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旅游大数据 数据分类:
热门标签列表
战疫纪录片:用镜头记录真实故事
2020年6月9日   阅读 1155 次   编者 文述
【内容分类】 艺术经纬
【内容摘要】

疫情期间,全国各地都涌现了许多感人的战疫故事,新闻媒体工作者也积极深入一线,用镜头记录真实的战疫故事,制作了一批优秀的战疫纪录片,如《中国医生》战疫版、《武汉:我的战“疫”日记》、《人间世.抗击疫情特别节目》、《武汉战疫纪》等。这些节目或从微观视角出发,呈现医护人员、解放军战士、志愿者、患者等多元个体的经历体验;或聚焦中观层面的抗疫举措,展现这场疫情带给社会的改变,以及社会大众、各行各业的积极回应;或以宏观叙事为经纬,记录全体国人如何完成这一场惊叹世界的“抗疫奇迹”,获得了海内外观众的广泛关注和赞誉。通过战疫记录片,社会公众得以更好地了解到不同群体在疫情中的牺牲与无私奉献,其有利于消解公众恐慌情绪、激发公众抗疫热情,也能够向世界人民传递中国的态度和形象。

【标签】 疫情 纪录片 医护人员 武汉
【正文】

【热点回顾】

以真实致敬生命 《人间世.抗击疫情特别节目》开播

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中,81岁的老爷爷新冠肺炎好转却因糖尿病导致右腿坏疽,急需截肢,但隔离病房并不具备手术条件,老爷爷也无法脱离呼吸机自主呼吸。医护人员反复讨论,力求抓住手术窗口期里的每一个机会。最终在上海、武汉两地医护人员的紧密配合下,老爷爷在呼吸机插管状态下,完成了艰难转院。

5月21日晚,东方卫视《人间世.抗击疫情特别节目》播出第一集《红区》,直击武汉重症病房,展现上海援鄂医疗队的战疫故事。面对凶猛疫情,节目组深入红区最前线,蹲守在瑞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雷神山医院、金银潭医院以及同济医院光谷院区等重点区域进行拍摄,采访上海援鄂医疗队近百位医务人员,以真实的记录致敬生命,呈现疫情之下人与人之间最为纯粹的关怀和人道主义精神,通过极致的医疗故事,体现质朴的情感,展现最真实的人间世态。

面对拒绝治疗、拒绝吃饭的八十多岁奶奶,护士俞英一遍遍地拨打老人家属电话。电话终于接通时,她像个雕塑一样站在床边举着电话,一个姿势整整维持了十分钟,而奶奶也紧紧握着她的手不放。此时,萍水相逢的情意无比珍贵。这就是上海援鄂医务工作者为患者拼尽全力的常态。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残酷的现实让人们感到弱小无力,然而温情与善意的传递却可以让困境中的人看见希望的曙光:护士陪伴孤身一人的患者走过人生最后阶段、治愈患者出院时用纸笔记下每个医护人员姓名、志愿者穿着笨重的玩偶套装站在路边数小时为医疗队送行……灾难之下,人与人之间发生的故事弥足珍贵,在生死一线中方能洞见人性光辉与生命力量。

在三级防护的状态下,医护人员每天至少工作4个小时。缺氧、闷热、汗水湿透多层防护的状况时有发生,他们从不为此抱怨,却会在因自己身体不适而浪费一套防护服时,泣不成声。人们总是称赞医护工作者是英雄,但对他们自己而言,他们只是恪守职业精神的平凡人。节目总导演范士广说:“在这场疫情之下,正是千千万万的医务工作者和每一个忠诚而善良的普通人,以他们血液里的良知和勇气保护了我们的家园,保护了中国人。”

记者了解到,此次“抗击疫情特别节目”由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和上海广播电视台联合策划制作,全片共6集,从流行病学调查、病例救治、援鄂一线等角度,呈现上海医务工作者和领导决策者在防控疫情中有序、有力地保护这座城市并为全国出力的动人故事,展现人性之光和社会进步的力量。《红区》揭开ICU病房中惊心动魄的生死较量;《相逢》展现援鄂医务人员在武汉的种种珍贵相遇;《脸庞》记录一百位医务人员在武汉的经历和感受;《雷神山往事》讲述上海ECMO分队利用高超技术帮助患者挺过艰难时刻;五、六集《我要找到你》与《我会陪着你》则是呈现疫情爆发后,上海公共卫生系统的疫情防控狙击战,记录上海各大医院中医护工作者与患者之间的动人故事。

“有时反思,常常讲述,总是纪录。支撑我们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的,不是艺术创作的激情,而是真实纪录的使命感。”范士广说,《人间世.抗击疫情特别节目》秉承《人间世》系列一贯采用的沉浸式记录和蹲守式拍摄,呈现一个个细腻鲜活的救治故事,“一千六百多名医护人员,就有一千六百多个故事。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全面地记录他们的故事,把他们关于武汉抗疫的记忆拼图一块块地拼接起来,这是非常宝贵的历史资料。”

(以上来源:2020-05-22,光明日报,记者:颜维琦)

《武汉战疫纪》全球热播

近日,中国国际电视台推出时长33分钟的英语新闻纪录片《武汉战疫纪》,回顾武汉“封城”一个多月来发生的真实故事。这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首部展现武汉“抗疫”历程的英文纪录片。截至目前,视频观看量已经过千万,其中,海外观看量超过500万,成为国外网友了解中国“抗疫”真实情况的一扇窗口。

全景式真实记录武汉疫情发展全过程

 “这是历史上首次对一个千万级人口的大城市进行高级别的封锁,全世界都给予高度关注。我和外国媒体做连线时,他们都在问:武汉老百姓现在怎么样了,武汉大街上是什么情况?”该片总导演葛云飞表示,武汉疫情不仅让全国同胞揪心,也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因此中国国际电视台决定拍摄一部英文纪录片,真实记录武汉发生的故事。该片以新闻纪录片的形式,对重要节点进行梳理,用海外受众熟悉的语态和感人至深的故事,真实记录了武汉的“抗疫”过程,为海外观众展示了他们知之甚少的“抗疫”中的武汉。

这部33分钟的纪录片,以时间为线索,全景式展现了武汉疫情是如何从快速暴发到逐渐被遏制的全过程。这里有泪水,也有笑容;有痛苦,也有感激;有绝望,也有希望。有刚刚封城时期,被迫滞留武汉、不得已把停车场当成暂时栖身之处的外地务工人员;有在医院里焦虑绝望,排着长队候诊的病人;有武汉封城第二天开始,每天在工地上赶工建设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建筑工人;有身为两个孩子的妈妈,但自愿参与到物资运输当中的美容院老板;有每天上门排查上千户居民,敲门把手都敲肿了的社区工作人员;有忙着运送医疗物资顾不上跟摄制组说话的快递员……一位快递小哥虽然每天在疫区奔波忙碌,但充满了自豪感:“我们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还在挺身而出,还在为大家服务,觉得还是很自豪的。我妻子很支持我,但她也很担心,每天8点都要跟我视频,每次听到我儿子说‘爸爸真棒’,我觉得很欣慰。”

抗疫一线医护人员靠吸氧支撑

最让人感动的还是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务人员。83岁的呼吸病专家钟南山院士前往一线,敢医敢言,将“病毒人传人”的情况宣布于众;最早接触到新冠病毒患者的医务人员赵智刚医生和同组的医生护士全都被感染,但他在康复之后又立刻返回到工作一线;年轻的女护士为了保持体力和精神状态而增大饭量,她们内心也有害怕,每每想到孩子和父母,听到孩子在视频中的“妈妈,我想你啦”会哽咽落泪,但她们面对患者却时刻保持着笑容、充满正能量:“我们每天必须强迫自己保持‘嗨’的状态,要是压抑下去的话,就完蛋了!” 每天数个小时的值班过程中,医务人员不能吃喝,甚至不能去卫生间,不得不穿纸尿裤,出来之后必须靠吸氧才能支撑下去,脸上也全是水泡。

纪录片中也特别提到了不幸牺牲的李文亮医生。摄制组在他病重时联系上他,那时他已经说不了完整句子。纪录片中,李文亮用断断续续的文字回复摄制组微信页面,令人心痛泪目。在这场疫情中,中国有超过3000名医务人员被感染,有些医务人员牺牲,留下悲痛欲绝的亲人。世界卫生组织赴中国考察专家组负责人布鲁斯.艾尔沃德在接受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专访时诚恳说道:“联合专家考察组通过不同的方式仔细观察后认为,毫无疑问,中国对控制新冠病毒传播的大胆措施,已经为控制迅速扩展的致命疫情带来了转机。我想,我们要认识到很重要的一点,对于武汉人民,全世界都欠你们的情,随着疫情的结束,希望有机会可以感谢武汉人民,感谢他们的付出,因为这里的许多人都遭受过苦难,那个城市的人们已经并且正在经历一段非比寻常的时期。”

相机带出病房要在消毒液里泡一天

为了拍摄,摄制组进入一家医院的隔离病房,但医院不允许将任何物品带入病房,包括摄像机。院长告诉摄制组,他自费买了一台手机放在病房里,但不会把它拿出来,“等到疫情结束了,我要把它裱起来,留作纪念!” 最终,摄制组被允许带入一个GoPro相机,但每次带出病房都要在消毒液里浸泡一整天。很多病房里珍贵的镜头也正是这样拍摄到的。纪录片最后,一位医生对着镜头缓缓说道:“潘多拉的盒子已经打开了,灾难、疾病、恐惧都跳了出来,但盒子里还留下了一样东西——希望。只要希望还在,之前的一切苦难,都不会是问题。”

在葛云飞看来,这部纪录片的价值在于如实记录这个城市此刻的状态和情绪,“全世界可以更直观地看到,武汉为全中国、为全世界的疫情控制做出了何等的贡献。或许10年后的人们再看这部纪录片,就知道当年从医护人员到普通百姓,是如何在封城状态下顽强坚守,携手抗击疫情。”目前,葛云飞和同事们依然每日穿行于江城巷陌,用镜头记录这座城市的日与夜。他说自己会坚守到疫情结束那一天,让全世界网友及时了解武汉的真实动态。

反响

英雄没穿披风,而是戴着口罩

《武汉战疫纪》制作完成后,率先于2月28日在中国国际电视台英语频道播出,同时通过平台各海外社交平台账号全网推送。与此同时,美国广播公司、英国Channel4电视台、法国TV5 MONDE电视台、意大利TGCOM24电视台、加拿大广播公司、日本朝日电视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流媒体都对《武汉战疫纪》进行了转播,越来越多的外国网友看到了真实的武汉。大量海外网友在观影后留言,对在武汉的医护人员表达了敬意,并为中国、为武汉、为病患祈福加油。海外网友Star moon Night表示,“纪录片太棒了,我看哭了。这次,英雄并没有穿着披风,而是戴着口罩。”英国网友Bernadine Sarah W评论:“感谢这部纪录片,它为我们提供了抗击疫情的宝贵经验。非常感谢武汉人民用他们的献身精神阻止了病毒进一步传播。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感谢武汉人民。”

(以上来源:2020-03-16,北京晚报,记者;王润)

《中国医生》战疫版:他们是普通人,他们是偶像

在纪录片《中国医生》战疫版的开头,一位鼻子中还插着氧气管的中年男子,坐在病床上对着自拍镜头说:“我不是大人物,但是我,你们一定感兴趣,一定很想了解我。为什么呢,我是一名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的呼吸科医生,冠状病毒防治专家组的成员……”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医生余昌平,最早被感染的医护人员之一,从医生成为病人,他一人“代表”了这部纪录片中的两个群体。

5月13日,纪录片《中国医生》战疫版在爱奇艺上线。8个摄制组、60多天的不间断记录,跟踪拍摄4家医院、8个医疗队,以及李兰娟院士等近30多名医护和20多名病人,用最一线的镜头,带着观众再次回到疫情初期的惊心动魄。该纪录片一上线,便取得豆瓣开分9.7的成绩。

第一集一开始,呼啸的救护车行驶在空荡荡的街道,把观众的记忆一下子拉回到那个时间点;镜头切换,穿着防护服的医护人员在医院中穿梭忙碌,看不清他们的容貌,但看到白色的身影,就意味着希望来了。

疫情延续到现在,医护人员无私无畏的付出,让他们成为大众新的偶像。一定程度上,他们走上战疫一线,就做好了“牺牲”的准备。余昌平淡然地说:“因为我接触很多病人,因为我冲在最前面,所以我总是会感染的,我总有一天会倒下的。”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援鄂医疗队护士长宋志芳,在大年初一凌晨接到任务,随即离开丈夫女儿奔赴1000公里以外的武汉,“我们的生活真的是枯燥和单调的,没有任何一个人,你能想到他连续40天做的是同一件事情,肯定没有人这样坚持过,一条路线走40天,这群人就是我们。”

但这部纪录片特别的一点是,它没有“造神”,也把医护人员“人”的一面真实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偶像也是普通人。就像片头曲中用rap唱的:“每个人都不敢走出家门,人人自危除了他们,你们是谁的子女,谁的父母,又是谁的家人……”

他们有恐惧的时刻:新疆援鄂医疗队护士长须玉红回忆,“当重症患者在治疗下无效死亡时,心理压力非常大,回到酒店很多护士都会精神崩溃到痛哭”;西安交大一附院援鄂医疗队的男护士王皓东回忆,自己第一次给病人抽血,不到20分钟就觉得恶心想吐,只能先到窗口透个气,回去接着工作,如此反复才度过最初的适应期……

他们也有温情脉脉的时刻:“不戴口罩,是不是帅了一点”,站在窗台边吃饭的余昌平难得露出“真容”,吐槽盒饭里肉少,但自己还是长了三四斤;西交大一附院援鄂医疗队的年轻护士荔缘,第一次进病房时感到害怕,就以写日记的方式给已经过世的奶奶写信,从中获得力量……

华西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尹万红,在武汉红十字会医院主要收治危重病人。解决了供氧问题,他忍不住感慨这是最好的情人节礼物。危重病人的好转,让他深深感受到作为一名医生的自我价值感与成就感;面对希望渺茫的病人,他也坚持一点希望也不放弃的初心。他说:“医生要有技术,还要有温度,而温度是高于技术的东西。”

这些在纪录片中出现名字和没有出现名字的医护人员,穿上防护服、戴上口罩和护目镜,我们甚至不知道他们长什么样,但在病人眼中,他们是守护生命的天使;在所有人眼中,他们就是无可替代的“大众偶像”。他们从四面八方“逆行”到武汉,在疫情面前争分夺秒,这样的形象汇集在一起,焕发出偶像的光芒与力量。

除了《中国医生》战疫版,爱奇艺此前还推出过国内首部聚焦医护群体的纪录片《中国医生》,以呈现医生这一职业的真实面貌,也让医患之间多一份理解。该片上线后,豆瓣评分也高达9.3分。

(以上来源:2020-05-20,中国青年报,记者:蒋肖斌)

【数据分析】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在这次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体现出重要的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是我国的重大疫情,受到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广泛关注,疫情爆发后,新闻媒体工作者第一时间奔赴抗疫前线,通过沉浸式记录、蹲守式拍摄、跟踪式拍摄、日记Vlog等方式收集素材,制作了一批优秀的战疫纪录片,代表作品包括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作的《武汉:我的战“疫”日记》、《武汉战疫纪》,上海广播电视台制作的《人间世.抗击疫情特别节目》,爱奇艺、乐正传媒、健康报社联合出品的纪录片《中国医生》战疫版等,这些作品从不同角度记录了中国的战疫故事,受到人民的广泛支持和赞誉,根据调查,时政纪录片《人民至上——习近平指挥战“疫”进行时》3月20日晚在CCTV综合频道和CCTV新闻频道同步播出,2个频道取得累加收视率2.07%的不俗收视表现;北京卫视《生命缘》抗击疫情特别节目收视率达1.66%。病毒是残酷无情的,但人是有情的,疫情中涌现了不少温情感人的故事,战疫纪录片便是对疫情最好的注脚,其意义体现在国内与国际两方面。

在国内,战疫纪录片有利于消解国内民众因为疫情而产生的恐慌情绪,激发全国人民对战疫必胜的信心和热情。虽然每部纪录片的内容侧重点各有不同,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聚焦纯粹而极致的真实,都讲述了疫情之下的温情故事,描绘了一幅有温度、有情感、有信心的抗疫图景,展现出了人性之光和社会进步的力量。对于疫情的真实记录有利于及时向观众传递疫情防控一线的真实情况,消解民众对未知的恐惧,激励人们凝聚力量、共同战胜疫情,在打赢疫情阻击战中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在国际上,战疫纪录片可以向世界传递中国战疫的声音和力量,改善国际社会的舆论环境。目前,国内疫情转好,全球却迎来了疫情大暴发,国际舆论场中出现了不少诋毁中国的谣言。拍摄于抗疫一线的真实纪录片全面呈现了中国成效卓著的抗疫过程,让更多海外观众了解到中国人民在疫情中做出的重大牺牲和中国政府迅速有效的防疫措施,从而有利于粉碎不实言论,也能够为世界提供宝贵的战疫经验和启示。

【资料来源】 文化大数据
打印】 【收藏】 【关闭


版权所有 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