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人大班意想不到的促学效果从哪里来 ?
——文化部第21期文艺工作者培训班侧记
2017年6月8日下午,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的七个研讨室座无虚席,正在进行热烈的研讨活动,文化部第21期文艺工作者培训班各组学员围绕各自的主题进行发言,……这是这个班培训倒数第二天的最后一次小组集体活动,每位学员都抓紧有限的发言时间,谈收获谈体会,意犹未尽,甚至表达即将分别的难舍难分同学情意,也对学院承办方的培训组织管理工作提出了真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学员在满意度测评意见和建议表上写到,院方组织的非常好。从选课,授课,课后消化“黄金一刻”,班主任都很用心,对我们进行引导性培训,非常专业,又非常贴心。让我们在培训中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有的写到,参加这次培训收获很大,整个培训的安排也很好,老师们深入浅出给我们讲解,还有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都很让我们感动,班主任带动着大家多交流沟通,认识很多新朋友,非常愉快的一次经历,以后有这样的学习机会还会积极参加。
这个班于6月5日至9日在我院举办。这也是2017年文化部文艺工作者轮训计划的重要班次,文化部机关和直属单位的137名学员参加了培训,受到了部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关怀。培训班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陋室铭》中有句名言“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正是真实契合了这个班的学员培训境界。是什么让学员们如此倾心求学,如此珍视彼此的感情,感觉到收获满满!
精彩纷呈的课程,令人醍醐灌顶
文化部党组书记、部长雒树刚同志亲自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做好文化工作》主题报告,董伟副部长作了《牢记作品是立身之本,创作无愧于时代的精品》专题报告。部长们的授课,将宏观背景与具体案例相结合,既解读了政策,又部署了工作;既提出了发展中的问题、存在的困难,又教给了学员们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
90岁高龄的著名表演艺术家蓝天野讲授《演戏与看戏》,妙语连珠的讲座引发了踊跃的现场互动。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教授李媛媛讲授《坚定文化自信,铸就文艺高峰——习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及文代会讲话精神解读》,深入浅出,引人入胜。中央党校教授刘莹珠讲授《管党治党的总章程——新党章解读》,讲课过程中穿插着小故事,风格生动形象。《阎肃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感人肺腑,让学员为之动容,使得学员们增强了事业心、责任感和使命感。
.jpg)
文化部党组书记、部长雒树刚做主题报告
.jpg)
90岁高龄的著名艺术家蓝天野授课
新颖独特的学习研讨形式,激发了学员求知欲
来自国家图书馆的果燕同学在培训体会写到:本次培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不仅有部级领导和德艺双馨专家的精彩讲座内容,还有“课后一刻钟”和“小组专题研讨”这一新颖独特的学习形式。每场讲座培训结束之后,成员们都以小组形式积极的进行学习心得分享,每个人都将刚刚所学的内容进行梳理与表达。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能够使同学们对于学习内容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同时也加深了小组成员们对彼此的了解。两个半天的“课后一刻钟”和“小组专题研讨”活动中,同学们积极参与,各抒己见,有了深入的思想交流碰撞,小组凝聚力不断加强。这些互动性的学习组织形式,打破了大家对于传统成人教育的刻板印象,提升了同学们的学习效果。这与主办方精心的课程设计和组织是分不开的。
.jpg)
课后消化“黄金一刻”
严密组织加引导性培训,激发了学员自主自治意识
在培训班报到日当晚,培训部项目团队就召集各组联络员进行培训骨干发动,统一办班思路,明确各自职责,特别是通过班会和学员分组热身,再到全班集体热身,一次次的分分合合交流互动,让学员们感受到了小组和培训班大家庭的温暖,集体意识明显增强,团队观念得以树立,达到了拓展培训的效果,也甚至起到了临战动员誓师会的作用,为即将展开的一周培训工作,铺垫了良好的基础。
.jpg)
学员班会热身活动,彼此由陌生到熟悉,树立团队意识
在这些课余活动中,由于班委组长和联络员自主自治管理作用的充分发挥,才使得学员收获大、感慨多,彰显了优良学风学纪,才使得一个百人大班再次获得圆满成功。
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激发了学员多方面才艺展示
学员陈璐自编自制集全组乃至全班同学的智慧和大家提供的培训活动精彩花絮照片,精心制作了六六大顺组培训生活集锦学习简报,可谓才华横溢,把“动静结合”的培训模式淋漓尽致地演绎出来了。简报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真实记录了第21期文艺人勤奋忘我学习的精神:有生动深刻的见解,有质朴无华的内心独白,有心灵深处的微光闪现,有活泼开朗的快人快语,有激烈的思辩,有倾心的热烈交谈,有凝神思考,有激动地心领神会……都被一个个栩栩如生的画面,定格于文干院的课堂、走廊、小路、水溪边、研讨室、文体中心的乒乓球室、钢琴房,声乐厅,……定格于学员们的心间,高扬了抗大的学风——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jpg)
学员分组专题研讨,交流热切,气氛活跃
这就是一期学习、一生情缘的培训成效!六组学员的学习状况,只是全班学风的冰山一角,一个缩影。
项目执行团队在引导学员培训过程中,始终注意因势利导,发现参训学员们多才多艺,随后即为同学们打造了相应的兴趣交流平台,提供进一步加深同学情的机会,努力打造充满正能量的班风。养生组、声乐组、健步走组、摄影爱好组、乒乓球组等,较好地丰富了学员们的课余生活,拉近同学之间的距离。
此期培训班的养生组和声乐组的特色作用发挥到了极致。被同学们亲切地称为“神医”的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王建红和国家图书馆仇向东两位学员,深谙中医之道,每天在课前、课间休息以及课后业余时间,为身患微疾和亚健康状态的急切问询的学员“望闻问切”,深受学员喜爱。据初步统计,仅王建红同志一人,五天时间共调理了二十余例患者,把脉三十余例,其中包括关节炎、颈椎病,胃病,腱鞘炎,脾虚体湿症,感冒,肝火上炎症等,调理有效率在百分之九十以上。其中两例腱鞘炎患者在针灸一次后,症状就基本消除。这几天共用一次性针二百余根! 这种不为名不为利,一心为同学解除病痛的仁爱之心,不就是学以致用实实在在践行德艺双馨精神的生动体现吗?!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
.jpg)
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之一,学员中医“望闻问切”学员趋之若鹜
国家交响乐团女高音歌唱家郑天琴(国家一级演员)是声乐组的召集人,把声乐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在动静结合中, 促进学习,加深友谊,是深受歌迷学员们爱戴的好老师,为营造全班优良班风做出了积极贡献。
.jpg)
课余生活之二,学员教学员,学学相长,传承中国传统音乐
来自中国文化传媒集团中国文化报编辑中心编辑陈璐,以一名体验者、观察者、实践者等角色,潜伏在学员中,每天都被同学们的生动学习培训生活而感动。她在体会里写到:几天的时间里,大家已亲如一家。用文体联谊,因兴趣结缘,加深了彼此之间的感情。课余兴趣小组释放了文艺工作者的专业才华,专业的声乐老师教学,摄影组、养生组、乒乓组的无私分享,兴趣小组调动了个人潜能,增强了我们参与者的文化“自信”。这是培训之外的更大收获,也许这就是“功夫在身外”的最好注释吧。
.jpg)
学员大课现场一角,全神贯注,秩序井然,这是严谨学风的标志表现
供稿:培训部
时间:2017-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