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点回放】
西安曲江新区文化产业园
曲江新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前身是1993年依据国务院文件精神设立的以发展文化旅游为核心产业的省级开发区,2003年更名为西安曲江新区。一期规划15.88平方公里,二期规划47平方公里。曲江新区内有大雁塔、青龙寺、汉宣帝杜陵、唐长安城遗址(部分)等4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秦二世陵1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 文化产业、公共文化事业和城市新区建设齐头并进、协调发展。
曲江新区坚持开发思路创新,坚持运营模式创新,完备城市基础设施,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实现了文化产业、文化事业、文化工程和城市新区建设的协调统一,走出了一条跨越式发展道路。曲江新区位于西安市东南,它核心区域面积40.97平方公里,同时辐射带动大明宫遗址保护区、法门寺文化景区、临潼国家旅游休闲度假区和楼观台道文化展示区等区域,发展区域总面积近150平方公里。
2006年以来曲江新区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体系建设,先后投资10亿元,开工建设曲江池遗址公园、寒窑遗址公园、唐城墙遗址公园、秦二世陵遗址公园;投资10亿元,开工建设陕西现代艺术馆、西安歌剧院、西安音乐厅、曲江电影城等公共文化场馆。截至2009年底共投资近300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和绿化美化工程,做到了开发建设和环境保护同步,并陆续建成了集历史遗迹保护、园林绿化、水系景观为一体的大唐芙蓉园、曲江池遗址公园、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等景观,基本实现了社区公园化、道路景观化、设施人性化、景观国际化。同时,曲江新区还先后开展了“节能减排进社区”、“绿色单位创建”、“生态新区建设”等环保工作,广泛普及了环保知识,有效提高了区内群众的环保意识,为实现国家级生态区的创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以盛唐文化为品牌,以资源整合为手段,实施重大文化项目带动战略。
2003年以来,曲江新区坚持以“文化产业立区,文化旅游兴区”为宗旨,先后建成了大唐芙蓉园、大雁塔北广场、曲江海洋馆、曲江国际会展中心等多项文化工程,策划开展了“曲江国际唐人文化艺术周”、“盛典西安文化活动”、“曲江国际文化论坛”、“曲江国产电影新人新作展”等一系列重大文化活动,建立了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逐步形成了独特的曲江文化品牌。
3. 创造曲江模式。
曲江模式,是一种文化经济模式。是以文化为推动力,以城市经营为手段,达成文化、商业、旅游的契合;是中国城市化初期文化经济与城市发展的成功范式;是盛世中国背景下的文化理想和文化自觉;是世界主流语境下的文化坚守与文化责任担当。“曲江模式”可以归纳为“文化+旅游+城市”,通过企业的聚集做大产业集群,做长产业链,培育大集团。具体地说就是要挖掘土地的文化资源,通过市场化运作、国际化手段,通过大项目带动战略,把这种资源通过文化演绎、文化创意的方式,转化为文化产品。具体的执行模式有:
区域发展模式
曲江以“文化立区、旅游兴区”,大融资、大投入、大策划,践行着项目集群、成片开发、运营城市、自我平衡的开发总路线。
以城市运营为手段,超前规划建设体系完备、功能完善、具有国际水准的城市基础设施框架,促进城市资源的扩张和价值提升。
依托人文、区位优势,建构一批内涵丰富、影响巨大、示范性强、市场前景广阔的文化旅游项目,促进城市资源价值再提升。
整合优质文化资源,积极拓展文化产业门类,形成相互依托的文化产业体系,缔造强势品牌。
投融资模式
西安发展文化产业资本资源严重不足。曲江融通大资金、实施大开发,问题迎刃而解。
土地经营,流程再造,一次性征地、配套、规划,分批次招商拍卖。这是曲江投融资的源动力。资本运作、资源整合是曲江制胜“法宝”。资产商品化流动化,土地资本化市场化,运作公司化效益化,曲江文化产业集团五年资本翻几番(6000万到33亿)。
招商经营模式
风车从来不主动找风。曲江经纬线上,众多项目要依靠社会力量来补给和填空。曲江坚信:造环境就是招商,突破传统招商模式,实施“两结合”,把文化资源和项目结合起来;把公益性和企业利益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独特的价值取向:服务是基础,经营是灵魂,机制再造是核心,流程重组是关键,品牌共享是招牌。
文化产业运营模式
曲江文化产业模式不同于深圳华侨城、浙江宋城的“旅游+人居”;不同于涿州、横店的“影视+旅游”。不同于单一企业的外溢式发展,不同于多个产业类型独立运行,走出“文化+旅游+人居+商业”的新路。
曲江文化产业集团十四个子公司,涵盖旅游、会展、影视、演艺、商贸、餐饮等十余门类,共举同一文化品牌,共用统一文化符号,集群发展、多元互补,产生强大的聚集效应。
文化事业发展模式
曲江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情同“鱼水”,深度依存。产业反哺事业,事业滋养产业,公共文化事业政府投资,公共文化服务政府提供,产业责任企业承担。
曲江勇为文化产业创新的先行者。创办五大节会,城市居民共享发展成果。老西安博物馆为古城存续文化根脉;陕西民俗大观园、戏曲大观园荟萃秦风;长安古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落户大唐芙蓉园。秦腔剧院划归曲江,曲江管委会“只予不取”,“百戏之祖”古木新生。
(以上来源:中国文化产业战略网,郝喜会)
园区启示
1. 以规划为指导构建生态大格局。
2002年以来,曲江新区坚持“文化立区、旅游兴区、生态建区、产业强区”的发展观念,依托西安大文物、大文化、大旅游的优势,以资源整合为手段,以《曲江新区区域环境规划》为蓝本,开展系统的生态环境建设,先后建成了大雁塔北广场、大唐芙蓉园、曲江池遗址公园、唐城墙遗址公园、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等集历史遗址保护、园林绿化、水系景观为一体的生态绿地公园,恢复了1000亩的曲江湖面,基本形成了曲江新区“一心两带四轴”的生态格局。
曲江新区先后完成了《曲江新区区域环境规划》(2003.10)、《曲江新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2003.10)、《曲江新区总体规划》(2008)、《曲江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曲江大略》、《西安曲江新区文化产业发展纲要》和《西安曲江新区生态区建设规划》等一系列重要规划的编制、审批及建设实施。
2. 有明确的项目执行主体,并赋予其极大的自主权。
西安曲江新区管理委员的设立,实现项目审批、规划定点、建设管理、土地出让、企业管理一条龙服务,为投资者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在生态区创建过程中,曲江新区管委会各部门也组织有力、制度健全、分工明确、措施到位、重点突出。
西安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是西安市政府批准成立,由西安曲江新区管委会投资设立的国有独资有限公司,成立于1995年,前身为管委会投资设立的西安曲江旅游建设开发总公司,截止到2009年底,公司注册资本金42亿元人民币。自成立以来,集团以资本为纽带,以产业为导向,立足曲江,辐射全省,实现了从单一的文化项目投资向多元化的文化产业投资的转变,构建了以文化旅游、影视、会展、出版、传媒、演艺、动漫、重大文化开发工程等为核心的文化产业集群,已成为涉足多个文化产业领域的大型国有企业,旗下多家公司在业界均享有极高的知名度与美誉度。2006年5月,国家文化部授予西安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荣誉称号;2009年被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评为“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和“新闻、报刊、图书的出版发行与销售和广播、影视、音像、文体等文化产业9强”称号;2010年集团荣膺陕西省国有企业“四好领导班子”荣誉称号。
3. 政府的政策支持是园区成功的重要条件。
为促进本地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在文化旅游、影视演艺、会展创意、传媒出版等多个领域形成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曲江先后成立了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公司、曲江影视集团、曲江会展集团、曲江演艺集团,目前正在筹建曲江出版集团;分别出台了12条鼓励和扶持影视产业、会展产业的优惠政策;设立3000万元文化产业扶持资金,并设立1亿元国产影视新人新作助推基金。
近年来,西安市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营造“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城更美”的生态环境。在西安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环保部门的大力支持与指导下,经过曲江新区的全力建设,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曲江新区走在了全市的前列,创造了有目共睹的“曲江模式”。
4. 坚持走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并举、环境保护与产业开拓并重的路子。
2010年4月23日,西安曲江新区通过了国家级生态区省级考核验收,这标志着曲江新区国家级生态区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也为曲江新区通过国家环保部的考核验收奠定了基础。
新区坚持以“文化立区、旅游兴区、生态建区、产业强区”为发展战略,坚持统筹发展、科学发展,突出抓好生态、历史、文化、旅游四大优势,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曲江新区在保护曲江特有地形特点的同时,利用曲江水厂退水,恢复了芙蓉园300亩水面和曲江池700亩水面,同时利用主干道两侧15-20m绿化带将大雁塔景区、曲江池遗址、唐城墙遗址、唐大慈恩寺遗址等景点相联系起来,形成了曲江生态大格局,经过多年的生态区建设,曲江生态人居形成品牌,同时还取得了显着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初步建立了适应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生态系统。
曲江模式:过度开发还是文保坦途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曲江即被定位为西安市旅游度假区。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因为没有投入,发展非常缓慢。土地更不值钱,乏人问津。2002年,曾在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政绩斐然的段先念入主曲江,任西安曲江新区管委会主任。同年,曲江新区投资5亿元,在西安有名的大雁塔前,启动新区成立以来的第一个大项目大雁塔北广场建设。
2003年12月31日,曲江开发的第一个项目——大雁塔北广场正式开放,短短的十天,来此游览的西安市民、外地游客超过百万人次,万人空巷的场景令文史学者惊叹曲江新区城市运营的“魅力”。站在大雁塔楼上,已不仅仅是登塔游览,很多游客为的是晚间准点看大雁塔前的巨型音乐喷泉表演。这个东西宽218米,南北长346米的大雁塔音乐喷泉是亚洲雕塑规模最大的广场之一,广场内有2个百米长的群雕,8组大型人物雕塑,40块地景浮雕。
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曲江新区在一期15.88平方公里的开发建设中,与8家运营商捆绑发展,融资30亿元,围绕着基础设施和大雁塔广场、大唐芙蓉园、大唐不夜城等一批大项目做文章,不仅带动了区域土地的大幅度升值,还为曲江新区的全面开发建设积累了成功的经验。
西安市则把这种方式总结为“西安曲江模式”,他们认为,通过“西安曲江模式”,西安实现了文物保护、文化产业和城市发展共赢。
模式化效仿和推广,曲江模式开始被复制
大雁塔的成功经验随后就在西安以及陕西省内各地被试图复制,有法门寺、汉长安城遗址等。
2006年10月1日,在陕西省西安市曲江新区最终获得“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金字招牌之前不到一年之际,陕西省政府第86次会议决定启动法门寺文化景区建设,并决定将其打造为“世界佛都”、继兵马俑之后的“陕西第二个文化符号”。主要操盘者即为近年来成功打造出文化产业“曲江模式”的曲江新区管委会及其旗下公司。
公开资料显示,法门寺景区建设规划为三期,严格按“品”字形建成佛、法、僧三区。投资32亿元的法门寺景区一期主要包括:由佛光门、般若门、菩提门及圆融门4部分组成的15万平方米山门广场区域,全长1230米、宽108米的佛光大道,总高148米的合十舍利塔。建成后的法门寺文化景区,则成为继兵马俑之后的“陕西第二个文化符号”、“千载佛家圣地,万世人文经典”的世界文化景区。
以政府为主导,以房地产收益为核心
曲江模式的具体操作是:先讲一个很大很美的故事;然后建主题公园,引来游客和现金流;最终,周边土地快速升值。在“大雁塔北广场”项目中,政府与运营商捆绑发展,运营商建设周边大配套、大商贸建筑,政府则负责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交通、广场改造),随着项目人气、人流的汇聚,地价上升自然带旺了广场周边的商业物业销售。
数字显示,在曲江景区,游客量由2003年的360万人次,增长至2009年的2400万人次,几乎是西安市区人口的8倍,增幅超过600%。2003年,曲江新区的土地为每亩30万元到50万元,到2009年,出让价格为每亩300万元到600万元。而在全国抑制房价的大背景下,曲江的房价甚至高达4万—6万元/平方米,炒房者蜂拥而至。结果大雁塔广场两侧2万多平方米的仿唐商业铺面很快被抢购一空。2003年12月31日大雁塔北广场开放,第二天,曲江的所有土地在原有基础上每亩加50万元,而一年后,该地段周围的地价增长了3倍多。实际上,“曲江模式”核心是一种政府经商模式,公益名义圈地-编故事填文化-制造核心亮点-吸引投资跟风-哄抬周边地价-高价卖地得利的发展模式。
高投入、高回报的旅游开发
曲江模式与传统的旅游开发最大的不同是,传统的旅游开发是以景点为核心,辅以各种服务性行业的收入,拉动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而在曲江模式中,虽然也是景点旅游带动服务行业,但景区的新建规模和比例远高于传统的旅游开发模式。而在收入上,曲江模式不但可以通过第三产业发展增加税收收入,还可以通过大规模拆迁和新建,获得一大笔土地出让、房地产开发的收入。当然,与此相对应,曲江模式也需要更多的初期建设投入,举债在所难免,可以说,这是一种更激进的开发方式,高收益与高风险并存。
模式创新借壳上市,还试图在股市上开拓道路
除了房地产,上市也是曲江模式追求的创新之一。2012年,曲江文旅通过借壳ST长信(600706.SH)上市。作为西安当地最大的旅游集团,曲江文旅是在西安曲江新区管委会领导下,由西安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于2004年7月投资设立的大型文化旅游企业集团,运营有大唐芙蓉园、曲江海洋公园、大雁塔景区、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曲江池遗址公园、唐城墙遗址公园、寒窑遗址公园、秦二世陵遗址公园等景区,另外其还涉及旅行社、酒店等产业。
某知情人士在接受报道时说:“这些就是‘曲江模式’的体现,中国景区大多单一依靠门票收入,但这不符合上市财务要求,为获取更多非门票收益,曲江文旅以古迹景区为核心,在外围开发酒店、商业、文化等相关产业,让景区带动其他收益。除了大雁塔附近的喷泉、酒店和博物馆建设,大唐芙蓉园的周边商业地产也被拉动,甚至还开发了诗史歌舞剧《梦回大唐》、水幕电影《齐天大圣》,将产业链延伸,增加非门票收益。”
(以上来源:凤凰旅游,邱天人)
【数据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城乡居民物质财富不断增强,与之相适应的精神生活需求变得日益强烈。
创意创新是文化产业化、产品化的转化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转化为满足社会大众文化消费需求的产品,需要通过创意创新来实现。
文化产品消费具有不同的层次,需要创意来衔接。高雅经典的文化产品和历史文化背景深厚、内容形式复杂的文化产品,常常曲高和寡,不易为大众理解和接受,需要有大众化的创意来进行转化;文化产品消费追求趣味性,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需要诙谐幽默的创意来表现;文化产品蕴含时尚特性,反映时代旋律,体现时代潮流,受文化环境和氛围影响,时而形成人们文化需求和实际文化消费错位,需要创意来引领。
面对纷繁多样的文化产品,植根于传统文化土壤、挖掘文化深层内涵和整合现代元素的创意,可多方位、多渠道、多层次地满足大众的精神和心理需要;贴近群众、贴近现实、贴近生活的文化创意是解决人们“精神渴求”和“文化贫乏”矛盾的有效途径。要实现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文化产品创意,在创新中求发展。
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有序的产业链和成熟的商业模式。绝不能急功近利、一哄而上、粗制滥造,必须在注重文化底蕴和文化品位的前提下,按照文化产业发展规律,系统构筑文化产业链,探寻切实可行的商业模式。
文化产业有其独特的产业链,表现为上游的内容产业、中游的设计制作产业、下游的营销服务产业及其衍生产业。整个产业链围绕知识产权的形成、发展、保护、升值以及转化,通过知识产权的价值传递,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产业链。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一批由原事业单位企业化改革组建的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骨干文化企业发挥龙头作用,成为我国文化市场的主导力量,引领和带动文化产业向上下游延伸,获得整体发展;各种形式的中小文化企业、工作室等,在产业链上形成有效补充,组成有序的文化产业链,保障文化产业持续发展。
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需要成熟的商业模式作保障。在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中,依靠引入商业模式来保持文化产业生存和发展极其重要。商业模式是企业创造利润的思维方式,文化产业突破传统文化体制局限,引入市场机制,改革创新商业模式,以“创意+科技+资本”为经营理念,以非凡的创意作为基点,通过科技手段将创意理念转化为现实的文化产品,然后再依靠新型营销模式,拓展国内市场乃至全球市场。符合产业发展规律的产业链构建和延伸,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商业模式有效运作,是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