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点回放】
王宪荣:艺术衍生品是一种视觉推广
富有艺术气息的笔记本、文化衫以及精致的瓷器成为前不久在会展中心举办的第二届华人华侨产业交易会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些艺术品来自深圳本土书法家王宪荣的手笔。他不仅把自己的画作与不同媒介“联姻”,更使用了中文与英文两种不同文字,让现场的海内外观众大开眼界。记者昨日独家专访了王宪荣,他就艺术衍生品的理念与想法畅谈了自己的观点。
王宪荣,笔名艺龙,斋号奇逸轩。上世纪60年代初出生于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深圳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广东书法院创作员、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等。
王宪荣的书法作品曾被人民大会堂、中国国家博物馆、外交部钓鱼台宾馆等堂馆收藏,并被深圳地铁“购物公园站”站名和“深圳仙桐体育公园”园名选用。他还出版《一画一世界——王宪荣哲理水墨画作品集》、编印《百善孝为先——名家书画作品集》、《王宪荣草书春江花月夜》等著作。
书法是王宪荣的最拿手的艺术门类。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关注艺术衍生品。艺术衍生品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相比原作来说价格更平易近人,又有实用性。王宪荣也琢磨如何让艺术以一种更接地气的方式与大众产生关联。他想到了艺术衍生品。
“书画都是一种表现形式,书写的是真性情。如果要想更好地传播它,让高深的艺术变得图文并茂、深入浅出的话,我就考虑把艺术放在不同的载体上,开发它的衍生品。不仅具有实用性,而且能给他们带来理性的思考与艺术内涵”,王宪荣说。他认为,他的作品和艺术衍生品正是顺应了当今社会的需要,很多作品适用于校园文化、德育基地文化、道德讲堂、企业文化、家风建设。
王宪荣的作品多是对现实生活有所指,画面简单,往往哲理深刻。他认为,好的作品一定要小中见大,平中见奇,俗中见雅。“艺术衍生品是一种视觉的推广。很多艺术衍生品,我选择正面写中文,背面写英文,以中英文对照的方式走出去,让国外的观众了解中华艺术的博大精深。我做这个不为赚钱,为的是传递一种思想。”
(以上来源:深圳特区报,2016-08-16,尹春芳)
艺术衍生品开发:挑战与机遇并存
艺术衍生品在西方已经走过了几十年的历程,拥有成熟的产业链条和广泛的客户群体,在国内则刚刚起步。新时期,国家大力支持文化文物单位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我国文化艺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馆收藏了大量优秀的艺术作品,那么,国内美术馆的艺术衍生品现状如何呢?
起步阶段,合作开发成主流
中国美术馆是最早进行艺术衍生品开发的美术馆之一。如今,走入中国美术馆里的艺术商店就可以发现,售卖的艺术衍生品种类不少,从家居服饰到时尚办公用品,从画具画材到美术玩具。中国美术馆官网上还设有网上艺术品商店。
中华艺术宫堪称艺术衍生品开发与销售的后起之秀。该馆自主开发的衍生产品“清明上河图纸质书签”“磁性书签”“吴冠中艺术伞”还荣获了上海首届博物馆文创精品奖。截至2014年9月,中华艺术宫自主开发类艺术衍生品为37种,共计102款产品。此外,中华艺术宫的艺术品商店与20多个代销商建立了良好的代理合作关系,代销产品超过1400款,代销衍生品数量超过9万件。 不过,在国内像中国美术馆、中华艺术宫这样拥有自己的艺术品商店,在艺术衍生品开发上做得比较出色的美术馆并不多。
对于大部分美术馆来说,开发艺术衍生品是一件不得不做又不容易做的事情。为了规避风险,同时为观众带来更多艺术体验,大多数美术馆选择了和外部机构合作。
湖北美术馆的“正负零商店”于2015年8月对外开放,委托馆外公司开发和经营。负责人叶小东介绍,商店在享受湖北美术馆给予的低房租优惠的同时,也在大的经营方向上接受湖北美术馆的把控,两者之间是一种较为松散的合作模式。
制度难突破 盈利难实现
2012年10月,山东美术馆新馆开馆,为了向百姓提供文意盎然、多姿多彩的文创产品,更好地宣传推广该馆的藏品和展览,山东美术馆组建了自己的艺术衍生品开发团队,开设了艺术商店。山东美术馆的艺术商品主要有三类:一是艺术品的高仿、复制品,二是艺术衍生品,三是画册等图书类产品,其中以艺术衍生品为主。此外,他们依托馆藏作品,陆续开发出了30多款产品。
艺术品商店负责人郭振宇介绍,他和他的团队积极运营商店,于当年年底便实现了超10万元的盈利,并于2013年持续盈利。看到了艺术衍生品的巨大市场潜力,他们的团队也踌躇满志,希望把衍生品开发的事业做大做强。2013年,山东美术馆开始考虑将商店公司化运作,进行授权、推广活动。他们与招商银行、大型酒店合作,准备在银行卡、钥匙牌上印制山东美术馆馆藏艺术品;计划与省内其他美术馆合作开设艺术品商店或者柜台;与济南遥墙国际机场洽谈,机场方答应免费提供场地……
然而这些努力都在2014年停止。“山东美术馆是全额拨款单位,2014年以后,财政要求专款专用,各项资金有严格的用途,因为衍生品的开发和销售不好定位,用于衍生品开发的资金就有限了。此外,部分用于馆际交流、馆团交流和公共教育等方面的艺术衍生品,因为涉及到成本,却没有直接经济效益,在财政审计时难以解释清楚。因为这些原因,馆里经过研究,把衍生品的开发和制作工作停了下来,与其他机构合作的计划也无法继续推进。”郭振宇遗憾地说。目前,山东美术馆的艺术商店只剩下两名员工从事销售工作,基本做到收支平衡。从一开始的踌躇满志,到现在的犹豫前行,山东美术馆总结了很多成功的经验,也有很多无奈。
挑战与机遇并存
对于商家而言,要做到“物美价廉”很难。郭振宇以山东美术馆设计的丝巾和雨伞为例,介绍了开发衍生品的大致过程。“我们设计出丝巾后,会进行市场调研,走访生产企业是如何生产的,包括原料、纺织工艺、染色工艺、产品手感差别等,保证做到原料一流、质量过关、手工滚边,再加上限量,因此成本很高,销售价格自然也就低不了。我们定制的雨伞可抗8级风,还有限量编号,因此价格较高,目前卖到200多元一把。”从中可以看出衍生品价格居高不下的原因。“物美”则包含了设计创意好、产品质量好两方面,要做到不容易。而精心设计、认真调研生产出来的商品也获得了良好的用户反馈,这两款产品即使价格偏高,销量也还不错,都进行了再次补货。
由此可见,好的艺术衍生品首先是优秀的设计和精心的制造。但是,为了降低成本,很多公司并不愿意花大力气在这方面,这也导致了许多艺术衍生品还停留在简单复制、美感较低的阶段。王璜生认为,艺术衍生品需要更有创意、有品质、有设计意味,“它们不是普通商品,应该对大众的品位、视觉、审美等方面有提升意义。如果我们做的艺术衍生品为了盈利而一味迎合大众,就失去了艺术衍生品或者文化机构的作用。”
此外,销售模式不成熟也是一大挑战。在国内,不仅艺术衍生品的质量难以保证,营销也没有形成体系,各个美术馆都是关起门来自己设计、自己销售,很难在其他美术馆、机场等公共空间进行销售。购买量不足,生产量难以扩大,单价自然就高。而在国外,很多博物馆的艺术衍生品生产链非常成熟,拥有自己的艺术品商店,如美国大都会在世界各地拥有16家艺术品商店,梵高博物馆的艺术衍生品享誉世界,甚至已经开始在中国售卖。他们的成功经验,值得国内的美术馆借鉴。
实际上,对于开发艺术衍生品,美术馆有着自身的天然优势。在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看来,丰富的藏品是美术馆的一大优势。美术馆的藏品庞大,依托于藏品开发衍生品,不涉及版权问题,而高艺术水准的藏品也成为艺术衍生品的艺术和文化“保底”,只要找到好的设计师,就不难设计出好的艺术衍生品。吴为山说:“在美言美、在馆言馆,美术馆应该把自己的馆藏资源挖掘出来,多开发一些经典的、有思想艺术性、有文化内涵的艺术衍生品。”
此外,美术馆在不断策展和承办展览的同时,也可以与众多优秀的艺术家合作。郭振宇介绍:“艺术家本身的艺术造诣、粉丝数量对衍生品的销量也有很大影响。倪萍曾在山东美术馆做展览,她的签名丝巾和图书销售得都挺好。王沂东、单应桂等大家,以及一些抽象油画家的衍生品卖得也都不错。”
5月初,文化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出台了《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鼓励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等依托文化文物单位馆藏文化资源,开发各类文化创意产品。《意见》还提出了推动体制机制创新、稳步推进试点工作、落实完善支持政策、加强支撑平台建设、强化人才培养和扶持、加强组织实施六项支持政策和保障措施。
这对于美术馆界而言无疑是一个好消息,政策的劣势将变为美术馆的优势。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美术馆的艺术衍生品开发事业的春天就要来了。
(以上来源:中国文化报,李百灵,2016-08-31)
艺术与生活共舞——看MoMA商店如何玩转艺术衍生品
MoMA,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The Museumof Modern Art)是当今世界上最有名的现代艺术博物馆之一,创办于1929年,在现当代艺术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这里几乎收藏了自1880年欧洲艺术革新以来直到今天各个文化时期的珍品,尤其是20世纪现代艺术大师的大量杰作汇集于此,参观者除了能观看到传说中的名画外,还能买到令人欣喜的艺术品。
MoMAStore是该馆旗下的艺术品商店,它将MoMA所倡导的良好设计理念引入了人们日常生活之中,其开发的各类艺术商品代表了当今世界在材料、生产和设计理念上的最新进展,成为追求品质生活的人们的至爱。MoMA商店主店最初的设计构想是超市型商店,顾客可以完全自主购物,像逛超市一样购买艺术品。MoMA还设立了在线商店,让世界各地的人不用亲自到店就可以选购心仪的艺术商品。商店对MoMA元素的衍生品做了较为细致的分类,包括日常生活用品、绘画、图书、珠宝、儿童用品等各个门类。MoMA商店每年收入可达数十亿元人民币,说明MoMA元素衍生品的开发和营销已获得了巨大成功。
近年来,我国各大博物馆、美术馆、画廊等艺术机构争相推出艺术衍生品商店,艺术衍生品市场也日益火热,越来越多的投资人看好艺术衍生品市场。然而,我国艺术衍生品的春天真的到来了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从如下三个方面去考虑。
文化根基:谁会购买艺术衍生品?
唐代文人萧颖士有诗云,“物各有所好,违之伤自然”说的就是这些具有不同文化基础和审美品位的消费者对艺术衍生品的差异化追求。如,有经济实力却又买不起天价作品的藏家,或许会购买艺术家授权销售的小件作品或是限量签名字画;而有艺术史背景的人则很容易就被MoMA的安迪·沃霍尔冰箱贴所吸引,因为他了解坎贝尔汤罐头是这一艺术家的经典符号,也清楚原作品的实际价值远超过其购买能力,那么此时艺术衍生品就成为了满足其审美意趣的替代品,自然也就能够让消费者产生购买欲望。然而在中国,还存在大量毫无艺术类知识背景或者对艺术仅有一点兴趣的人,他们更多的是将艺术衍生品作为经过美化处理的生活用品来选购。显然,消费者的文化艺术根基决定了其是否会考虑购买某件艺术商品。在中国,具有经济实力的人往往不具有相关的文化艺术基础,大多数人都没有独立的判断和鉴赏能力,更不用谈对艺术史的了解。因此,对于艺术衍生品,理解其文化艺术内涵可以充分驱动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因此,对于公众的艺术文化培养教育,也是培育艺术衍生品市场繁荣的重要一环。
艺术商品化:如何开发艺术衍生品?
《中国艺术衍生品产业发展报告》给出了艺术衍生品的3个分类。一是艺术家亲自授权的高清限量版复制;二是利用艺术家授权或有创意的设计师授权,做一些好玩有趣、价格也不高的艺术衍生品;三是“文化创意产品”,利用原生艺术品的符号意义、美学特征、人文精神、文化元素,通过设计者对于原生艺术品的解读和重构,将原生艺术品的文化元素与产品本身的创意相结合,形成一种新型文化创意产品。MoMA商店的产品涵盖了上述3个品种,而我国大部分展馆还停留在“纪念品”阶段,不能算作艺术衍生品。虽然我们的展馆收藏有大量传世名作,但真正让人能够引起共鸣的衍生品并不多。
艺术衍生品并不是对作品的简单复制,其真正价值更在于对于作品本身附加值的开发。实际上,可供设计的文化艺术创意衍生品很多,如我国传统的首饰玉器、服饰、茶杯、雕塑、食品包装、钟表以及家具等,都可成为艺术衍生品的优质载体。但开发时要经过重新设计构思,让艺术真正融于生活。艺术衍生品不但要有吸引人的独到创意,还应具备实用性,同时要根据材料进行“再创作”。一款艺术衍生品要想获得消费者的青睐,其创意设计既要符合现代审美情趣,也要具有市场针对性。
MoMA商店主打的口号就是“买得起的艺术”,这大大吸引了对艺术有兴趣但是资金实力不够,或者纯粹出于装饰需求和好奇心的顾客。在开发艺术衍生品时,我们不光要将艺术与设计结合起来,同时也要考虑艺术与生活的融合。如此,消费者的生活也会变得生动而有趣,艺术来源于生活,也当应用于生活,人们往往会根据设计感与实用性来选择艺术衍生品。因此,设计感和实用性成为了吸引消费者目光的两个决定性因素。
未来之路:艺术衍生品生态圈如何壮大?
虽然当前中国的文化艺术产业发展得如火如荼,艺术衍生品的产品效果却不理想,存在大量雷同,产品同质化非常严重,这对于整个艺术衍生品生态的发展非常不利。
当前,艺术与商业不再是两个永无交集的平行线,艺术商品化、商品艺术化在当代市场机制的运转下并行不悖。我们应看到,MoMA商店的真正价值并不仅局限于摆放在博物馆中的固定物件,而在于其宣扬的概念所产生的商业效应及其延展的商业销售链。其成功之处在于它充分地让前卫与艺术作为标志,让人提到相似概念时就不由自主地用它来直接代替。要想壮大国内艺术衍生品生态圈,我们需要思考将传统中国文化真正的精髓再创造而非流于表面形式,通过与专业艺术院校及行业协会合作,大胆走出去参与海外文化传播交流,在激活现有馆藏品上下功夫,打造真正让人能够引起共鸣的艺术衍生品。
美国MoMA商店的成功还告诉我们,必须要确立自主的知识产权和品牌意识,培养创意人才,鼓励和发展艺术创新,将商品的艺术性、设计性和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同时,我们应对文化艺术产业的作用给予足够重视,利用文化艺术产业的成果或理念,提高传统产业的时代性、文化性和结构性,提升与当代社会需求的契合度,实现传统艺术产业的飞跃发展与转型。最后,回到MoMA所倡导的“买得起的艺术”,这提醒我们在开发艺术衍生品时,一定要注意合理定位,既不能让人高不可攀,也不能低价劣质让人避之不及。消费者购买的是“艺术”,这要求我们的产品一定要有设计美感,能够提升我们对美的追求,也就是把商品艺术化和艺术商品化融为一体,艺术与生活共舞,让艺术服务于生活,让生活因艺术而更加精彩。
(以上来源:中国文化报,2016-09-06)
【数据分析】
艺术衍生品,顾名思义,就是艺术品的衍生方式。跟艺术品一样,艺术衍生品市场的拓展同时面临着机遇和挑战,这一新事物的兴起需要多种因素的合力。
排解质疑需要加强艺术教育。
艺术衍生品在市场上的立足和发展不仅需要健康的成长发展环境,同时也需要与之相适应和协调的人文环境。我国当前的人文艺术教育步伐略缓慢,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艺术衍生品这一新兴事物在市场上的发展步伐。如果民众不能充分理解和接受艺术衍生品出现的初衷以及内涵所在,就不会从心理上接受艺术衍生品的存在,更不会光顾艺术衍生品的市场了,这无疑对艺术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是不利的。对民众的艺术教育和艺术熏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这种状况。
艺术载体是基础。
任何艺术衍生品的产生都需要借助传统艺术品这一载体,只有借助艺术品的载体才能更好地创造出受欢迎的艺术衍生品。艺术衍生品一方面需要借助艺术品获取创新的灵感,另一方面需要借助传统艺术品来展现自身的新奇创意。
目前,艺术衍生品对艺术品载体的应用只是小范围的,对艺术品的创新式开发尚处于初步阶段,因此,艺术衍生品的市场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这种开发不仅有助于开辟出艺术衍生品发展的新领域,同时也有助于传播和创新发展传统艺术品市场、弘扬传统文化、活跃文化市场。
营销渠道是关键。
任何新事物的产生不是一蹴而就的,同样,任何新事物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艺术衍生品作为艺术品创新发展而成的产物,在艺术品市场上具有自身的闪光点和价值。艺术衍生品对市场的适应需要一定的阶段,同时赢得公众的认可也需要花费较大的心思、需要一个过程。这就对艺术衍生品的营销渠道提出了新的更高标准的要求。艺术衍生品的发展在起步阶段可以借助博物馆、艺术馆等现实载体,待其进一步得到发展壮大后,可以考虑采取网络销售、主题体验馆等方式进行集中销售。
由此可见,艺术衍生品的发展对国民素质、艺术发展、运营销售等提出了新挑战,但毋庸置疑的是,艺术衍生品的发展也为艺术品市场的蓬勃兴起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