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文化>>“江南文脉”助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2019年11月25日
“江南文脉”助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江南文脉”助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热点回顾】

如流动不歇的水,如光芒四射的火

“我是一只冬天要去江南的燕子。”

10月30日,江苏无锡,韩国仁荷大学荣休教授洪廷善在他题为“从温厚的历史中来,到人间烟火去——我的南京•乌镇•沙溪所见”的主旨演讲中,幽默而深情地说。这是在此间举办的江南文脉论坛的第二天。在此前一天,开幕式与主论坛、高端对话过后,共有九场不同主题的分论坛与一场圆桌会议同时展开。来自中国内地和香港、台湾,以及英国、俄罗斯、奥地利、德国、法国、加拿大、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90多个研究机构与学术团体的400多位专家学者,成为“冬天要去江南的燕子”,与洪廷善一样,来到无锡,交流他们心中江南不同的美,探讨江南文脉的渊源与文化。

在十月的最后三天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着“江南文脉与大学精神”“江南文脉与东亚文明”“江南文脉的文化符号与精神标识”“江南文化与工商文明”“问道江南:学术流派及思想世界”“家在江南:家风•家训•家教”“故事江南:地域文化的国际传播”“藏书江南:从典籍看文脉”“云端江南: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文脉传承与创新”等议题,激荡思想,交流观点,凝聚共识。

对江南文脉的文化符号深入解读

永嘉之乱后的衣冠南渡,到底渡了多少人?辣椒何时传入江南?苏州人金圣叹、兰溪人李渔引领了明末清初时的“另类与创新”?元四家、吴门四家、新金陵画派、新安画派、扬州八怪……中国文人画的这些派别为何都形成于江南?明代的顾炎武、清末的张謇、当代的费孝通,这三个人有什么共同点?社交化时代,“江南”这个大IP如何成为永远的“网红”……

这些问题有的来自“人文江南:文化符号与精神标识”分论坛上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六朝博物馆馆长胡阿祥题为《东晋南朝南迁人口及其后裔数量需要重新估算》的演讲,有的来自“江南文脉的文化符号与精神标识”高端对话中南开大学原常务副校长、教育部中文教指委主任陈洪关于“另类与创新是江南文化的突出特点”的论述,还有的来自安徽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安徽省社科院研究员钱念孙对江南文脉中突出的文化符号与精神标识的解读……在专家教授们的解读下,深刻的学术问题变得有趣而亲切。

这样的精彩,在论坛中还有很多,美国惠特曼学院历史系主任、副教授达白安(Brian Dott)借由一场名为“辣椒在江南的传播及其影响”的演讲,展示了一个外国学者如何以辣椒为线索,蹚过中国江南源远流长的文化大河;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人工智能创造事业部总经理徐元春由现代技术创新讲起,畅想写诗、画画、谱曲的机器人在未来如何穿越时空,同江南才子吟诗作赋,把酒言欢。

江南文化主题作品精彩纷呈

“我听了这些论坛,觉得这些国际化的对话非常有益,我们的云锦、昆曲、园林都在发挥着交流的作用。”江苏省演艺集团总经理柯军听了好几个论坛,但他此行最大的任务,是交响乐《大江南》的演出。由江苏省委宣传部指导、江苏省演艺集团出品、江苏省演艺集团交响乐团演出的交响曲《大江南》在论坛中吸引了不少目光,时长75分钟的交响乐分为《千江水月》《梅雨晴时》《乌篷悠悠》《花开盛世》《最忆江南》五个篇章,用西洋交响乐,古筝、竹笛、琵琶等中国民族乐器和昆曲的音乐元素,谱出了一曲古典与现代融合的华章。“经济的腾飞、城市的发展、江南的婉约、水乡的灵动等从中尽可以品得出。”柯军说。

除此之外,360度园林沉浸式表演的“秀江南”综合演艺活动;由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同济大学、苏州大学、江苏大学等114所高校,以及从瑞士、美国、韩国、意大利、丹麦等国家的1143件参赛稿件评选出的江南文脉国际海报邀请展暨设计大赛作品展;包括宜兴紫砂、惠山泥人、锡绣、留青竹刻、锡剧、二胡制作等在内的非遗文化展示等都在论坛期间举办。

向辉煌文明再出发

论坛期间,苏浙沪皖三省一市共同发出“创建长三角全国文明城市群无锡倡议”,旨在通过四条具体措施来达到使“文明成为长三角城市群的突出标识和鲜明气质”的目的。

经济学家、东南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华生在论坛中指出,江南文脉绵绵不绝、根深枝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长期的经济繁荣密不可分。在经历了高速的城市化后,中国城市人口已经超过农村,乡土中国正在向城镇中国转型,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可以为中国社会的当代转型提供模板和启示。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戴鞍钢在论坛中提到,长三角地区正在打造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对于传承和发扬江南文脉的精髓,加快美好生活的进程有很多益处。

与“长三角一体化”这个词同样高频地在论坛上出现的是“全球化”。莫斯科大学教授、俄罗斯哲学学会第一副会长丘莫科夫指出,中国为全球化发展树立了典范,而中国文化中“以人为本”的理念应该作为全球化的目标。

“提到江南文脉,人们首先联想到的往往是从古到今流动不歇的水,可是一旦‘江南文脉’与‘文明’相联系,在我脑海里浮出的形象却是光芒四射的火。”在29日的论坛开幕式上,南京大学域外汉籍研究所所长、教授张伯伟在演讲中说,中华文明如此浩瀚,单就江南文脉与东亚文明的历史来说,就有无数事、无数书、无数人可以去了解去研究。

(以上来源:光明日报,2019-10-31,李晋荣、苏雁)

让千年文脉为长三角提供新滋养

江南文脉,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长江三角洲,当今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版图中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10月29日,第二届江南文脉论坛在无锡开幕,多位重量级中 外学者紧扣“文脉传承与长三角一体化”这一主题,分别从文脉渊源的历史底色、国家战略的宏阔视野、交流互鉴的域外视角审视和探讨江南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当代 价值。太湖之畔,长三角风光无限;长江之南,千年文脉再次激荡……

远溯博索,探寻江南辉煌文明

江南文脉千年流传,让江南成为涵养华夏精神世界的丰厚土壤。论坛上,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叶小文以“阳明心学”与“江南文脉”为题,淋漓尽致地剖析江南对中华文明的贡献。

甫一开场,叶小文就声情并茂地诠释吴越文化对先贤王阳明的影响。“南方地区气候温暖、土地肥沃、山水秀美,使人有条件在精神层面做更高更深远的思考。王阳 明出生于此地,自然会受到吴越文化的影响,取得大成就绝非偶然。”在他看来,阳明心学的“心即理” “知行合一”和“致良知”,塑造、增长和构建的是人生乃至民族的大气象、大智慧和大境界:“在个人层面上,它让每个人找到内心的光明,确定人生的格局,获 得行动的智慧;在族群层面上,它让大家从善如流,固守良知。民族心灵受滋养,内心定力渐强大,中华民族因此获得超越时空不断前进的力量。”

当然,江南辉煌文明史的背后还有世代教育的强力推动。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童世骏教授以“江南文脉与大学精神”为题,回眸江南文脉的深邃浩大。他认为,江南文化的历史底色就是尊师重教、崇文重礼,它与现代大学精神具有一致性。

观照现实,解析发展的文化密码

千百年来,美丽富庶的江南是人们向往的乐居福地。经济学家、国际计量经济学会院士张俊森指出,在繁华和辉煌中诞生并发展的江南文脉,有力地反击了长期以来 存在的经济-文化悖论现象:某些文化传统较悠久的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而一些文化上年轻的国家和地区却引领着经济潮流。

“深受江南文脉滋养的长三角地区,为什么在历史变迁的浪潮中始终引领时代和社会进步?”张俊森认为,原因在于江南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同根同源又相异相别, 重视竞争、创新、风险、契约等基本商业发展要素。“文化在漫长的演变中形成了某种价值观念,从而深层次地影响经济发展。这启示我们,研究传统的经济要素还 不够,一定要回到文化语境中寻找更深层的因素。”

经济学家华生认为,江南文脉展现了现代文明伟大的创造性,探讨江南文化的当下价值,首先要认识到江南文脉的现代性。“随着中国经济中心南移,长三角地区成 为中国最富庶之地,也是得近现代文明风气之先的宝地。”他以城市化为例指出,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而率先发展大都市圈、城市群的长三角地区,可以 为中国社会在21世纪的经济、政治、文化的转型提供模板和启示。而继续发掘江南文脉的变迁和延伸,令其在当代社会继续独树一帜,更是当今江南人的责任。

放眼世界,筑起文化“同心圆”

“江南是江南的,也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探讨江南文脉这一生生不息的古老文明,应该站在时代的高度,提升其凝聚力和影响力,在文化认同上构建更大的同心圆,为人类文明进步汇聚智慧和力量——这一论断已成为大多数与会专家学者的共识。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张伯伟表示,历史上,江南文化曾长期对东亚文明产生巨大的影响,它以蕴蓄于内的人文情怀“化成天下”,把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先贤提出的 伟大的文化理想传播到东亚各地。“如今,许多的认同者秉持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强烈的时代担当精神,仍在不断践行江南文脉对东亚文明的滋润和涵养。”他说。

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染色体,江南文脉在全球化的今天为世界提供智慧资源。著名哲学家、维也纳大学特聘教授格奥尔格斯坦格(Georg Stenger)在主题发言中表示,当下许多优秀学者立足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中人的自由、人的解放等课题进行探究,既借鉴中国文化中的精华,也对中国文 化中道德的美和力量有了更深的理解。他认为,像江南文脉论坛这样的对话,可以让人们共同了解现在的处境,并解决潜在的问题,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我们需 要在文化理解方面达成共识或互信,只有这样才可以实现全人类的理解、包容和解放。”

(以上来源:新华日报,2019-10-31,吴雨阳 徐宁)

第二届江南文脉论坛在无锡开幕 探讨文脉传承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由光明日报社、江苏省委宣传部、无锡市委主办的第二届江南文脉论坛10月29日在无锡开幕。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郑建邦,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无锡市委书记李小敏,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张碧涌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燕文主持开幕式。

本次论坛以“文脉传承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主题,旨在从文脉传承的历史视角、国家战略的宏阔视野,审视和探讨江南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当代价值,提炼和展示江南文化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促进江南文化的传承发展和转化创新,提升江南文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论坛期间,共举办一场主论坛、十场分论坛和一场圆桌会。来自上海市、浙江省、安徽省、江苏省有关方面的负责同志,来自英国、俄罗斯、美国、日本等10个国家和我国香港、台湾地区90多个研究机构与学术团体的400多位专家学者和嘉宾,围绕主题开展广泛而深入的文化对话和交流。

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郑建邦致辞。

郑建邦在致辞中表示,江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江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江南文化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江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具时代意义。近年来,江苏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优势,实施“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举办江南文脉论坛,促进跨文化的交流、展示和传播,让深厚悠远的江南文化动起来、活起来,进入当代视野、飞入当代百姓家,努力书写传承江南文脉的江苏答卷,为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了新路径。今天我们探讨江南文脉就是要站在时代的高度,在文化认同上构建更大的同心圆,在文明共识上寻求更大的公约数,为江南文化、中华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源头活水,为人类文明进步汇聚智慧和力量。

江苏省人大副主任、无锡市委书记李小敏致辞。

李小敏在致辞中表示,开放包容,既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江南文化赋予长三角城市的内在优势。以江南文化为纽带,进一步凝聚合作共赢的理念和共识,促进各领域互动合作,强化区域协同发展,是长三角各城市肩负的共同责任、共同使命。无锡将以此次论坛为契机,深入贯彻中央和江苏省委部署要求,扎实推动江南文化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努力在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中担当应尽职责、发挥独特作用、作出更大贡献。

开幕式上,“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重要成果之一《江苏文库》第二批成果182册图书发布,《江苏文库》数据库正式上线。开幕式结束后,举行了论坛主旨演讲。围绕阳明心学,文化、政策与发展,文化间的伦理感通,江南文脉与大学精神,江南文脉与东亚文明等主题展开交流与研讨,奉上一场思想与学术的盛宴。

(以上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2019-10-31,王炜)

【数据分析】

江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江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江南文脉,是指江南文化的源流脉络。从距今约7000年前开始,先民们在江南筚路蓝缕,相继创造了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这些南方文化与北方的龙山、大汶口等文化交相辉映,形成了中华文明最早的辉煌。

第二届江南文脉论坛以“文脉传承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主题,聚焦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国家战略,广泛汇聚相关领域的研究力量,形成了一大批高质量学术成果。此次论坛发布了《创建长三角全国文明城市群无锡倡议》,挂牌成立“南京大学泰州学派研究中心”,并围绕落实《长三角三省一市江南文化研究学术共同体建设合作框架协议》进行探讨和谋划等,为助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作出了新贡献。

来源:文化大数据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