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回顾】
.png)
云南大关:“背篼图书馆”走进天星镇中心村白家坪村民小组
7月12日早上8:00时,大关“背篼图书馆”工作队一行35人(其中志愿者6人),分别来自党校、妇联、红会、扶贫办、防艾局、新闻中心,农业局、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等8家单位,大家在图书馆装车出发,到中心村后往白家坪走,眼前是十分难走的盘山路非常窄崎岖不平、蜿蜒盘旋,路面坑坑洼洼、泥泞不堪,在车上摇摆式前行,经过3.5个小时到达白家坪村民小组。
这次的目的地是天星镇中心村白家坪村民小组,为方便周边群众,“背篼图书馆”建在这里,以白家坪为中心覆盖周边5个村民小组123户人家338人(其中小学生42人、中学生9人)。分别为:许家坪,白家坪,白房子,撮箕湾,纸厂沟。
这里海拔高 1800 米,全部是苗族,农作物是产量不高的洋芋,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为养家,部分青壮年基本外出务工,有些家庭留守在家的只有孩子和老人。
“背篼图书馆”工作队这次为村民送书柜一个1000元,图书368册10468元,期刊300册,绘本300册,音箱一对4100元,收音机123个2460元。爱心包42个8274元,运动鞋123双鞋6888元,丅恤55件2200元。围裙123条,防艾资料100份。除了送来物资,工作队的农业技术人员,为村民们讲解新品种洋芋的种植,还建议大家种植刺老苞、折耳根等广受市场欢迎的农作物,提升种植效益,增加收入。工作队队员龙桂芳用苗语为村民们讲解了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及易地搬迁政策。
“背篼图书馆”建在白家坪的文化活动室就在黄连小学隔壁,孩子们能够很方便的在这里借阅图书。黄连小学的李老师是本地人,1991年就开始在这里教书,李老师现在负责本地一年级孩子的教学,现在班上共有9个学生。因村完小离当地需三小时山路,由于李老师的坚守,年龄小一些的孩子可以留在当地上一二年级,等长大些能独自上学后,再转去村完小上学。
“背篼图书馆”还为学生们开展了集中阅读和分级阅读活动,为不同孩子提供不同的读物,提供科学性和有针对性地阅读图书。开展了分年级诵读国学经典名著活动。
活动现场,上百本少儿读物受到小朋友的追捧,“这是霸王龙,这是三角龙,就像活的一样。“这是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国漫画”这些图书让阅读不再枯燥乏味,每翻一页都有小惊喜。背篼图书馆工作队员还代替家长们和孩子一起亲情阅读,为孩子们讲故事弥补了留守儿童增进了亲子感情。
此次活动丰富了广大村民的文化生活,进一步推进全民阅读活动的广泛开展,鼓励引导培育农村群众“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风尚,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
据悉,自两年前“背篼图书馆”送书服务队成立,已在全县偏远贫困的少数民族村寨建起了13个“背篼图书馆”。从起初的单纯送图书发展到送收音机、送电视接收机等物资再到送文艺演出、送文化培训,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以扶志、扶智工作助推全县脱贫攻坚。
(以上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2018-07-13)
要让公共文化 成为群众爱“吃”的 “精神主食”
7月9日,佛山市三水区召开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终期验收动员会。三水区从2015年启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目前基本建立覆盖城乡、服务均等、优质高效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探索出多种新型文化载体运营模式,构建起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链。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面向大众的公益性文化服务体系,具备服务性、公益性和全覆盖性三个基本特征,立足于满足社会各个阶层的文化需求,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建设好符合群众需求的、丰富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至关重要。
相对经营文化,公共文化强调的是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文化,是以社会全体公众为服务对象的公共行政职能,目标是做到人人参与文化,人人享受文化,人人创造文化。怎样的文化才能满足到社会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需求?那必定是能满足大众最基本需求的文化,犹如餐桌上的主食一样,只有它才能解决群众精神层面上的温饱。
三年来,三水在构建满足群众最基本需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上作出了许多努力:建成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设施总面积超11.5万平方米,每万人均公共文化设施建筑面积1754.7平方米;建成联合图书馆加盟馆11间、“共享工程”基层站点77个、自然村文化活动室503个、文体广场503个、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71个、农家书屋82间、园区书屋10间等。
可以看到,三水公共文化载体在不断丰富,硬件在持续升级,百姓有了更优质的文化活动阵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工程,要让“主食”真正能解决群众精神层面上的“温饱”,光餐盘外表好看是不够的,关键是餐盘上食物的“味道”得让群众喜欢。
用好这些文化载体,注入符合群众期待和需求的文化活动内涵,形成长效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是让公共文化真正走进群众心里的“最后一公里”。所以,要做好这道“主食”,必须以群众需求为导向,让群众“点菜”。
在国内部分地区曾出现一些令人困惑的局面:装修大气、硬件完备、免费向群众开放的文化馆、活动中心门庭冷落,相反,一些需要自费的兴趣培训班、小型剧场却异常火爆。有无偿享用的文化大餐在那儿,群众为啥宁可花钱去找其他文化服务?原因就是免费的文化服务“不对口味”,部分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与群众需求错位脱节,是其无法真正服务公众的主因之一。
三水在今后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中,应发挥好当下丰富多元的公共文化载体基础优势,为群众送上符合口味的公共文化服务。对于一些相对专业性更强、组织能力要求更高的文化服务和活力,政府可借助社会资源的力量,通过购买第三方服务、激活民间文化志愿服务团体等方式,为群众送上更优质的服务和活动。
与此同时,政府还可以探索借力新技术的东风,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与高新科技融合发展,探索建设数字文化馆、数字图书馆、服务云平台等“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精准匹配供需,在完成好“规定动作”的基础上,为广大群众提供线上文化产品和现代服务,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畅享公共文化服务。
(以上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2018-07-12)
公共文化服务让城市“秀外慧中”
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和传承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然而公共文化的构建却一直滞后于西方国家。
公共文化这一概念在我国出现的时间并不长,中国近代以来,有关文化的知识体系中未引进“公共文化”的概念。在古代,君子只对两个廷(庭)负责:上对朝廷,下对家庭。古人不明白家庭和朝廷之间有辽阔的公共空间,向来无对公共空间负责的观念。
理论上讲,尊重公共空间的社会才能成为一个法治社会,成为真正的文明社会。2003年以来,“公共文化”一词的内涵在中国语境中有了深刻转变。2004年,上海明确提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目标,随着建设实践的不断展开,“公共文化”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才不断深化和扩大。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2016年,佛山启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是广东唯一的第三批创建城市。两年来,围绕建设“文化导向型城市”战略,三水区扎实开展创建,积极构筑“精神高地”:公共文化建设取得很大成绩,其中变化最大的是文化设施载体的建设方面。一方面升级改造了云东海街道文化站、南山镇文化站和白坭镇智能文化家项目等一批文化载体和设施;另一方面,几年来三水区还投入15亿元,新建三水文化馆新馆、三水图书馆新馆和北江新区文化中心等一批文化设施,共5万多平方米,打通了文化惠民“最后一公里”的三水,为群众带来了文化大餐。
与佛山市三水区一样,各创建城市正通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活动,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圈、全民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链、多维度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格局、文艺精品锻造的家园,使城市公共文化可亲可爱可触摸。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表明在新的历史时期,党和政府对保障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高度重视。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正是为了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在创建过程中,笔者建议做到以下几个结合。
一是公共文化服务与老百姓需求相结合。观察发现,一些新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远离居民住宅区、远离人群聚集区,又或者出现“有戏无人看”“场馆无人去”等现象,这正是文化服务与百姓需求错位的体现。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已不再满足于社区提供的图书室+麻将室等简单公共文化产品,而是有了越来越高端化和专业化的需求。这就需要创建城市聆听老百姓需求,将选择权交给民众,真正建立“自下而上、以需定供”的互动式、菜单式服务体系,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
二是公共文化建设与历史古迹相结合。一座城市的文化声誉离不开历史古迹。这些古迹是历史的痕迹、历史的脚印,能够证明文化曾经产生过的力量,继承和发展历史古迹将使城市的公共文化更鲜活、更有质感。例如三水区白坭镇创新探索“祠堂+文化”的发展模式,赋予陈氏大宗祠这座旧祠堂新的社会功能与文化内涵,从而使公共文化有了历史气息。同样,大旗头古村、三水古驿道、西南武庙胥江祖庙、长岐古村等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特色古迹也应被继承和发展成为三水公共文化的记号。
三是公共文化设施与城市品质相结合。城市的核心是“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心所在城市的生活品质。一座有品质的城市,应该是一座饱含着公共文化气息的城市。公共文化的承载物是公共文化设施,要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首先应确保包括剧场、音乐厅、博物馆、图书馆、社区文化室、公园等文化设施高水准配套,使市民可以通过文化设施的品质直观感受到城市的“秀外慧中”。
四是城市建设与公共艺术相结合。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需要“诗意的栖居”,居住在城市的人们需要从公共艺术的角度感受公共文化,从而获得工作生活的灵感、激励,找到身心放松及愉快的源泉。城市建设尤其是城市建筑风格的定型需要与环境艺术、雕塑、景观艺术等公共艺术互融发展,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公共文化才能走向更出彩的发展道路。
(以上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2018-07-12)
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平台覆盖省、市、县 让城乡百姓乐享“云服务”
政府提供的文化服务与群众需求到底对不对路?什么样的活动群众最乐意参与?好活动如何推广给更多的群众?……这些常年困扰文化工作者的难题,河南正在通过建设覆盖省、市、县的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百姓文化云”得到解决。
6月22日,河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会议在洛阳召开。河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素萍在会上表示,全省各地要尽快推进“百姓文化云”建设,让全省群众享受到“云服务”带来的便捷和高效。
群众手中的“遥控器”
这几天,在焦作市博物馆,一批又一批的市民开始学习用身份证自助取票,他们纷纷为“焦作百姓文化超市”点赞:“有取票机以后感觉更正规了!”“来博物馆参观还能留一张票作纪念,真好!”
特别是,“百姓文化云”和“百姓文化超市”在焦作实现平台对接后,受到了越来越多市民的关注和点赞。在焦作市图书馆、焦作市文化馆,很多小朋友和家长自发当起了志愿者,教大家使用手机在线上预订文化活动,使市民足不出户就能获得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场馆丰富的课程信息和入场券。
“百姓文化云”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是在河南省委宣传部的指导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技术,依托中原出版集团遍布全省城乡的渠道优势搭建的平台。该平台一期包括省、市、县三级平台,设置文化场馆、文化活动、文化下乡、文化日历、文化直播、文化资源库、文化志愿者等栏目,实现文化资源信息上传、百姓点单、活动预约、场馆预订、线下取票、在线点播等功能。
“百姓文化云”自2017年9月上线试运行以来备受欢迎。如今,很多老百姓都喜欢在“百姓文化云”上畅游,以便提前安排自己和家人的周末时光。“百姓文化云”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粉丝总量已经超过了30万人,平台的总浏览量达到280余万次。
文化信息的“晴雨表”
6月25日,设在郑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百姓文化云”总平台的大屏幕上,记者看到河南各地公共文化场馆的动态数据正在不停地更新着。当天,各地文化场馆入馆人数、哪些文化活动最受欢迎、哪些文化活动无人问津等一系列数据都在大屏幕上滚动呈现。
“这里汇聚了全省的公共文化资源信息,群众只需要通过平台就可以点单——哪里有什么文化活动,还能不能报名,这些信息全部都能呈现在眼前。”项目负责人潘瑛矗告诉记者,“‘百姓文化云’解决了管理部门服务效能提升和资源合理配置的问题,是政府和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转变服务观念、创新服务供给方式的重要体现。”
济源市通过近半年的试运营,“百姓文化云”平台用户量已经超过8万人,中原文化大舞台、文化馆培训班等文化活动通过平台预约,共产生订单2万余个;在焦作,“百姓文化云”和“百姓文化超市”实现平台对接后,一个月浏览总量超过30万人次,新增注册用户超过1万人,微信公众号粉丝突破3万人,覆盖了焦作市所有文化场馆的公共文化活动,并产生活动订单5000余个。
据了解,截至今年4月底,“百姓文化云”省级平台和123个市、县分平台已全部正式上线运营,共上线公共文化机构和场馆2283个、文化活动4732个、文化社团641个、非遗项目977个。
文化工作的“指挥棒”
“百姓文化云”不仅是文化部门的“好参谋”“好助手”,还倒逼文化部门自身不断创新进取。哪些文化场馆缺乏吸引力,服务效能不高,群众参与率低,在大屏幕上一目了然。“百姓文化云”不仅满足了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也解决了文化服务的供需精准对接问题,为文化企事业创新发展提供了参考。
在目前已上线文化资源的基础上,“百姓文化云”团队将进一步整合河南省的文化场馆、文化活动、非遗信息、文化旅游、文化交流等公共文化资源,形成更大规模的集聚效应,为全省百姓提供文化资讯、展示展览、文化活动、艺术鉴赏、非遗传承、书籍阅读、艺术培训、文化交流等服务,构建覆盖全省、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数字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此外,通过平台的持续运营,“百姓文化云”将逐步汇集全省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实时收集文化活动参与人数、人群结构、评价建议、场馆设施使用效率和服务半径等信息,通过后台系统为党委政府、文化部门提供决策依据和数据信息。
(以上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2018-07-09)
【数据分析】
正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需要正确处理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关系,公共科学服务体系的建设也要正确地处理好科技传播和普及事业与科普产业、文化产业的关系。在大力加强公共科学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公共科学传播和普及活动的同时,要加大科普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支撑和市场供给,增强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供给能力。因此,我们不仅要研究公共科学服务的运行机制,而且要研究公共科学服务体系与市场的结合、互动的途径和机制。关注科普与文化产业发展的结合,在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公共科学服务体系建设的今天,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
当然,公共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公共科学服务体系的建设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包括器物层次、制度层次和精神层次。服务于全民科学文化素质提高的公共科学服务体系的建设,需要相应地全面考虑到不同层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在器物层次上,需要加快公共科学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制度层次上,要形成良好服务方式以及服务体系的运行机制,有效的科技传播和普及的机制。在精神层次上,要把握好公共科学服务的内容,普及科学知识,提倡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念。
来源:文化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