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文化>>报刊亭,城市文化窗口
2015年03月30日
报刊亭,城市文化窗口
报刊亭,城市文化窗口

白岩松:报刊亭应打造为城市文化地标

全国政协委员、央视主持人白岩松近日提交有关“将报刊亭升级为城市报刊文化亭”的提案,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大力扶持,拓宽报刊亭经营范围,将其打造为一个城市的文化地标,他认为,报刊亭不该消失,反而应该升级发展。

报刊亭发展应获政府大力扶持

对于报刊亭日渐消失的原因,白岩松认为,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挤压了报纸、杂志的生存空间,销售量下降,经营者收入降低。据他的调研数据,广州多家报刊亭日均收入不到100元,月收入3000元,同期广州市最低工资标准为每月1550元。而即便如此低的收入,也是靠不被允许售卖的饮料等附属产品支撑,因此,经营者不再有经营热情。

此外,白岩松还说,出于安全、城市规划等多种想法考虑,在很多城市,政府对报刊亭采取关停迁挪。例如郑州市已让报刊亭退路进店。

白岩松表示,报刊亭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载体,是城市文化之窗,现在报刊亭不仅不应该消减,国家相关部门还应该大力扶持,拓宽其经营范围,将其打造为一个城市的文化地标,“报刊亭不仅不该消失,反而应该升级发展,引领生活方式。”

报刊亭应该升级为报刊文化亭

因此,他在提案中建议,大量市场化的报纸和杂志仍需要报刊零售网点的销售,减少报刊亭是在人为加快传媒产品远离群众、远离生活的进程。同时,应该放宽经营范围,除去报刊,有限度的饮料、电话充值卡、文化演出门票、城市文化旅游纪念品等都可考虑进入经营范围。不仅可以丰富报刊亭经营者的业务、提高收入,还能繁荣城市的文化消费市场。

“报刊亭应该升级成为一个容纳各种文化服务的城市报刊文化亭。”白岩松说,现在整个社会都在探讨公共文化服务的问题,那是一个大概念,必须通过很多小切口来实现。比如可以通过互联网方式,让每一个文化亭都可以查阅演出信息,同时可以购票,文化亭也可以成为一个WiFi站点。

报刊亭不应人为“立即终止”

新京报:你常去报刊亭吗?一般买什么?

白岩松:正常情况下我每天都会逛报刊亭。我是杂志控,会买各种各样的杂志。

新京报:你有没有遇到想买报纸杂志但找不到报刊亭的情况?

白岩松:去年朝阳区移改了一批报刊亭,我原来常去一个位于赛特和华侨村之间的报刊亭,就被挪走了。

的确因为面临互联网的冲击,报纸和杂志销量在下降,但是下降和立即终止是两回事。我们为什么要这种人为的、断崖式地中断这种进程。而且,报刊亭还是城市中一个提供服务的场所,比如说很多人买地图,很多人问路。

新京报:不仅是北京,很多城市的报刊亭数量都在减少,像郑州还启动了报刊亭退路进店机制。

白岩松:郑州的报刊亭挪进超市便利店了,但是存在很大问题,我详细地去考察过,它可能是借鉴日本的经验。但是,日本已经养成了强大的阅读习惯,另外日本的便利店密度很高。

报刊亭升级需要更高决策

新京报:你的提案里建议扩大报刊亭经营范围,应该如何扩大?

白岩松:不仅是要扩大经营范围,首先是要有一个全新的概念,把传统的报刊亭升级改造成为一个容纳各种文化服务的报刊文化亭。现在的报刊亭不能只卖报纸杂志,从城市的发展角度来说,它未来具有巨大的升级潜能。未来要打造的是一个小的文化地标,比如说可以销售适当的饮料以及与文化有关的东西。我去纽约、伦敦、巴黎,随处都能看见报刊亭上贴着各类演出的海报,但在北京就看不见,说是城管不让。

在巴黎香榭丽舍大街那么黄金的地段,有很多综合性的文化亭,生意非常好。售卖明信片,各种小纪念品,以及饮料、报纸、杂志等。我们为什么不能借鉴?

新京报:你说的这个问题可能涉及多个部门,应该如何协调解决?

白岩松:这次我的提案,最后交哪个部门我都在犯嘀咕。交给邮政?邮政比我还想提这个提案。所以,它必须有一种更高的决策,从大文化角度的决策。

北京市市政市容委:报刊亭占道可移改进社区

对于报刊亭拆除、移改的一个争议在其所处的位置。北京市市政市容委相关人士表示,现在报刊亭主要设定在便道上,在比较窄的地方会影响通行,建议占道的报刊亭可以进社区、商场,会更好一些。

去年朝阳区对72处报刊亭进行移改,将报刊亭从人行道改移到小区出入口、商市场周边。北京市报刊零售公司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很多读者的习惯是等公交的时候在旁边的报摊上买一份报纸,“我们也看了一两处移改的位置,至于到底好不好,应该由报亭经营者来说。”

市市政市容委景观处处长韩建平此前表示,报刊亭的设置需要符合《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设置规范》,对于不符合《规范》的,要进行移改。2014年,朝阳区第一个启动该项工作,其他区县也要启动报刊亭整治,不符合设置标准的也要移改。

报刊亭主:超范围经营是无奈之举

白岩松的提案建议扩大经营范围,而“超范围经营”正是一些报刊亭被拆除的原因之一。

去年7月31日夜,朝阳区对72个报刊亭进行移改,引发社会关注。朝阳区环境办表示,在整治工作中发现有报刊亭存在非法经营等现象。报刊亭创建的初衷,是承载“舆论阵地”的功能。

根据北京市邮政部门2005年出台的《北京市文明示范报刊亭标准》规定,报刊亭不得出售烟酒、饮料、胶卷、电池、食品等。不过,目前几乎所有的报刊亭在卖报纸杂志的同时,都在销售饮料、食品、手机充值卡等其他商品。

五棵松附近的一位报刊亭主说,邮局每天送来的报纸基本都能卖完,但仅靠卖报挣不到钱。卖饮料、食品、手机充值卡也是大家都在卖所以跟着卖。当记者询问其执照是否能销售饮料等,他表示没有。

相关业务单位人士表示,报刊亭能否卖水也是“一念之间”,取决于看待这个问题的角度。事实上,报刊亭卖水既不会影响卖报,也不会影响市容,在很多国家的街头,报刊亭都是可以卖水的。

(以上来源:新京报,内容略有删减)

报刊亭是城市文化和文明窗口

以前在街角路口、公交车站等人流密集处常见的报刊亭,近年来不断遭遇生存危机:2012年郑州市实施“退路进店”工程,短短一个月拆除全市共计341个报刊亭;2013年7月,太原市要求273个报刊亭陆续退离各城区主干道;去年8月,北京72座报刊亭“遭强拆”……规模不断膨胀的城市,好像越来越容不下小小的报刊亭。

相关部门拆除报刊亭的理由听起来很充分,诸如占道经营阻碍通行、门脸破旧影响市容等,总结起来无非都是为了方便城市管理,但这样的懒政却给市民带来诸多不便。过去,散布在街头巷尾的报刊亭,是百姓购买报刊最便捷的渠道,路过那里随手买份报刊,就可以随时随地尊享信息盛宴,给生活增添不少乐趣。近年来,尽管受到网络和新媒体冲击,但报刊零售市场依然十分活跃,依然有其相对固定的读者群体。最充分的例证是,在一些城市,报刊亭被拆除之后,报刊摊却涌现出来。

报刊亭不仅是售卖报刊的场所,也是一种公共文化设施。在报刊零售市场依然活跃的情况下,以行政力量简单粗暴地强行将报刊亭拆除,不仅达不到方便管理、美化市容的目的,反而会滋生出更多的“脏乱差”,给市民生活带来不便,可谓得不偿失。正因如此,在无锡、北京、杭州、郑州等城市,曾经被大规模拆除的报刊亭,如今经过信息化和数字化智能升级改造,变身为便民信息服务亭,悄然在街头“复出”,不仅销售报刊,还提供无线网免费阅读、文化商品展示、充值缴费、代售车票、收发快件、外伤救助等多项便民服务。

报刊亭是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载体,也是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窗口。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逐步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扩大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范围,发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作用。政府部门不妨将报刊亭升级改造纳入文化惠民工程,整合邮政、文化、城管等部门对报刊亭的监管职能,将报刊亭打造成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如此一来,既能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也可以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文化发展成果。

报刊亭虽小,却体现出城市的包容和文明程度。城市管理不能光图省事,也应充分考虑百姓需求。与其将报刊亭一拆了之,不如对报刊亭加大投入,进行升级改造,将其打造成传播文化与信息的便民服务窗口,实现城市管理与便民惠民的双赢。

(以上来源:半岛网,内容略有删减)

报刊亭如何承载城市文脉?

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白岩松提交了有关“将报刊亭升级为城市报刊文化亭”的提案,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大力扶持报刊亭,拓宽其经营范围,打造成城市文化地标。无独有偶,孙步新委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提出“应将报刊亭作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提前进行规划”。“留住报刊亭,留住城市文化之窗”,道出很多人的心声。   

在报刊亭买一份报纸、购一本杂志,是很多人的生活习惯。但近几年来,一些城市的报刊亭数量不断回落。“退路进店、还路于民”“影响市容、亟须整治”,一些城市的粗放式管理让报刊亭日显尴尬。而数字时代,人们阅读习惯、消费方式的转变,也对报刊亭的经营产生了巨大冲击。“往年白天折射着阳光,晚上有点点光芒的报刊亭已沦落到靠卖水、饮料、电话充值卡来勉力维持的境地……”有人曾如此描绘北京的报刊亭市场。数据显示,2008年至2012年,全国仅邮政报刊亭就拆除了1万多个。   

而对于报刊亭经营者而言,很多也只是在勉强维持。“报刊亭工作辛苦,离不开人,一个人还守不过来。如果天天守着这个亭子,每月挣个2000多元,很少有人愿意干。”人民日报半年前刊登的上海一位报摊主的困惑,是当下许多报刊亭经营者的共同烦恼。考虑到家庭的未来,即便没有拆迁等外部因素,他们也可能会另谋生路。   

报刊亭让喧嚣的城市生活有了一种稳重的静谧。让报刊亭重新焕发往昔的活力,成为城市的精神风景和文化地标,是城市管理者的责任。   

其实,在很多城市,报刊亭的功能已不局限于单一的报刊售卖。它们更像是区域性的综合便民服务站,售卖文化产品之余,还经营着自行车打气、代缴水电费、免费代收快件、义务指路等多项便民服务。点缀在大街小巷的各种报刊亭,仿佛文化生活的“神经末梢”、社会生活的“情感驿站”,折射出社会的表情,传递着城市的温度。这样的功能,无疑也正是报刊亭“转型升级”,在城市生活中重新寻找自己定位的关键。   

城市之美,美在细节。小小报刊亭,要想办出文化味道、增加便民内涵,绝非清理摊位“多余”摆设、“改造”不合规外貌那么简单。便利市民生活需求、满足公众文化需求、促进报刊亭经营者收入提高、繁荣城市文化消费市场,都是民生问题,社会管理者理应多加考虑。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逐步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扩大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范围,发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作用。将报刊亭打造成传播城市文化、传递城市文明窗口的同时,实现便民、惠民、城市管理的多赢,或许可以成为报刊亭升级改造的一个发展方向。   

两会是个反映问题并促成问题解决的好契机。提案交了,媒体报了,相关部门能否重视起来,地方能否结合各自特点,拿出兼顾多方需求的规划、发展方案并尽快加以落实,体现的正是一个城市对待公共文化的温情与敬意、促进社会民生的智慧与决心。

(以上来源:环球网,内容略有删减)

【数据分析】

昔日,大小城市的报刊亭,不仅充当着人们精神食粮的“补给站”之角色,而且还通过其运转经营供养着不少以此为生计的市民;今日,在很多城市里,不少报刊亭俨然已经成为“失落的一角”,被众人纷纷吐槽。“报刊亭占道经营影响交通”“报刊亭成了‘杂货铺’”“开报刊亭成了不赚钱的生意”,仿佛一夜之间,这个曾经的城市“宠儿”,现在却成了城市的“累赘”,让人各种滋味在心头。

“报摊”这个词在欧洲叫“kiosk”,源自土耳其语,意思就是路边移动式商店或小型货摊。卖报纸的摊位统称为“报刊亭”,它销售的不仅是报纸。你还能买到各类周刊、月刊杂志和其他类型的书籍,相当于一个缩小版的书店。

在各大城市的路边,都能看到这样的报刊亭,用“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来比喻毫不过分,因为一个报刊亭只有约5平方米左右,但这个空间却蕴藏着丰富的精神世界——它销售的杂志种类多达200-300种。在中国,每年有数百种杂志迎来创刊或休刊,光是登记在“中国期刊网”上的杂志就达3000多种。

韩国《文化日报》记者朴善镐曾撰文称,每次路过中国的报刊亭,都能感受到知识与信息相交织所散发出来的庞大底蕴,感受到中国人自古传承的“小中见大”“一叶知秋”的博大智慧与明见。“报刊亭”让我们看到中国的未来。

报刊亭所在之处皆为经济繁华的地带。城市报刊亭能够得到多少尊重,这座城市的发展就有多大的野心与底气。在报刊亭前张贴的海报便是本刊物最新期的封面故事,他极力地向每个人宣布一个观念、一个问题的重要性与启发性。在我们这个庞大而广阔的国家里,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发出了启蒙的声音,并通过报刊亭传递给每个人。在这个信息愈发膨胀的时代,报刊亭所呈现的信息却是被过滤、被精细雕琢后的较权威的观念。中国曾有过无数有见识的知识分子,尤其今天社会对方向感的迷失与不同价值观强烈的冲突,以致知识分子的声音尤为重要。报刊亭与知识分子与受众仿佛也有着某种契约关系,知识分子发出对社会有利的声音,报刊亭便义无反顾地传播给每个路过的人。只要有人对此感兴趣,报刊便可以延续风格,以知识分子的态度进行下期的讨论。

报刊亭的功用是什么?它几乎是报纸和杂志唯一的零售窗口。尽管人们已经习惯从互联网上获得新闻信息,但纸质的报刊依旧以其印刷精美、易于保存和可信性强,获得很多市民的青睐。当然,政府的声音,很多也会通过纸质媒介正式发布。从这个角度来说,多年来压缩报刊亭数量,实际上也是压缩纸质媒介的发行渠道,压缩了城市文化某种精神内涵。

人们真的不再需要报刊亭了吗?有些人没有固定通信地址,买报纸杂志只能去报刊亭;有些人经常出差,在报刊亭零买比订阅更划算;对一些老人来说,晨练回来顺手带份报纸,已是多年形成的习惯……尽管新媒体越来越发达,但用平板电脑或手机上网花费不菲,对大多数中低收入者来讲,报刊亭仍然无可替代。

人们的阅读习惯,和买书报是否方便有很大关系。报刊亭拆了,买报纸杂志不方便,阅读的人会更少。有人统计,郑州报摊“撤亭进店”后,报刊销量下降了80%。百姓的阅读习惯,体现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甚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国家的未来。

不可否认,当下一些城市报刊亭的“失落”,映射出时代和群众生活的变迁,更折射出人们在共享各种进步成果的同时,也在丢失以往一些优良的传统和美好的东西,比如静下心来读纸质的书、看纸质的报刊。

不管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为什么出发。当初报刊亭是怎么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其具有的文化功能,可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精神文化需求仍然存在,只是报刊亭的文化功能被削弱了。立足于这一点,如果还承认并且不断发掘报刊亭的文化功能,就会带来不同的命运。

报刊亭可以升级为文化亭。比如说,通过互联网方式,让每一个文化亭都可以查阅演出信息,同时可以购票,文化亭也可以成为一个WiFi站点。如果这样的话,那么报刊亭的盈利能力就会大大增加。适当丰富报刊亭的服务内容,适当放宽报刊亭的经营范围,比如在报刊之外,允许“有限度的饮料、电话充值卡、文化演出门票、城市文化旅游纪念品等都可以进入经营范围”,这都是值得考虑的。

下水道代表着一座城市的良心,报刊亭是一座城市的文化驿站。巴黎香榭丽舍大街这么黄金的地段,都有很多综合性的文化亭,而且生意非常好。这难道不是一种文化地标吗?不是一座城市的骄傲吗?报刊亭的文化功能需要不断发掘,这值得城市决策者思考。

来源:文化大数据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