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央视羊年春晚收视创新低 网络拓展羊年春晚影响力
2015年央视羊年春晚近日公布收视率。数据显示,除夕当晚,央视春晚电视直播收视率为28.37%,创下历年新低。
春晚好不好看,或许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但从电视收视率上来看,春晚每况愈下或是不争的事实。
据悉,从2008年鼠年春晚有公开数据可查开始,春晚收视最高的一届为2010年虎年春晚的38.26%。去年马年春晚,全国有202家电视台对春晚进行了同步转播,综合计算出的全国并机直播收视率为30.98%,电视观众规模为7.04亿人。该收视数据公布后,冯小刚的跨界执导就被指为“央视十年最低”。
羊年春晚,全国有189个电视频道同步转播,电视直播收视率为28.37%,电视观众规模为6.9亿人,两个数据均较去年下跌。根据2008年以来可以获得的官方收视率来看,羊年春晚是八年来收视最低的一届,其中收视率第一次跌破30%,观众规模也是第一次跌破7亿。不过,即便央视春晚收视率逐年降低,但其仍然是年度关注度最高、收看人数最多的晚会节目。
此外,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今年央视春晚的人均收视时长为155.5分钟,比起去年的人均66分钟大幅增长。这从一定程度上也说明,尽管观众的总量减少了,但羊年春晚依然凭借着过硬的节目质量,吸引观众目光的停留时间更长。
电视收视数据的下跌,并不意味着春晚的观众人数下降。央视今年第一次向商业视频网站提供了春晚直播版权,因此观众得以在多个屏幕收看羊年春晚。最新数据显示,2015央视羊年春晚在爱奇艺全球同步直播,同时在全国共189个电视频道同步转播,多屏收视率(综合计算电视直播与网络直播)达29.6%,并且凭借超1400万的最高同时在线人数,创下了全球单平台网络直播纪录。网络平台的加入,使得央视春晚的影响力深入各端,在收视终端和人群覆盖上都获得极大拓展。
数据显示,超过4000万人在爱奇艺上收看了春晚直播,其中移动端用户占比达23.6%,移动端播放时长占比近40%。移动设备成为观众获取春晚内容的重要载体。观众也因此获得了更大的活动空间,在沙发上端坐4小时观看春晚已经成为过去时。网络直播,特别是移动设备的爆发,使得春晚的直播半径迅速扩大,观众可以在任何地点享受春晚直播。
数据显示,在爱奇艺上收看春晚直播的用户中,30岁以下观众占比高达91%。“80后”“90后”和“00后”网生代人群成为春晚网络直播收视主力。值得一提的是,此次2015央视羊年春晚是第一次通过网络同步直播,不仅极大扩展了央视春晚的地域覆盖,也让央视春晚打破年龄限制,获得大批年轻用户关注。
(以上来源:人民网、中国文化报综合整理,内容略有删减)
从羊年春晚感受家国情怀
如果把羊年春晚比作一桌繁盛的精神大餐,那么也许每个人都能找到最心仪的那份佳肴。有人喜欢大俗的“最炫小苹果”,有人喜欢高雅的京剧;有人喜欢深情的《回家的路》,有人喜欢激情的《爱的距离》;有人喜欢从容的《当你老了》,有人喜欢优雅的《过去慢》;无论喜欢杂技还是魔术,无论喜欢小品还是相声……每个人也许都能如愿以偿。 未必喜欢羊年春晚的每一个节目,但一定为春晚所表达出的亲情、爱情和友情所感染;
未必为羊年春晚打高分,但一定不会排斥其中的价值取向,比如为优秀的传统文化点赞,为家和万事兴倾倒,为亲朋、为故乡、为国家送上祝福。众所周知,每年春晚都有不少取材于传统文化的作品,今年也不例外,比如《青花瓷》《江山如画》《锦绣》《思路》……且反响较好。原因就在于,传统文化是我们的魂,是我们的根,是凝结我们情感的核心。
日前,习近平在春节团拜会上强调:“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羊年春晚就始终诠释了这种情结。而且,从家庭到家乡再到家国,情感一步步升华,情怀一层层积郁,显得更博大也更浓厚。
什么是家?什么是家乡?什么是国家?每个人都能给出自己的答案。如何阐释小家与大家的关系,每一个心中也都有自己的观点。对寻常老百姓来说,打拼就是为了实现人生价值,让生活更有质量一些,让家人生活得更体面一些。这是小家们的朴素愿望。每个个体都努力向上,每个小家都幸福美满,国家才能更有生气、更有未来。同时,时代越开放,制度越创新,国家越拥抱主流价值观,国民与家庭才更有踏实感和尊严感。
正如习近平所称,更加扎实地推进经济发展,更加坚定地推进改革开放,更加充分地激发创造活力,更加有效地维护公平正义,更加有力地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深入地改进党风政风,为国家增创更多财富,为人民增加更多福祉,为民族增添更多荣耀。国民与国家,家与国,从来都不是割裂的,也割裂不了的。观看羊年春晚,我们为家国情感动,正是源于此;我们激赏反腐题材的相声,也是源于此,因为我们把腐败当成敌人,我们希望党风政风更纯正,希望国家更美好。
“骏马四蹄奔千里,吉羊双角擎美意”,中国人过春节已有三千年历史,看春晚只有三十余年历史,当历史与现实对接,总能找到交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正在于贯穿其中的勃发生命力。爱家庭,爱家乡,爱家国,这是每个国民最自然的情感;希望家庭美满、家乡美丽、家国美好,这是每个国民最衷心的祝福。一台晚会承载不尽祝福,而我们的家国情怀永远不会枯竭,肩负家国情怀赶路,无疑更有动力和信心。
(以上来源:人民网,内容略有删减)
春晚文化面面观:体现时代价值 人文传统回归
刚刚过去的羊年春晚仍被人们津津乐道:上春晚和艺德人品挂钩,反腐题材彰显主流价值,各民族团结欢乐……春节这个中国人文化生活中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已经与这台家国叙事交织的电视节目难以分割,从20世纪80年代的简朴舞台,到如今备受关注的文化景观,这台晚会既是中国社会文化生活变迁的折射镜,也是审视电视文艺如何与人文传统和时代价值相契合的一个范本。
时代价值的体现
回顾春晚的历史,一般会追溯到1983年。那一年,改革开放跨入第六个年头。经历了拨乱反正和思想解放洗礼的文艺界摆脱了旧教条的束缚,迎来了第二次青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春晚一改从1978年开始的录播方式,除夕夜首次向全国观众现场直播。作为中国电视文艺,乃至中国人视觉记忆史上一次“开天辟地”的事件,这次晚会还开创了许多一直沿用至今的“规定动作”,例如设置串场主持人、突出现场感的实况直播、与观众互动拉近距离的热线电话等。这些做法今天看来或许已经司空见惯,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
梳理春晚的历史谱系,我们发现文艺作品受到观众欢迎的一个基本规律就是必须与时代脉搏步调一致,而这个脉搏里的最强音是国家进步与人心所向的交响汇聚。然而,进入新世纪以来,虽然电视视觉技术不断提升,商业化包装手段得以广泛运用,春晚的公众美誉度却不断下滑。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社会生活、大众心态和文化消费等春晚赖以生存的整体语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转型期,文艺不再只需要气势磅礴的大叙事,也需要强调个性的小情怀。随着多媒体时代到来,电视在传媒乃至文化格局中的位置也发生了变化,以春晚为代表的电视文艺和娱乐方式已经从曾经的独一无二变成了如今众多选择之一。信息爆炸,多种价值取向交会并存,人们对春晚变得更加挑剔,更关心节目所表达的内容与自身关切的连接点在哪里,“众口”越来越“难调”。
在这种情形下,如果电视文艺依然以一种刻舟求剑的心态,只知寻求形式花样的升级换代,难免会遭遇社会大众的冷眼审视,从而在国家舞台的使命感和与日常审美消费逻辑的错位中茫然不知所措。春晚寻求突围的难点正在于此。就像羊年春晚总导演哈文说的那样,“拆门办春晚”,创作者需要有改革的勇气和开放包容的心态,来直面人们对文艺的各种需求,使春晚重新成为一个能够沟通国家意志与公众意见的活力舞台。
人文传统的回归
春晚一个最为显著特征就是洋溢着文化中国的人情味道。广义上的联欢晚会或文艺表演是一种群众性的娱乐形式,在前电视时代以带有狂欢性质的民间文艺形式存在。传统中国村社的戏剧杂技表演,即这种群众性文化生活的代表。中国人大多记得鲁迅笔下的社戏,也大多体验过庙会上文艺杂耍表演的热闹气息,这些闲暇瞬间让中国人的文化记忆丰富多彩,趣味盎然。这些与春节相关的民间文艺传统,不仅是营造节日气氛所需,更是塑造文化认同、建构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仪式,其基本的要素是中国人关于家,关于亲人,关于故乡最朴素的记忆与情怀。
在春晚这个通过电视、卫星和网络技术所连接起来的全球华人文化空间里,我们看到了关于家、故土、游子归来、家人团聚的团圆景象。在这样一个充满人情味的时刻,春晚不应仅停留在刻板的层次,而是应当关注那些平凡的故事,讲述普通中国人的中国梦。想象力是最关键的情感启动器。春晚要留给人们真实可感的真挚情感、个体和民族记忆,而不能是充斥着功利化无感染力的空洞叙事。只有把人文价值中最突出的人性要素放在文艺创作的首位,有真情实感的人情味,才能被时代和公众接纳进而欣赏和追捧。
2014年冯小刚执导的春晚也有一些创新之处。最大的亮点是开篇的短片《春晚是什么》。在此之前,央视推出的一系列关于“回家”主题的公益广告,再现了农民工、中国公司驻海外机构工作人员等各类普通民众跨过千山万水回家过年,以及服务在各条战线上为正在回家的中国人保驾护航的人们辛勤工作的感人场景。这些广告中的某些片段后来被整合到了春晚的开幕短片中。短短几分钟,除了前半部分采访各路名人和普通人时的自我揶揄所体现出来的国家舞台应有的包容、开放和自信之外,更有后半部分的思乡之情和这个国家每个人生来就被赋予的家国深情。这样的表达方式不生硬,贴近普通人的日常真实感受,又能很好地将国家民族的宏大叙事与日常个体的平凡故事有机结合起来,可以算是春晚近几年的一次创新。人性、人和人的真挚感情、人对故土的眷恋怀念,才应是春晚的真正主题。
家国叙事的平衡
当下,文艺承担着重要的使命,讲好中国故事成为文艺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春晚传递着国家主流层面的文化观、价值观,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借助于电视媒介的平台,将文化的主流意识通过电视画面输送到千家万户,不仅创造了一个个收视奇迹,也是借电视的普及引导这一大众文化的兴起。春晚舞台需要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在宏大叙事表达和家庭叙事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如何将这两个故事都讲好,讲得能够让人不仅愿意听,而且能够理解和赞同,是电视文艺工作者应当思考的命题。
春晚显然不可能仅仅是娱乐或纯粹审美意义上的文艺作品,否则它就失去了春晚最本真的意义。作为国家电视台呈现的一场国家级文化景观,作为延续了30多年文化盛宴,它必须要展现宏大叙事题材故事,但如何让家国叙事实现平衡迫在眉睫。充分叙述百姓故事,表达百姓心声,自然能春风化雨般地起到应有的艺术效果。一切文化活动首先是一个传播和沟通的问题,无效的传播不只是沟通的失败,更可能是误解和认知落差的温床。
如何化解这个难题?归根结底,响应时代价值里最核心的潮流所向,并将自身的讲述建立在文化中国最简朴的人性关怀之上,对家国叙事进行形式和逻辑的双重平衡,或许可以为春晚,乃至中国电视文艺,重新找到一条书写华人世界视觉历史的新路径。
(以上来源:光明网 作者:黄典林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助理研究员,内容略有删减)
【数据分析】
“家和万事兴”,羊年央视春晚由《四世同堂合家欢》拉开序幕,从一开始就接洽了浓厚的家庭叙事。如果说春节是华夏子孙共有的文化家园,那么春节合家欢便是古老而永恒的命题。春晚被定性为国家文化项目,尽管是不是当代新民俗尚存争议,但对于多数中国人而言,全家围在一起看春晚,确已是在除夕夜的保留节目。
从30年来的“春晚”走过,每个华人也许都有一份自己心中所记忆的春晚节目榜、人物榜,这些榜单中存放着我们对时代变迁、人生沧桑和个人命运的喜怒哀乐。回味今年春晚,在小品《车站奇遇》中蔡明毒舌依旧,但小品结尾温情,诠释回家团圆的主题。这是民族情感的旨归,也是中华文化的重量。从《拉住妈妈的手》到《回家的路》,再到《幸福家家有》,每一首歌曲都情绪饱满,主流话语式的煽情,难以遮蔽普遍的人情、人性与人伦。而《当你老了》《从前慢》以名诗为歌词,因受众基础深厚更走心,由名歌手演绎,不疾不徐,情感内敛却余韵悠长,表现手段不无节制却洞穿人心。
日前,习近平在春节团拜会上强调:“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此言非虚!羊年春晚正是立足于家,围绕着家而抒发情怀。由小家而及家乡,一曲《乡愁》唱得观众无不动容,“乡愁是一碗水,乡愁是一杯酒,乡愁是一朵云,乡愁是一生情,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游子,你可记得土地的芳香……”此刻,那些不能回家的人想必已热泪盈眶,而回到家乡的游子会倍觉与父母在一起多么幸福。
由家乡而至家国。羊年春晚除了《中华好儿孙》之外,还有一首极其主旋律的歌曲:《共筑中国梦》。每个人的梦想或有不同,但无论什么样的梦,都无法脱离这个宏大的时代、脚下的热土。中国梦是中国人的梦,中国人的梦一定有交集,也一定在交集中实现共识。认同中国梦,在于认同这个国家的变化,保留做梦的权利,并且敢于做梦,并为梦想而努力,在于对这个国家抱有信心。这种家国认同,穿越历史而弥新,历经沧桑更珍贵。
羊年春晚最受期待也反响较佳的是反腐作品。相声《投其所好》《圈子》《这不是我的》尽管没有预期中的精彩,不够可乐,但足够真实;不够尖锐,但已有锐度。最关键的是,它们确实接地气,有生活气息;确实形象生动,敢于讽刺不良现象,勇于刺贪刺腐。比如《投其所好》中的马屁精,表演稍显夸张,但一些单位确有这样的人,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嘴脸令人作呕,为人可悲可叹。
表演《这不是我的》的演员之一王声说:“你(贪官)让老百姓过不好日子,我们就让你过不好年!”十八大以来,反腐力度空前,舆论击节赞赏,如果春晚不涉及反腐题材,不可思议;如果隔靴搔痒,同样难让人过瘾。尽管《这不是我的》有“奉旨”刺贪之嫌,但刻画了贪官形象,释放了民众怨气,值得点个赞。其实,人们之所以期待春晚多出现反腐作品,一方面固然与贪官令人憎恨有关,另一方面更与贪官腐蚀了国家肌体、影响了自身生活有关。反腐,不只是政治生活的剔除毒瘤,也是重塑世道人心,使社会更进步。人们期待反腐作品,与期待反腐力度更大,实有逻辑上的关联。这种情感上的力挺背后,同样体现出家国认同。
不得不说,自1983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诞生到今天,经过30余年的华丽蜕变,春晚已从创作之初单纯的群众性大型联欢活动,演变成被赋予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多重内涵的媒介仪式。主流意识形态的宏大叙事,精英阶层的艺术表达以及流行文化的集中巡演,让一年一度的演出成为各种艺术形式和审美趣味博弈的舞台,成为国家意志与民间话语交相辉映的语意场。
春晚已经成为中国电视文艺中具有标杆意义的符号,也是重要的文艺立场。其所呈现的价值取向和创作倾向,成为一定时期电视文艺创作的参照系和风向标。或许,央视春晚不够完美,但是应该承认:它一定有创新和进步,一定有它不同于往年春晚的看点、亮点、特色。比如羊年春晚紧紧围绕“家和万事兴”、“中国梦”的主题编排节目,总体呈现了四个方向的价值回归:向艺术回归,向生活回归,向人民回归,向真情实感回归。
来源:文化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