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数据 内容分类:
热门标签列表

民间传统手工艺面塑艺术的传承之路

2018年1月29日   阅读  次   编者 文述   责编 史一
【内容分类】 文化遗产
【内容摘要】

【标签】 面塑 民间手工艺
【正文】

 

【热点回顾】

 浙江面塑文化“守艺人”:童心未泯捏面人 一双巧手传非遗

“揉,捏,剪,拨,挑,镶,嵌”短短几分钟,一个活灵活现的面塑就从方晔手里诞生了。方晔是来自浙江金华金东区塘雅镇的一位面塑手艺人,他所从事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现如今面塑艺术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入了艺术殿堂,然而会做面塑的手艺人却是越来越少,一个小小的面塑人儿不知不觉竟承载了一代人的回忆……

面塑,也叫捏泥人儿。它是用面粉、糯米粉等原料制作各种人物或动物形象的传统民俗艺术,是在中国民间做面花食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方晔是一名70后,看起来还十分年轻,却是做了十多年面塑的“老手艺人”了。他的爷爷,也是一位地道的面塑手艺人。在方晔的印象里,爷爷的手有着“鬼斧神工”般魔力,五颜六色的面团,到他手里,就变得格外精彩。

面塑虽说是个细致的手艺活儿,可通常都是男人在做。方晔告诉我们,以前,为了营生,许多男人,都会挑着箱子上街做面塑,风吹日晒,真可谓“只为谋生故,含泪走四方”。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这门生计越来越少人问津。

“这手艺不赚钱。”方晔说。

越来越少的收入让这门手艺被大多数街头艺人遗弃。因此当方晔毕业想继承爷爷的面塑营生时,遭到了全家人的坚决反对。迫于无奈,当时的他只好进了一家国营单位,拿着固定的收入,过着中规中矩的生活,可内心始终放不下与面塑的情缘。

也许是童心未泯,在爷爷去世后,方晔的面塑情结变得愈加浓厚,他想要将面塑文化传承下去的心情也愈加迫切。起初,他只是按照爷爷的教法,自己在家反复琢磨。到后来,他更加一门心思钻进面塑文化中,苦练手艺,甚至连面塑的配方都亲自调试。

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的方晔成了整个金东区传承面塑文化的独一人。

“做面塑要细心,要耐心。”方晔现场为记者展示,从原材料到捏面人,他都全神贯注一丝不苟。面塑原材料的制作,十分复杂。七成面粉,三成糯米粉,加入一定的水和蜂蜜,揉到一起蒸三十分钟,然后再揉均匀。揉完以后给面团一一上了色,就可以开始捏面人了。

方晔准备做十二生肖中的鸡。只见他将五彩的颜色贴着鸡尾巴摆放整齐,然后轻轻揉搓,就成了一条彩色绸缎般的羽毛,几根羽毛粘合在一起,纹理分明,往鸡身上一装,活灵活现,分外生动。

“我最擅长做的就是十二生肖,我觉得这是中华文化独有的特色,而且孩子们都很喜欢,在摆摊时,经常有小孩子围着我,‘叔叔,我想要一个龙’……”那样热闹的场景,可以想见,对于方晔而言,面塑不仅是一个谋生工具,更是一种幸福的来源。

如今的方晔虽不用为了营生四处走街串巷,可他还是会在婺州公园或新农贸摆个摊子,挂出各色各样的面人儿,在往来人们目不转睛的神情中,既有大人对面塑的记忆,也有孩子对面塑的好奇。

“我家有两间老屋,我正准备腾出来,做成面塑体验馆。”据悉,方晔所在的下吴村正在打造村落景区,未来,他的面塑体验馆,或许也将成为下吴村乃至金东区、金华市的一个非遗体验窗口,让更多的人们体验到面塑的乐趣。

(以上来源:中新网 奚金燕 2018-01-08)

 

王妍:做面塑文化精粹的使者

遇到一位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在北京市丰台区,就有这样一大批教师,始终走在教育事业的第一线,并在教育领域取得非凡的成果;他们赢得学生和家长的广泛赞誉,是中国千万教师群像的缩影……

为了让教育系统全体教职工向榜样学习,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向着建设“高水平有特色”丰台教育的目标努力奋斗。丰台教育特别推出“讲述丰台教育故事传播丰台教育声音”特别报道,走进这群可爱的老师、校长,一起倾听他们或艰辛、或幸福的育人故事,体会他们的家国情怀与民族使命。

北京面塑,被外国人称为“中国的雕塑”,俗称面花、花馍,是用染色面团进行造型的一种民间传统手工艺。丰台区少年宫一名面塑专业教师王妍,是面塑艺术的传承者。

儿时在庙会市集上看到花花绿绿、憨态可掬的面人。小巧灵动的人物形象与艺人沉稳娴熟的技艺烙刻在王妍心里。“我也要捏出这样的作品!”带着这份愿望,她寻找各种途径,不断在面塑专业上学习、深造,就是忙碌的高考也没有令她放弃对面塑的练习,直至考入艺术院校,走上工作岗位。

如果说小的时候学习面塑是在兴趣的驱使下而形成的一种自然行为,那么随着工作的深入和思想的成熟,她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渐渐产生出了一种使命感。特别是有幸拜国家级面塑大师张宝琳先生为师后,她深深体会到蕴藏在“非遗”中的中华韵味,为传承人在非遗保护中的坚守、创新、不断磋磨的匠人精神而震撼。她受到张老师的感染,不知不觉养成了钻研、好学的好习惯,自觉把别人用来聚会、游玩的时间拿来打磨自己的面塑技艺、研究自己的面塑教学,也渐渐赢得了师父的认可。

师父的无私付出和谆谆教诲更加坚定了她的决心,要把面塑这一蕴含着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经世致道的人生哲理的艺术教给下一代,让民族的辉煌艺术薪火相传。

怀揣这美好愿望,作为一名校外教育工作者,她觉得可以借这个身份让更多人了解面塑,喜爱面塑,传承面塑技艺。虽然有良好的初衷和美好的设想,但是在实际开班过程中却是困难重重。那时,一些热门的艺术课程,都是围绕考试指挥棒而设。而面塑,还没有非遗的响亮称谓,也没有任何学校把面塑当做特色课程。这一冷门的专业面临招生难、开班难的问题。招生第一年,每周末她都在少年宫一楼大厅支起一个小桌子,摆上自己的作品,边制作边讲解,日复一日地编织着心中小小的希望。虽然有很多人驻足观看,但是真正想学习的人却不多,经过不懈努力,终于招来了10个学生。虽然人很少,但是王妍欣喜于这微小的第一步。从那以后,她便十分珍惜遇到的每一个学生,每一节课都认认真真准备,每一个作品都与他们精心打磨,细心将孩子们完成的每一件作品拍摄下来,分类汇编成册,记录孩子们成长的每一步。

考虑到生源问题,有人给建议王妍在儿童画教学中适当穿插面塑教学。这样,既能有学生可教,又能传播面塑技艺。但是,这种权衡之举她不认可。她始终相信,传统的艺术是永恒和经典的,是值得去坚守和发扬光大的。王妍坚持把自己的面塑项目做下去,并开始想办法扩大影响力,在期末的时候给学生办作品展,提高活动的社会效益。就这样,经过一年的努力,她的教学受到孩子、家长的认可,终于在2009年开起了第一间属于自己的面塑工作室。

做好一个面塑需要工匠精神。王妍认为,做好非遗的传承工作同样需要工匠精神,要像工匠们雕琢作品一样注重研究教育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不断追求完美,用敬业的精神、严谨的态度、专业的水平去做好每一项工作。就拿面塑中基础材料的准备来说,别看小小的面团,好像是很常见的事物,但是,要想让它变得易于塑形、结实耐用、色彩鲜艳、长时保存,需要经过很多道工序才能完成。为了得到质量最好的面团,王妍曾经数十次到各大超市挑选适合的面粉,在家中一遍又一遍地和面、染色、添加、储藏,对于温度、湿度、软硬、调色不厌其烦地尝试、调节,不顾双手变得粗糙、起茧、色迹斑斑,指甲里沾满了颜料,皮肤因为防腐剂而多次脱皮。这些都没能令她放弃对事业的坚持,一直牢记传统艺人的匠人精神,激励自己在失败面前永不服输。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文化传承的效果,王妍开始转而关注面塑教研工作,并利用自己在美术学院的素描、绘画等基本功,创造很多新奇有趣的教学方法,取得了可喜成效。

校外教育最注重的就是激发兴趣、活动育人,在课程中,她把地方民俗、传统节日、古典艺术和市井人物等内容引入日常教学,分别以卡通形象、特色节日和经典人物为主题,形成了贯穿初、中、高和研究生级别的梯级课程体系。她还在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改良了面塑教学技法,结合自己在大学中学到的艺术理论、素描技法、人体解剖学、透视学等专业知识改善教学教法,让课堂更加生动、直观、易于理解,教学效果大大提高。同时,为了丰富学生的实践体会,让他们感受到面塑与民生的连结,王妍经常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深入到社区、学校,开展公益普及活动,增加他们的社会实践经验,把艺术氛围融会扩大。

“作为一个中国艺术的传承人,最骄傲的莫过于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非遗文化在世界舞台上受到认可。”能够传承非遗文化,王妍感到自豪。

今年7月,她代表丰台区到意大利米兰给华裔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讲学。有些孩子说:“老师,我觉得生活在中国的孩子真幸福,他们有那么多有趣的东西可以学习,我真羡慕他们!”听了他们的话,王妍沉思良久,孩子们天真随意的语言,不正是对中国文化的认可吗?

(以上来源:人民网 闫莉青 2018-01-03)

 

回顾2017我的这一年——面塑非遗传人董凤岐:俺又收了仨徒弟

据济南电视台新闻频道《有么说么》栏目报道,近日,我们的记者走进了一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面塑在山东地区的代表性传承人董凤岐老师家,听听她的2017是什么样的呢?

董凤岐说,我现在做的这个面塑,最麻烦的就是这个穗了。她这个铠甲的边缘都有这个穗,有这个才能好看。大家都以为这是线的呢,主要都是这样面泥搓出来沾上的。

董凤岐今年78岁,18岁的时候拜到面塑名家汤子博门下,学习面塑艺术,到现在已经整整60年了。老人家正在捏的这组叫霸王别姬,拉起来啊,这组作品本来是2017年的工作,但这都过了年了才只完成了一半,老人家这心里有点不好意思。

董凤岐说,2017年的遗憾就是这组霸王别姬。只把虞姬捏完了,霸王还没捏来。这几天得紧紧手了。

董老说,虽然年近八旬,但这身子骨还算硬朗,过去的这一年,就一个字儿——忙啊。捏了几组作品吧,党的生日的时候捏了一组红色舞蹈。还顺应当下年轻人的审美,捏了一组芭蕾舞。都很好看,很多人喜欢。

董老说,非遗传承既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技艺,也要与时俱进跟上年轻人的审美眼光,所以做一些具有时尚元素的作品能让更多的年轻人认识和接受传统艺术。为了让自己的手艺更好的传承下去,过去的这一年董老还采取了走出去战略。

她说,我费了好大劲,去了千佛山医院的白血病患儿中心为他们捏面人。还去了敬老院看了一些老人。最大的收获还是新收了3个徒弟,很高兴。

对于未来的展望董老说,未来继续努力,还能继续捏。让大家都来认识和学习面塑。

(以上来源:济南网 责任编辑 2018-01-04)

 

【数据分析】

 

面塑,俗称面花,是源于山东、山西、北京的中国民间传统艺术之一。即以面粉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面塑的形象多是传统戏剧、四大名著、神话故事、卡通人物以及十二生肖等。面塑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经营,历史源远流长,早已成为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研究中国考古、民俗、雕塑、美学不可不可忽视的实物资料。因此,面塑艺术的传承对中华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面塑的传承和很多民间艺术一样,一般采取口传身教的方式,主要是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承的方式。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面塑艺术的处境堪忧,面塑专业领域的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甚至一大批面塑大师、人才流失海外。目前,专门经营面塑艺术的工作室、公司或个人少之又少。此外,大部分面塑工作室或企业均需要自负盈亏,面塑创作者的工作地大部分是在路边摆个小摊儿,传承人面临基本的生存问题,很难吸引年轻人学习传承这门技艺。

因此,政府其一应积极号召社会力量,在财政上和政策税收等方面鼓励更多的面塑艺术工作室的建立。只有解决了基本的生存问题,才会有更多的年轻人愿意投身这一产业,才会有更多精工细作的作品出现。其二,在人才培养上,应当在中小学设立面塑基础课程,在高校设立面塑艺术专业,让年轻一代从小就接触这一传统国粹,让青年人有机会选择面塑艺术这一专业,为非遗面塑艺术培养出通晓历史、诗文、绘画、雕塑等技艺的综合性传承人。

【资料来源】 文化大数据
打印】 【收藏】 【关闭


京ICP备06023340号  版权所有 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