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直播惹巴拉,感受湘西原生态文化魅力
2015年03月01日
直播惹巴拉,感受湘西原生态文化魅力
直播惹巴拉,感受湘西原生态文化魅力

聚焦惹巴拉 看湘西土家古寨怎么过大年

湘西北有个原生态的土家古寨,叫作惹巴拉,惹巴拉是什么意思?这里又保留了哪些独特的民俗?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这里的人,又将用怎样的魅力勾起你我的乡愁。2月16日起,《湖南新闻联播》新春走基层,连续5天直播惹巴拉,全方位呈现惹巴拉的民俗风情和火热年味,展示、传播大湘西独特的文化魅力。

土家族姑娘织锦、土家族人过“赶年”、土家族人洗“过年脚”、凉亭桥上对唱土家族山歌、跳土家族摆手舞等,这些都是国家级非遗项目。

春节期间,湖南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派出节目组驻扎湘西龙山县“惹巴拉”古村寨,从腊月二十八到大年初二,连续5天直播土家人的幸福年。每天围绕一个主题,采用“一个短片”、“一场直播”、“一轮土家话采访”的节目组合,全方位呈现惹巴拉的民俗风情和火热年味,展示、传播大湘西独特的文化魅力。

每天一部短片,用唯美的画面,散文式的笔触,展现惹巴拉文化的一个侧面。腊月二十六:《概貌》介绍惹巴拉的地理位置、人文概貌;腊月二十七:《年俗》展示土家人备年货、贴春联等年俗;腊月二十八:《女人》土家女性的家庭、社会角色和生活状态;腊月二十九:《美食》熏腊肉、做团撒、煮合渣等土家美食大观;大年三十:《部落》村寨的组织结构,从原始到现代的嬗变;大年初一:《爱情》土家的爱情故事、礼仪、讲究、习俗;大年初二:《艺术》打溜子、咚咚喹、摆手舞等土家艺术;大年初三:《历史的冰箱》土家在华夏文化中的方位和溯源。

每天一场直播,选取惹巴拉冲天楼、摆手堂、凉亭桥等地标,表现土家的幸福年。腊月二十八:《土家织锦》一场几十位土家女人的织锦展示,织出美好生活;腊月二十九:《烧土家菜》腊肉、合菜等几道土家美食的烧制过程;大年三十:《火堂洗脚》土家过年最高仪式,洗“和气脚”“孝顺脚”“好运脚”;大年初一:《凉亭对歌》凉亭桥上,唱尽山歌里的情爱,歌王出马,讲述动人故事;大年初二:《摆手狂欢》摆手堂里,一场上百人的狂舞,用千变万化的舞姿祝福新年。

另外,节目每天展示几句土家话,记者在村寨里随机采访,让土家男女老少在各种情境下使用这句土话。说生活,谈变化,讲未来,让这些土家话成为春节的流行词。

(以上来源:红网,内容略有删减)

在“直播惹巴拉”中感受美丽湖南

在继2013年湖南卫视推出新春走基层特别节目“直播汤湖里”之后,2014年湖南卫视推出的新春走基层特别节目是“直播吕洞村”。转眼间又是一年,新春走基层直播节目已经成为湖南卫视新春期间的一个王牌栏目,而这次走进的是有着浓郁民族风情的“惹巴拉风景区”,我们有理由期待,湖南卫视第三次新春走基层,一定会让我们感受到一个更加美丽的湖南。   

“直播惹巴拉”首先让我们感受到的是捞车河畔的捞车村、惹巴拉村、梁家寨3个自然村的优美风光,三个古村寨由两条小河分隔,却由一座进入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凉亭桥相连,风景极为优美,而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人民画报》就曾刊载惹巴拉的风光之美,并誉其为“中国最美的土家山寨”。   

自然风光秀美是“惹巴拉风景区”对外开展旅游宣传的一张非常重要的王牌。不论是河两岸树荫的遮天蔽日,还是清清河水的透亮,山村古寨的朴拙,透露出的都是未经过现代工业文明浸染的自然风光景象,而这对于龙山县乃至湘西州而言都是不可多得的大自然馈赠,只要守住这片青山绿水,就一定能守住乡愁,引来更多的城里人来这里休闲度假,给惹巴拉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所以“直播惹巴拉”首先让我们“饱尝”到了湖南卫视一干电视人深入大山深处为我们“采摘”来的珍贵的湘西自然风光。   

同时,“直播惹巴拉”在让我们感受到自然风光的美丽同时,也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了土家族文化之美:土家人过年习俗、土家摆手锣鼓、土家拦门礼、土家打溜子等土家族文化精品带给观众的不仅仅是城里人的猎奇心态得到满足,更重要的是通过直播让全国人民甚至全球观众感受到了土家族文化的无穷魅力。   

越是民族的,越是最能展现文化之美的:透过镜头,我们可以领略土家族姑娘织锦的绚丽,感受土家族人过“赶年”、洗“过年脚”的年味风俗,聆听凉亭桥上对唱土家族山歌空灵声音、充分领略土家族年俗之美,而土家族织锦技艺、土家族摆手舞、土家族山歌这些国家级非遗项目也通过电视传播得到更大的关注和发展。   

“直播惹巴拉”还让我们感受到了湖南多彩的民族文化风情中最打动人心的美——人情之美。其实不论是此次“直播惹巴拉”,还是以往的两次新春走基层直播,我们都能看到当地的政府部门以及村寨父老,他们都以极大的热情积极配合湖南卫视完成拍摄,而且每次迎接摄制组的拦门酒仪式都既简朴又热烈,每一个民俗风情展现的镜头都完成得非常认真,这既是为了让大山深处民俗风情走向山外,也是湖南少数民族淳朴乡情的最真实体现,而这种淳朴的乡情是最能打动人心的。   

“直播惹巴拉”还展现出湖南的自信之美——虽然有些村寨生活条件还比较艰苦,但是湖南有信心和想法,有决心和路子,能够让那些过着淳朴生活的山民走上致富路,通过电视原生态展现他们的生活,既是发展祈愿,也是自信表现,这是一种信心之美。 “直播惹巴拉”,必将“惹”来更多的关注,展现更多的湖南之美,带来更多的新春祝福。

(以上来源:国际在线,内容略有删减)

惹巴拉年俗唤醒节日文化之魂

节日文化是一种历史文化,也是一种民族风俗和民族习惯。惹巴拉的土家族人就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保存着独特的土家族年俗等民族文化风情。湖南卫视精心制作的“新春走基层·直播惹巴拉”通过全景式记录直播活动,采取“新闻连续剧”“讲故事”等报道形式予以展示别具一格的土家族过年及其民俗、生活、娱乐等文化资源,表现当代土家人“快乐、幸福、发展”的主题,无形中有助于以惹巴拉年俗唤醒节日文化之魂。

节日文化的核心,就是纪念。仅以端午节为例,其主要就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而设立。再来看惹巴拉土家族人的摆手舞,其作为土家人祭祀先祖的舞蹈,动作源于古代土家先民为狩猎和田耕劳作的姿势,耕地、犁田、播种、捉虫、收割,各种场景都有,于今而言也很具有纪念意义。此次通过湖南卫视“新春走基层·直播惹巴拉”节目,在促使摆手舞为越来越多的民众所知晓的同时,也让纪念这一节日文化核心因子再次凸显。

节日文化的关键,也即传承。毋庸讳言,节日文化一般都具有传承这一功能,否则也不会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在惹巴拉,每户人家就都有一个火塘,常年留有各种杂木柴火,常伴有微烟,含有营养物质,用来熏制腊肉;男女老少穿着节日盛装,跳起了土家摆手舞,这种古老的舞蹈,土家人称之为“舍巴”,被外界称为“东方迪斯科”。这桩桩件件,都让我们看到了惹巴拉的文化传承,也进一步加深了民众对于节日文化的理解。

节日文化的重心,还在和谐。节日还具有融洽人际关系的功能,惹巴拉的土家人就很重情义,他们会把整好的猪肉,分几块给邻居、亲戚和杀猪的人,稍留大半新鲜猪肉过年食用,剩余的将全部腌制成腊肉。再比如春节、中秋节,人们围聚在一起,也确实能够和谐人际关系,营造其乐融融的氛围。而在扶不扶、帮不帮都能成为网络争论话题的今天,若能借助节日文化来和谐民众之间的关系,必能为小康湖南实现凝聚强劲动力。

不可否认,在现代化、全球化的影响下,在经济新常态的语境中,中国正在经历着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急剧转型,传统的时空观念和交流方式也在这一过程中发生了巨大变化,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如何对待和保护节日文化这一问题。如今湖南卫视将镜头对准惹巴拉,通过“新春走基层·直播惹巴拉”新闻节目向全世界推介土家族的民俗风情,就已经在对待节日文化方面先行了一步,很是值得我们点赞。

(以上来源:红网,内容略有删减)

“直播惹巴拉”开启非遗文化保护新模式

时下非遗文化保护是个热点话题,这也无可厚非,毕竟在面对现代化的时候非遗文化可谓弱势文化,若不保护它不格外提倡它就会消失。事实的确如此,大多数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生存环境较差,后继乏人的状况比较严重。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缘起于群众的“文化自觉”,依靠群众和社会团体最大限度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支持和参与实现其保护。如今湖南卫视将镜头对准惹巴拉,对于非遗文化保护而言意义不言而喻。   

“直播惹巴拉”的作用,首先就是在全社会进一步加强非遗保护意识。毫无疑问,非遗保护的首要任务就是让人们弄明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湖南卫视将镜头对准惹巴拉,让市民、游客参与其中,就将工作落到了实处。以此为缩影,龙山县是文化资源大县,境内200多项具有土家族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四射,曾被非遗保护专家和民族学专家誉为“土家族原生态文化博物馆”,通过节目必能有效加强民众在非遗保护方面的文化自觉。   

和媒体合作,也有助于寻找遗落在民间的文化瑰宝,并在原生态、整体性、开放性的情形下对其予以保护。这是因为,湖南卫视“直播惹巴拉”节目聚焦土家族相关非遗文化,并通过动静结合的方式展示,无形中就有助于在原生态、整体性、开放性语境下推进其保护步伐。举个例子来说,就是将镜头对准惹巴拉,当然有助于继承和发展这些手工艺的最本质的典型元素,用现代的观念整合历史的文化资源。   

实际上,非遗并不是一成不变,其也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需要逐渐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在发展中促进保护,就可谓最好的保护方式。而今湖南卫视“直播惹巴拉”节目就有助于我们在非遗典型元素不改变的前提下进行创新、发展,这既有利于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活力,又有利于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传承积极性,还有利于促进文化消费,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改善民生相结合。   

毫无疑问,非遗是一个民族的文脉,其对一个民族的意义非同寻常。而一个民族在走向现代化的时候更需要保护非遗文化的自觉,如今湖南卫视“直播惹巴拉”就体现了这种自觉,为我们开辟了一条非遗文化保护新模式。推而广之,湖南是历史文化积淀比较深的城市,非遗资源相对丰富,三湘人民就更有责任、更有义务对其进行保护,并从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吸收湖南跨越发展的养分。

(以上来源:红网,内容略有删减)

【数据分析】

原始古朴的明清街巷,乾隆年间的土家族冲天楼,古老的茅古斯、咚咚喹、织锦等传统,都让龙山县惹巴拉土家古村寨一度被誉为“中国土家第一寨”。春节期间,湖南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派出节目组驻扎湘西龙山县“惹巴拉”古村寨。每天围绕1个主题,“三十夜洗脚”“摆古”、做糖馓(团馓)、打粑粑、做腊肉、踩高跷、挑担子等原生态的土家族文化,全方位呈现出惹巴拉的民俗风情和火热年味,展示、传播大湘西独特的文化魅力。

直播惹巴拉,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了土家文化的坚守和传承。没有文化的民族是可悲的,更是可耻的,这明确告诉我们对于文化的传承必须用心来坚守。这座土家古寨有着丰厚的土家文化,这个地方是土家织锦的发祥地之一,这个地方还保留着土家语,土家文化在这里都能找得出痕迹。从“杀年猪”再到土家人的火塘以及土家人的服饰,都浸润着土家文化的浓厚意识,他们沿袭先祖的习惯,在这里安居乐业,数百年血脉相承,脚步翻山越岭,心却从来没有离开这里。他们的这份坚守,他们的这份用心地传承,使得土家文化丝毫没有显得落伍,而是散发出更加迷人的风采。

直播惹巴拉,看到了三湘大地和谐相容的一个缩影。湖南这次推出的新春走基层“直播惹巴拉”节目,如此接地气连民心,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一个现场直播让我们在感受少数民族文化的同时,更看到了湖南发展过程中的欣欣向荣,看到了三湘四水和睦相处的大家庭氛围。因为全国56个民族,而湖南就占据了55个,这样的一个比例可谓非常高,如何处理好这些民族之间的关系和发展,湖南必定要付出相当大的精力和心血。令人欣喜的是,通过直播惹巴拉,感受到的是土家古寨的无欲无求和谐相处,这不但增强了民族之间的了解,更是成为民族兼容的一种推动。

直播惹巴拉,领略到了湖湘文化魅力的精神内涵。文化的发展已经成为潇湘大地各项事业发展的一个有力支撑,这种“软实力”随着时代的进步也在不断地呈现出风采多姿的魅力。直播惹巴拉在彰显少数民族文化的同时,更展现出湖南发展过程中对于文化这个战略因子的一种长远布局,目的就是要让这些充满特色的区域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成为一种名片,要让其成为一种不断凝聚湖南发展动力的精神引领,最终使潇湘大地的文化魅力不仅是一种吸引,更应成为一种动力,一种推动湖南发展的动力。

期待通过湖南卫视的直播,土家族原生态文化能得以展示,也能激发起群众“文化自觉”,依靠群众和社会团体最大限度地认同、支持和参与土家族原生态文化保护,同时推动土家族相关文化产业发展,拉动旅游业发展,将土家族的原生态文化全方位呈现于世人面前,

来源:文化大数据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