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回顾】

话剧《雨花台》主演话英烈 愿为“理想之国”化磷火
一身布衫,一副黑色圆框眼睛,一句句低沉却坚定的声音:“国不可不救,他人不肯救,则惟靠我自己……”熊熊大火中,一群镣铐在身、衣裳血迹斑斑的烈士从容赴死。这是江苏原创话剧《雨花台》中的一幕,该剧这几年在全国各地掀起了阵阵红色旋风,以震撼心灵的艺术手法生动展现了雨花英烈精神,并于2017年获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近日,剧中恽代英烈士的饰演者、南京市话剧团演员崔钟,走进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深情回忆自己演绎恽代英烈士时台上台下的心灵震撼场景。
他的日记如此震撼人心
“从最初演恽代英先生一直到现在,我常常来这里。我试图从他的眼神里分析他究竟在想些什么。”站在庄重而又神圣的纪念馆里,崔钟仰望着恽代英烈士的雕塑,像这样跨越时空的“对话”,是他为更好地塑造角色而常做的“功课”,同时,也是借此机会不断勉励自己和警醒自己。
一本朴素的日记本静静躺在橱窗里,这是恽代英烈士1919年的日记本。封皮上写着“国民日记”以及“上海商务印书馆印行”等字样。这一年,恽代英24岁。在母亲的指导下,他14岁时就开始记日记,他把日记作为最好的修身方法和练习文字的方法。在日记中,我们能看到恽代英严格解剖自己的言行、砥砺自己的品质。他的记录一丝不苟,文字清晰而工整,睡觉、读书、思考等日常细务均一一仔细记录,他鞭策自己:“每日必写日记,必预计次日应作之事。”
青年时代,恽代英就展现出非凡的毅力与宏伟的抱负。他在1919年5月19日的日记中,留下一段振聋发聩的爱国宣言:“国不可不救,他人不肯救,则惟靠我自己,他人不能救,则惟靠我自己,他人不下真心救,则惟靠我自己。”
这段话,也成为话剧《雨花台》中的一段经典台词。“真实,是这部剧最打动人心的地方。”崔钟介绍,“剧中的台词大多来自于烈士的书信、日记,所以才如此震撼人心。”
2015年,当崔钟接到演出任务,拿到话剧《雨花台》剧本开始翻看后,一个发现让他大为震惊:这些英烈大多是年轻人,大多数家境富裕、受过高等教育,甚至不乏海归。有这么好的生活条件,他们为什么还要冒死去闹革命?
在一遍遍梳理史料过程中,他追寻着烈士们的初心,寻觅答案。“中国传统教育告诉我们,要有担当精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烈士们想法十分单纯,但又十分崇高。所谓单纯,就是想让全中国的百姓都过上好日子,每个人都有饭吃、有衣穿。崇高,就是一种赴死的精神。”
在这个过程中,崔钟深刻领会到什么是真正的信仰。“在黑暗之中,当你身处绝境,周围也许是万丈深渊,但是你认准了其中的一条道路,就决然地走下去,这就是信仰。”
在狱中他被狱友们自发掩护
话剧《雨花台》主要情节围绕一个共产党安插在国民党内部的特工“保尔”展开。舞台上的审讯室中,恽代英、施滉、许包野、袁咨桐等英烈在狱中大义凛然、顽强斗争直至英勇就义。在历史中,英烈们被捕后与敌人斗智斗勇的过程,同样也充满英勇与壮烈。
雨花台烈士纪念馆中,展示着一封深蓝色笔迹的信件,这是恽代英化名王作霖,在狱中写给党中央的信,报告被捕的经过。1930年5月,恽代英在上海前往老怡和纱厂联系工作时被捕,1931年2月解来南京,4月牺牲。
话剧《雨花台》将历史上不同时间关押、牺牲的英烈集中在同一时空中呈现,加深戏剧的矛盾冲突和感染力。其中,有一件事崔钟印象比较深刻:恽代英被关押在南京国民党中央军人监狱时,在这里服刑的不仅有共产党人,还有许多国民党内的重要“政治犯”和“军事犯”。他们或曾是恽代英的学生,或共过事,或是政治上的对手,很多人都知道他的真实身份。可是,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告发,而是自发形成一个掩护恽代英的“特殊同盟”,可见,恽代英人格魅力的伟大!
“恽代英先生走完了36年的生命历程,他教导、熏陶了当时一批年轻人,积极投身到革命中来。”崔钟将恽代英的事迹与照片看过多次,他感慨,“从先生的眼神中,可以看到坚定、看到果敢。我们中国人常说相由心生,看着先生的眼神你就知道,他是一个多么坚定的人。”
不忘初心,烈士事迹激励后人
“我身上没有一件值钱的东西,只有一副近视眼镜值几个钱;我身上的磷,仅能做四盒洋火;我愿我的磷发出更多的热和光,我希望它燃烧起来,烧掉过老的中国,诞生一个新中国!”笔耕不辍的恽代英,始终将文字作为启发民智、宣传革命的利器,而这首恽代英创作于1920年的诗作,将他一片拳拳爱国之心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恽代英短暂的36年生命历程中,在从事繁忙的革命工作的同时,还留下近300万字的遗作。纪念馆里陈列着一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恽代英全集》,展示了他深邃的思想、不懈的思考。恽代英在《中国青年》《红旗》等刊物上发表了大量文章,宣传党的基本纲领。展览中,一本本泛黄的刊物,讲述着他在传播革命火种方面做出的辛勤努力。
“话剧《雨花台》虽然只呈现了十多位有名有姓的烈士,但通过这部剧,我认识到了一群人。雨花英烈的精神,是一组浮雕,是一组群像。”站在庄严的纪念馆中,崔钟感慨,“每位烈士都把自己当做一根柴火、一点星星之火,积极投身到革命中去,希望诞生一个新中国。无论是恽代英,还是许包野、施滉、袁咨桐,他们身上都有我们需要学习的精神。”
英烈们所期待的新中国已成为现实,当今的我们该如何继承他们的精神?崔钟对于恽代英先生发表在《中国青年》上的一篇文章仍记忆犹新,这篇讨论“怎样才是好人”的文章中,恽代英如此解释:所谓好人,第一有操守,第二有作为,第三是要能为社会谋福利。崔钟说,饰演恽代英,使得自己对于“爱国”二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往大里说,爱国就要为国家和社会作出成就和贡献。往小里说,你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了、做踏实了,用正能量去影响到身边所有人。若人人都如此,就像话剧《雨花台》里的一句经典台词所说:则理想之国近在咫尺。”
(来源:新华日报,2019-09-03,熊越、顾星欣)
红色话剧《雨花台》在陶大主题教育专场演出
9月25日晚,由南京市话剧团创作,景德镇陶瓷大学大学生青花艺术团改编的红色话剧《雨花台》在学校湘湖校区学生活动中心上演,这也是本校“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专场演出。话剧《雨花台》是南京市话剧团为纪念革命烈士而创作的大型话剧,并获得“五个一工程奖”。话剧通过波澜起伏的叙事方式、时空交错的舞台表现手法,生动地再现了恽代英等雨花英烈们面对生死考验坚定不移、为了信仰和理想不惜献身的事迹。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处级干部、党支部书记、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及师生代表600余人观看了演出。
演出伊始,灯光骤暗,时空回到20世纪30年代,南京的一座监狱中,即将出狱的共产党人恽代英身份被叛徒暴露,与此同时,国民党得知党内存在代号为“宝尔”的共产党特工。恽代英等共产党人面对严酷的审讯坚贞不屈、顽强斗争,不仅守住了“宝尔”的秘密,还将重要情报送出了监狱。恽代英在受审时慷慨陈词:“杀我可以,改变我的信仰不可以!”最终,在慷慨激昂的《国际歌》歌声中,烈士们手挽手迈向熊熊烈火。“信仰、忠诚、牺牲、担当”的崇高精神,深深震撼了现场每一位师生的心灵,不少师生和党员干部感动落泪。
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红色基因,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红色基因,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景德镇陶瓷大学深入开展“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之际,学校青花艺术团的20多名同学,从今年暑假开始进行紧张改编,历时两个半月的时间打造了这部长约90分钟的话剧。排练的过程也是一次自我教育的过程。恽代英烈士的扮演者、景德镇陶瓷大学2018级学生徐建博说:“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一开始并没有深切体会到革命先烈那种无私无畏的精神。融入到恽代英烈士这个角色之后,我慢慢领会到什么是真正的信仰,体会到那个年代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参演这部话剧,给我带来了灵魂的洗礼。这也是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们大学生以话剧表演的方式,青春告白祖国。”青花艺术团指导老师张爱敏表示,“这部剧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将学习历史与了解现实相结合,让学生们主动探索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从而承担起新时代赋予青年一代的光荣使命。”
学校党支部书记王志伟观后表示,“雨花台英烈的爱国之情鲜活、震撼人心,让我的心情久久无法平静。雨花台英烈为我们展示了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他们用生命、鲜血去捍卫自己崇高的信仰,用实际行动来诠释共产党人的忠诚、勇敢和不屈不挠,为我们这些生活在和平年代里的共产党员树立了人生的榜样。话剧虽已结束,英烈精神却永远留在了人们心间,时刻提醒我们每一位共产党员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敢肩负起新时代的责任与重托。”
据悉,话剧《雨花台》不仅在校内进行三场演出,还将赴兄弟院校演出。
(来源:景德镇在线,2019-09-27,余静)
南京:红色题材文艺作品成主题教育生动教材
“我身上没有一件值钱的东西,只有一副近视眼镜,值几个钱。我身上的磷,仅能做四盒洋火。我愿我的磷发出更多的热和光,我希望它燃烧起来,烧掉过老的中国,诞生一个新中国!”这是话剧《雨花台》里,恽代英慷慨赴死前振聋发聩的呐喊。
“待得来日重相见,神州旧貌换新颜。和平共处国民愿,何惧挑战意志坚。共产党革命理想定实现,中华复兴在明天。”这是京剧《梅园往事》中,周恩来的铿锵唱词。
江苏南京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这些红色家底是文艺工作者取之不尽的创作宝库。话剧《雨花台》、杂技剧《渡江侦察记》、话剧《行知先生》、京剧《梅园往事》……近年来,南京涌现出一批红色题材文艺作品,通过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讲述红色故事。当前,全党正在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这些作品成为南京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党史、新中国史的生动教材,组织党员干部观看、设立党员教育实境课堂、走进校园和师生面对面,一系列学习教育活动激励着广大党员守初心、践使命,为高质量建设“强富美高”新南京而不懈奋斗。
丰富种类,红色作品不断涌现
南京红色题材文艺作品形式多样、种类丰富,成为文艺精品创作高地、继承弘扬革命文化的重点剧目以及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红色教育的生动教材,演到哪里就在哪里掀起一阵阵红色旋风。
以雨花英烈为原型创作的话剧《雨花台》自2015年9月首演至今,已巡演百余场,2017年获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它展现了恽代英、施滉、许包野等雨花英烈在狱中顽强斗争直至英勇就义的壮烈事迹。
《渡江侦察记》是以渡江战役为题材的大型原创杂技剧。讲述了1949年百万雄师过大江时,为查明敌人江防部署,侦察分队先期渡江深入敌后,在江南游击队和人民群众的配合下侦察敌情、勘察地势,终于将情报送回江北,为渡江战役的胜利作出重大贡献的历史。该剧集教育性、观赏性于一体,精彩与惊险兼具,获得了江苏省文华剧目大奖,并入选2018江苏艺术基金扶持项目。
1927年早春,在南京郊区某山村,陶行知创办了人生中第一所学校——晓庄师范。志同道合的同人纷纷赶来,怀着教育救国、开辟教育新路的梦想聚集到一起。话剧《行知先生》的故事就从这里讲起。该剧今年5月正式首演,弘扬了他“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高风亮节与崇高情怀。
1946年5月3日,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来到南京,进驻梅园新村,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与巧妙的斗争策略和国民党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斗争。一场长达6个月的谈判在京剧舞台上浓缩成两个小时呈现。经过党史专家严格把关,现代京剧《梅园往事》于今年8月底首演,通过再现历史,表现了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事关中国命运、前途的斗争中展现的卓越胆略和智慧。
创新形式,打造党员教育实境课堂
如今,南京已将这些红色文艺作品作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生动教材,以不同形式引导广大党员干部陶冶思想情操、锤炼党性修养,在榜样激励和红色传承中感悟初心使命、凝聚前行力量。
5月28日,南京市宣传系统党员教育实境课堂——宁剧力读剧会在南京市话剧团举行。10余位党员换上剧中服装,开始了属于他们的话剧《雨花台》演出。来自南京报业传媒集团的党员孙丽华饰演郭纲琳烈士。“站上舞台那一刻,我不仅感到震撼,还产生了强烈共鸣,仿佛回到了当时的岁月,感受到了雨花英烈的顽强意志。”孙丽华回忆,几个月过去,她仍然对剧中的台词印象深刻。“革命者的青春是美好的,我早已将她献给了伟大的祖国。为了追求我的崇高理想,我可以献出生命、青春和一切。我并未希望人们记起我、说起我,我只希望他们朝着自由幸福的道路前进,朝着祖国独立的道路前进……”每每想起这段台词,孙丽华内心都翻涌起无限情感:“他们为了理想和信仰不惜牺牲生命,这也是雨花英烈精神能够激励一代又一代人的原因。”
8月27日至30日,杂技剧《渡江侦察记》连演6场。来自建邺区、玄武区、鼓楼区、秦淮区、栖霞区等的6000余名党员观看演出。该剧情节跌宕起伏,集高空攀跃、翻腾特技等多种杂技技巧于一体,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剧终时,伴随着恢宏壮丽的音乐,杂技演员在空中组合成五星勋章,让人心中不由升腾起对渡江英雄的崇高敬意。
8月29日,南京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观看现代京剧《梅园往事》,全场最激动人心的一幕出现在《针锋相对》这场戏中,美方代表马歇尔问:“离开美国的帮助,共产党的目标能实现吗?”周恩来斩钉截铁地回答:“能,一定,请往前看。”随着国歌奏响,舞台上,巨大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这一幕让不少观众热泪盈眶,纷纷表示非常震撼、感动。
9月9日至11日,应南京大学邀请,话剧《行知先生》走进南大恩玲剧场,为在校师生连演4场。两小时的演出高潮迭起,新颖的舞台呈现展现了陶行知的人生故事和高贵品格,让南大师生深受感动。陶行知191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前身金陵大学,该剧在南大演出,可以说是行知先生回到了母校,每一场演出结束时,全场观众都久久不愿离去,向演员报以经久不息的掌声。
用好用活红色资源
一部部生动的文艺作品是用好、用活南京红色资源的有益尝试。一场场特殊的学习教育活动引导党员干部学习革命先辈不畏艰险、奋力拼搏的崇高革命精神,充分认清新时代共产党员的使命担当,更加坚定了为党的事业奋斗的信心和决心。
“虽然曾经参观过雨花台烈士纪念馆,但亲自参演烈士角色,让我沉浸其中,感觉很不一样。排练那天,我们戴着道具手铐脚镣,仅一下午时间,手脚都磨得生疼,想想郭纲琳在狱中3年半的时间,每天都戴着沉重的手铐脚镣,还要经受各种酷刑,我们的英烈真的是有顽强的革命意志和坚定的革命信念。”孙丽华说,党员教育实境课堂润物细无声,使党员实现由内心感动向自觉行动转变,提高了党性修养,牢记奋斗的初心。
“生动、鲜活,让人身临其境。”南京江北新区大厂街道党员李娴在观看杂技剧《渡江侦察记》后深受鼓舞,“没有昔日渡江战役英雄的付出,哪有今天美好的生活,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学习先辈不畏艰险、奋力拼搏的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以时不我待,舍我其谁的干劲,做好自己的工作。”
“我们从这些生动的文艺教材中汲取了很多精神力量。”党员金玮在观看京剧《梅园往事》后表示,周恩来是一名对党忠诚、维护大局、热爱人民、清正廉洁、鞠躬尽瘁的人,他不忘初心坚守信仰,是中国共产党人一面不朽的旗帜。他的精神将永远感染人们,鼓励大家继续前行。
(来源:中国文化报,2019-10-11,王炜)
【数据分析】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时代,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实现自由幸福生活斗争中创立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江苏南京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雨花台区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底蕴,是雨花英烈精神的发祥地,拥有皖南事变三烈士墓等红色资源,丰富的红色资源成为南京城市的又一张名片。
传承英烈精神,保护和利用红色文化。南京市六个红色文化核心集聚区分别为:主城内的雨花台烈士陵园、总统府—梅园新村、渡江胜利纪念碑—纪念馆、南京工运纪念馆4处;外围为竹镇市抗日民主政府旧址和李巷红色遗址遗迹群2处。话剧《雨花台》选取了多名牺牲于南京雨花台的烈士故事,从发生在狱中的审讯开篇,一次次的审讯、威逼利诱和严刑拷打,都没能让坚定的共产党先烈屈服。整部话剧传递的是雨花英烈追随信仰、舍己为民的崇高精神。《雨花台》以话剧为媒,加强了南京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扩大南京城市影响力。话剧《雨花台》以南京雨花台英烈故事为原型创作而成,不仅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自2015年9月首演至今,以全国高校大学生等青年人群为主要对象,已在全国高校巡演百余场,这不仅有助于加强全国大学生群体的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红色精神教育,巡演还让各地的人们有机会零距离接触南京红色文化,并在观看演出中接受南京红色文化的熏陶。话剧《雨花台》使得南京红色基因得以艺术的形式传承下去,并焕发时代的光芒。
打造红色文化城,为传承树立榜样。雨花台区独有的红色基因和资源禀赋,是传承南京红色文化的关键之地。目前,雨花台区年均开展各类红色主题活动10场以上,高频次出现加深了市民红色文化感知。全区还通过挖掘修复红色遗迹、整理编辑红色史料、征集汇编红色故事,建立雨花区的“红色资源数据库”。此外,雨花区以别具一格的红色文化资源为主线,涉及机关、学校、社区、企业等地区的红色文化教育,并建设教育基地、树立红色文旅品牌,打造雨花红色文化新名片,也为其他城市发展红色文化指出方向和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