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务>>多省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实现全覆盖,文化服务更上一层楼
2018年09月17日
多省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实现全覆盖,文化服务更上一层楼
多省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实现全覆盖,文化服务更上一层楼

【热点回顾】

浙江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实现五级全面覆盖

近日,浙江省文化厅发布了《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2017)》,目前浙江已基本实现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五级全覆盖。

报告显示,目前全省共有公共图书馆101家、文化馆101家、乡镇综合文化站1316家。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当中,87.7%的特级站集中在嘉兴、宁波、杭州等5市,上等级站比例91.6%,比第五次评估上等级率(79.3%) 提高近12个百分点,6地市实现了上等级站全覆盖;98%的未上等级文化站集中在衢州、金华、丽水等经济不发达地区。综合文化站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依然比较突出。

2017年,全省文化事业费投入总量达到59.43亿元,文化事业费投入总量、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和人均文化事业费3项指标比2016年分别增长4.98亿元、0.01% 和7.95元,保持了稳步增长的态势。报告同时显示,2017年,浙江送戏下乡2.26万场次,送书280万册次,送电影30万场次,送讲座展览5000余场次。全省公共图书馆共有持证读者1711.2万人,同比增加7.9%,占全省常住人口的30.25%。阅读人口连续3年同比增长。

“浙江的公共文化服务走在全国前列,去年文化部给浙江颁发两块牌子: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和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示范地区。”浙江省文化厅公共文化处副处长仲建忠介绍,公共文化服务如何实现均等化,成为浙江下一步要着力解决的首要问题。最近,浙江省正在推进智慧文化云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设,通过互联网把省、市的优质文化资源送到偏远的乡村、海岛。

基层文化建设是否繁荣,人员是关键。报告显示,目前浙江图书馆、文化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共有公共文化从业人员9406人,其中乡镇文化站从业人员为3548人,专业技术人员2098人,占比59.13%。对此仲建忠介绍,去年省一级组织培训全省基层文化从业人员1000多人次,各市、县文化部门全年培训基层文化从业人员超过2万人次。浙江通过大范围培训,把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起来:第一是全国首创面向薄弱乡镇定向培养文化员,毕业到乡镇文化站去工作,提供事业编制。第二是对乡镇文化员实现省市县三级同时培训制度,保证每年轮训一遍;第三是建立省志愿者公共文化服务总队,下设分队、支队。

“通过这些措施,推动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的城乡一体化发展,让老百姓普惠均等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浙江的目标,是2018年基本实现、2019年全面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仲建忠说。

(以上来源:人民网,2018-07-13)

福建省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记者从日前省文化厅召开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施行一周年专题研讨会上获悉,我省公共文化服务水平逐年不断提高,公共文化设施不断完善,公共文化资源不断丰富,全省基本形成布局合理、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目前,全省已建成公共图书馆90家(77家达到国家等级馆)、文化馆(艺术馆、群艺馆)97家(80家达到国家等级馆)、各类博物馆123家;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全省共有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125家,实现全覆盖,村(社区)建成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9851家,占全省总数的65%;全省共有各类演出剧团426家。

利用公共文化资源,我省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文化服务。去年全年共开展各种演出展览展示展演活动共16486场,受益群众上亿人次,其中公共文化展览展示6710场,非遗展演2057场,国内文艺演出7719场;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全年全省政府采购的公益演出活动4300场,开展流动舞台车演出1036场,拥有流动图书车19辆;依托全省864支公共文化志愿服务团队共29646名志愿者开展丰富多彩文化志愿服务。

同时,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满足群众新需求。推动建立省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对接信息平台,以福建文化云平台、福建文化记忆数据库群、文化一点通菜单式服务系统为支撑,构建福建公共文化服务一站式服务大平台;创新建设文化惠民演出平台福建省百姓大舞台;打造乡村“双特”(特色文化设施、特色文化活动)文化品牌;推进数字文化建设,数字资源服务网络,已建立省级、市级和县级中心分别为1个、9个、83个,乡镇、村级基层服务网点各929个、15003个;拓展展览、展示、展演方式创新,在省内世界文化遗产、革命纪念馆、重点传统村落等率先建设VR体验中心;对全省47个非遗地方剧团进行公益性演出补助,全年共完成1900多场公益演出。

(以上来源:搜狐新闻,2018-05-14)

北京石景山公共文化设施每周将免费开放至少56小时

建4.1万平方米区域文化中心、公共文化设施每周开放56小时以上、公共空间建设不少于50个书店网点……7月12日下午,北京市石景山区召开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动员部署会,现场部署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任务。

据介绍,石景山区作为北京市推荐区,将在2018-2020年期间,创建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现场,石景山区政府与示范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签订了工作责任书。石景山区委副书记、代区长陈之常表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是一项发展工程,100项具体指标任务将落实到岗位、量化到阶段、分解到人头。同时,用好“街道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切实解决一批公共文化建设问题,探索公共文化服务的“石景山模式”。

石景山区将如何建设这个国家级的示范区?创建工作又能给地区群众的文化生活带来哪些变化?

“2018-2020年创建期内,石景山区将投入7亿元资金用于创建工作。”石景山区文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石景山将建设覆盖全区、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

记者了解到,石景山区新文化地标——石景山区文化中心正在建设中,该中心建筑面积达4.1万平方米,涵盖区文化馆、博物馆、非遗中心、公益电影放映等功能,目前主体结构已完工,将在创建期内投入使用。

与此同时,石景山区各街道将建设达200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文化中心,全面实现社会化运营,社区将建300平方米以上文化室。各级公共文化设施每周开放时间将达56小时以上。

据介绍,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石景山文化E站”、手机APP“石景山文E”等文化产品将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传递最新的文化服务项目,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网上咨询、在线点播、在线培训、报名参与和评价反馈。同时,“文轩云图”24小时智能书店,免费借阅,优惠购书,将在全区街道社区、商务楼宇、商场超市、学校公园等公共空间建设不少于50个书店网点,打造书香石景山。

除硬件设施建设,石景山区还将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石景山区文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将开展以“北京清明诗会”、“古城之春”艺术节为代表的群众文化活动,“歌、舞、戏、诗、书、画—六聚石景山”系列文化活动每年将达到2000场次以上。同时,流动图书车、电影放映车、流动演出车和科普大篷车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军营,把精品文化服务送到群众身边,将成为流动在石景山大街小巷的一道亮丽文化风景线。

此外,石景山区将推进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打造八大处传统文化名片、模式口历史文化名片、永定河生态文化名片、首钢工业文化名片、八宝山红色文化名片、冬奥及创新文化名片六张“文化金名片”,郎园park良阅书房、全民畅读书吧、京西五里坨民俗陈列馆、北辛安城市记忆博物馆等一批特色文化基地也将纳入公共文化设施,逐渐形成政府+社会、标准文化设施+特色文化基地的公共文化网络。

(以上来源:大众网,2018-07-13)

【数据分析】

自2008年始,我国公共文化设施如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站)等实行了全面免费开放,迄今已进入了第10个年头。这一建设学习型社会、推进文明发展的重要举措拉近了公共文化资源与公众的距离。

在城市化进程中,快速发展的城市经济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与此同时,城市公共文化作为城市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逐渐开始被世人了解和重视。应当肯定,当前中国正处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时期,作为我国文化发展和繁荣的重要载体,公共文化事业也进入了一个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即是一个表征。

毫无疑义,公共文化设施乃是展示和传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今杰出文化成果的重要窗口。它们的展览内容和主题应当明显昭示与时俱进的发展轨迹。但是,从当下的某些公共文化设施看,有些博物馆、纪念馆内容显得陈旧,陈列方式略为单调,多为“实物+文字”形式,常年不更新展品、主题;一些图书馆藏书更新频率缓慢;部分文化馆(站)活动单一,没有新时代特色。

公共文化设施无疑具有信息传播、形象展示和经济辐射等功能,这些功能有待于以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为路径。现实情况是,不少公共文化设施与展览相关的解说、讲座、咨询、出版等辅助手段没能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有碍实现公共文化设施的信息传播与教育功能,观众亟需的相关服务甚微,公共文化设施的综合效用发挥不够。这与公共文化设施内部的专业人才短缺有关。

浙江、福建等地区积极推进五级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不仅提高了本省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也给其他省市的公共文化服务和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全国其他地区也必须加强公共文化社会建设,努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来源:文化大数据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