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非遗保护新手段:从“活起来”到“火起来”
2019年06月14日
非遗保护新手段:从“活起来”到“火起来”
非遗保护新手段:从“活起来”到“火起来”

【热点回顾】

坚守匠人底色热情拥抱市场——非遗从“活起来”到“火起来”

礼让草把龙起源于民间祈雨民俗活动,是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草把龙表演中,男子舞动草把龙,游客则挥动木瓢向草龙身上泼水,意在唤醒卧龙,祈求降雨。图为重庆市梁平区新盛老街礼让草把龙展演。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既要融入传统特色,又要融合时代需求。走向市场是非遗推广和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非遗与市场结合,会碰撞出哪些火花?在市场化过程中,如何实现非遗传承“不走样”?

在快速发展的商业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传统文化面临着竞争,承受着压力。但商业发展是挑战,也是机遇。曾经广受欢迎的非遗项目,要主动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用好电商等市场力量,与旅游等迅速增长的产业形成互动,积极寻找传播、推广的新方法、新手段。

转变思路

老皮影打开新市场

弦板一拍,灯影一亮。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皮影戏,始于两汉,盛于明清,已经有数千年历史。

生于陕西华县一个以皮偶制作为主业的村庄,汪海燕对皮影雕刻这种传统手作艺术可谓耳濡目染。她的父亲汪天稳,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陕西华县皮影戏的代表性传承人,已经从事皮影雕刻50多年。

如今,汪海燕已经有了父亲的风范。汪老先生不仅把与皮影相关的各种技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汪海燕,也把他对皮影执拗而朴实的感情传给了她。

“小的时候,我的玩具是皮影;长大后,我的爱好变成了皮影;成年后,我的工作是皮影;而现在,我的生命就是皮影。”汪海燕认真地说。

可是,如今已经不流行看皮影戏了,城里很难找到固定的皮影戏剧场。皮影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甚至面临危机。

在使命感的驱动下,汪海燕改变思路。她创立了皮影工作室,几年来,和父亲率领一班资深皮影工匠,在传统戏剧人物之外开发出卡通人物、大幅壁挂、系列套组等多种产品,受到大众的欢迎。汪海燕说,这些创新都得益于客人的多样化需求,客人的要求不尽相同,在操作实现的过程中,常常会带来不一样的灵感。

汪海燕明白,品牌是时间塑造和品质打造出来的,全程手工、挑剔细节、设计创新,是她不变的坚持。“图样设计要有意境,潮皮得干湿适中,雕刻不能偏差一毫米,差一点整张皮影就废了。”

随着皮影逐步从专业表演者的工具走向大众市场,现在,老人过寿、小孩满月、结婚大喜等各种喜庆之时,购买皮影的人越来越多。

电商搭台

手艺人成“守艺人”

潮州枫溪手拉朱泥壶独具一格,其制作技艺代代相传,延续至今。然而,由于固守家族传承,朱泥壶日渐式微。最低谷时,坚持的匠人只剩不到50人。

廖奥是四川成都人,年纪轻轻闯荡广东,见识了手拉朱泥壶后,便一头扎进粤东小城潮州,师从潮州手拉朱泥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谢华,学习制壶13年。

廖奥曾坚持通过线下展会推介朱泥壶,想让更多的外地人了解它,却很难达到效果,直到电商平台闯入他的视线。让手工艺人入驻平台,通过网络搭建一座打通传统手工艺人和消费者之间的桥梁,靠谱吗?

一开始,廖奥对互联网是排斥的。反而是几位老一辈匠人一起劝说廖奥:“这行手艺急需传承、传播,能做这个事的人里头,你是最合适的了。”最终,廖奥在2015年以“铁人”为名,在一家电商平台上线了。

令他始料未及的是,上线的第一件作品就成了“爆款”。这款被廖奥命名为“春思”的茶壶,不到半个小时就全部拍完了。随后,廖奥创作的同一个系列又有4件作品陆续上线。

“电商平台会让匠人上线讲讲产品设计的理念,把制壶的传统匠人从幕后推向前台,把真实的状态完完整整地展现给消费者。”廖奥说,要做到让“手艺人”能够真正地“守艺”,“互联网+匠人”的产业模式值得一试。

文旅结合

非遗表演搬进景区

孤峰横卧,四壁悬崖,寨前大片山石裸露,陡峭光滑,这是重庆梁平区滑石古寨。寨顶的戏台上,载歌载舞,戏台下,掌声连连。

8个抬工迈着整齐的步伐,领头人起唱,其他抬工和腔,大家齐力用木杠抬着笨重的石头,吆喝着前进。眼瞧着抬工的背影渐行渐远,戏台上,又响起清新明快的小调,一男一女登台,梁山灯戏开演了。

戏台那边曲终人散,这边,75岁的梁平竹帘非遗传承人方顺康又开始忙活起来,吆喝着,“来,看破竹取丝啰,比头发丝还细。”

“真是一场非遗盛宴!”专门从城区赶来的市民龙关志感叹,身为梁平人,平日里总能听到周边人谈起抬儿调、梁山灯戏、梁平竹帘,可同时现场观看这三大国家级非遗表演,还是头一回。

2017年6月,滑石古寨成为国家4A级景区。纷至沓来的游客,为景区带来了不少人气,但很多游客只是走马观花。如何留住游客,让他们的脚步“慢”下来?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景区负责人肖涵。

梁平是重庆的非遗大区,有梁平木版年画、梁平癞子锣鼓等5项国家级非遗,还有礼让草把龙、梁平张鸭子制作技艺、高台狮舞等20项市级非遗。“文化是旅游优质的资源,旅游是文化强大的市场,能不能将两者深度融合?”梁平区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刘原认为,提升梁平景区文化魅力,就要用活非遗资源,蹚出一条文旅结合的发展路子。

就这样,非遗等民俗文化与滑石古寨景区“联姻”。景区组建了非遗演艺队,请来非遗传承人,既上台展演,也带徒弟。三个展演点,视游客人数和季节情况,编排非遗展演“菜单”。肖涵说,以前,游客沿着步道逛逛碉楼,看看风景,很快就离开了。现在,非遗进了景区,留住了游客,也走进了人心。

(以上来源:人民日报,2019-05-30)

陕西华州:非遗主动“拥抱”市场,“撑”起百姓钱袋子

被称为“中国皮影艺术之乡”的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近年来通过“盘活”皮影、竹编等传统文化资源,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主动“拥抱”市场,在推进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同时拉动当地就业,带动百姓致富。

在华州区桥枝镇张桥村,一支由平均年龄超过75周岁的5位老人组成的皮影表演团队,正操纵包括人声在内的18种以上的乐器以及多个皮影为大家献艺。76岁的吕崇德熟稔地运用着生旦净末丑的唱腔一人分饰多角,将故事生动地呈现出来。

皮影戏俗称“灯影子”,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民俗专家刘高潮介绍,2008年,华州区被命名为“中国皮影艺术之乡”。2011年,皮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华州皮影是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的巧妙融合。皮影的制作多选用4至6岁的秦川黄牛上等牛皮为原料,经过刮、磨、洗、刻、染、缀等24道工序精工细作,一件成品需要刻三四千刀才能做成。皮影雕刻采用“推皮走刀法”,刀不动,来回推动牛皮。皮影团一般由5人组成,前声是指挥和主唱,签手负责在屏幕后操作展示皮影,还有上档、后槽以及下档等角色。

想要像吕崇德这样获得皮影非遗传承人的身份,并非易事。不过在华州,只要掌握皮影表演技能或是会唱华州老腔,一般每月就能赚近3000元。

创新是传统非遗生生不息的动力。作为华州皮影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之一,今年51岁的薛宏权目前正带领一帮年轻人创作大型多媒体皮影舞台剧《哪吒传奇》,并将在少华山景区开启旅游演艺。

“这部戏利用声光电等数字灯光、激光投影等新技术,将孝道、扫黑除恶等内容贯穿其中。”薛宏权说,舞台两侧大屏显示皮影戏后台操作,让观众从台前幕后全面了解皮影表演的神秘过程,希望新技术新形式能得到年轻人的喜爱。

薛宏权逐渐探索出一套创新发展和创造转化传统皮影的新方法。他引入工笔画的手法制作皮影,并开发出皮影摆件、挂件、首饰等文创产品。这些产品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装饰、装修等领域,每年销售总额超过500万元。

创新的皮影戏不仅给年轻观众带来欢愉,收获了大量拥趸,而且创造了很多就业机会。31岁的聋哑人马浩在薛宏权的影子坊雕刻皮影,妻子给皮影染色,两人每月收入8000多元。

不只皮影,以省级非遗传统竹编技艺为切入点,华州还新成立了竹艺社,在原有竹篓、竹篮等20多种传统竹产品的基础上,与旅游产品结合创新了基础编织、立体编织、竹编灯具等84种竹艺展品。今年初开业的华州竹艺社,四个月的销售总额就达到260万元。

在华州竹艺社,一位中级工艺美术师月薪可达5000元。随着竹艺的产业化,华州区急需技术工人,竹艺社开始大规模培训从业工人,目前已培养300多人,其中贫困户30多人。

据了解,华州山区林地现有竹林5000余亩,未来华州将形成万亩竹林生态景观,今年下半年还将成立竹艺博览馆、竹编厂、竹家具厂,拟规划再建设一个零污染的竹浆纸生产厂,带动当地更多贫困户和残疾人共同致富。

华州区委书记霍文军介绍说,华州皮影已成为华州区的特色文化产业。2018年底,全区有相关企业20余个、相关从业人员千余人,年产值总计达3000万元。华州积极引导华州面花、华州背花鼓等43种各类非遗对接市场,让更多非遗在得到传承的同时“撑”起百姓的钱袋子。

(以上来源:新华网,2019-05-29)

涪陵榨菜:“青疙瘩”如何成为“金疙瘩”

重庆涪陵榨菜自1898年诞生并推向市场、走向世界以来,历经百年沧桑,与欧洲酸黄瓜、德国甜酸甘蓝并誉为世界三大名腌菜。

从田间地头里的青菜头“疙瘩”,到一碟碟美味的“国民下饭菜”,涪陵榨菜已发展成重庆市农村经济中产销规模最大、品牌知名度最高、辐射带动能力最强的优势特色产业。“青疙瘩”,成为富民兴产“金疙瘩”。

咸菜变榨菜:匠心成就百年产业

“榨菜”的原材料在涪陵叫作“青菜头”。涪陵人世世代代都有将青菜头腌制成咸菜的习惯。1898年,涪陵青菜头大获丰收,商人邱寿安家在传统青菜头腌制咸菜工艺中,引入榨豆腐的“榨箱”榨出青菜头中苦水,开启了规模化加工咸菜的序幕,“榨菜”从此得名。

咸菜变榨菜,一个产业在长江和乌江交汇处起航。

如今,涪陵作为“中国榨菜之乡”,榨菜产销量位居全国第一,有榨菜生产企业37家,年产成品榨菜60万吨以上。涪陵榨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全国酱腌菜行业首家上市企业。

该公司总经理赵平告诉记者,公司2010年上市后迎来黄金发展期,彻底从一个传统手工作坊榨菜企业成为世界一流的酱腌菜工业企业。“今年,我们会有第一条智能化生产线投产,相比机械化生产线,产量将提高60%。”

时代大潮中,也有一些企业重拾传统制作方法。

在涪陵榨菜传统制作技艺第七代传承人万绍碧创办的辣妹子集团,一道道传统工艺流程得以再现,“涪陵榨菜深厚的传统底蕴,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喜爱;传统工艺在当下农文旅融合中,焕发了新生机。”万绍碧说。

秋去春又来:“青疙瘩”终成“金疙瘩”

青菜头种植于秋末、生长于冬季、收获于初春。涪陵百胜镇新河村农户张韬家祖祖辈辈以种植青菜头为生,而今,张韬也从种植大户变成了半成品加工户。

他告诉记者,去年家里种了50亩青菜头,加工成半成品约130吨,除去成本,一年可收入约20万元。

数据显示,2018年涪陵区青菜头种植涉及23个乡镇,种植面积达72万亩,年产量160万吨;青菜头种植加工带动60万农民、近2000户加工户增收致富;农民人均“榨菜收入”超过2000元。青菜头,成为农户心中名副其实的“金疙瘩”。

涪陵区榨菜管理办公室主任曹永刚介绍,当前涪陵正在加速榨菜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成集“品种选育、青菜头种植、加工生产”于一体的榨菜产业基地。同时,农旅文商贸综合性项目“涪陵1898榨菜文化小镇”也正在推进过程中,建设内容包括榨菜博物馆、榨菜文化广场、榨菜非遗传承保护中心等。

促增长增收:科研“护航”榨菜产业

2018年,涪陵榨菜行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这一数字的背后,离不开科技的贡献。

重庆市渝东南农业科学院创建之初,就设立了专门的榨菜研究室,2017年成立了榨菜研究中心,科研内容涉及品种选育、病虫害防治、机械化耕作与收割、采后处理与加工、成品保鲜等诸多方面。

传统青菜头对环境、温度、日照都有一定要求,难以推广种植到更广泛的区域。为了进一步扩大产业发展,带动农户增收,选育出更好地适应不同种植条件的青菜头品种,对榨菜产业来说至关重要。

榨菜研究中心主任范永红介绍,为了增加青菜头的产量,他们对青菜头品种进行改良,提高品质,增强抗病虫害的能力;还培育出了直接针对蔬菜市场的早播早收和晚播晚收的品种,让青菜头作为新鲜蔬菜销售,增加种植农户的收入。

除了青菜头育种,渝东南农科院还在榨菜加工和保存技术方面进行探索。农科院储藏加工中心副主任罗远莉告诉记者,为了增加榨菜“脆爽”的口感,中心尝试多种腌制食材和辅料的搭配,已经取得一些成果。

为了青菜头加工成产品的效率更高,榨菜研究中心研究人员还进行技术攻关,尝试在3年内将青菜头靠近根茎部分的“皮筋”部分从占总重的8%左右控制到5%以内,帮助企业提高生产效率。

(以上来源:新华网,2019-05-28)

【数据分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千年来的精神记忆,是古老中国难以磨灭的文化符号,更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然而,随着社会的转型发展,人们消费需求的多元化,非遗传承面临着极大的困境,生存空间的萎缩、传承者逐渐减少、青年传承者匮乏等问题的存在,让非遗保护和传承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非遗要想活得好,必须在传承的思路和对策上、主体和对象上、方法和手段上有新“道道”。重庆、华州、涪陵就走出了一条活的路子。

第一,推动传承者的培养

只有传艺有新人,才能让非遗活下去。非遗的传承,既要有人才辈出的传承者,也要有乐此不疲的爱好者,更要有与日俱增的使用者。各地政府可以通过相关政策,做到留住人,即在落实非遗传承政策的同时,要以项目为抓手,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等形式,有针对性地排定传承项目,面向社会招标,使非遗有人肯做、有事能做、有钱可做。

第二,创新非遗的表现形式

非遗传承中最大的问题便在于怕原汁原味没人喜欢。而实际上,只要抓住非遗技艺中的精髓,通过具有时代色彩的创意表达,就能够让古老的非遗艺术变得更加接地气、得民心。非遗传承者们可以利用创意表达,引领非遗艺术融入生活,具备更加时尚化的表现方式,在全社会普及推广,并开发出更多的富有时代特色、地方特质、个性特点的非遗产品和服务,让人们爱上非遗,用上非遗。

来源:文化大数据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