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意识的提高,国内不少城市在重要地段兴建了既有颜值又有内涵的大型文化综合体,这些城市文化综合体将城市公共文化事业、城市文化产业、城市文化消费有机地融为一体,产生了良好的聚集效应,充分发挥出城市文化会客厅的功能作用。
多场馆聚集的城市文化地标
城市文化综合体首先是场馆的综合。目前已兴建或在建的城市文化综合体均是将多个场馆聚集在一起,成为城市文化地标。
在9月13日至14日举行的首届中国群众文化品牌发展大会上,四川成都天府艺术公园被评为全国优秀群众文化品牌案例。总面积超过3000亩的天府艺术公园于2021年底开园,包括美术馆、艺术馆、图书馆等文化场馆,是成都“八街九坊十景”中“十景”之一的地标公园。优美的景观设计、当代风格的建筑主体、高品质的艺术展览、舒适的阅读环境、多元丰富的活动,让天府艺术公园成为市民、游客享受文化艺术滋养的好去处。
今年9月,第二十四届中国陶瓷博览会、第七届河北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第十二届评剧艺术节等文旅活动在河北唐山举行。唐山文化广场作为上述活动的举办场地之一,聚集了唐山市图书馆、群众艺术馆、唐山大剧院、工人文化宫、档案馆、会展中心、唐山宴(唐山饮食文化博物馆)等文化场馆。作为唐山最大的综合性文化阵地,唐山市文化广场紧邻唐山南湖景区、皮影主题乐园、足球文化公园等场所,成为文旅融合示范地和文化潮流聚集地。
位于山东济南西部新城核心地段的省会文化艺术中心是当地的地标性建筑,于2013年启用,包括省会大剧院及济南市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等设施。济南多家文艺院团将驻地搬至此处,济南市文化馆群星剧场定期在此演出。济南市图书馆行政负责人王海表示,省会文化艺术中心将几家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联合在一起,有利于打造“立体交互式”体验空间,提升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白鹅潭的大湾区艺术中心是另一处即将绽放的城市文化综合体。作为广东省重点文化工程,这里由广东美术馆、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广东文学馆组成,预计年底前完成全部建设。
多形态服务的综合文化阵地
城市文化综合体不仅是场馆的综合,也是服务的综合。目前已建成的城市文化综合体充分利用场馆和资源集中的优势,为市民、游客提供综合的、一站式文化服务和体验活动,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文化生活的需求。
作为第三十一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期间文化展示交流点位和城市文化体验观光线路产品之一,成都天府艺术公园为海内外游客提供优质的文化体验,艺术美与烟火气在此共生,市民、游客在此看艺术展、观非遗秀、品文艺沙龙、买文创产品。特别是自去年6月起,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实行超长延时服务,已先后有超过40万人次的读者感受深夜阅读的魅力。随着“图书馆之夜”的常态开展,话剧《苏东坡》、端午节诗会等200余场活动点亮成都市民的夜生活。“这种供给创造的需求,产生了新的文化体验和消费场景。”成都图书馆馆长肖平表示。今年中秋、国庆假期,位于天府艺术公园的成都图书馆结合成都城市生活美学形象,联合部分区(市)县图书馆开展全民“打卡”,其间进馆人次和活动人次双双破10万。
山东省会文化艺术中心实现了各类文化活动的融合与互补。一方面,它为市民提供文艺作品欣赏、传统民俗体验、全民阅读等公共文化服务。另一方面,考虑到西部新城多为新开发的楼盘、年轻人和青少年儿童多的实际,山东省会文化艺术中心将文艺演出与体验活动相结合,以提升片区的活力。如济南市图书馆、济南市文化馆聚焦青少年等群体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推出了“阅读迷宫”“绿毯音乐派对”等项目。“文化综合体确实给群众带来很多便利,比如周末带孩子到这里,既能去图书馆看书,也能去文化馆看非遗展,可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比较多。”济南市槐荫区市民周志刚说。接下来,省会文化艺术中心将继续联动周边商场,推出更具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探索无边界的“大公共文化空间”。
多业态绽放的文旅融合平台
城市文化综合体作为城市街头的大型人文景观,有些还与景区、景点相邻,除了具有文化的功能,还具备旅游的属性。为此,它们除了开展优质、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外,还利用地理和环境优势,做好文旅融合文章,探索、培育文化新业态。
唐山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唐山文化广场作为文化聚集地,各个场馆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通过共同举办活动、展览等方式,加强联动,发挥“1+1>2”的聚集效应。同时,还深入推进与唐山南湖周边旅游业态等相互融入,将文化融入“吃、住、行、游、购、娱”中,以丰富业态留住游客,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
以唐山市图书馆为例,作为唐山市文化广场的一部分,该馆与唐山宴共同建设燕山书院,不定期举办阅读推广活动,打造独具特色的阅读空间。“唐山市图书馆还开展‘阅读赢积分 免费游景区’主题活动,与南湖风景区内的热带风情馆、皮影乐园合作,以‘文化+旅游’为引领,吸引游客走进图书馆、主动阅读,引导读者走向景区,实现游客与读者的双向带动。”唐山市图书馆馆长穆桂苹说。
旧厂房、老水塔被赋予新潮流的表达方式,动漫展、国风表演等活动吸引人眼球,文创店、非遗馆创意十足,小吃摊人群熙熙攘攘……位于广西南宁市邕江南岸的百益·上河城是利用原南宁市绢纺厂旧工业厂房升级改造的集工业、文化、非遗、潮玩、潮购等于一体的情景式文化体验创意街区和城市文化综合体,于2019年开业运营,集聚了各类企业200多家,用丰富的文化活动和消费业态满足游客“食、游、购、娱、演”的需求。非遗生活馆是百益·上河城“融合”特性的一个缩影,古老的壮乡非遗技艺和文化元素在这里被重构和解读。“非遗生活馆通过创新和重塑,让非遗走进大众的日常生活。”广西壮锦山河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贺曦说。广西上河城商业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袁飞翔介绍,这里的艺术中心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演艺活动400余场,日均游客超过1.5万人次,累计年接待游客达到600万人次。
多因素影响文化综合体效能
城市文化综合体在给市民带来综合式文化服务、集成式文化体验的同时,也给场馆的管理和运营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真正发挥城市文化综合体的效能,做好融合文章,考验着文化部门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
在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副院长唐琼看来,作为多元文化业态的空间集聚区,城市文化综合体为人们带来多元文化的生动体验、一站式的文化消费,吸引不同群体前来开展文化实践,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她建议,未来城市文化综合体的发展,一是要以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为根本,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为追求;二是要以城市的总体规划指导功能业态的定位,凸显地域文化,体现城市特征;三是要推动文化与科技、文化与教育、文化与旅游、文化与金融等跨界融合的持续深化,凸显文化的引领赋能作用,推动城市的发展。
在王海看来,公共文化服务的一个关键发展目标是均等化。因此,兴建文化综合体的同时,也要将老城区的文化场馆充分利用起来,作为分馆来发挥应有的效能。
(统稿:谭志红,参与采写:韩洁、王雪娟、李秋云、范海刚、苏锐、郭凯倩、谭志红)
来源:中国文化报2023年10月17日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