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数据 内容分类:
热门标签列表

“90后”传承人为非遗技艺注入活力

2019年7月5日   阅读  次   编者 文述   责编 admin
【内容分类】 文化遗产
【内容摘要】

非遗传承人的使命首先在于传承,把祖辈最精湛的技艺展示出来。“90后”成长在更多样性的文化背景下,艺术创作视野更为广阔,作品更贴近时代的内涵,可以用传统的技艺去反映当下的生活,让更多观看者产生共鸣。相比其他年龄层,他们逐渐稳定,能沉得下心来,更能够长时间专注地做好一件事,也就是具有我们所说的工匠精神。同时,他们更能够结合时代审美,将传统手艺和潮流文化很好的融合。

【标签】 “90”后 非遗 传承
【正文】

正文:

手艺人越来越年轻 “非遗新经济”潜力巨大

6月8日是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唯品会公益联合艾瑞咨询等共同发布首份聚焦当代非遗消费的《2019年非遗新经济消费报告》(下称报告)。报告显示非遗时尚产品覆盖品类日益丰富,且以“95后”为代表的年轻消费者对非遗产品的溢价认知不断提升,“非遗新经济”效应初露。

报告结合唯品会电商公益平台唯爱工坊两年来的运营探索,从电商时代非遗活化传承模式探析、非遗生产端特征及变化、非遗消费端市场特征及变化三大部分,揭示非遗消费在当下的活力和未来发展潜力。

报告显示,非遗手艺人数量持续增加且年轻化趋势明显。其中,唯爱工坊第二年度合作的非遗手艺人数量,较第一年度增长7倍,其中90后非遗手艺人数量较往年大幅提升,“00后”非遗手艺人也陆续开始加入非遗传承队伍。

在消费者行为特征与变化层面,报告发现非遗消费呈现出年轻化趋势。尽管80后仍然是唯爱工坊的消费主力,但90后用户占比达到17.2%。相较其它年龄段人群,90后更以235元的客单价名列首位。

(以上来源:重庆商报 韦玥 2019-06-10)

“90”后成非遗传承“主力军” 老艺人开高工资为青年艺人“铺路”

这世上哪有那么多非要前思后想探清“为什么”才会做的事情?

比如,1996年出生的大男孩黄云迷恋上了黎族织绣,就是因为喜欢,五年前他在海南拜师学艺,脚踩踏纺车、手缠五色彩线,成为了“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非遗项目年轻的传承者。

“为什么要做这些?”记者本想在他身上挖掘一些特别的经历,他却耿直地说“喜欢就学了,没有为什么!”

今年的“自然和文化遗产日”,我国第一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海南“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在广州主会场“非遗保护•中国实践--中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展示体验活动”中圈粉无数。

开放式的展台被设计得很矮,身穿黎族服饰的手工艺人们在上面席地而坐,躬着身、伸直腿,厚实的脚底板蹬住踞织腰机,手上的织梭飞快地活跃在彩线间,不一会儿,参观者就能从双面绣、单面提花等精湛技艺中看出人物、花鸟等纹路姿态。

黄云是展演团队中的唯一一名男生,与他同台的,除了一位年长的阿婆,其他两位都是与他年龄相仿的年轻人。他说,近年来,各地开设了许多传习班和黎锦技艺传承村,经常举办些非遗进校园的活动,他感慨到,如今非遗已经不再是“老龄人”的主业,“还是年轻人学艺的多。”

在今年“自然和文化遗产日”的主会场活动中,文化部和旅游部非遗司联合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共同发布首份聚焦当代非遗消费的《2019年非遗新经济消费报告》。《报告》结合唯品会电商公益平台唯爱工坊两年来的探索运营,显示在非遗生产端特征及变化层面,非遗手艺人数量持续增加且年轻化趋势明显。其中,唯品会爱工坊第二年度合作的非遗手艺人数量,较第一年度增长7倍,其中“90”后非遗手艺人数量较往年大幅提升,“00后”非遗手艺人也陆续开始加入非遗传承队伍。

非遗从业人员的“年轻化”在此次活动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放眼于整场体验活动,不难发现,很多非遗项目都是年轻人的主场,他们有像黄云一般的“能工巧匠”,借着双手练传承绝世技艺;有的是曲艺歌者,吟唱“天籁之音”;还有的是舞者,在举手头足间跳出非遗之美……

很久以来,在中国非遗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中,涌现出了“传承断层”、“产业薄弱”等现实问题。传承人所承载的记忆、经验、文化记忆与教学能力,是非遗保护与发展的核心内容与动力来源,在非遗传承传播中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而有些传承人普遍年事已高,部分非遗项目仍存在“人在艺在,人亡艺绝”的情况。

如今,在国家大力的提倡和全社会的积极弘扬下,青年人对中华优秀传统的青睐与加持,逐步扭转了非遗“传承断层”的局面。他们像涓涓细流沁润亘古原野,为传统文化注入更现代、更活力、更基层的力量。

薪火相传,这是好事。可对于老艺人来说,如何让青年“不断流”,能持久地在传统的土壤上扎根,是他们在新形势下的顾虑和思考。

“手艺传不下去。”杨崇华是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古马车制作技艺传承人,曾经他为了传承“马车技艺”收过几十个徒弟,其中就有不少从事相关专业或工作、或是一时兴起拜师学艺的年轻人,“他们要改行,自己去谋生活。”从艺40年,杨崇华叹息,“最难过的不是看着他们离开,而是自己的手艺不能养活他们。”

“绝大多数人会因生活压力而放弃。”74岁高龄的著名皮影表演艺术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泰山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范正安在展示活动中被青少年团团围住,老人表示,“有人说传统文化在年轻人当中过时了,我恰恰认为不是这样,很多年轻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非常感兴趣的。”

泰山皮影是北方皮影流派的独角戏,以人少著称。皮影界有“七紧、八松、九消停”的说法,意思是表演皮影八个人合作正好,七个人紧张,九个人就有人闲着了。而泰山皮影讲究的是一个人演一台戏的功夫,堪称独门绝技“十不闲”:脑中想词儿,口中唱曲儿,手里舞人儿,脚下踩槌儿,一心多用、全身协调。

范正安说,泰山皮影对传承者的标准很高,需要长期培养练就深厚的技术功底,更要有把老手艺踏踏实实传承下去的决心和毅力。两者兼具的人很难找,范正安认为,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于传统技艺能否保障年轻人生计。

如今,为了传承皮影文化,范正安在北京、济南、泰安分别开设了自己的剧场。他麾下有30余名扎根皮影行业的传承人,他们的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是非常年轻的一支传承队伍。只要是跟着他学的,范正安都为学生发高工资,带着学生们全职办剧场做演出。

范正安说,从事传统文化事业不能要求年轻人降低对生活的标准和要求,这样他们才会在行业安心扎根。

(以上来源:中国青年网 刘尚君 2019-06-13)

90后绞花传人:将时代元素留在剪纸镂空处

先将红纸对折几下,然后拿起剪刀开始创作,短短两三分钟,4个栩栩如生的生肖虎剪纸作品便已完成。

近日,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目睹了畅杨杨的剪纸技艺。畅杨杨是河南省洛阳市一名90后,孟津剪纸第五代传承人,他不爱时尚游戏、嘻哈摇滚,却爱上了民间俗称“铰花”的传统剪纸工艺。

作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孟津剪纸,俗称“铰花”,是河洛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

畅杨杨生长在一个剪纸世家,受祖母熏陶,从小对剪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今年27岁的他,从事剪纸行业已经有近10个年头,创作出上千件剪纸作品。

畅杨杨剪纸工作室内摆满了风格迥异的作品。他说,剪纸前需要构思好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每次剪纸都是即兴创作。目前他剪过的最长的作品有16米。

高中毕业后,畅杨杨参加了中国年俗剪纸大赛并获得铜奖。在颁奖现场,他见到了100多位剪纸爱好者,其中不乏国家级的剪纸技艺传承人,但除了他自己,看不到年轻的面孔。如果没有新鲜血液注入,剪纸艺术的发展岌岌可危。这让畅杨杨深受触动,下决心用自己的行动保护和传承民间工艺。

2010年,本在深圳务工的畅杨杨决定辞职回家,专心做剪纸。他拜访民俗学者、剪纸艺术家、看有关剪纸的书籍文章,感受老一辈的剪纸风格和经验,临摹一些民间剪纸作品。直到现在,他仍保持每天至少5个小时以上的剪纸时间。

“开始进入剪纸行业时,家人朋友都不支持,他们不理解作为家里唯一的男孩子,我每天像小姑娘、小媳妇那样剪纸能干什么?自己的生计又怎样维持?”畅杨杨说,“即便如此,我还是不断钻研学习,每天剪纸到凌晨一两点。可能是看到了我的坚持,父母开始接受并支持,现在,姐姐也加入了进来。”

剪纸要求剪刀落处当即成形,需要一定的想象力和对抽象形态的拿捏。经过长时间积累,脱稿剪纸对于畅杨杨来说已经没有难度。让畅杨杨最满意的一件作品是他花一个月的时间完成的长9米的《二十四节气》,作品反映的是河南各地的谚语和节气时令。

畅杨杨深知,要让传统技艺在当代社会飞速发展,必须要创新。他的作品不局限于飞禽走兽和花鸟鱼虫,历史文化、现代元素都是他创作的题材。畅杨杨会根据当下热点创作不同主题的剪纸,比如喜迎党的十九大主题剪纸、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主题剪纸,在世界杯期间,他创作了梅西、C罗、内马尔的肖像剪纸,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剪纸艺术和非遗文化。

不忙的时候,畅杨杨会搬个凳子坐在工作室门口的街边剪纸,不少路过的市民和游客都会驻足拍照,有时,他会把剪好的作品送给市民和游客。他还不定期地走进学校、社区、乡村免费教授剪纸技艺,希望让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到更好的传承。

(以上来源:中国青年报 潘志贤 2019-06-27)

当“90后”设计师碰到千年点翠:传统工艺焕发现代之美

“传统点翠已经从少为人知到逐渐被大家接受,特别是很多年轻人开始喜欢这种具有中国传统美感的首饰,而我做得更多的是遵循古法工艺纹样同时符合现代审美的设计,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千年艺术之美。”玉锦典藏创始人于思洋是个“90后”珠宝设计师,她从小在北京南城琉璃厂古文化街长大,祖上从事珠宝古董生意,家庭的熏陶培养了她的审美。

上大学时,于思洋在北京开了第一家仅有6平方米的实体店,把珠宝从设计到成品的过程,都展示在客人面前。大二第二学期,于思洋从一笔上千万的单子中赚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60万元,“光去巴西采买宝石就花了十余天。后来的设计稿反复改了很多次,最终达到了客人想要的效果。”这一单的成功给了于思洋足够的信心,于是她正式注册了玉锦典藏这个珠宝品牌。

不过,这条时尚创业路并不顺利,刚开始做私人定制时,于思洋经常跟客户沟通完之后是哭着回家的,因为设计观念有分歧,在与客人沟通时常常受挫。于思洋认为,审美是不可复制的生产力,而好的珠宝不仅可以贯穿人生,更可以将审美传承。

如今,更多的客户开始认可于思洋的设计。从今年年初开始,她开始尝试设计点翠。

点翠的工艺极其复杂,完成一对耳环就需要两到三个月。“因为翠鸟的羽毛很软,而且它有自己的纹理,先要把底下錾金或錾银的部分出模,用手工敲出来,敲完以后再按照里面留的空位去剪羽毛,一剪子下去就要成形,它很讲究工艺。一般学点翠的话,出徒至少要十年。”于思洋说。

如何让年轻人懂点翠、欣赏点翠?于思洋认为,点翠的美是独特的,羽毛鲜艳灵动,颜色更可以随时间的变化而改变,将千年的中国审美和现代审美相结合,这种碰撞在点翠饰品中达到了一种奇妙的平衡。

现代一般用染色鹅毛代替翠鸟毛进行点翠工艺的仿制,更可用蓝色缎面丝带代替翠羽,点翠工艺也通过另一种更人性化的方式得到传承。

“点翠传统是用翠鸟尾羽,但现在养殖家禽的羽毛也可作为材料运用,这也是技艺的进步。当代审美的基石也是来自历史发展的积累,设计师能做的就是遵循传统工艺,让大家见证在那个遥远的时空美的变迁。”于思洋说。

过去专注于产品设计的于思洋,现在不仅要进行内容创作,分享生活理念,还要涉足电商管理、运营,“我就是想让人们都能感受到珠宝之美给大家带来的生活之美。”于思洋说。

(以上来源:新华社 高洁 2019-06-26)

【数据分析】

非遗是以非遗传承人为创造主体的,以文化产品为表现形式的,应用于生活和审美艺术的统一整体。我国目前进入联合国名录的非遗共有34项,包括中国活字印刷术、京剧、端午节等。经过多年的社会关注和公共讨论,在非遗保护中树立“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已经成为共识。氛围大好,成绩有目共睹,但非遗技艺本身有着工序复杂、工艺繁复、耗时费力等特点,导致部分非遗项目面临着“人走技失”的传承窘境,也让我们有着更强烈的紧迫感。

相比其他年龄层,“90后”逐渐崛起,他们不浮躁,能沉得下心,因此更能把祖辈的技艺学到手,让观众看到最精湛的技艺。同时,“90后”成长在更多样性的文化背景下,艺术创作视野得以更为广阔,他们更了解潮流文化,更能把握现代年轻人的审美,“90后”把传统手艺跟年轻人所喜欢的潮流元素结合起来,更能为当代人所接受。因此,非遗技艺如何吸引更多“90后”,让他们了解并爱上非遗,是当下工作的重点;打造非遗项目特色专业和课程,培育非遗项目特色人才,越来越成为很多地区的共识。

主流媒体应加大非遗传播力度,借力电视文化类节目的东风,推出一系列品质精良的以非遗为主题的节目,让年轻人认识和了解非遗,比如之前央视播出的《非遗公开课》就是一次十分成功的尝试。同时,善用新媒体,让非遗走进“90后”的生活。当前,互联网已成为“90后”、“00后”年轻人的重要信息来源和社交沟通平台。针对年轻群体,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各种新媒体形式,如短视频、VR、直播等,让新一代充分认识和了解非遗;尊重年轻人的话语体系,制作出活泼新颖的新媒体产品,并进行有效率的平台投放,让非遗引爆社交媒体。在这方面,之前大获成功的文化类节目《非凡匠心》、《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的成功经验也值得认真总结和大力借鉴。

鼓励非遗走进校园,让“90后”、“00后”真正体验非遗文化。非遗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技术性,相关大中院校可以邀请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开讲,通过开设讲座、授课等多种灵活形式,在大学生群体中培养高层次的非遗人才,在中学生群体中培养非遗兴趣小组,让非遗和科技、人才相结合,迸发出新的活力。在产业方面,部分非遗可以转化成为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通过文化创意产业拉动非遗的持久发展。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非遗,让非遗真正走进年轻人的生活,只有当年轻人了解非遗、热爱非遗、传承非遗,非遗技艺才能不断蓄势,爆发出更加强劲的生命力。

【资料来源】 文化大数据
打印】 【收藏】 【关闭


京ICP备06023340号  版权所有 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