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唱会、音乐节、院线演出……今年以来,各种营业性演出活动大量增长,全国演出市场迅速回暖,拉动了文旅消费。但随之而来的炒票倒票等问题也影响着演出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为给营业性演出构建良好环境,各地文旅系统纷纷采取措施优化流程管理,加强对营业性演出活动规范管理工作,促进演出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的权益。
严:完善过程管理
今年以来,全国演出消费市场呈现“供需两旺”的局面。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统计,2023年上半年,全国营业性演出近20万场,同比增长400%,观众同比增长超10倍。营业性演出的井喷式增长对演出市场规范管理带来了挑战。
“守牢意识形态红线,守住市场安全底线,守护市场主体发展主线,四川坚持促进发展和监管规范两手抓。”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有关负责人介绍,针对大型营业性演出传播力强、辐射面广的特点,四川对大型营业性演出内容实行“双审核、双签字”,必要时引入专家论证。对含有违法违规和禁止情形的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同时,纵向建立省、市、县三级大型营业性演出审批收件、审批结果抄告机制,加强审批信息互通和审批业务联动。
演出现场同样是过程管理的重点。对此,陕西提出强化现场管控。制定现场监管方案,区分外围疏导区、检票缓冲区、场馆核心区,协调公安、交通、城管等部门工作人员联动管控,提前3小时至4小时开放入场,防止人员瞬时聚集。同时,对演出活动全程录像,指定专人在播控区、后台区、演出区依法实施现场监管。截至目前,全省共出动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人员114批972人次,现场巡查解决问题隐患12个。
营业性演出市场是典型的跨部门综合监管领域,多地均建立了跨部门联合协同监管机制。其中,上海创新全流程闭环监管,建立由文旅、公安、网信和16个区相关部门组成的联动机制,定期召开演出市场管理联席会议,共享审批、监管、执法信息,强化大型演出的风险研判预警,并实施全覆盖现场监管,从而做到第一时间处置化解问题。
暖:优化营商环境
演出市场的繁荣发展对文旅高质量发展有着强大的推动力,因此,各地通过优化过程管理、提升服务质效,为演出市场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黑龙江通过深化演出市场“放管服”改革,推出了“六最”式审批,即在省政务服务中心派驻首席代表,拓展智慧旅游平台自助办理功能,实现审批流程环节最简、材料最少、时限最短、费用最小、便利度最优、满意度最高。“特派员”和“服务质量体验官”制度更为企业提供暖心服务。前者由政府开展“一对一”上门指导,帮助企业抢占市场先机;后者派出“服务质量体验官”,全流程参与体验演出活动审批,在演出现场体验实际效果,研究提出改进意见,进一步优化过程管理。
四川同样以审批提速实现服务提质。对大型营业性演出实行“容缺预审”,加快大型营业性演出项目落地实施;推行大型营业性演出审批告知承诺机制,审批时限由法定的20个工作日压缩至8个工作日。该机制大大提高了营业性演出审批流程的效率,也因此吸引了李荣浩、许巍、凤凰传奇等热门艺人和组合轮番到四川演出,草莓、春浪、元气森林、奶油田等圈内知名音乐节纷纷落地四川。
优:提供更优质的观演体验
演出市场繁荣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和隐忧。比如,“黄牛”炒票倒票、“饭圈”乱象等问题愈发凸显,对公共安全、社会秩序造成负面影响。
针对这些问题,文化和旅游部、公安部于日前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型营业性演出活动规范管理、促进演出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通知》(简称《通知》),明确大型演出活动实行实名购票和实名入场制度,演出举办单位应当建立大型演出活动退票机制,面向市场公开销售的门票数量不得低于核准观众数量的85%,以遏止演出市场乱象。
其实,在《通知》发布之前,四川、上海、陕西等地均已探索“强实名”机制。以张学友成都演唱会为例,试行“强实名”购票后,对打击“黄牛”捂票、囤票、炒票等违法违规行为效果明显。黑龙江也通过专项整治,采取“网上巡查+现场检查”“线索核查+随机抽查”的方式依法查处违规开通售票业务等违法违规行为,打击了“黄牛”炒票、虚假宣传等现象,有效规范票务秩序。
在舆情监控方面,各地积极发挥跨部门协作、高科技等手段,落实文娱领域的综合治理。比如,上海依托科大讯飞等技术平台实施“科技+人工”监管,强化动态监管靶向精度;陕西文旅联合宣传、网信等部门健全“3+N”舆情应对处置工作机制,常态开展舆情监测预警,及时查实澄清“200万元天价门票”等不实信息。
实现演出市场的繁荣发展,根本途径是推出更多高质量演出。为此,各地也积极创新演出业态,打造演出精品。“湖南大剧院主动适应消费者与消费市场对文化演艺消费的新需求、新变化,积极引进优秀演出项目内容。”湖南大剧院党委委员、常务副总经理徐莹莹说。湖南大剧院建立了高效的剧场服务流程,在剧院的演出计划中积极推动文化多元性演出,同时,通过票务系统收集观众购票数据并进行分析,了解观众需求和偏好,提高票务销售效率,提升观众的体验感。
黑龙江则通过巩固传统主流演出阵地、推出千场演出节庆盛事、拓展中俄特色演出交流,开发全谱系演出精品。
上海以建设成为亚洲演艺之都为目标,结合城市有机更新,推动更多城市空间转型为现代演艺空间。目前,上海已有134家专业剧场,其中大型演出场地达8家,每周末同时举办4场至6场万人大型演出已成为常态。同时,创新培育100家演艺新空间,有机融入商场、办公楼、文博场馆等城市空间,实现文旅商多业态跨界融合,深受年轻消费群体喜爱。
(统稿:郭凯倩,参与采写:王雪娟、张玲、秦毅、张建友、黄艺芹、韩洁)
来源:中国文化报2023年10月13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