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数据 内容分类:
热门标签列表

国家大剧院《暴风雨》首演,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2018年8月23日   阅读  次   编者 文述   责编
【内容分类】 艺术经纬
【内容摘要】

8月9日至15日,国家大剧院制作的话剧《暴风雨》上演,助力2018国家大剧院国际戏剧季,为首都观众带来了一场中西合璧的“魔法之旅”。

【标签】 国家大剧院 《暴风雨》
【正文】

【热点回顾】

 

国家大剧院制作莎士比亚话剧《暴风雨》首演

8月9日晚,国家大剧院制作莎士比亚话剧《暴风雨》首演。此次国家大剧院携手英国著名戏剧导演提姆·修普、舞美设计刘杏林、形体设计王亚彬、音乐总监巴里·甘伯格共同打造,并与皇家莎士比亚剧团“莎剧舞台本翻译计划项目”共同呈现。

创作于1611年的话剧《暴风雨》讲述了被流放荒岛的米兰公爵濮思洛,利用魔法为自己和女儿夺回王位的故事,是莎士比亚逝世之前独立完成的最后一部剧作。同时,这部作品的诞生时期正值英国探索北美洲的初期,据记载,《暴风雨》开场时的那场狂风骤雨,正是取自一艘英国航船在加勒比海沉没的事件纪实,剧中“暴风雨”“荒岛”“奴隶”等意向更是直指英国拓荒现实,体现了莎士比亚对未知世界的思索和态度,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和人文意义,被称为“诗的遗嘱”,且鲜少被搬上国内舞台。

首演现场,濮存昕、李小萌、董汶亮、王浩伟、蔡鸿翔等一众优秀主演凭借精湛的演技征服了在场观众,丰富多元的舞台呈现也成为当晚首演的精彩看点。延伸至观众席的圆形舞台打破了演员与观众之间的“第四面墙”,浸入式的体验让现场观众不再是这场戏被动的旁观者,而成为这场“暴风雨”的亲身经历者,伴随剧情的起伏波动而受到感染触动。由音乐总监巴里·甘伯格和音乐创作图利古尔·刚子带来的现场音乐伴奏更是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二人利用非洲鼓、吉他、手指钢琴以及我国传统的呼麦、口技、现场演唱等多种表现形式,为将演出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

据悉,国家大剧院制作莎士比亚话剧《暴风雨》将持续上演至8月15日。

(以上来源: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 2018-08-10)

比濮哥抢戏,莎剧《暴风雨》有个狂人

由国家大剧院制作,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导演提姆·修普执导,濮存昕主演的莎士比亚话剧《暴风雨》已于8月9日在国家大剧院上演,将演至8月15日。

《暴风雨》是莎士比亚有生之年独立完成的最后一部剧作,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人文主义精神,被称为“诗的遗嘱”。故事讲述了被自己弟弟和那不勒斯国王艾朗素篡位的米兰公爵濮思洛,和女儿米兰德一起被放逐荒岛。濮思洛靠书中学得的魔法解救了岛上受苦的精灵,并借助它们的力量呼风唤雨,将经过岛屿的承载着那不勒斯国王及其他贵族的船只引入荒岛,一行人受尽折磨,最终找回迷失的本性。兄弟和解,濮思洛恢复爵位重返家园。

濮存昕饰演的荒岛主人一开场就静默的坐在舞台中央,给人带来一种“风雨欲来”的紧张感。伴随着剧情里出现的“魔法”、“小精灵”等,现场音乐也高潮迭起。不同情境下的配乐,总是恰到好处的让人有身临其境的观感。

值得一提的是,《暴风雨》中所有音乐均由该剧音乐总监巴里·甘伯格和音乐创作图利古尔·刚子现场表演。

二人利用非洲鼓、吉他、手指钢琴以及我国传统的呼麦、口技、现场演唱等多种表现形式,为《暴风雨》注入了鲜活灵动的音乐生命力。

本报记者也特别专访了音乐总监巴里·甘伯格,听他聊聊《暴风雨》中音乐创作的想法以及他个人对这次来中国演出的感受。

此次国家大剧院版《暴风雨》的开场,一方延伸至观众席的圆形舞台被大片黑色纸张所覆盖,舞台中央,一座吊桥悬在半空,简洁中透着几分严肃。

濮存昕饰演的荒岛主人濮思洛率先登场,布衣麻衫,一言不发的端坐在舞台中央,让观众瞬间感觉像是置身于一座遥远的荒岛上,屏气凝神,期待一场“暴风雨”的降临。

受命于濮思洛的精灵艾尔奥要用魔法唤起一场狂风骤雨,让承载着濮思洛仇敌、那不勒斯贵族的航船在大海上搁浅。精灵以“魔法”唤醒舞台上垂挂的黑色纸张,发出巨大的“簌簌”声,在现场音乐强烈的伴奏下,利用声效和光影的配合,完美地制造出一场令观众身临其境的“暴风雨”。

随着航船沉没,舞台上所有覆盖的纸张被充满恐惧的贵族、水手们撕扯开来,在漫天飞扬的黑色纸张中,一场由濮思洛主导的“魔法之旅”也由此拉开了序幕。

专访巴里·甘伯格

中国普通话的四个声调是个大挑战

身为《暴风雨》的音乐总监,巴里·甘伯格觉得自己的职责就是尽可能的去实现导演对作品的设想。

在平时的创作中,导演提姆·修普很喜欢在排练厅里面进行一些即兴的创作,并不会事先做任何准备。

作为一名音乐设计者,巴里·甘伯格说,他也需要与导演有相类似的创作方式,要让作品时刻充满创意和生机,他认为“之所以能与导演成为合作者,就是因为我本人非常善于并且能够适应即兴创作,这也得益于我多年来与舞者合作的经验,对动态的肢体,我会自发性的做出即兴反应。”

其实这部戏在创作之初,导演提姆·修普与巴里·甘伯格并没有考虑过使用现场乐队。这个概念也是来源于他们一直想要实现的一个理念,就是想要创造一部“穷人”也能享受的戏剧,既然是平民百姓能够享受的戏剧,因此在音乐创作上也采用了相同的观念。

巴里·甘伯格解释“所谓穷人音乐就是用日常生活中可以发声的物体来制造声音。在《暴风雨》这部作品中,我们创造出了许多自然的音效,比如电闪雷鸣其实都是用锅碗瓢盆,还有剪、切的大工具来制造的,这些都是传统乐器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当然《暴风雨》中也有一些传统乐器的出现,只是他们并没有按照寻常的方式来进行演奏。

巴里·甘伯格以风锣为例,他在鼓棒的一端包裹了一层橡胶去摩擦风锣而不是去敲击,这种方式所创造出来的声音就显得非常空灵如同进到仙境一般,他认为“这个声音与剧中精灵们的形态非常吻合,因此用了三种不同形态的鼓棒,所创造出来的音高就像是不同的精灵在同一个空间里交流一样。”

他的合作伙伴图利古尔·刚子是一名非常擅长即兴表演的艺术家,在此次演出中除了非洲鼓之外,还使用了一种源于非洲名为“拇指钢琴”的特殊乐器。

巴里·甘伯格说这次演出之所以选择很多非洲乐器是因为《暴风雨》这部作品既有非常灵动的一面,同时又具有一种根植于泥土大地的力量。他觉得“在作品中用非洲乐器,会和中国观众产生一种共鸣,一件乐器的来源地和它的使用手法,并不会对音乐的创作形成任何束缚。”

谈及此次创作的音乐中的中国元素,巴里·甘伯格指出在作品中所加入极具中国特色的“五声调式”,是中国观众最为熟悉同时也是中国音乐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对巴里·甘伯格来说,为剧中人物“艾尔奥”创作歌曲,是他此次中国之行最令人难忘的经历。

“剧中为‘艾尔奥’创作歌曲,首先要和莎士比亚的文本契合,其次要对中国的观众有着非常直观的表达。与西方音乐不同,中国普通话中有四个声调,因此在写音乐的时候,音乐的走向也必须符合这四个声调才能让观众听得懂,对我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在《暴风雨》那场演出行将结束之际,刚子为观众展示了一段极具蒙古传统特色的、旋律悠扬的长调,这段长调的加入被巴里·甘伯格誉为自己最喜欢的一个桥段。他还从中汲取灵感,以长调为背景,为精灵们创造了一段极具感召力的和声。

巴里·甘伯格认为“这段创作对刚子来说也是一个挑战,因为在蒙古的传统乐中,长调只有一个人在唱,并没有一群人与他吟唱,但我和导演提姆·修普一致认为这才是中西方文化融合的体现,因此我们决定把两者结合起来。”

对于这次能够来到中国为《暴风雨》创作音乐,巴里·甘伯格觉得这段经历非常的令人难忘,他觉得国家大剧院无论从设施还是演出管理上都称得上世界一流剧院。同时,他很荣幸能够在这里结识濮存昕先生。

在巴里·甘伯格眼里“濮存昕不仅仅是一位非常出色的演员,同时也是一个非常令人尊敬的艺术家,在排练厅和舞台上我们都能感受到他内心所散发出一束光和一种爱,这些都是从他的内心当中所迸发出来的,我们第一次见面的时候便被他孩童般的热情,踏实的本质所震撼,能和他在一起工作是令人非常享受的。”

关于《暴风雨》

《暴风雨》这部作品诞生于莎士比亚创作思想日臻成熟的末期,其篇幅虽然是莎士比亚剧作中第二短的剧目,却融合了多部莎剧中的核心问题——它延续了《李尔王》中对人性的剖析,审视了《仲夏夜之梦》探讨的荒野与社会的区别,权衡了《哈姆雷特》中核心的复仇命题,是莎士比亚毕生的集大成之作。

(以上来源:搜狐文化 责任编辑 2018-08-11)

国家大剧院制作话剧《暴风雨》 超强阵容打造“魔法世界”

8月9日晚,国家大剧院制作莎士比亚话剧《暴风雨》震撼亮相,在初秋时节为首都观众带来了一场酣畅淋漓的“魔法之旅”。创作于1611年的话剧《暴风雨》是莎士比亚逝世之前独立完成的最后一部剧作,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和人文意义,且鲜少被搬上国内舞台。此次,国家大剧院携手英国著名戏剧导演提姆·修普、舞美设计刘杏林、形体设计王亚彬、音乐总监巴里·甘伯格共同打造,并与皇家莎士比亚剧团“莎剧舞台本翻译计划项目”共同呈现,原汁原味地再现了这部莎士比亚集大成之作的深邃意旨。濮存昕、李小萌、董汶亮、王浩伟、蔡鸿翔等一众优秀主演凭借精湛的演技征服了现场观众,在首演当晚,将魔法照进现实,于遥远的荒岛之上,筑建起一方流动诗意的世界。

莎士比亚集大成之作

现实与奇幻的完美融合

英国浪漫主义时期著名的散文家、批评家威廉·赫士列特曾这样评价话剧《暴风雨》:“《暴风雨》是莎士比亚剧作中最新颖、晟完美的一部,他在其中把自己的各种力量全都显示了出来。”《暴风雨》讲述了被流放荒岛的米兰公爵濮思洛,利用魔法为自己和女儿夺回王位的故事。这部作品诞生于莎士比亚创作思想日臻成熟的末期,其篇幅虽然是莎士比亚剧作中第二短的剧目,却融合了多部莎剧中的核心问题——它延续了《李尔王》中对人性的剖析,审视了《仲夏夜之梦》探讨的荒野与社会的区别,权衡了《哈姆雷特》中核心的复仇命题,可以说是莎士比亚毕生的集大成之作。同时,这部作品的诞生时期正值英国探索北美洲的初期,据记载,《暴风雨》开场时的那场狂风骤雨,正是取自一艘英国航船在加勒比海沉没的事件纪实,剧中“暴风雨”“荒岛”“奴隶”等意向更是直指英国拓荒现实,体现了莎士比亚对未知世界的思索和态度。

首演当晚,一方延伸至观众席的圆形舞台被大片的黑色纸张所覆盖,舞台中央,一座吊桥悬在半空,简洁中透着几分严肃,不禁令人好奇那场使船只沉没、海天变色的暴风雨将如何被呈现?而在此之前,由濮存昕饰演的荒岛主人、曾经的米兰公爵“濮思洛”率先登场,布衣麻衫,端坐在舞台中央,不言不语,却将观众带到一座遥远的荒岛之上,屏气凝神,期待一场“暴风雨”的降临。随即,受命于濮思洛的精灵艾尔奥从吊桥一侧登场,他要用魔法唤起一场狂风骤雨,令承载着濮思洛仇敌、拿不勒斯贵族的航船在大海上搁浅,只见艾尔奥迅速穿越吊桥,以手下魔法唤醒舞台上垂挂的黑色纸张,“簌簌”的发出巨大声响,在现场音乐的伴奏下,以声效和光影的配合,完美地制造出一场令贵族闻风丧胆、令濮思洛笑逐颜开、令观众身临其境的“暴风雨”。而后,随着航船沉没,舞台上所有覆盖的纸张被充满恐惧的贵族、水手们撕扯开来,在漫天飞扬的黑色纸张中,一场由濮思洛主导的“魔法之旅”也由此拉开了序幕。在谈及开场设计时,该剧导演提姆·修普表示:“《暴风雨》是极真实的,同时又是超现实的,开场我们看到的是人在自然面前的脆弱,他们对死亡的恐惧,所以我们选择了大片的黑色卡纸,它代表着漆黑的夜、代表着这场风暴、还代表着过去、仇恨、欲望……然后这些东西被彻底撕碎,露出纯白色的舞台,我们由此进入莎士比亚为我们打造的奇幻世界。”

多元化语汇诠释经典

舞台、音乐呈现诗意世界

在经历过这场狂风暴雨之后,濮思洛展开了对仇敌们的报复。他先是命艾尔奥将大家分散开来,将贪婪如毒蛇般的现任米兰公爵、濮思洛的弟弟安东尼和拿不勒斯国王的妹妹薛拔提放到一处,二人密谋欲联手铲除拿不勒斯国王艾朗素;老国王艾朗素则与暗中救助过濮思洛的忠厚老臣贡赛罗分到一处,垂暮之年的老人满心忏悔;英俊多情的费迪南王子则被单独带到濮思洛的女儿美兰德公主面前,爱情的种子在这对年轻男女心中迅速生根发芽;滑稽的弄臣和醉酒的仆人则与奴隶卡力班不期而遇,三人成为濮思洛复仇之路的最大障碍……权利、忏悔、爱情、报复,几组有着不同欲望的人物被凑到一起,代表着拓荒时期人们对未知世界的不同态度:贪欲、敬畏、向往、乃至征服,而这一切也在莎士比亚的笔下被巧妙处理,一场爱情唤醒了人们内心的平和与宽恕,仇敌忏悔,一切回归原位,过程曲折,但结局却皆大欢喜。董汶亮、王浩伟、赵岭、陈锡稳、奉阳、王千予、吴嵩、于梦潮等饰演剧中人物的国家大剧院戏剧演员队演员,与濮存昕、李小萌、蔡鸿翔等优秀外邀演员一道,凭借精湛的演技,将具有不同性格目的的人物刻画的形象到位、入木三分,为观众编织出一幅属于《暴风雨》的人物关系图谱,更深入地理解莎士比亚晚期的这部鸿篇巨作。

丰富多元的舞台呈现也成为当晚首演的精彩看点。延伸至观众席的圆形舞台打破了演员与观众之间的“第四面墙”,浸入式的体验让现场观众不再是这场戏被动的旁观者,而成为这场“暴风雨”的亲身经历者,伴随剧情的起伏波动而受到感染触动。由音乐总监巴里·甘伯格和音乐创作图利古尔·刚子带来的现场音乐伴奏更是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二人利用非洲鼓、吉他、手指钢琴以及我国传统的呼麦、口技、现场演唱等多种表现形式,为《暴风雨》注入鲜活灵动的音乐生命力,将演出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我们摒弃了音乐创作中的传统形式,致力于为观众打造一种前所未有的听觉体验。我们用声音和新颖的方式,以及具有异域风情或非传统的演奏,唤起奇异的天籁之音,从而‘蛊惑’观众的想象力,将他们带去远方。”巴里·甘伯格说。为了更好的塑造剧中精灵们的形象特点,形体编导王亚彬还配合音乐专门设计了舞蹈肢体动作,无论是“张牙舞爪”的施展复仇计划还是跳起热闹欢快的庆祝舞蹈,无所不在的精灵们皆成为国家大剧院版《暴风雨》最灵动活泼的存在,代表着荒芜之中珍贵的梦想、自由和希望。

据悉,国家大剧院制作莎士比亚话剧《暴风雨》将持续上演至8月15日,于舞台之上,为初秋的京城带来最酣畅淋漓的“暴风雨”。

(以上来源:央广网 责任编辑 2018-08-10)

【数据分析】

此次话剧《暴风雨》的推出是国家大剧院继《仲夏夜之梦》、《哈姆雷特》、《李尔王》、《威尼斯商人》之后,全新制作推出的第五部莎翁力作。《暴风雨》将带领观众深入莎士比亚的精神世界,传递莎剧原汁原味的精髓与魅力。国家大剧院将中西文化元素和谐的穿插,造就了这部不仅仅属于英国作品,更是属于中国自己的《暴风雨》。

《暴风雨》并不仅仅影射自然界的暴风雨,它表现的是剧中人物那充满汹涌纷繁情感的内心世界。但人类这种激情如同暴风雨在自然界的表现一样,一旦雨过天晴,则神奇地化为和解、宽恕和平安。《暴风雨》体现了莎士比亚最渴望的圆满:恶人悔改、义人不死、公道还回,人性的软弱也得到了修补,宽恕在《暴风雨》中也得到了补偿,这对当今社会仍具有很高的教育意义。

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爱情、权利、复仇都是人们永恒关注的主题。此次,莎翁话剧《暴风雨》由国家大剧院携手英国著名戏剧导演提姆·修普、音乐总监巴里·甘伯格共同打造,并与皇家莎士比亚剧团“莎剧舞台本翻译计划项目”共同呈现。在合作与交流中,用中西方多元化语汇诠释这部经典,用全新舞台、音乐呈现诗意世界,在合作、融合、创新中让双方更好地了解彼此文化。

【资料来源】 文化大数据
打印】 【收藏】 【关闭


京ICP备06023340号  版权所有 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