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回顾】

《故宫日历》,每一页都是岁月的礼赞
时光匆匆,习惯于被手机提醒时间的我们,日子似乎也和电子屏幕上的数字一样真实,却又一闪而过。
是否有什么东西能让时间的脚步能够放慢一些?
也许,一本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日历,能用饱经的沧桑提醒我们:时光不会等待啊,我们要珍惜从身边流逝的每一秒钟。
这就是今天要给大家推荐的2018年《故宫日历》限量典藏版
81年的历史,九九归一的开始
1925年,故宫博物院建立。文博学者们在对故宫藏品进行整理研究的基础上,陆续出版了一系列专著和大众普及读物,期望开启民智,让原本藏在高墙深院的珍宝能够被国人熟知。
《故宫日历》便是其中之一。
《故宫日历》的封面和日期所用文字,集自院藏古代楷书和隶书碑拓作品。
每天的日历页旁,配图都来自故宫收藏的历代书画、器物。
从1933年至1937年,《故宫日历》在那个时局动荡,资源匮乏的年代共出版了5年。可就是这短暂的5年,成了普通民众了解国宝艺术文化的一扇窗,也成为了当时文人学者的心头好。
梁实秋曾在一封给友人的信中写道:
“顷接故宫日历一册,既有阴阳日历可察,复逐日有古物照片欣赏(二月二十与五月廿四重复),实日历中最佳之作,拜领谢谢矣。”
因为战乱,自1937年后,《故宫日历》便停止出版了。直到2009年,被遗忘的故宫日历复活了,故宫出版社以原汁原味的“复刻”出版(2010年版),向旧时制作故宫台历的前辈们致敬。
《故宫日历》每年以生肖为主题,2018年是戊戌年,狗年。狗生性机警敏捷,有忠心护主之义。因此 2018年的《故宫日历》日历的主题是:灵犬报兴旺 瑞兽祝昌隆。
故宫的专家们耗时4个月选出了365件灵犬和瑞兽主题收藏珍品,并附上专家撰写的故事性解读和文物注释。
2018年,距离民国时最后一版《故宫日历》刚好过了九九八十一年,也是故宫博物院建院92周年。故宫出版社也特意在这个节点上特别推出了2018《故宫日历》限量珍藏版。
不同于之前发行的版本,此次《故宫日历》限量珍藏版采用古代唯有皇家才可使用的明黄色。
日历的封面,故宫出版社利用烫金工艺将简单的文字搭配生肖图案,展现出黄金般的质感。
书内每一页的页边,用上了和封面相同的明黄色,让整本日历的色彩、质感更加协调、自然。
(以上来源:百草园书店公众号,2017-11-26)
《故宫日历》的成功依赖于故宫的文化底蕴,这是它出版的基石
自2010年《故宫日历》重新出版以来,出版业便掀起了一阵日历书的出版热潮,而且这种热潮有愈演愈烈之势。业内对这种现象从最开始的惊叹,慢慢到现在的怀疑与忧虑,跟风让日历书的出版成为名副其实的红海。
虽然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沉淀,有不少出版社退出了这场战争,但是也有不少出版社加入进来,整个出版的市场热度不减。不过,在这热度背后,日历书的出版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出版人在努力将这种“一期一会”的出版,变为一种可持续的出版资源,同时也愿意将日历书变为自己出版品牌的一部分。
依托自身优势 挖掘日历书出版潜力
中华书局文化遗产分社副主编许旭虹觉得出版单位出版日历书并不是一件难事,难的是如何将日历书与自身的出版优势相结合,“《故宫日历》的成功依赖于故宫的文化底蕴,这是它出版的基石”。
许旭虹认为,日历书的出版更多的还是要求出版社挖掘自身的优势。为此,2015年,中华书局推出了《红楼梦日历》,深挖《红楼梦》这个古典文学的宝库。许旭虹接着说道:“一方面,我们是古籍专业出版社,这是我们出版的一个延续。另一方面,《红楼梦》有足够的文化底蕴,有足够的内容供我们挖掘。”
从2015年的纪念曹雪芹诞辰300周年精雅生活版,到2016年的诗词版,到2017年的植物版,再到2018年的中医版,经过4年持续精心的打磨,《红楼梦日历》创造了良好的口碑效应,拥有了广泛的读者基础,受到知识分子和精英阶层的高度评价。
“我们提倡的是一种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结合,让传统文化赋予到出版的内涵里面。”许旭虹觉得日历本身就带有很深的文化属性,因此从传统文化里寻找能量就成为日历图书出版的最好方式。
《红楼梦日历》的成功让中华书局找到了日历书出版的感觉,中华书局在今年推出了《中华诗词日历》,邀请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做主编。《中华诗词日历》收录了中国文学史上88位有名有姓的诗人词人的名篇佳作,以及《诗经》《古诗十九首》中的诗篇。
《中华诗词日历》的责任编辑李世文告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该书由于今年10月才上市,已经错过了最佳的销售时期,但是表现依旧抢眼,首印2万册很快被一抢而空,“除了自身内容过硬,我们也是借助今年古诗词流行之势,借力出版”。
让传统文化赋能日历书出版,挖掘自身出版潜力,似乎已经是很多出版社的共识。现代出版社出版的《一日一禅 蔡志忠日历》凭借着富有禅意的文字,以及有格调的配图,成功地虏获一大批文艺青年读者。现代出版社的责编赵海燕告诉记者,现代出版社擅长漫画类图书,而蔡志忠是国学漫画的大家,这本日历书的出版也是水到渠成,“无论是文字还是配图,这本日历书都浸透着传统文化的神韵,让当下的年轻人找到了自己的节奏”。
与之类似的还有刚刚获得“中国最美的书”称号的《笺谱日历》,河南文艺出版社的副编审杨彦玲表示,这本日历在编辑的过程中将传统文化渗入日常,“其以笺纸的形式带给了出版更多的创意,也符合我们出版社的文化定位”。
中国农业出版社推出《二十四节气诗画日历》《茶文化日历2018》两部深挖传统文化的日历书。中国农业出版社装帧设计中心副主任张德均表示,《二十四节气诗画日历》抓住了“二十四节气”今年刚刚申遗的热点,再配上诗和画,给读者更好的体验。而对于《茶文化日历2018》,该书的责编、中国农业出版社生活分社黄曦表示,茶文化源远流长,与日历结合迸发出了新的力量。
走精品路线 赋予日历书更多价值
许旭虹坦言,日历书最开始的跟风出版不可避免,“这类图书受欢迎,证明里面是有市场的,因此一棍子打死是不现实的”。但是她觉得定好选题之后,更重要的是以一种匠人的精神去打造这个日历书,“还是要从精品的意识着手,把文化和出版做得更有内涵,将传统文化发扬出来。我们一直就是做原创,做深度挖掘。虽然很难,但是我们一直坚持在做”。
日历书的精品化路线,首先体现在作者或者作者团队的选择上。如《红楼梦日历》由北京曹雪芹学会监制把关,里面的中医养生案例则是由具有多年一线临床工作经验的中医大夫祁营洲编纂完成。双方的亲密合作让中医养生与30例红楼医案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笺谱日历》由河南文艺出版社设计师刘运来设计,他的作品4次入选“中国最美的书”,还获过全国设计金奖。杨彦玲坦言,在编辑的过程中很有挑战性,“刘运来会用坐标数字去规范每一个符号、字体、字号、间距、行距、比例,追求细节上的完美”。
这种精品化的路线保证了日历书的品质,同时出版单位也希望为产品增加更多附加值,以提升其核心竞争力。
《中华诗词日历》兼备了公历、农历,附赠具有索引功能的《诗人词人小传》折页。“这让我们所选的88位诗人词人的生卒、籍贯、生平、诗词风格一目了然。”李世文如是说。
《一日一禅 蔡志忠日历》采用了可撕分离的方式,读者可以根据需要保留日历的图画卡片,赵海燕说:“我们希望除了时间指向性功能外,还能给读者更多的惊喜。”除了开发限量版、福袋礼品外,赵海燕和同事们还发明了相关游戏,如将日历禅意的话语集结成册,然后遇到难题时随便抽取一张,趣味性十足,“我们也把这个游戏推荐给了读者,效果很好”。
开发新功能 寻找日历书转型之路
面对日历书的出版红海,有的出版社另辟蹊径,开启转型之路。比如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就推出“早安,生活”系列轻手账,兼具了日历与笔记本的双重功能,避开了竞争,成绩斐然。
“早安,生活”系列轻手账的责编邝芮告诉记者,《故宫日历》兴起的时候,他们也有所心动,但是考虑到当时的市场环境,就犹豫了很久,“三联书店一直有做笔记本的传统,但是只是将其作为员工福利。后来我们策划的时候联想到了日历书出版的产业链条,就策划出轻手账这样的产品”。
“早安,生活”系列轻手账每年都会有一个主题,表达着对自然艺术的向往,比如今年的《早安,生活2018:世界刚醒来的样子》的主题就是航海,与三联书店的气质相得益彰。邝芮认为,三联书店做这种延伸开发有三大优势,首先在于独特性,每个出版品牌都可以做相同的产品,但是三联书店出版基因使其产品具有独特性,而且之前积累的经验很容易转化新产品基础,延伸到整个链条。其次就是读者定位,这种轻手账的定位年轻化,满足了年轻人对于出版文创产品的需求,可以锁定核心用户,保证了其忠诚度。最后则是三联书店对于细节的打磨,邝芮说:“我们以做书的精神来对待这个产品,每次都是死抠细节,比如说配色、材质等。”
邝芮认为,无论是日历书还是轻手账,都是有时间性的,因此,做成品牌很关键,让读者培养起购买习惯,才会形成良性循环,“跟风是商业的基本规律,有利可图的大家自然趋之若鹜,不过最后能留下来的肯定不多。谁产品好,用户体验好,就会留下来。出版单位应该多在品牌的影响力、风格与价值等方面下功夫,保持整体风格的情况下重视用户体验,相信会获得读者的认可”。
(以上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张君成,2017-11-29)
日历书,文化传承发展的新样态
上世纪30年代初期,故宫博物院就努力通过出版物介绍故宫藏品、推动文化传播。《故宫日历》便是其中之一。当时人们争相购买,诗人俞平伯更是买来《故宫日历》送给老师周作人。在那个年代,一本小小的日历在记录时间的同时也为普通大众打开了一扇欣赏文化珍宝的窗户。
随着手机等电子产品的兴起,这种传统出版物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直到2010年,《故宫日历》重新出版。随后,中华书局等出版机构也出版了传统诗词、建筑、童谣等各类文化主题的日历书,内容丰富、装帧精美,颇受欢迎。可见,人们对日历书的需求除了计时,更多了对文化与精神的寄托。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8年初,市面上各种日历书种类达200余种。随着各出版社与集团、图书销售企业、文化创意团队的进入,日历书呈现井喷之势。
日历书成为传统文化载体
重新启动出版的《故宫日历》版式、尺寸严格依照1937年的民国版本,封面字体“故宫日历”四个字由汉代《史晨碑》集字而成,外包装使用了象征着宫墙的红色布面,书脊处的烫金图腾则对应每年的生肖。接下来几年,日历分别展示了玉器、龙主题文物等藏品,年年不同。以2018年为例,《故宫日历》精选了365件表现灵犬与瑞兽的文物,囊括历代书画、雕塑、服饰、器物等。编辑王冠良说,2017年《故宫日历》总销量约57万册,对实体出版行业来说,这样的成绩的确令人侧目。
业界普遍认为,《故宫日历》的火爆不仅因为精美的印刷制作工艺,更是凭借着对传统文化的创意与挖掘,在传递美好祝福的同时,宣传了悠久的传统历史文化,更符合当下大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正因如此,《中华诗词日历》《每日读诗日历》《时光本草》《红楼梦日历》《佛山木版年画日历》等一批传统文化类日历书在2018年日历书的出版和销售中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由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诗词日历(2018)》这部日历书的篇目选择非常巧妙,例如除夕那天选配的是宋代词人韩疁《高阳台·除夜》,端午节那天选配的是刘克庄的《贺新郎·端午》,儿童节那天则选择了王安石的《赠外孙》。这部日历书的责编李世文表示,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许多细节可以精心、深入挖掘,通过重温诗词让读者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正能量。
“想要做好传统文化题材的日历书并不简单。”北京外研书店总经理付帅坦言,对出版社来说,制作传统文化类日历书需要深厚的积淀,故宫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等出版社有着得天独厚的内容积累,在素材选取上有庞大的“数据库”做支撑,其他一些出版企业想要蹭热度、盲目跟风,很可能会在开发时遇到困难。
把日历书打造成文创产品
“日历书有自身的局限。”图书编辑余方远说,日历书印刷装帧的成本很高,销售周期很短,收藏价值也并没有想象中高。其实,日历是一种文创产品,而在未来支撑它生存的,一定不仅仅来自于“文”,更来自于“创”。
在连续多年收到同行赠送的日历书后,余方远决定自己制作一本。由于多年编写北京民俗类图书,加之对北京这座城市的浓厚感情,他决定以北京为主题做一本名为《纯北京》的日历。北京的美食、传说、风光、民俗等都成为余方远笔下每天的故事,不过这些故事并没有印在日历中,而是每日更新至互联网社交软件的公众号里。读者每天扫描日历中的二维码就可以读取一个关于北京的故事。
这样做的原因是余方远希望带给读者新鲜感,并根据读者的实时反馈、通过与读者的网络交流,更好寻找其兴趣点,以便及时调整之后的故事和文章。不仅如此,通过与互联网的结合,日历还加入了商业开发,为二次消费制造可能性。
陈伦是文创企业“有礼有节”的创始人之一,他的团队制作的《传家日历》在众多日历书中脱颖而出,被读者称为“奇书”。陈伦表示,每年的《传家日历》需要整一年时间来创作,表现形式是“一天用一幅插画”演绎当天的内容,整本日历下来需要377张插画,这个体量非常庞大,设计团队白天设计每张画面的构图,插画团队晚上根据构图进行插画创作。
此外,陈伦和同事还跳出传统日历制作思维,开发了一个手机APP,让读者可以随时随地浏览《传家日历》,并创造属于自己的个性化日历,分享到社交媒体。重点页面还植入了AR技术,通过APP扫描日历页面,即可通过动画、声音等AR效果让画面背后的传统文化瞬间“活”起来,带给读者一种全新体验。陈伦说:“通过全新的演绎可以拉近传统文化和当下生活之间的距离。”
大浪淘沙,日历书热度仍将持续
如今的日历书与我们以往认知的日历在使用人群和使用场景上已完全不同,创意日历之所以能够兴起,陈伦认为有三个原因,一是呼应了大家心里原有的日历情感,二是通过创新唤醒了大家的这份情感,三是找到了新的消费者使用场景。
读者马武为每年初都会购买一批日历,有的自己留着用,有的送给朋友,且很多朋友也就此加入购买日历的行列。谈到消费者购买日历的心态,马武为分析,一是寻求日历内容对自己知识的丰富,二是满足自己的审美情趣,此外,购买日历也为生活增添了一些仪式感。
虽然如今的日历书种类繁多,但其中的优秀产品销量仍然可观。某书店的经营者付帅认为,日历书的火红还将持续几年,因为中国读者群体基数较大,其需求也各有不同,以狗年生肖主题为例,有人需要“珍品馆藏”“自然科普”,还有人需要“写真摄影”“咏狗诗文”,这样需求带来的购买力仍然可以支撑热度。虽然纸张价格连年上涨,但是日历书的版权成本并不高,更多的成本是在前期的内容设计、印制和推广上,所以只要能抓住一部分读者的需求,就有一定的盈利空间。
趁着市场的热度,仍有企业不断加入日历书的制作、出版,这在陈伦看来是好事。他称,日历书种类的增加,可以让优秀的产品保持危机感,通过不断更新迭代自我超越;当然,那些纯粹趁着热度粗制滥造、糊弄消费者的产品很快就会被淘汰。
(以上来源:中国文化报,胡克非,2018-02-14)
【数据分析】
流行多年的挂历、台历,还有传统手撕日历,近几年以日历书的形式华丽变身。日历书,是以时间为主线,将工具书与文化、艺术等相结合的一类文创出版物。它是当下人们对碎片化阅读、品质化收藏、追寻创意文化的一种体现,也是社会阅读的“流动性”与图书购买主体(主要指 80、90、00 后等群体)对书籍与日常生活黏合的“文化性”诉求的一种反映。也有学者将这类书籍定义为“以日历这一人类共同的文化现象为基础,借鉴了台历的出版形式,又比日历、台历等出版物具有更为丰富的出版内容,形成了一种新的出版体裁”。
日历书为什么能够得到众多消费者的青睐?除了因为其制作、印刷精良而带来的高颜值,还在于其内涵,更加确切地说,就是日历书所透露的浓浓文化韵味。
创意与图书的“无缝对接”,精致出版成为潮流
图书是以内容为王的,而在信息时代,“创意”也是最重要的图书内容。创意可以将文化产品的“周边效应”最大化,能够切合人们的阅读心理,引发人们对创意型图书的关注度。在一定意义上,日历出版物便是利用创意,开发文化资源,力图为当下人们审美与情感价值找寻消费“日常据点”的一种行为。日历书已不单是传统意义上以功能性为主的日历,也不单是以内容为主的书籍,而是两者的结合体。它们纸张考究、设计精美。日历书通常每页都配有与文字内容相符的精美插画,这能让读者在阅读文字的同时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故事氛围。
以《故宫日历》为例, 2018年的《故宫日历》日历的主题是“灵犬报兴旺 瑞兽祝昌隆”。故宫的专家们耗时4个月选出了365件灵犬和瑞兽主题收藏珍品,并附上专家撰写的故事性解读和文物注释。将传统文化植入日常生活,让日历更具收藏价值。
又如由河南文艺出版社设计师刘运来设计的《笺谱日历》,用坐标数字去规范每一个符号、字体、字号、间距、行距、比例,追求细节上的完美。这种精品化的路线保证了日历书的品质,同时出版单位也希望为产品增加更多附加值,以提升其核心竞争力。
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价值的传承
日历书是利用创意开发的文化资源,是迎合当代人阅读喜好的一种出版物,内容倾向于传统文化。无论是《故宫日历》中对文物和古代艺术的介绍,还是《红楼梦日历》中的诗词、《日课》中民国时期的课文,都起到了普及传统文化知识的作用。
中国有5000多年的历史,有着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的优良传统文化。出版社通过选择人们所熟知的历史文化精髓,配以生动的图片,制作出内容丰富、引人入胜的日历书。《敦煌日历》分建筑、尊像、经变和飞天等12个专题,每个专题开篇都有精练的文字引导。该书以日历形式,每日配一幅有关敦煌石窟建筑、雕塑、壁画的精品图片,特别是日历中所有的日期数字字体均取自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文献。这已经不是一本日历,而是敦煌文化浓缩版的百科全书。这样的一本日历已经具备了收藏价值。
弘扬传统文化需要载体,也需要技巧。如今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没有足够的时间从厚重的书本中了解传统文化,日历书虽然体积偏小,内容简单,但是完全能够以小显大,将传统文化知识融入其中,让人们在耳濡目染之间,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让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传统营销模式的转变,打造“圈子文化”
当下,日历书市场的火热,不仅是因为其对当前读者阅读喜好的迎合,也在于其独特的营销手段。在当下信息化时代,出版社的内容生产不限于以往的单一模式,开始走向多元化。例如,一些日历书的出版开始尝试众筹营销方式,通过众筹的方式,凝聚人气,打造“圈子文化”,进而提前为出版物营造一定的人气。而“圈子文化”也即我们今天出版市场强调的读者或市场细分,它是“饥饿营销”和“粉丝营销”的结合,更是人们对自我身份在出版物上的一种建构,《斯飞日历 2017》便是一个例子。
另外,传统文化与新型技术的叠加也是一种创新出版形式,为受众带来了新的体验。新型出版产品不仅要蕴含思想、情感,而且要获取便利、体验良好,能满足个性化需求。对东方出版中心推出的《影像中国:上海地标日历》,编辑这样介绍:“该书最大的特色即‘融合出版’,一段文字、一张图片、一个二维码,带来一个移动图书馆。”全书共收录上海市366 个地标建筑,将时间与空间进行完美融合,读者可以扫描影像旁的二维码,实现线下与线上、历史与当下的深度互动。
创意日历书的出版热折射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及态度。日历书在当下的热销带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的出版并没有丧失活力,缺乏的只是对生活的关注,对创意的重视。无论任何时代,人们都渴求记录生活并感知美好的图书,一种能够帮助人们善待生活,记录生活,让人们在生活中感知美好。这也是我国图书出版未来发展需要思考的方向。
来源:文化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