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职业教育创新传承工程”双师型师资培养计划的通知
关于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职业教育创新传承工程”双师型师资培养计划的通知
各相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号召,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中华职业教育社职业指导中心与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联合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职业教育创新传承工程”(简称“非遗职教工程”)双师型师资培养计划,开展系列培训项目。现将有关培训事宜通知如下。
一、目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职业教育是传承非遗技艺、培育匠心人才的关键阵地。为破解非遗传承师资队伍结构单一、实践教学能力不足等瓶颈,本项目旨在通过“双师型”师资培养,打造一支既懂非遗理论、又具实操能力,既能传承技艺、又能创新教学的专业化教师队伍。培训结束后,经考核合格的教师将获得由中华职业教育社职业指导中心和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共同颁发的培训证书,表现优秀者将被纳入非遗职教工程专家库。
二、项目名称
非遗职业教育双师型师资培训班
三、培训对象
(一)职业院校教师:从事非遗相关专业教学的在职教师。
(二)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需具备教学能力,愿意参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
(三)其他兼职教师:职业院校特邀的从事非遗创意设计、非遗传播与产品销售等相关领域的兼职教师。
培训学员人数:100人。
四、培训时间与地点
(一)时间:2025年8月4日(下午报到)至8月8日(下午返程)
(二)地点: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五、培训内容与形式
本次培训采用“理论研修+实践交流+创新转化”三位一体培养模式,具体内容包括:
(一)国家非遗政策解读与法规框架
1.深入解析国家关于非遗保护、传承及职业教育的最新政策法规。
2.探讨非遗在教育领域的融合与创新发展路径。
(二)全国非遗培训优秀案例分析与经验分享
1.分享全国非遗培训成功案例,分析其在非遗传承、人才培养、产学研结合等方面的创新实践。
2.通过案例分析,提炼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
(三)双师型师资培养模式与课程设计
1.探讨非遗职业教育双师型师资的培养模式,包括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方法创新等。
2.分析双师型师资在课程设计与实施中的关键要素,提升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
(四)非遗国际传播与创新发展
1.探讨非遗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传播策略与创新路径。
2.分析非遗与职业教育的国际化融合案例,提升教师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五)实地考察与交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参访
1.组织参训教师实地参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深入了解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和产业发展情况。
2.通过实地考察与交流,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拟请师资
本次培训将邀请非遗领域的相关领导、专家学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资深职业教育教师、行业经营管理者等担任授课嘉宾。
七、报名方式及缴费
(一)报名方式:填写《非遗职业教育双师型师资培训班报名表》(附件),于2025年7月30日前提交至指定邮箱:feiyishizi@163.com。
(二)案例材料:报名时请同步提交一份个人授课方案案例材料。
(三)培训费用:2750元/人(不含食宿费、城际交通费)。
汇款账号如下:
户 名:国创融合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开户行:招商银行北京分行西直门支行
账 号:110938761210102
(四)缴费方式:本次培训委托协办方国创融合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代为收取培训费,培训期间的住宿由主办方统一安排,食宿费及城际交通费由学员自理或学员单位承担,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培训费缴费即算正式报名成功。
八、其他事项
(一)纪律要求:为确保学员安全及学习质量,培训期间采取全程封闭式管理,未按规定履行请假手续的一律不得离院;培训期间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所有人员严禁喝酒;严格遵守保密、宣传纪律;在培训期间及结业以后,一律不准以同学名义搞“小圈子”,不得成立任何形式的联谊会、同学会等组织。
(二)证书发放:培训结束后,经考核合格的教师将获得由中华职业教育社职业指导中心和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共同颁发的培训证书。
(三)专家入库:表现优秀的教师将被纳入非遗职教工程专家库,参与后续的相关工作。
(四)宣传推介:对于在培训中表现突出的典型案例,将在中华职业教育社和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等单位的媒体平台,宣传其成果。
九、联系方式
联系人:马卉子
联系电话:13621128001
邮箱地址:feiyishizi@163.com
附件:
非遗职业教育双师型师资培训班报名表
中华职业教育社职业指导中心
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