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经常出现这类热搜:“某某演员现场说台词清晰有力”“某某歌手现场真唱发挥稳定”等。这类热搜中的某某演员、某某歌手,通常是所谓的流量明星,其粉丝总是通过不断地评论、转发、点赞相关信息,让自家“爱豆”高超的业务水平广为人知,行业也常常对相应的流量明星投去赞许的目光。
流量明星具备一定的台词功力、演唱水平,当然是好事,可问题在于,这一情形是否值得喜形于色、值得引以为傲呢?现场说台词、真唱,难道不是身为艺人的基本素质吗?人们无法想象相声表演艺术家不会现场真说,无法想象戏曲表演艺术家、歌剧表演艺术家不能现场真演、真唱,却对流量明星具备艺人基本素养表现出过分的宽容与欣慰,仿佛对他们来说,基本素养成了值得称道的高标准。
人们过度宽容与欣慰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对流量明星的心理预期极低。可以说,行业、观众苦流量明星久矣。过去一段时间,数字先生、数字小姐、现场演唱“车祸”等关于流量明星的负面新闻较为多见,部分流量明星在业务水平、职业道德、个人修养等诸多层面带给行业干扰乃至伤害。此类流量明星大行其道,早已不是一群粉丝“圈地自萌”的问题,而是对行业健康生态造成了威胁。
对于重大问题,不能不防微杜渐。内容为王还是流量至上,不仅是一个人、一部作品的选择,而且潜移默化间影响着演艺行业的标准。倘若一味强调流量即正义,就难免会模糊掉业务评价的正常标准;倘若以流量换资源、换机会成为演艺行业选人用人的主要标准,就难免一次又一次地将不适合某一角色、不匹配某一作品的流量明星放置于本不该属于此人的位置,这不仅会导致某一作品“翻车”,而且可能阻挡其他能为者的发展道路。部分作品、部分投资人或创作者的失败,或可经由市场的验证和教育而幡然醒悟,但行业生态一旦遭到破坏,想要纠正恐怕就要下一番苦功夫了。
在有关部门的管理指导、演艺行业的反躬自省以及社会大众的高声呼吁之下,流量凌驾于品质的现象大幅减少,风清气正的行业氛围逐渐形成并巩固。只不过,面对流量明星,由于评价标准、心理预期仍在有意无意间放宽、下调,他们的缺点更容易被包容,他们的进步更容易被放大。这一定程度上显示了观众的善意,然而为了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对待艺人需当一视同仁,既不把流量本身视为原罪,也不降低对流量明星的评价标准。艺人之所以是艺人的基本前提,应该是过硬的技艺。偏移了评价重心,平白惯坏了别人,受罪的却是自己的眼睛、耳朵和心灵。(夕君)
来源:文化和旅游大数据 2023-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