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赋能与金融助力:强国建设目标下的文化金融
马峰
本文概述了文化金融在促进传统文化传承、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及构建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并展望了文化金融未来深度融合与双向赋能的前景。
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战略目标以来,文化与金融合作进入快车道。十余年间,文化金融以产业金融为主要特征,伴随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取得了丰富的成果。进入新时代,我们对文化金融的认识也应该有所拓展和深化。文化金融不应仅是文化与金融合作模式下金融对文化建设的单向助力,还要关注文化与金融融合机制下文化对金融发展的赋能作用。
文化金融促进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为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创造了有利条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建设金融强国,要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做到:诚实守信,不逾越底线;以义取利,不唯利是图;稳健审慎,不急功近利;守正创新,不脱实向虚;依法合规,不胡作非为”。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金融文化在金融强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基本内涵。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是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显著特征和独特优势,是文化自信在我国金融事业上的具体体现。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是“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在金融强国建设进程中的积极探索和生动实践。五方面的基本内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金融高质量发展之路上绽放的时代之花。
文化金融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为金融创新发展拓展了空间和路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5万亿元人民币,占GDP比重超过4.5%,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日益巩固;文化产业增速高于同期GDP增速平均5个百分点,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新引擎。根据《中国文化金融蓝皮书(2022)》提供的数据,截至2021年底,我国主要30家银行的文化产业贷款余额为1.65万亿元,由此推算,全行业的总额应该在2万亿元左右,与十几年前相比增长了约20倍。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为金融市场规模增长拓展了市场空间。当前,文化与科技加速融合,人工智能、区域链、大数据、虚拟现实等高新技术在文化领域广泛应用,不断催生文化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2023年,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52395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快于全部规模以上文化企业7.1个百分点,占全部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收入比重从2019年的22.3%提高至40.5%,对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收增长的贡献度接近70%。文化新业态的快速发展,是新质生产力在文化领域发展应用的必然结果,拓宽了金融资源向新质生产力集聚的有效路径。
文化金融在构建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是金融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包括金融在内的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的重要任务。近年来,文化和旅游部会同金融主管部门和主要金融机构,持续深化文化金融合作。一是完善政策体系,推动再贷款再贴现、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设备更新贴息贷款等各类政策工具在文化领域广泛应用,丰富文化和旅游行业金融政策“工具箱”。二是深化部行合作,推动文化金融体制机制和产品服务创新。与中国进出口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招商银行、交通银行等主要金融机构签订支持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合作协议,推动建立覆盖全国的政银合作体系。鼓励金融机构探索设立文化金融事业部、文创特色支行或专营支行,创新文化金融产品与服务。三是建设文化金融创新发展平台。支持各地建立文化和旅游金融服务中心,通过政策引导、项目对接、信息服务、业务培训、信用增进、资金支持等方式,为文化和旅游市场主体提供一揽子投融资服务。北京市东城区、浙江省宁波市创建成为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支持两个示范区在推进文化金融产品、服务和机制创新方面先行先试,为深化文化和旅游与金融合作探索路径、积累经验。
经过多年共同努力,文化企业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可得性和便利性不断提高,适应文化产业特点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产业投融资体系日益健全。文化金融在政策体系建设、机制平台搭建、产品和服务创新等方面的一系列探索和成果,为优化我国金融市场结构、健全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提升金融服务质效、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起到了积极作用,做出了重要贡献。
展望未来,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进程中,锚定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如期建成和金融强国目标的最终实现,文化金融必将走向深度融合,实现双向赋能,涌动更多金融活水、结出累累文化硕果。
原载于《清华金融评论》,2025-01-05
(作者:马峰,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