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回顾】

“儿童邪典片”流入中国更出本土版
近日,微博热议着一篇名为《一群变态锁定观看YouTube的孩童,我以前为他们工作》的文章。文章原文发表在国外社交网站Reddit 上,由台湾网友翻译成中文。当中提到,作者所在的动画制作公司以儿童熟悉的卡通人物包装成为血腥暴力或软色情内容,甚至是虐童的动画或真人小短片。
涉及短片的内容如,米老鼠被一辆车撞得血溅路口,《冰雪奇缘》里的艾莎公主接受各种开喉咙、开颅手术,由真人扮演动画片中的超级英雄如蜘蛛侠等捆绑艾莎公主等等。视频将孩子熟悉的卡通人物进行“二次塑造”,衍生出关于捆绑、虐待、流血的内容和真人动漫,大多包含着暴力、色情和低级笑料。这些“儿童邪典片”在国外引起了高度关注,被称为:艾莎门事件(Elsagate,因为《冰雪奇缘》里的艾莎公主是这类视频中最常出现的主角)。去年 7 月,《纽约时报》报道了这一情况,引起了全美关注。
直至11 月,YouTube 宣布删除了超过50个相关频道、15 万个视频。 而这些在外网上被慢慢封禁的视频,如今已经悄悄流入了国内。 以“艾莎手术”、“洛克眼睛注射”或任何一个角色名称加上“大便”、“马桶等”为关键词搜索均能在爱奇艺、腾讯视频、搜狐视频等国内视频网站找到部分视频。
除了“搬运”国外视频,更有甚者制作出中国版“儿童邪典片”。其不仅将文字语言换成了中文,还仿制拍摄、剪辑、制作、传播系列视频,如优酷网的“广之潮——亲子互动”自频道就播放着系列疑似视频。短片多以“亲子游戏”为标榜,儿童为拍摄对象,画面刺激眼球。内容包括,借“颜色辨认教育”给小朋友的脚底涂色,用不同颜色的胶布将儿童绑在树上;以“亲子互动”为标榜,由成人拿戒尺打女孩屁股,四个女童排队承认错误,后由“爸爸”拿戒尺打屁股惩罚,女童喊着“痛啊”,“爸爸好痛啊”;用“过家家”的噱头,让小男孩掀起女孩的裙子打针,女孩趴着桌上冲着镜头笑,打完针贴上创可贴,又或者由男童“医生”给女孩接生,从内裤中拿出小猪佩奇的玩偶……视频中的孩子操着不标准的普通话演绎着含有暴力伤害、色情隐喻等内容,片尾说着“欢迎小朋友们的收看”等解说词。底下评论如“希望每一条视频都是打屁股针”等令人忧心忡忡,不禁怀疑短片是否正满足着一群有着特殊癖好的成年人。
这些中国版“儿童邪典片”在优酷视频中都正大光明地出现在“少儿”、“亲子”等门类之下。一旦小朋友观看了几部视频之后,平台就会推荐更多同类视频,形成恶性循环。“广之潮”目前上传了734条短片,大多视频播放量过万,在优酷有46万余粉丝。
事件引发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不少家长发现网上还有很多类似的小游戏、动画视频存在,回头查看孩子观看的视频,也发现有同类视频的记录,这才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并担心这类视频会对孩子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
对此,儿童青少年心理教育专家陈默认为,长期观看这类视频将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年龄小的孩子没有成熟的意识,在早期植入这类信息会造成极其错误的认知”。其中,血腥暴力的视频更会对孩子造成恐慌,对神经发育造成影响,容易造成后期注意力不集中,不自信等一系列严重影响。
专家提醒: 1、18个月以下的婴幼儿最好不要看电视;18个月至2岁的孩子每天的屏幕时间也不能超过1小时。 2、给孩子看视频前一定要自己看一遍,家长有责任过滤掉有害视频。 3、不要让电视成为保姆,宝宝更需要的是和家长之间的其他亲子活动,如搭积木、讲绘本。
(以上来源: 重庆晨报,2018-01-21)
“儿童邪典视频”事件深掘,相关部门已介入调查
近日,“儿童邪典视频”在国内视频平台传播一事引发关注。
1月20日,共青团中央发布了《当心!这些视频流入中国,正在毒害你的孩子》,随后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多家媒体平台纷纷进行了转发。目前,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已经部署开展深入监测和清查。具体情况梳理请看下文。
2018年1月17日,一位ID为“肉呆大魔王”的网友通过微博披露“儿童邪典视频”相关内容。
微博发出后,引起网友广泛关注。
据了解,“儿童邪典视频”以卡通片、儿童剧、木偶剧为包装,对少年儿童喜爱的艾莎公主、米奇老鼠、蜘蛛侠、小猪佩奇等卡通形象二次加工,其中充斥大量含有血腥暴力、恐怖、虐待、色情等内容。
“儿童邪典视频”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色情、血腥、暴力视频,通常假托经典动画中的人物形象,而对剧情进行变形演绎;从呈现方式来看,往往打着“识字”、“辨别形状”、“传播知识”等冠冕堂皇的幌子。
实际上早在去年7月份,“儿童邪典视频”经美国媒体的揭露就已经轰动了全美。而随后迫于压力,YouTube 开始大规模下线视频并且封禁账号。到了去年 11 月份,YouTube 宣布已经删除了超过50个频道、15 万个视频。
但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些在外网已经遭到禁封的含有暴力和色情元素的儿童视频竟然早在16年的时候就已经流入到了国内,并且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在各大视频网站传播。
而在这其中,有一家公司叫“欢乐迪士尼”。它应该是国内最早一批汉化并制作上传相关视频的账号之一。其视频在微博、优酷、爱奇艺等各大网站广泛传播。
各大媒体关注
1月20日,共青团中央发布了《当心!这些视频流入中国,正在毒害你的孩子》这篇文章。(原文链接:当心!这些视频流入中国,正毒害你的孩子!)
许多网友纷纷在共青团中央微信后台留言,大家对“儿童邪典视频”事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当天,人民日报、新华社、观察者网等多家媒体平台均转发了此文,或对事件进行了报道。
1月20日,国内数家网站进行了紧急声明,纷纷表示将采取措施。21日,在腾讯视频、爱奇艺搜索相关关键字,均已屏蔽。
官方回应
1月22日,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表示,对利用经典卡通形象制作传播涉暴力、恐怖、残酷、色情等妨碍未成人健康成长的有害视频情况,已部署开展深入监测和清查。对不履行企业主体责任,造成有害视频及信息传播的企业,一经查实,必予严惩。
1月22日,北京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总队在北京市网络游戏专项整治工作会上也下发紧急通知,要求查禁“儿童邪典视频”,相关内容一律下线。
会议上,执法总队指出:
1、各视频网站立即对涉及未成年人视频作品开展自查,包括动画片、儿童剧、cosplay人偶剧、橡皮泥人偶剧、少儿游戏讲解视频等,发现上述内容一律下线。
2、各搜索引擎要将“儿童邪典视频”相关作品名称词条设为关键词组予以屏蔽,要修改相关词条,突出强调其对未成年人的社会危害。如“爱莎公主怀孕”“蜘蛛侠宝宝爱莎”等。
3、各游戏研发、运营企业不得研发、运营含有上述邪典视频内容的网络游戏及其衍生品,发现含有上述内容的游戏立即下架停止运营并向执法机关报告。任何企业不得借“儿童邪典视频”蹭热度,搞事件营销、恶意举报,不得以算法为借口,关联、推荐任何网站的上述游戏、视频。
此次执法总队配合扫黄打非办进行清查和整肃,加大了对此类伤害我国儿童健康成长的文化内容的清算力度。经过相关网站展开自查和清理,国内主流视频网站以及搜索引擎中类似内容已无法获取。
据悉,其他有关部门也将进一步跟进,加大清查此类内容的力度。
(以上来源:人民日报,2018-01-23)
文化部严查“儿童邪典片”等网络动漫游戏产品,坚决保护未成年人文化权益
记者2月8日获悉,针对近期一些含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内容的动漫视频流入境内问题,文化部立即部署清理查处工作,严查相关互联网文化产品和互联网文化单位,坚决保护未成年人文化权益,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据了解,1月19日,文化部监测到所谓“儿童邪典片”网络舆情后,立即部署对各主要互联网文化单位开展排查清理工作,要求各单位以最严格的标准第一时间下线所有相关动漫视频。同时,建立排查清理联动机制,共享排查关键词库和违规动漫视频信息,一家网站发现,全网同步清理。目前,针对违规动漫视频的前期清理工作已有初步成效,主要互联网文化单位累计下线动漫视频27.9万余条,封禁违规账号1079个,下线内容违规游戏771款。
文化部部署各地文化行政部门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进一步加强互联网文化市场管理,深入排查清理含有宣扬暴力、色情、危害社会公德、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等禁止内容的网络游戏和动漫视频,督促主要互联网文化单位、网络游戏平台、互联网应用商店下线违规产品和动漫视频。对制作、上传所谓“儿童邪典片”游戏和动漫视频的单位和个人追根溯源,依法从严惩处;对优酷土豆、爱奇艺、7K7K等严重缺乏自律、提供较多违规游戏和动漫视频的网站,依法从重查处。同时,指导督促互联网文化单位落实主体责任,明确内容底线,严格审核标准,提供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互联网文化产品,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以上来源:新华网,周玮,2018-02-11)
【数据分析】
“邪典”最初源于一种电影风格——邪典电影(Cult Film),它包含着20世纪60年代诞生的青年亚文化,其中暗含反叛精神,作品的价值观往往是反抗主流。虽然不乏暴力、血腥的内容,但也不能以偏概全。所以,目前流传的“邪典动画”,准确意义上应该称之为“邪恶动画”。邪恶动画最令人可怕的,是其以儿童熟知的经典卡通角色:米老鼠、小猪佩奇、艾莎公主、蜘蛛侠为主角,经过隐晦的“二次创作”后投放到网络平台。其内容呈现的只有集中化的“恶”,将暴力、色情、恋物癖和厕所幽默等低俗内容灌输在动画形象之上。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信息作为现代社会生产力要素的作用进一步得到凸显。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信息化发展和网络安全形势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与风险挑战。
网络安全关系文化安全、政权安全、国家安全,关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繁荣发展,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规范网络行为,对于依法加强网络空间的科学有效、合情合理的治理,从根本上改善互联网发展管理的国内国际环境,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立法规范是根本
制定互联网相关法律法规是规范网络行为的根本。当前,我国针对互联网领域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以及《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80 多部,还有传统现行法律适用互联网领域的相关条款和司法解释等,共同构成网络行为规范的法律法规体系,构建并维护互联网络秩序。
目前,在有关互联网领域 80余部法律法规中,涉及网络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大数据储存、保护个人隐私泄露等方面的立法和规范仍是空白;对网络行为没有明确的法律界定;违法成本低廉,打击成本高;缺少有效打击手段等。因此,以立法形式界定各类网络行为,完善法规体系,有效约束网络行为,是依法治网的关键所在。
行政监管是手段
行政部门的监督管理主要通过制定政策、行政执法等手段引导网络行为规范发展。互规范网络行为,是一个立规矩、 联网发展日新月异,网络新业务新应用新形态层出不穷,现有法律无法及时跟进,行政监管能够及时填补法律空白,实施有效管理。既符合互联网发展实践,也适合中国实际。
但是,政府的行政监管要有明确的边界,不能以行政代替法律,更不能把应交由行业和社会管理的事务全部揽入筐中。实践证明,政府部门对互联网直接管理的代价非常昂贵,不符合社会治理现代化和社会改革要求。政府应通过政策法规明确用户权益和责任,把网络企业主体责任压实、落地,督促引导互联网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动员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制定和完善网络行为基本规范,顺互联网发展之势,成就网络生态综合治理之业。
行业自律是基础
行业管理和自律是规范网络行为的基础。行业管理应明确界定互联网企业在运行过程中边界模糊的行为,网络企业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应遵守什么规则,必须有清晰的界定。“魏则西”事件、出售百度贴吧事件说明,互联网企业行为边界严重模糊,既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更伤害了网络受众。“国有国法、行有行规”,现代社会、市场经济更是如此。办网站的不能一味追求点击率,开网
店的要防范假冒伪劣,做社交平台的不能成为谣言扩散器,做搜索的不能仅以给钱的多少作为排位的标准。这是网络企业的社会责任,也是基本的行业准则。
用户守则是基本条件
唤醒用户的自觉自律,不断提升网民的网络素质,是实现有效规范网络行为的基本条件。春江水暖鸭先知,深耕于互联网络的用户是网络社会的最大受益者,也是网络生态现状的第一感知者乃至生产者,对互联网发展前景具有决定性作用。网民良好的行为素养,是网络生态良性发育的充要条件。在泛信息化时代,用户对信息的选择有自身的主导性和选择性,但媒介素养的欠缺会影响用户的网络行为。面对大量涌入的信息,仅凭个人生活经验等进行主观判断,难以厘清各种冗余信息和辨别真假。通过培养网民的媒介素养及自律意识,强化积极健康的网络行为,有助于信息内容的通畅,降低不实信息及谣言的出现,减少负面、低俗信息的传播,营造良好的信息社会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