关于整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工作规划纲要,第一次提出廉政文化建设。“廉政文化建设并不是纪委的主业,但河南从反腐败的深层次思考,提出这么一个重大的课题,不仅是对河南,对全国都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杨小平表示,《鉴史问廉》的推出,对于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以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重要的意义,也是一个很大的创新。
盼第二季专家呼吁加快廉政制度建设
中国社科院廉政文化中心副秘书长高波说,《鉴史问廉》带有政治的热度、文化的温度、历史的厚度。“中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瑰宝,就是规矩文化,即他律和自律。”高波呼吁,在廉政文化建设的同时,还应加强制度建设。
对此,王杰同样呼吁,“在封建时代吏治腐败的情况下,为何还会出现这么多清官,就是法律和人心的关系。现在,不能把所有的希望完全寄托在一个清官身上,清官、道德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建立一套行之有效、可操作性强的制度规范,让贪腐者尝到贪腐所带给个人、家庭,乃至家族的惨痛教训,让官员不敢贪、不想贪。”
王杰建议,《鉴史问廉》拍续集的时候,可以选取贪官跟清官对照的案例,更震撼性地给今天的官员以警示。
河南省纪委书记说《鉴史问廉》
“廉政文化应该是富有温度和情感、活力和魅力的。”河南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尹晋华表示,历史悠久的廉政文化虽不像经济建设一样立竿见影,但是在不经意间,提供着是非、善恶、真伪的判断标准,有着水滴石穿的影响力,增强着人们反腐倡廉的信心和凝聚力。
尹晋华认为,五千年中国文明史中,漫长的廉政史具有丰富的历史经验和宝贵的廉政文化,如为政以德、礼法相依、德主刑辅、管权治吏、正心修身等思想值得我们借鉴。《鉴史问廉》是在新一届党的领导集体高压反腐的时代背景下推出的,也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步入历史新阶段的产物,是社会现实的要求,满足了群众的心理需求。
尹晋华说,《鉴史问廉》是为了向观众传递一个理念:反腐倡廉、追求公平正义既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重要力量,也是中华民族从危难中重新崛起、走向复兴的推动力量,更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真正实现“清明政治”。“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作为党员领导干部,要严格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严三实”的要求,敢于担当,勇解难题,这才是鉴史问廉下的新常态,也是摄制该片的意义。
(以上来源:东方今报,内容略有删减)
以史为鉴问廉政
由河南省纪委、中央电视台、河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联合摄制的八集历史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近日在央视播出,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为什么这样一部纪录片能受到老百姓的普遍好评?一方面是因为,廉政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人们对清官的追念已经凝聚成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形成了长盛不衰的清官情结,因此,包拯、海瑞、魏征、董宣等廉洁名臣被代代老百姓所铭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贯穿在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廉政文化,是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是因为,《鉴史问廉》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今天,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和众多转型中的国家一样,腐败问题一直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健康运行。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雷霆万钧之势正风肃纪,既拍苍蝇又打老虎,显示出从严治党的决心,赢得了老百姓的拥护。《鉴史问廉》应运而生,不仅是民心所向,更显示出创作者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历史要前进,改革要深化,离不开哲学精神的引领,离不开历史镜鉴的启迪,也离不开文学艺术的推动。纪录片《鉴史问廉》既有对德治思想的提炼与总结,又有对廉政制度建设的探讨与反思,并从个人操守、道德标准、文化根源、制度建设等多个方面入手,对我国传统廉政文化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以情景再现的方式还原大量历史故事,生动地传达这样一个颠扑不破的道理:官员清廉则国家繁荣昌盛、长治久安;官员贪腐,则民不聊生,社会动乱。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中国共产党人只有时刻铭记历史的镜鉴,才能警钟长鸣,保持清醒。纪录片作为非虚构、重真实的艺术形式,对于承载历史智慧、推动历史前进具有积极的作用。纪录片《鉴史问廉》以史为鉴,以真实的力量打动人,以真理的力量震撼人,并运用辩证的哲学思维,叩问廉政之道。
从表现形式上看,纪录片《鉴史问廉》并不是单纯描述各朝代清官廉吏的两袖清风或贪官污吏的骄奢淫逸,而是注重历史空间与现实空间的相互映衬,从老百姓的思维习惯、社会活动、日常话语中寻找传统廉政文化在当今中国人生活和精神中的存在。如第二集《清官之念》以开封西坡街的市民常四改开篇,通过常四改在初一、十五这两天到包公祠拜祭包公的行为,再现包拯这位执法如山、清正廉明的名臣在民间文化中的地位。广东肇庆老艺人李志强制作“包公掷砚”为主题的端砚,将包拯在端州为官时的清廉故事娓娓道来。在第四集《道德之择》中,通过讲解员对南阳府衙博物馆内宅门前悬挂的木鱼的介绍,引出并再现“羊续悬鱼”的历史典故。历史空间里悬挂在大梁之上的鱼干与现实空间里宅门上悬挂的木鱼,形成了古与今的遥相呼应,延续着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廉政文化脉络。《鉴史问廉》以故事化的讲述结构全篇,避开了枯燥无味的文献征引,在历史与现实的时空穿插中将历史典故、名人轶事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传递给电视观众,真正实现了“润物无声”的传播效果。
包括廉政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发展的母体。敬畏传统文化,牢记历史镜鉴,是践行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题中之义。《鉴史问廉》意在利用电视纪录片这种媒介形式,通过细致梳理和呈现,让中国传统的廉政文化迸发出新的生机。
(以上来源:人民日报,内容略有删减)
【数据分析】
8集纪录片《鉴史问廉》是一部回望历史、展示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精华的作品。该片深入中国历史,试图从总体上探寻廉政建设与社会及文明兴衰的关系。全片共8集,分别为《兴衰之思》《清官之念》《清浊之辨》《道德之择》《文化之力》《律令之矩》《制度之重》《千秋之评》。
众所周知,廉政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源远流长。在先秦典籍《周礼》中,古人提出“六廉”概念,即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意思是说一个官员必须具备善良、能干、敬业、公正、守法、明辨是非等基本品格。千百年来,百姓对清明政治和清官廉吏的呼唤,几乎贯穿中华文明史。今天的中国,信步走在大国复兴的康庄大道之上。应当深思的是,如何面对这一份既久远又连贯的“大国政治遗产”?它考验政治智慧和政治担当,也指引复兴方向和创新路标。今天的我们,决不能做漂泊无依的“文化孤儿”,更不能做数典忘祖的“文明弃儿”,而应当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之立场,以“古为今用,学以致用”之方略,以更多更新的原创性作品来“下载”我们的“文化内存”,传承我们的“文化基因”,复兴我们的“文化梦想”。
诚如所见,《鉴史问廉》既是近年来不遑多让的廉政教育佳作,也是不可多得的电视纪录精品。该片纯熟运用情景再现、专家品评等纪实手法,将中国传统的廉政理念文化、行为文化、规矩文化、制度文化、社会文化等进行全息扫描和立体呈现,从官修国史、历代法律、监察制度、科举制度、文物古迹、民间故事、清官廉吏的真实典故中进行“考古发掘式”再创作,从传统戏剧和文学等艺术形态中选取经典事例进行“大数据化”再加工,将“大历史、小细节”呈现荧屏,用“老话题,新思考”冲击心灵,带来一场视听盛宴,分享良多精神养分,既可谓中原大地的亮丽文化盛景,亦堪称中国廉政文化建设长卷上的精彩一笔。
值得一提的是,如《鉴史问廉》这般品位和量级的文化纪录片,不同于电视剧等艺术门类的虚构、戏说等表现方式,着力以逻辑性和真理的力量震撼人,以叙事性和真实的力量打动人,给廉政文化建设者和电视艺术工作者带来双重启迪。作为一部“豫制”文化品,该片主创人员巧妙用活带有地域特色的内容元素和故事桥段,如豫剧中“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七品芝麻官”,内乡县衙上“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的楹联等,令很多观众津津乐道。同时,该片创作团队艺术地将历史与现实进行文化“对接”,如从热映电影《狄仁杰之神都龙王》回溯唐朝史实,从戏剧脸谱形象来解读包拯故事等,具体而微地描画出中国式“清官情结”的民意基础和文化渊源。实际上,宣传不全是“宣讲”,教化不等于“喊话”,深刻不同于“尖刻”,主流文化精品往往越接地气越有人气,越赏心悦目越入心醒脑,越顺应民意越彰显党心。唯其如此,我们才能用富有政治热度、文化温度和历史厚度的精品杰作来续写文化传奇,才能不负先贤“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大情怀、大忧思、大期待。
来源:文化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