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旅游大数据 数据分类:
热门标签列表
打造全域旅游的“秦淮样本”,南京秦淮区助力老城文化复兴
2019年12月11日   阅读  次   编者 文述
【内容分类】 文旅改革
【内容摘要】

秦淮区地处南京主城东南,是历史文化名城南京的发祥地之一、古都金陵的起源、南京文化的摇篮。坐拥瞻园、夫子庙、秦淮河、大报恩寺遗址公园等历史文化景观。作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秦淮区依托深厚的文旅资源禀赋,走出了“文旅融合、城景一体、主客共享”的全域旅游发展路径,为历史文化名城转型发展提供了思路。

【标签】 秦淮区 全域旅游 传统文化
【正文】

【热点回顾】

让游客更安心 南京秦淮小吃、画舫都将“标准化”

吃秦淮小吃、坐秦淮画舫、住秦淮民宿,将来都会有更精细统一的标准。记者从近日秦淮区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区推进会议上获悉,作为南京市唯一的试点单位,目前该区已经选择50家企业作为试点企业,率先启动标准化辅导工作,旨在进一步提升旅游服务品质。

2018年2月22日,原国家旅游局下发《关于确定第四批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单位名单的通知》,确定了第四批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单位。秦淮区榜上有名,是全市唯一、全省两家之一的试点单位。

在当日的推进会上,秦淮区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一年多的创建过程中,他们积极推动建立与国际惯例接轨、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相衔接,既能体现秦淮特色、又能满足现代旅游服务业发展需要的旅游标准化体系。目前,《秦淮区旅游标准化规划2019—2025》已经完成初稿编制,正在征求意见。此外还推动特色标准制定,结合秦淮地域文化特色和旅游发展基础,启动秦淮小吃、秦淮画舫通用服务标准等两项地方标准修编工作。目前由夫子庙小吃协会牵头的秦淮小吃团体标准制定已经完成,计划上报市场监管部门,力争列为地方标准。

为了方便游客,秦淮还大力推动旅游标识系统规范化、标准化设置,委托专业机构制定《秦淮区全域旅游标识标牌系统标准化设计导则》,在夫子庙核心景区、门东历史文化街区、太平南路、新街口核心区更新规范标识牌计650块。结合夫子庙步行街提升,进一步规范外部旅游交通标识。

“今年以来,我们组织了数十场培训,先后围绕游客中心、集散中心服务规范、旅游景区评定标准、旅游厕所管理标准、旅游标识系统设置规范,旅游娱乐场所经营规范等旅游标准的宣贯组织了9场业务培训,相关涉旅场所约500人次接受培训。”秦淮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旅游业包含食、宿、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标准化的施行进一步促进了旅游质量提升,有利于规范旅游服务企业行为,促使企业向产业化、品牌化、特色化方向发展,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提升游客满意度。

(来源:南报网,2019-10-24,李子俊)

南京秦淮全域旅游凸显“诗意之美”

漫步秦淮,在老门东的箍桶巷、剪子巷、木匠营,可以触摸浓浓的“最南京”元素;徜徉在周处读书台、芥子园、长干里,仿佛置身于《南都繁会图》描绘的盛世景象;中华门外,感受建初寺开启佛教在江南的传承;秦淮河畔吴敬梓故居、王昌龄宴饮处等80余处“转角•遇见”文化休闲驿站,展现世界文学之都厚重的秦淮底色……作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一个个历史文化符号营造出来的旅游意境,无不充满秦淮的“诗意之美”。

11月8日上午,全国全域旅游工作推进会在河南省河南新县举办,秦淮区的“文化引领、文旅融合、城景一体、主客共享”的全域旅游发展之路,代表了城市型创建单位的探索,引起高度关注。

城区即景区,诗意秦淮“圈粉”无数

月影朦胧,桨声灯影,夜色里的秦淮河,总能让游人找到文化的共鸣。前晚,刚吃过晚饭的河南游客赵子安就迫不及待地和朋友乘上了秦淮画舫,“从小就学了杜牧的‘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来到南京,肯定得先游一游秦淮河。”从码头出发,画舫经泮池,过白鹭洲公园,再向东水关,伴随着水声,游船划起波纹,两岸灯火摇曳,辉映着“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的徽派建筑。一边观赏两岸风光,一边听导游讲解秦淮河畔的悠久历史和动人故事,赵子安醉了:“真没想到,每到一处都有惊喜,十里秦淮河,处处都流淌着诗情画意!”

从繁华热闹的夫子庙出发,过文德桥,向西南行数十米就能看到“乌衣巷”的题字和树立的诗碑。在巷口,安徽游客张静教孩子念起了石碑上刘禹锡诗句:“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诗人的笔给乌衣巷刻上了独有的诗意,我今天就是带着儿子来追寻这一份诗意的。”张静说。

在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周末和节假日,前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镇馆之宝庄瑶殿试卷吸引众多游客细细品味,流连忘返。这座位于地下四层的“宝匣”开馆两年多来,已接待游客350余万人,荣获“第十五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获得“南京十大新锐文化地标”称号,上榜“全国最受欢迎博物馆”TOP10。秦淮礼物旗舰店里,状元郎系列成了抢手货。据介绍,秦淮礼物文创产品已达到8000余种,仅状元郎系列就有近1000种,深受年轻消费者欢迎。

设计精美的路牌,不仅指示方向和地名,更有对地名历史文化典故的介绍……行走在秦淮,这样的文化浸润总是能吸引行人驻足。即使不是景区,居民游客也能在细微处,感受到全域旅游示范区“城区即景区、旅游即生活”的诗意与喜迎。今年夏天,朝天宫旁的建邺路两侧行道树,纷纷“穿”上了印有诗词的文化标识牌。

“游客所感受到的浓浓‘诗意之美’,正是全域旅游带来游客体验的升级,和景区文化魅力的不断彰显。”秦淮区文旅局主要负责人介绍。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以来,全区旅游品质不断提升,统一规范全区旅游导视导览系统,上线夫子庙智慧旅游系统,全域旅游大数据中心被评为省智慧旅游示范项目。国家级非遗“秦淮灯会”已连续举办33届,荣登2019非遗与旅游融合十大优秀案例之首。目前,秦淮正在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区,持续提升旅游行业管理服务标准化水平。同时,改造提升了198 座公厕,全省“厕所革命”现场会在秦淮区召开,夫子庙被评为江苏省首批诚信示范街区,老门东被评为江苏省旅游购物诚信街区,游客综合满意率从 93.5%提升到 98.9%。

携手夜经济,掘金“夜的美”

创建无止境,站在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这个高起点上,秦淮脚步不停,在繁荣夜经济,塑造新品牌,推动文旅融合,提升旅游品质,讲好秦淮故事等方面继续发力,让传承诗意的地方越来越多,文化氛围越来越浓,文旅品牌越来越亮。

“秦淮河畔的小屋,静谧安逸,让人于匆匆忙忙的都市生活中,取一抹宁静,不失为一种乐趣。”

“城墙根下门东明清三进宅院,已成了我每次到南京的落脚之处!酒店的每一砖一瓦都有着它本身的岁月感,每个人和每朵花、每个转角处都有着那一份柔美和从容,让人不由得心生好感!”……

这些是夜宿秦淮系列主题文化精品酒店的游客在平台上留下的评价。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期间,秦淮区过夜游客接待人次从 509 万提升到 841.5万。闹中取静,古墙、老宅、院落的精致布局,无处不在的文化氛围,让人时时刻刻感受秦淮旅游的独特魅力。

注重夜间需求与白天的差异化,注重业态组合和特色品牌打造——除“夜宿秦淮”外,在“后创建时代”,秦淮区将着力打造 “夜宴秦淮”、 “夜游秦淮”、“夜购秦淮”、“夜娱秦淮”等品牌,集中力量重点发展夫子庙—秦淮河—老门东,以及新街口—太平南路两个夜间经济集聚片区,形成夜间消费引爆点。在11月5日开幕的第二届进博会上,南京夫子庙步行街作为江苏省唯一的国家级步行街创建代表参展,吸引众多国内外嘉宾驻足,桨声灯影里的夜经济让人充满期待。

“打造夜间经济是系统性工程,需要整体谋划。”夫子庙-秦淮风光带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介绍。丰富夜经济内涵、提升其载体和业态是夫子庙街区下一步的计划。目前,秦淮正计划把白鹭洲作为打造夜间经济的试点,利用秦淮河做活“水文章”,结合灯会打造一台以多媒体声光电为特色的夜间演出,给游客提供具有多维度的沉浸式体验空间。

与此同时,全新推出“秦淮有戏”子品牌,建设秦淮河沿线小剧场群,推出丰富多彩、适合不同年龄层次的演出品种,让游客停下来、慢下来,浸润在秦淮氛围里。

推动秦淮IP塑造,让秦淮故事更具诗意

以全域旅游成功创建为契机,秦淮区正将城区作为文化旅游IP塑造,让一个个历史文化符号营造出特质独具的秦淮意境。

秦淮历史上就是一个“自有腔调”的地方,拥有众多的“大IP”,在“后创建时代”,秦淮将全力打造“风雅秦淮、自有腔调”IP链。围绕高质量全旅游示范区打造,秦淮将按照“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原则加快推进文旅融合,牢固树立“旅游+”思维,以旅游视角塑造大美城市形态,以旅游发展推动产业升级,以旅游服务提升城市品质,以旅游营销打响城市品牌,让秦淮成为全球旅客“出游必选、途经必游”的世界旅游目的地。

中国人民大学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宋洋洋认为,秦淮区历史文化厚重悠久,可以说是南京的“文化第一区”,如何推动这些资源转型升级,适应现代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是目前首先要思考的问题。“同时,全域旅游不是造个大景区的概念,而是注重细节,需要有大量的内容,一处一品,处处尽显诗意。”宋洋洋认为,接下来,秦淮区全域旅游的进一步发展,不应仅仅依靠政府,更需要社会各界的群策群力,吸引更多的专业资源来支持,共同彰显秦淮全域旅游示范区的“诗意之美”。

“秦淮区将聚焦塑造‘大IP’、抓好大创建、建好大项目、聚力大传播、讲好‘大故事’五大工程,塑造“风雅秦淮、自有腔调”品牌。”秦淮区主要负责人表示。要站在历史和时代的方位,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发展秦淮文化,讲好秦淮故事,扬风雅秦淮之神韵,放人文秦淮之异彩,让风雅秦淮代表南京、代言中国、走向世界,成为彰显中国气派,弘扬古都魅力,塑造秦淮印象的独特标识。

(来源:中国江苏网,2019-11-08,殷学兵、钟太昌、秦宣)

南京秦淮区入选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文旅+”赋能老城复兴

第二届进博会上,“夫子庙步行街”通过裸眼3D技术进行实景展示,吸引众多国内外嘉宾驻足体验,他们围绕智慧零售机“刷脸”选购“秦淮礼物”系列文创产品,“自有腔调”的秦淮印象正“借船出海”。

11月8日,全国全域旅游工作推进会在河南举办,作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秦淮区“文化引领、文旅融合、城景一体、主客共享”的全域旅游发展之路,引发与会者关注。这一成功做法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的转型发展探路。

秦淮区以打造全域旅游为抓手,推动全域创新,为老城复兴赋能。今年前三季度数据显示,秦淮区旅游总人数达5151.1万人,较上年同比增幅33%,旅游总收入514亿元,较上年同比增幅15%。

大手笔谋划文旅新版图

秦淮区的创建工作以“大项目”支撑、以大手笔谋划。累计投资630多亿元,建设科举博物馆、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城墙博物馆等精品项目,完成以老门东为代表的一批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形成以明城墙、秦淮河、夫子庙等为代表的“一城一河一庙一馆一寺多街区(园区)”全域旅游空间格局。

“以前来夫子庙是到此一游,现在是常看常新,来了还想来。”游客感受的变化,背后是景区的提档升级、推陈出新。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入选首批省级老字号集聚街区,成为网红“打卡”地。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开馆两年多,已接待游客350余万人,荣获“第十五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获得“南京十大新锐文化地标”称号,上榜“全国最受欢迎博物馆”TOP10。大报恩寺遗址公园景区跻身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成为研学游热门基地。秦淮灯会被列为全国“2019非遗与旅游融合十大优秀案例”榜首。秦淮礼物开发的状元郎系列文创产品成了年轻消费者的抢手货。

“文旅+”塑造城市新形态

如何实现老城保护、旅游开发、居民生活的“美美与共”?这是每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面对的共同课题。秦淮区探索城市有机更新路径,保证原住民可“迁”可“留”选择权,建设文旅、商业、居住共生共荣的复兴片区。把散落四处的文化资源串点成线,打造100个集书吧、创意产品、旅游服务为一体的“转角遇见”文化休闲空间,让文化和旅游服务遍布街头巷尾、房前屋后,让游客随处邂逅惊喜,居民体验到“住在景区”的幸福。

秦淮区以“文旅+”思维,塑造大美城市形态。“文旅+工业遗存”,让军工厂、造币厂等旧厂房变身文创产业园,该园集聚2100多家企业,年营收300多亿元,秦淮特色文化产业园成为全省唯一的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文旅+商贸”,让夫子庙商圈扩容升级,新街口商圈转型为购物、休闲一站式互动体验中心。“文旅+互联网”,让江苏网络文学谷成功落户,这里集聚省内60%网文平台、贡献80%网文产出。

秦淮区委书记林涛表示,该区将全域旅游作为推动产业转型、提升城市品质、增进民生福祉的战略选择,以此统筹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

“大创建”力争三块金品牌

10月31日,南京入选“世界文学之都”,更多人将眼光投向秦淮河畔的“天下文枢”。秦淮区实体书店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开始实施,到2021年,实体书店在商业街区、旅游景区、产业园区、居民社区实现全覆盖,构建15分钟全民阅读圈。

秦淮历史上就是一个“自有腔调”的地方,拥有众多的“大IP”,在“后创建时代”,秦淮将全力打造“风雅秦淮、自有腔调”IP链。点亮“金陵之夜”,“夜泊秦淮”这一金句正衍生出一系列品牌:“夜宴秦淮”特色餐饮集群、“夜娱秦淮”文化演艺系列、“夜宿秦淮”文化主题酒店群……近期,该区推出“秦淮有戏”子品牌,开发建设秦淮河沿线小剧场群项目,到2021年,将形成由2-3个大精品剧目为支撑、多元化的小剧场群发展格局。

秦淮区将启动“大创建”引领工程。全力争创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国家旅游标准化示范区、国家高品质步行街等3块国字号金品牌,努力建成全国重要文化创意中心的核心区,抢占新一轮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制高点。

(来源:中国江苏网,2019-11-11,仇惠栋)

【数据分析】

秦淮区地处南京主城东南,是历史文化名城南京的发祥地之一、古都金陵的起源、南京文化的摇篮,史称“江南锦绣之邦、金陵风雅之薮”,坐拥“瞻望玉堂,如在天上”瞻园、“天下文枢”夫子庙、“桨声灯影”秦淮河、“中华第一商圈”新街口、“南朝四百八十寺”大报恩寺遗址公园等景观。作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秦淮区依托深厚的文旅资源禀赋,走出了“文旅融合、城景一体、主客共享”的全域旅游发展路径,为历史文化名城转型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做精文旅项目,打造全域旅游的“秦淮样本”。秦淮区以“一城一河”为主线,以科举文化、报恩文化、郑和文化为支撑,打造了“秦淮灯会彰显文旅融合新生态”、“大报恩寺遗址公园•感恩成长之旅”和“状元养成记”等项目。此外,秦淮区还推动秦淮小吃、秦淮画舫、秦淮民宿等核心旅游资源标准化建设,创新秦淮小吃、业态布局、门店经营等特色标准;为了方便游客,秦淮区还推动旅游标识系统规范化、标准化设置,从食、宿、行、游、购、娱六入手,打造全域旅游的“秦淮样本”。

文化创意发力,赋能景区全域化的消费力。秦淮区大力开发文创产品,让游客能把秦淮景点、秦淮文化“带回家”。在文创产品的更新上,秦淮区不断推陈出新,使得产品更加符合当下游客的需求;在产品结构上,秦淮礼物构建了“1+N”的产品系列模式。在推出夫子庙文创状元郎系列产品的同时,深挖秦淮文化脉络,还推出了“秦淮灯彩、秦淮八艳、秦淮风光、秦淮小吃”等系列共计8000余款文创产品,让游客真正的把旅行的体验和回忆带回家。每个景区都应当用创意激活自身独特的历史文化,构建自身文旅消费内容。

在保护的基础上改造,保留城市的“根与魂”。秦淮区面积49.11平方公里,辖12个街道,112个社区,1个省级开发区,辖区内众多人文景观和历史景点,使得保护和建设成为秦淮区发展文旅的重要议题。为了保护老建筑,同时改善居民居住条件,秦淮区创新采用了“微更新”的方法,不搞大拆大建,同时开设居民议事会,征求居民意见,居民同意后进行施工改造,让居民对自己的居住地改造,拥有更多的话语权,打造“最文化、有情怀、高能级”的精致城区,使得秦淮区及南京城成为居民和游客喜爱的美丽家园。

【资料来源】 文化大数据
打印】 【收藏】 【关闭


版权所有 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