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消费>>文化消费不断升级,文旅市场逐步扩大
2019年06月13日
文化消费不断升级,文旅市场逐步扩大
文化消费不断升级,文旅市场逐步扩大

【热点回顾】

文化消费漫画

文化消费升级:高雅艺术 因何走俏

主题策划、歌剧演出,还有丰富多彩的普及活动……4月,国家大剧院歌剧节如期而至,从2009年创办至今的它,不只是中外歌剧经典与新作的展示平台,更推动了中国歌剧事业的发展、中外歌剧机构与艺术家的交流。

表现亮眼,叫好又叫座

作为音乐皇冠上的一颗明珠,歌剧近年来在中国的发展尤其迅速。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演出行业协会2018年发布的报告显示,2018年,全市音乐会、音乐剧、演唱会、歌剧分别演出1358场、775场、294场、148场,同比增长3.8%、16.9%、4.1%、11.5%,全面蓬勃发展。歌剧表现抢眼,票房增长44.0%,达到5730.8万元。

不仅是歌剧,以古典音乐、戏剧、戏曲为代表的高雅艺术近年来发展迅速。事实证明,高雅艺术并非曲高和寡,而是能叫座又叫好。北京人艺的经典话剧《窝头会馆》《茶馆》场场爆满,观众甚至还连夜排队购票。国家大剧院自制剧目的年平均销售率突破86.6%,比年演出平均售票率高出了5个百分点。歌剧《阿依达》北京首演时,两周前票就全部售罄。

无论是观众口碑还是市场票房,高雅艺术的表现都足够亮眼,并推动了演出市场升级换代。值得一提的是,国内欣赏高雅艺术的年轻听众、观众越来越多了,他们既有鉴赏力,又有消费力。特别在古典音乐领域,与西方听众群体相比,中国听众群体的年轻化程度令人瞩目。1990年出生的周浩因为喜爱而选择从事古典音乐相关工作,他说:“年轻听众带动了古典音乐市场,我们对生机勃勃的中国古典音乐未来充满信心。”

推广普及,市场不断扩大

钢琴家郎朗的新专辑《钢琴书》3月29日发行,但年轻的古典乐迷李萌早早在网上预订了。作为中国古典音乐代表人物,郎朗的这张新专辑还没正式发行,就占据了亚马逊经典预售第一。李萌说,她喜欢郎朗好多年了,几乎每一张专辑都会支持。

高雅艺术因何走俏?这得益于多年来的市场培育。近年来,中国观众的现场娱乐消费习惯正在养成,演出市场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数据显示,2018年仅大麦网销售的演出就超过了10万场,同比2017年增加了28%。演出覆盖了400多个城市,服务现场观演用户3500万人次,市场不断扩大,给高雅艺术发展提供了更大的舞台。

国家大剧院多年来坚持自制剧目,截至2018年底,自制剧目已有87部,其中原创剧目28部。87部自制剧目中包括歌剧66部,话剧13部,京剧5部,舞剧2部,音乐戏剧1部。其中,既有现实题材舞剧《天路》、儿童歌剧《白雪公主》《没头脑和不高兴》等原创精品,也有《罗密欧与朱丽叶》等世界经典。不同国家、不同风格的作品,给观众提供了丰富的选择。精良的制作、较高的品质,也向观众展现了高雅艺术的独特魅力。大麦网资深戏剧研究员崔颢说,如今市场上的高雅艺术,用多元的作品带动了观众审美的提升。

同时,持续不断地高雅艺术普及推广,也培养了大量潜在观众。在全国,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北京积极开展“高参小”,让北京高校及社会力量参与小学体育美育发展工作。

国家大剧院秉承“艺术改变生活”核心价值理念,构建了常态化、高水准的艺术普及活动体系,不仅成功打造了“周末音乐会”“经典艺术讲堂”等一系列艺术普及特色活动,而且形成了覆盖小学、中学、大学的艺术普及全链条。截至目前,大剧院累计举办各类艺术普及演出和活动近1.2万场次,惠及观众近480万人次。

新媒体和新技术的应用,也在吸引观众。推出艺术现场影像,是国际流行做法。北京奥哲维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引进了多部话剧、音乐剧、歌剧、舞蹈以及展览的高清影像,并在国内放映。公司负责人李琮洲说,他们这几年陆续与英国国家剧院、美国百老汇影像等合作,在北京、上海、香港、澳门等地发行放映,今年上半年又引入39部海外优质艺术现场影像,进一步扩大了覆盖内容。

亲近大众,还需因地制宜

高雅艺术发展中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一直以来,高雅艺术演出模式重、链条长、普及度低、观演门槛高,尤其是宣传发行体系没有成形,戏剧宣发还处于“打小广告”阶段,出品方或者主办方更多的是在传统渠道上投放剧目信息。崔颢认为,未来,高雅艺术需要专业的宣发,精准触达优质演出观看用户,为剧场类演出市场创造增量,通过对内容、场馆、票务平台的连接和打通,加强戏剧演出生态的布局和建设。

此外,数据显示,2018年演出市场头部效应明显。以戏剧为例,排名前十的戏剧品牌票房贡献度过半,增量多集中在三四线城市。“剧场类演出不敢盲目扩张。一方面是三四线城市用户基础薄弱,深度用户难以挖掘,另一方面是场馆资源有限,规模化调度较难。”崔颢说:“下一步开拓高雅艺术增量市场,进行区域化布局、敦促用户下沉,至关重要。”

在高雅艺术普及中,也存在地域不同、观众接受水平不同等问题。让高雅艺术更加靠近观众,需要根据当地特点、观众水平做出因地制宜的改变,这就要求文化机构提供更为精细化的服务。北京儿艺“牵手”北京东四十四条小学、景泰小学等学校,为孩子们量身定制话剧《红孩子》,不刻意美化英雄,而是强调英雄的真实度和可信度,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更加珍惜幸福生活。北京儿艺总经理董宁说,他们正酝酿推出戏剧教育教材,让戏剧教育以更加标准化的样式走进更多校园。

(以上来源:人民日报,2019-04-11)

以国际文化消费小镇为特色 朝阳打造坝河生态商圈

意大利的火腿和奶酪、希腊的橄榄油、保加利亚的玫瑰果酱、捷克的萨奇水、马来西亚的春卷、新加坡的糖仔甜品豆花……5月24日,琳琅满目的美食亮相朝阳区将府文化广场和郎园Station中央车站,拉开了“舌尖上的一带一路”国际美食文化论坛暨国际美食嘉年华系列活动的序幕。本次活动为2019年京交会朝阳分会场系列活动的第一站,由北京市商务局、朝阳区人民政府主办,首创郎园承办。在接下来的三天时间里,市民不出北京,便可品尝到20余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特色美食,感受“一带一路”国际风情。

此外,24-26日国际美食嘉年华期间还将进行“外交官带您看世界”文化沙龙、国际美食洽谈会、国宝级食雕展示、艺术快闪、音乐派对、美食知识科普、美食护照打卡兑好礼等互动环节,市民可在活动期间刷身份证领票,免费进场体验。嘉年华之后,郎园Station国际文化消费小镇风情体验活动持续到6月1日京交会结束。

5月24日,以美食为媒,“舌尖上的一带一路”国际美食文化论坛暨国际美食嘉年华正式开幕,本次活动首次聚集保加利亚、捷克、波兰、格鲁吉亚、阿塞拜疆、立陶宛、比利时、希腊、西班牙、德国、英国、俄罗斯、瑞士、阿根廷、斯里兰卡、加纳、泰国、日本、新加坡等20余个国家驻华使馆或商务机构推介的异域美食与特产。

“美食是世界文化共同的主题,各国千百年来自成一脉的食文化,是一个国家人文风物的凝结,也是国家对外开放发展的重要纽带。”在同期开展的国际美食文化论坛上,中国欧洲经济技术合作协会副秘书长兼论坛主持人田世虹女士说道。

此次论坛共有6个主题演讲,北京服务贸易协会理事长李露霞首先登台,就《“一带一路”中国餐饮发展新机遇、新期待》主题进行演讲;世界中餐业联合会监事会主席武力以《中餐新趋势与新发展》为题,讲述中餐在中国文化走出去中的重要作用;华侨大学教授、全国化智库“一带一路”研究所所长黄日涵就《文化的融合是味的融合》主题,讲述如何通过“美食”促进“一带一路”沿线60多个国家的文化交流;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副编审、北京读书形象大使崔岱远讲述了《舌尖上的文化与文明》;知名美食文化研究者、来自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的创始人陈沂欢讲述《通过地道食材、风物味道,搭建一座沟通城市和地方、乡村的桥梁》;最后著名美食评论家小宽为大家剖析了《网红餐饮现象中的互联网文化》。各个专家学者从自身擅长的领域出发,以国家重要战略为基、美食为媒、文化为介,多角度立体解读了“舌尖上的一带一路”。

作为2019京交会朝阳分会场的重要单元,在接下来的两天时间里,郎园Station每天都有精彩活动。除国际美食文化论坛和美食嘉年华外,还将在5月25日上午举办国际美食洽谈会,邀请北京市食药局人员到场,讲解北京餐饮管理方向和政策,还有保加利亚驻华使馆和波兰旅游局官方推介本国美食文化及旅游项目;5月25日下午将举行“外交官带您看世界”美食文化沙龙,中国驻丹麦前大使甄建国以“美食与外交——餐桌上看见政治精髓”为内容,讲述其履职丹麦、希腊期间外交事件结合餐饮宴会的外交故事。活动期间还设有各国风情演出、互动、艺术装置等丰富单元,全方位践行“美食无国界,文化促交流”的活动理念。

突出区域优势,引领消费升级,朝阳区率先出台《朝阳区促进消费升级工作方案(2019-2021)》。

朝阳区全市率先研究出台《朝阳区促进消费升级工作方案(2019-2021)》(以下简称《工作方案》),把握消费升级的新需求、新特点和新趋势,强化区域国际化、高品质的特色优势,着眼消费、转型、创新“三者互动”,巩固提升传统消费优势,完善升级服务消费供给,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释放消费潜力,繁荣夜间经济发展,进一步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促进消费市场的高质量发展。

《工作方案》主要包括三个重点方向:一是突出区域优势,引领消费升级。进一步壮大中高端消费市场,巩固提升传统消费领域优势,加快推动特色服务消费发展,优化商品消费产品和服务供给,满足基本消费,提升消费品质。二是服务民生需求,提升生活消费品质。推动家电消费提档升级、优化住房租赁体系和吃穿用消费供给体系、提升家政服务发展品质、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基本需求服务的提质升级。三是推动模式创新,搭建新兴消费场景。繁荣夜间经济消费业态,促进平台型消费服务发展,推动新兴时尚消费业态发展,促进免税消费发展,以场景提升消费体验。

完善四大配套体系,优化区域消费环境。完善城市物流体系、建立消费金融体系、优化市场监管体系、完善消费维权体系,进一步优化消费环境,激发消费活力。提升商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以高端化、国际化、特色化为导向,提升商圈街区景观打造、牌匾标识、广告灯箱等方面的景观设置水平,重点实施公共空间亮化、美化、国际化升级改造工程。

(以上来源:腾讯网,2019-05-25)

深圳文博会闭幕:文化旅游融合 扩大文化消费

为期五天的第十五届深圳文博会(5月20日)闭幕,本届文博会汇集的10万多件海内外文化产品、6000个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显示出在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大背景下,广大居民的文化消费需求进一步提升。

本届文博会首设“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馆”,以“游中华,品文化”为主题,展示国内知名文化历史古迹、博物馆、创意主题公园以及精品旅游演艺内容,“文化+”业态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杭州在全市景区、酒店及商业街推出了无人值守书店和文化消费诚信柜,售卖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产品。

结合北京中轴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最美中轴线”LED展示体验区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项目研发团队采用无缝拼接的LED显示屏展现北京中轴线的壮美与宏大。

从2016年开始,国家在45个城市开展文化消费试点,创新文化业态和消费模式,截至2018年底,全国45个试点城市累计吸引居民消费6亿多人次,实现文化消费资金达1500亿元。

(以上来源:央视网,2019-05-21)

【数据分析】

文化消费是指用文化产品或服务来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一种消费,主要包括教育、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旅游观光等方面。

据对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5.9万家企业调查,2018年上半年,上述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222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9%,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随着文化产业的快速增长,我国文化市场不断扩大,为我国人民的文化消费提供了更加广阔和良好的市场环境。另一方面,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们对文化消费的需求日益增长,不仅仅局限于文化产品的数量,更加注重文化产品的质量。近年来,我国文化消费呈现出如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一、发展速度快。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点的变化,加上我国文化市场的不断扩大和文化精品的不断涌现,我国的文化消费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在今天的中国,每年文艺演出40余万场、电影400多万场。

二、热点领域频现。我国文化产业类型众多,娱乐业、音像业、演出业、艺术品经营业等门类的产业单位已达22.3万个。在多种多样的文化产业中,电影院、娱乐节目。影视剧等文化产业成为当之无愧的热点领域,《复仇者联盟》上映时的空前盛况、《破冰行动》的全民热议、《创造营2019》的大受欢迎,都展示出这些文化产业的“热”,人们更倾向于消费这些文化产品。

三、对文化产品的质量要求日益提高。优秀的文化产品才能满足人们文化性消费的需要,才能带给人们愉快的体验和精神世界的满足。面对良莠不齐的文化产品,我国人民对文化产品的质量要求不断提升、对优劣文化产品的鉴别力也在不断提高。

来源:文化大数据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