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消费>>顶层设计与微观战术同频 着力完善旅游消费政策措施
2023年10月31日
顶层设计与微观战术同频 着力完善旅游消费政策措施
顶层设计与微观战术同频 着力完善旅游消费政策措施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和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国务院办公厅近期印发《关于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若干措施》从加大优质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激发旅游消费需求、加强入境旅游工作、提升行业综合能力、保障措施5个方面提出30条工作措施,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指引,对于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发挥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30条工作措施的重要组成之一,完善消费惠民政策需要依托培养消费习惯、提振假日经济、联动多元主体等方式,通过更好满足用户终端需求带动产品有效供给,进一步促进消费回补并释放消费潜力。这不仅可以有效扩大国内需求、充分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还可以改善居民生活品质,回应群众需求呼声,真正实现惠及民生。

笔者认为,进一步激活消费潜力既需要顶层设计护航,也需要微观战术升级,推动旅游消费聚合、增效和创新。

顶层设计需要关注以下几方面:

一是培养消费习惯,聚点成面,释放潜能。《若干措施》提出,开展全国文化和旅游消费促进活动。文旅消费促进活动是各地区和各消费支持机构进行沟通合作的重要平台渠道,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消费促进活动,可以有效推动各地充分了解本地区在消费方面的薄弱环节和消费特色,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推出一系列真正贴合本地区居民日常消费习惯和需求的惠民措施,确保各地区的文旅消费实现“聚点成面”效应,有效释放消费潜能。

二是聚焦假日经济,需求倒逼,提质增效。今年以来,国内旅游市场持续升温回暖,在国民经济复苏向好的发展态势下,居民旅游消费意愿快速上升,以暑期、假期等为代表的假日旅游已成为满足大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随着人民群众对精神享受类文化消费需求的不断攀升,旅游消费的关注点已由“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个性化、品质化和碎片化消费需求特征日益显著,居民消费需求的变化倒逼假日经济的提质升级。然而,节假日高频出行不可避免地带来交通拥堵、食宿价格上升、服务质量下降等问题,直接影响着居民节假日的消费意愿。因此,旅游景区开展预约限流、联票优惠、智慧旅游等措施,不仅能够有效提升节假日期间居民的旅游体验,更能够满足居民的精神文化诉求,进一步强化假日经济的拉动作用。

三是联动多元主体,链接供需,创新消费热点。《若干措施》提出,联动文化和旅游企业、金融机构、电商平台、新媒体平台等举办形式多样的消费促进活动。文旅消费链接着供给端和需求端,需要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文旅企业可以针对用户需求提供形式多样的文旅产品和服务,有效扩大文旅消费领域;金融机构的介入能够为消费潜力的释放提供金融渠道,通过消费免息和信用优惠等措施,提供更加精准、便利的金融服务;电商平台能够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文旅消费新模式,实现线上流量和线下客流的互补和转换,拓展消费新场景;新媒体平台以强社交性、高分享性的特征加速旅游消费在社交圈层中的宣传推广,为产品和消费者实现更加精准的匹配。在多元主体共同努力下,创新强、有特色的高质量文旅产品及服务将为消费群体提供新的消费热点,为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提供更多可能性。

微观战术升级需要在以下方面着力:

消费时间升级——保障基础休闲时间及权益,完善带薪休假制度。工作时间的增加和休闲时间的不足已成为制约居民释放文旅消费需求的重要因素。应通过切实保障居民休闲时长、落实带薪休假制度、鼓励错峰休假、实行弹性作息等措施,为居民提供充足的休闲时间,巩固文旅经济的消费时间基础,有效保障消费者的休闲权益。

普惠金融升级——完善消费金融产品及服务体系,满足多元消费需求。一方面,金融机构提供的消费金融服务多集中于个人贷款、信用卡等传统服务领域,产品规模多样性不足,难以满足各类消费主体需求,且服务群体多为城市居民,服务对象覆盖面较为狭小。另一方面,传统量入为出的消费习惯制约着旅游消费金融进一步发展,居民仍未形成超前消费的习惯和理念。在此前提下,金融机构应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推出更有针对性、操作便利且覆盖面广的消费金融产品,并开展一系列减费让利活动,进一步增强消费金融产品体系和居民实际文旅消费需求的契合度。

消费权益升级——关注边缘性特殊群体,兜底消费权益平等。当前,电子支付、网络订票等数字化消费手段逐渐成为旅游消费的重要形式。其中,“互联网+智能终端”已成为旅游消费环节中重要的基础设施。然而,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和低收入人群等特殊群体仍然在智能终端操作及互联网信息甄别等方面存在困难,难以完成电子消费流程,实现消费闭环。因此,消费惠民政策还应积极关注并保障特殊群体的消费权益,强化针对特殊群体的保护和引导力度,确保所有消费者都能够在数字化、智能化旅游消费市场中享有平等的消费体验。

专项补贴升级——优化消费专项补贴,范围力度双管齐下。一方面,应扩大对居民文旅消费补贴范围,除了针对常态旅游产品和景区的补贴,还应考虑新增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生态旅游等旅游产品的补贴项目;另一方面,适当加大旅游消费补贴力度,按照各地区财政实力,根据市场调查确定最佳补贴额度,实现最大化促进旅游消费。

常态机制升级——常态化延伸消费惠民,提升平日经济活跃度。坚持并完善消费惠民政策的常态化运行机制。为确保消费政策的有效性和长期性,激活消费者平日的消费热情。一方面,应定期对旅游消费市场进行评估和调整,掌握市场消费最新动态;另一方面,应结合各阶段消费动态,建立长效消费惠民政策机制,并采取延长消费券有效期等方式,健全常态化促进消费的市场机制。

宋洋洋(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文化品牌评测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来源:中国旅游报2023年10月31日第3版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