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中国影视行业高发展背后:文化消费升级叠加互联网红利
2018年04月17日
中国影视行业高发展背后:文化消费升级叠加互联网红利
中国影视行业高发展背后:文化消费升级叠加互联网红利

热点回顾

中国影视行业高发展背后:文化消费升级叠加互联网红利

2018年4月6日,美国电影协会发布2017年全球电影产业报告。2017年,全球电影总票房为406亿美元,同比增长5%,北美电影票房(美国和加拿大)为111亿美元,下降了2%,亚太区的票房增长了6%,达到了160亿美元,中国成为票房增长主要源泉,达到79亿美元(559.11元人民币),比2016年上涨了13.45%。

根据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近日报道,2018年第1季度,中国电影票房收入首次超过北美,跃居世界第一,数据显示,今年前三个月北美票房总收入为28.9亿美元,同期中国票房总收入高达202亿元人民币(约31.7亿美元),比2017年第1季度大涨39%,虽然全年保持这样的增速和全球第一的位置难度很大,但中国电影票房再次迎来发展机遇期已成不争的事实。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数据,2018年2月,中国电影票房频破纪录,单月票房首次突破100亿元。其中,春节档7天电影总票房达到57.23亿元,同比增长66.94%,观影总人次约1.42 亿,同比增长 56.9%。根据淘票票专业版最新的数据显示,仅《唐人街探案2》一部影片的票房已经达到33.94亿元,成为新的中国电影票房第三名。

四大因素推动中国电影票房创新高

经过2016年的缓慢增长,中国电影在2017年焕发出新的活力,票房收入屡创新高,究其根源,有四大因素值得我们关注。

一是消费升级的趋势。2015年,中国人均GDP历史性地突破8000美元,近两年来,中国消费者的消费意愿、形态、方式和地点等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根据《麦肯锡中国消费者调研报告》显示,中国消费者信心保持稳定,消费者开始增加提升生活品质及体验的开支,超过四分之一的受调查消费者表示愿意在休闲娱乐文化上花更多的钱,而电影是中国消费者在休闲娱乐文化方面最重要的一项消费活动。比如,《战狼2》《红海行动》和《唐人街探案2》都是最近一年内上映的影片,三部影片合计票房超过126亿元,这一数字已经接近2011年中国电影总票房131.1亿元。

二是观影基础设施的持续完善。截至2017年底,中国影院共有9342家,银幕数量为50776块,超越北美成为全球第一。影院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特别是向三四线城市的扩散,为中国电影市场的再次爆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渠道下沉叠加春节返乡效应,小镇青年为票房奇迹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是内容质量的不断提升。经过2016年电影市场的增速明显下滑,2017年中国电影投资更加理性,内容质量有明显提升,制作更趋精良。从暑期档开始,国庆档、贺岁档和春节档都有既叫好又叫座的大片上映,轮番带动观影热潮。近几年主旋律电影在市场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战狼2》《红海行动》《厉害了,我的国》等激起了全民的爱国热情和观影热潮,获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内容创作符合文化消费升级的趋势,满足了多元文化消费需求。

四是在线平台的大力推动。中国电影市场的爆发式增长与互联网产业的蓬勃发展密不可分,尽管实物消费的互联网红利日趋见顶,但在文化、娱乐消费领域仍有巨大的潜力,在线平台对于电影票房的贡献非常明显,经过几年的票补大战,观众购票习惯的互联网化已经基本实现,以春节档为例,线上转化率接近90%,十个人里九个人都在APP上买票。阿里影业旗下的淘票票就是在线平台行业翘楚,其在2017年获得爆发式的增长,市场占有率超过43%。

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电影在线票务占据整个国内电影出票渠道81%的份额。

从2010年到2013年是在线票务的萌芽期,自2014年起,在线票务平台正式崛起,免去了线下繁琐、耗时的买票环节,深受消费者喜爱。淘票票是用户活跃度最高的在线票务平台,覆盖2.5亿观影用户,日活跃用户数量接近850万。

2017年在线电影票务市场规模增至452.87亿元,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2018-2022年中国电影票务市场发展前景研究报告》显示,预计2018年在线电影票务市场规模将突破550亿元。

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公司对于电影行业的深入,加上用户获取电影资讯、购票、观影评论都基本在线上完成,线上宣发和营销在电影行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月4日,中国三大网络视频平台腾讯视频、优酷、爱奇艺共同发出《关于规范影视秩序及净化行业风气的倡议》。其中提到,互联网新媒体技术在数据采集、信息触达、市场宣发上,助力中国影视产业进入了由做大到做强、追求数量增长到关注品质提升的关键时期。

2017年开始,淘票票持续发力,先是通过与《战狼2》的合作成为在线票务市场第一,随后在2018春节档,又将《红海行动》、《唐人街探案2》先后推上中国电影票房第二与第三的位置,成为中国电影行业线上宣发的最大推手。《战狼2》出品方北京文化董事长宋歌表示,该片每十张票中有四张来自淘票票。

宣发创新,社交营销效果明显

中国电影购票模式逐渐从线下转到线上,线上票务平台俨然已经成为观众观影购票的主要方式,这种购票方式的改变看似简单,但其背后是商业模式的变革。

与此前简单粗暴地烧钱抢占市场份额不同,目前在线票务平台更多拼的是产业链优势。从2016年不难看出,几乎每部电影都少不了在线票务平台的身影,而他们介入电影的玩法也从2014年参与宣传到如今更多的主控电影出品发行。在线票务早已不仅仅是“购票平台”。

淘票票总裁李捷就曾表示,票务只是工具,互联网电影营销平台才是未来。传统宣发的手段:发布会+海报的观众收到率和转化率都比较低,线上宣发方面有四点创新值得借鉴。

一是线上与线下的融合。利用互联网平台的天然优势,以及大数据策略、宣发效果监控、热度分析等可以实现更精准的广告投放,用户触达。

二是跨平台资源整合。演绎生态打法,利用手淘、支付宝、口碑、高德、优酷、UC的联动。阿里巴巴生态中的海量用户和渠道资源,基本可以对国内互联网用户做到全覆盖,跨平台合力为《红海行动》《唐人街探案2》带来百万级的增量观众群体。

三是利用社交营销。春节期间,通过联合支付宝、手淘推出观影红包点燃了市场热情。观影红包也有多种玩法,一种是“明星口令红包”,获取相应红包可以在支付宝购买电影票直接进行抵扣;另一种是依靠朋友圈传播的淘票票红包,通过人际推广凑够无人领取观影优惠券。无论是垂直式的明星派送红包,还是平行式的朋友圈推广红包,都是将互联网时代社交营销运用到极致。

四是社区营销。在V淘评论、一日一评等社区,通过种子观众产生的影评,加大了电影的曝光率,发酵了口碑,让影片热度迅速升温,拉动更多用户观影,对于电影票房有最直接的影响,因此也倒逼电影内容质量的提升。而且,社区功能增加了用户粘性,有利于提升观众的忠诚度。

(以上来源:人民网,2018-04-09)

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势头正劲

    “你看了几部电影”,成了不少中国人春节假期见面时最常见的问候语。看电影不仅成了中国人新年俗,更是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算下来,7天长假,平均每10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位走进电影院。

3月1日,将是《电影产业促进法》实施一周年的日子。这部中国文化领域的第一部法律,自进入立法议程之始,就肩负着推动中国由世界电影大国迈向电影强国的重任。法律实施一年后的今天,它让人们切实地感受到,它给中国电影带来的变化是实实在在的,它对中国老百姓精神文化生活的提升、对中国社会就业和经济发展转型的推动可圈可点。

产业活力极大释放

票房再创新高,观众对国产影片的认同感和喜爱度越来越高

2018年春节长假期间,全国电影票房创下历史同期新高,除夕至正月初六,全国总票房达57.2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66.9%。2017年全国电影总票房达559.1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3.45%。

如果说票房只是衡量产业发展的一个数字指标,还不足以说明整个产业的健康良性发展,那么,由中国电影资料馆提供的中国电影观众满意度调查数据则可以看出,2018年春节档期满意度得分为83.4分,是迄今为止春节档调查中的最高分。不仅观众对国产影片的认同感和喜爱度越来越高,更重要的是,中国电影的科学综合评价体系已经建立,并且日益丰满,进而为新的电影创作提供指引。

这一切,离不开《电影产业促进法》为中国电影繁荣发展提供的根本法律依据——将电影产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家制定电影及相关产业政策,使电影产业成为拉动内需、促进就业、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简政放权、激发市场活力,减少审批项目、降低准入门槛、简化审批程序、规范审查标准;国家支持创作、摄制各类优秀国产影片,地方政府对电影创作、摄制提供必要的便利和帮助;在财政、税收、土地、金融、用汇等方面对电影产业采取优惠措施,激励资本投入、降低运作成本……电影从业者们一致认为,从《电影产业促进法》实施那一天开始,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将电影产业视为重点,国民经济的各行业、各部门都开始积极配合电影产业发展。

2017年,全国共生产故事片798部,中国银幕总数超过北美,成为全球容纳量最大的电影市场,中国电影市场规模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二,与全球第一大市场的差距迅速缩小。

曾有人担忧,面对强大的好莱坞,中国电影市场规模的扩大会不会是“养大了羊,招来了狼”?针对这个问题,《电影产业促进法》规定,电影院放映国产影片的时长不得低于年放映电影时长总和的2/3,这无疑为国产电影的发展提供了时间和空间的保障。

2017年全国559.11亿元票房中,国产电影票房为301.04亿元,占票房总额的53.84%。全年票房过亿元影片92部,其中国产电影51部。全年共有13部国产影片票房超过5亿元,6部国产影片票房超过10亿元,中国电影多题材、多类型、多样化的创作格局更加巩固。影片《战狼Ⅱ》以56.83亿元票房和1.6亿观影人次创造了多项市场纪录。

今天,中国已经成为国产电影可以在本土市场占据主要份额的国家,可以说,中国电影已经改变了世界电影的格局。

市场秩序更加规范

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偷漏瞒报票房等违规行为成为市场监管重点

2012年,中国以逾170亿元票房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市场,从业者们在欢呼的同时也心有不甘:“如果不是因为偷漏瞒报票房的情况长期存在,中国电影市场的实际规模早就不止如此!”

中国电影市场大、规模增长快,全球有目共睹,然而,这个每年至少因偷漏瞒报票房缩水10%的市场,票房的真实数据究竟藏了多深,市场的规模究竟有多大,不仅是行业期待破解的困局,也是社会颇为关注的问题。

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电影院的票房收入须按比例缴纳国家电影专项管理资金,此外,还须与电影出品方按一定比例进行分账。利益驱动下,一些电影院不顾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抱着侥幸心理铤而走险,有的在上报的票房数字上造假,有的则迫于国家电影数据平台的监管压力,索性卖起了手写票。影院偷漏瞒报票房的行为若不予以禁止,电影出品方利益势必直接受到损害,其导致的后果是电影产业上游的创作和生产积极性受到打击,优质电影面临难产,观众希望看到好电影的需求也越来越难以得到满足。

“在国家引导下形成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电影市场。”一年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负责人谈起《电影产业促进法》在规范产业发展和市场秩序方面时,这个目标被屡屡提及。

《电影产业促进法》规定,电影发行企业、电影院不得制造虚假交易、虚报瞒报销售收入,必须如实统计电影票房。对于违法经营、扰乱电影市场秩序的行为,法律作出明确规定:违法所得50万元以上的,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情节特别严重的,由原发证机关吊销许可证。

2017年3月21日,《电影产业促进法》正式实施后的第二十一天,全国电影市场专项治理办公室对外通报:根据《电影产业促进法》第五十一条规定,全国326家影院因偷漏瞒报票房被依法严厉处罚。电影主管部门整治影院偷漏瞒报票房并不是第一次,但此次处罚查处瞒报票房影院数量之多、处罚力度之大,皆前所未有,中国文化领域的第一部法律掷地有声。与此同时,在偷漏瞒报票房之外,一度被业内视为潜规则的票房注水、“幽灵场”等违规行为同样成为市场监管的重点对象。

以《电影产业促进法》为法律依据,过去这一年,电影主管部门与版权管理部门打击盗版的联动机制也已制度化、常态化。以2017年国庆档为例,该档期共有7部影片进入管理部门反盗版重点监控范围,利用“水印”技术,打击盗版的力度进一步加强。

人才成长愈发健康

鼓励电影创作者既要具备良好的品德,也要体现不断精进的艺术才能

人才是任何一个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过去很多年,有人用“贵圈”两个字来形容影视行业,言辞之下带着对这个行业风气浮躁的嘲讽。影视行业是否真的就是浮躁、虚荣的代名词?今天的演员是否真的已经与“德艺双馨”无缘?

《电影产业促进法》对电影从业人员的行为规范作出了明确规定:演员、导演等电影从业人员应当坚持德艺双馨,遵守法律法规,尊重社会公德,恪守职业道德,加强自律,树立良好社会形象。“德艺双馨”四个字首次被写入法律,这意味着,作为公众人物,电影行业从业者的道德脱轨就意味着对法律的触犯。与此同时,法律还对从业人员行为划定了合法开展活动的范围和界限,指导从业人员依法依规开展业务活动,并对违法行为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如罚款、吊销许可证、一定期限从业禁止等。

“‘德艺双馨’中的‘德’,就是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德艺双馨’中的‘艺’,就是艺术才华的高低,有行业共识,有群众口碑。”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负责人说,《电影产业促进法》鼓励电影创作者既要具备良好的品德,也要体现不断精进的艺术才能。知名的电影从业者作为公众人物,更应该严格要求,做好表率。

2017年11月27日,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主办的第三届中国电影新力量论坛在杭州举行,这也是党的十九大召开后举行的一场青年电影创作人员专题学习座谈会。一间可容纳百人的会议室里,中国新一代的电影导演、编剧和演员济济一堂:导演韩延、大鹏……编剧张嘉佳、袁媛、张力、田羽生……演员周冬雨、刘昊然、杨颖、鹿晗……他们背后的作品是《战狼Ⅱ》《七月与安生》《建军大业》《滚蛋吧!肿瘤君》……围绕“如何创作‘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的精品力作”“如何强化现实题材电影创作”等中国电影在新时代亟待破解的话题,青年电影人畅所欲言。“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人们感叹,这些中国电影的年轻力量,也代表着中国社会的蓬勃之气。

《电影产业促进法》实施一周年,一切已经不同,一切刚刚上路。

(以上来源:搜狐新闻,2018-02-28)

中国互联网影视产业链发展论坛在宁夏银川举办

2017年11月9日上午,为期两天的首届中国银川互联网电影节在宁夏银川开幕。其互联网影视产业链发展论坛当天下午在银川镇北堡西部影视城召开。多位嘉宾分享了有关互联网影视的发展机遇、影视版权以及新商业模式的思考和预判,并展开了一场圆桌对话。   

银川市文广局局长助理周泽超在致辞中指出,仅在2017年上半年,各主流网络视听平台机构在总局备案播出的网络剧近400部、网络电影4000余部、网络动画片568部、网络纪录片84部、网络栏目近4600档,无论网生内容的作品数量还是质量,都连创新高。同时作为西北重镇和“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美丽的银川、科技的银川、文化的银川,不同侧面彼此叠加,在融合创新中迭代发展,正需要来自全行业的共同助力、产业链关键环节的群策群力。可以说,在中国乃至全球电影产业的发展史上,银川都是一个重要的坐标。《红高粱》、《牧马人》、《黄河绝恋》、《新龙门客栈》、《大话西游》、《乔家大院》等一系列经典影视剧作品,都在银川诞生。   

美国电影协会亚太区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冯伟在《互联网+电影产业发展与版权保护》演讲中表示,在美国本土,票房往往只占一部电影总收入的30%左右,其余70%主要靠DVD售卖和租赁、电视网络版权以及副产品开发等其它渠道。在中国市场,一部影片成本的回收90%以上都靠票房,风险巨大——只要票房失利就血本无归,而新媒体版权的暴涨,让一些影视剧找到了票房之外的“第二条活路”。爱奇艺会员业务事业部副总经理葛旭峰在《网络大电影的蜕变之路》演讲中指出,随着头部电影质量的上升,头部电影的分账金额也会越来越高。视频平台希望与合作伙伴一块成长,一同推出“现象级”的网大作品。   

在圆桌讨论环节,围绕用户相关话题,与会嘉宾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华谊兄弟创星娱乐科技副总裁张磊认为对于视频平台来说,加强内容建设是提高用户粘性的关键,需借由对高传播高口碑的原创内容的打造,深化视频平台品牌形象,帮助用户形成对平台内容创造力的良好认知,形成更深层次的品牌忠诚度。美国电影协会亚太区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冯伟表示在付费会员增长的红利期逐渐耗尽后,无论是头部IP还是小成本制作,都需要对用户内容娱乐需求的深度把控和对内容输出+商业模式的合理平衡。东吴证券研究所副所长、传媒互联网行业首席分析师张良卫认为一个会员可以贡献的收入是免费用户贡献收入的20倍以上。这正是视频行业玩家积极投身付费会员模式的核心动力。一下科技副总裁景梁认为,对于用户而言,平台内容的跨媒体输出能力、大文娱产业链的协同把控、营销跨屏覆盖整体作战能力等都提出了考验。   

同时,与会嘉宾对新旧媒体融合发展引发了思考,一致认为广电媒体还是要在现有体制中进行机制创新,以开放、智慧和决心找出破局之策闯出突围之路。

(以上来源,央广网国内 - 地方新闻,2017-11-09)

【数据分析】

在电影领域,互联网的应用已经无所不在,与传统电影产业融合已是大势所趋,电影产业已经成为互联网进军文化娱乐行业的重要切口。

互联网企业的深度介入,使产业融合、电影长尾经济的形成、电影衍生价值的开发等变得唾手可得。这对传统影视行业的转型升级无疑是巨大机会,传统影视行业只有抓住机会,求新求变,才能在跟互联网的深度融合中,实现双赢甚至多赢。

以受众为核心,明确影视创作生产的市场定位。新媒体技术日益发达的时代背景下,大众文化氛围更加浓厚,电影的双重属性决定了它不仅仅是曲高和寡的艺术品,也是面向受众甚至让受众参与创作的大众文化产品。艺术接受决定艺术生产,因此,电影主创者在创作影片时更应强调以受众为核心,根据不同受众群体的喜好确定电影的创作内容与风格。

适应不同终端特点,将电影艺术与技术深度融合。传播载体不仅仅是工具,还往往决定了传播内容与艺术风格,电影也不例外。影院里,越来越大的银幕和高保真的立体环绕声设备,需要奇幻、壮观、制作精良的大片来匹配,以满足观众们在密闭环境中的沉浸式体验;电视荧屏上,需要的是故事性强、生活气息浓厚的电视电影,以适应居家观看的开放式环境;手机和Pad等移动终端上,需要的更多是短小、精致、个性十足的微电影。

多种手段防止网络盗版。国人著作权保护意识不强是导致电影网络盗版迭出的原因之一,而法律对于侵权、盗版的惩罚力度不够,侵权收益远大于侵权成本才是最根本的原因,各种盗版的出现不利于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消费的增长。因此,政府、电影行业协会、电影企业和视频网站要“多管齐下”,共同打击网络盗版,给生产者和消费者一个健康的环境。

利用互联网延伸电影产业链条。中国电影产业的衍生环节与美国相比极不发达。当前,网络技术和新媒体的发展已经为电影的市场化、产业化提供了新的平台,在影片的衍生产品开发中,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影片二次播放,还可开发与电影相关的电视剧、电视节目、网络游戏等,增强影片的长尾效应,使其收益最大化。

来源:文化大数据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