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国家文物局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吉林和龙大洞遗址、辽宁朝阳马鞍桥山遗址、山东邹城邾国故城遗址、北京金中都遗址四项“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的重要进展。
吉林和龙大洞遗址:目前东北亚最早利用黑曜岩制作石器的遗址之一
和龙大洞遗址位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市崇善镇大洞村,地处长白山脉东麓,年代为距今5万年至1.5万年,核心区面积约50万平方米。和龙大洞遗址是长白山地区年代最早、文化序列最完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
遗址发现三个时期的文化遗存,出土石制品及动物化石近2万件,清晰地展示了5万年以来该地区石器从小石片向“石叶—细石叶”转变的重要过程。
遗址出土的大多数石制品以黑曜岩为原料。黑曜岩多分布在曾有火山活动的地区,而大洞遗址正地处长白山地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王幼平认为,以黑曜岩为原料的石器较为罕见,黑曜岩石制品的发现是中国旧石器考古的重要收获。
据了解,和龙大洞遗址是目前东北亚最早利用黑曜岩制作石器的遗址之一。“该遗址对黑曜岩的开发和使用,为了解东北亚古人类的原料利用方式和社会交换网络等提供了丰富材料。”辽宁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研究员徐廷说。
辽宁朝阳马鞍桥山遗址:为探究红山文化聚落形态提供宝贵资料
马鞍桥山遗址位于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是一处经过精心营建、兼具生活和祭祀功能的红山文化早期中型聚落,为探究红山文化聚落形态、社会等级分化提供了宝贵资料。该遗址面积约20万平方米,年代距今7700年至5500年,包含兴隆洼文化和红山文化遗存。其中,红山文化聚落由祭祀区和居住区构成。居住区位于遗址东部,面积约为5.4万平方米,外围有周长近900米的环壕围绕,环壕内部共发现房址11座、灰坑46个、灰沟1条,各类遗迹以4座大型房址为中心相对集中分布,大房址周围分布着小型房屋和数量不等的灰坑,出土了陶、石、骨、蚌等生产生活遗物。祭祀区位于遗址北部,共发现祭祀坑42个、燎祭遗迹3处。祭祀区经过两次精心规划设计与营建。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樊圣英介绍,其与红山文化晚期牛河梁遗址高等级的祭祀遗存,揭示了红山文化祭祀礼仪制度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同时也证明红山文化社会当时正在经历复杂化发展,进而推动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出现。
山东邹城邾国故城遗址:揭示城市面貌变迁
邾国故城遗址位于山东省邹城市,是东周时期邾国的都邑和秦汉时期邹县县治遗址。
邾国故城遗址总面积约6平方公里。东周时期邾国宫殿区、贵族墓葬区、青铜器作坊区分别位于城内中部偏北、北部和西南部,此外,城内南部和城外西部还发现此阶段的居民区与墓地。秦汉至魏晋时期,城内中部偏北为秦汉时期的邹县官署区,城内南部、西南部均成为普通居民区,城外西部仍为居民区和墓地。
2022年以来,考古人员重点对城内中部偏北处进行了发掘,揭露出一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面积宏大、结构完整,柱础、檐柱、散水、庭院、门塾、道路、活动面等保存较好,初步判断该建筑始建于战国,为邾国工官府邸,后在秦汉时期作为县衙使用。
在建筑基址周边的灰坑、灰沟中集中出土封泥821枚、陶文243枚,以“驺丞之印”“驺亭间田宰”等内容为多,还包括驺县下属多个乡印、库印,以及周邻十余个县的县丞之印,年代涵盖秦代、西汉至新莽时期。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路国权表示,通过考古发掘,揭示了邾国故城城市空间变化,从战国中晚期邾国工官府第,到秦、汉、新莽驺丞(亭)衙署,反映了从邾国都城向秦汉县治转变过程中城市面貌的变迁,是我国从东周时代诸侯并立走向秦汉大一统王朝这一伟大历史进程的珍贵缩影。
北京金中都遗址:见证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
金中都遗址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和丰台区一带。2020年以来,考古人员通过考古勘探、发掘发现一处大型建筑基址,出土玉册、铜印、瓷器、建筑构件等珍贵文物。
金中都遗址发现的大型建筑基址,经历两期营建。早期为一处围合式院落,其南殿保存较完整,面阔五间,进深两间,通面宽26米,进深13米,前面带月台。晚期建筑由位于同一轴线上的南北两座大型殿址和东西对称的廊房组成,结构完整、布局清晰。出土的玉册、官印、仿铜瓷礼器、琉璃构件、“库”字款瓷器等文物推测与皇家祭祀相关。
根据文献记载,辽南京开阳门外曾有义井精舍,金大定年间赐额“大觉寺”,内设御容殿,兼具储存皇家档案和祭祀用品的功能,推测晚期建筑可能是金代皇家寺院大觉寺的组成部分。
新发现的大型建筑基址及出土文物,是金中都城市规划、建筑布局、金代皇家礼制的重要资料,更是中国古代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的生动见证。
金中都开启了北京作为都城的历史。2023年是北京建都870周年,金中都的历史面貌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愈加清晰。北京市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王继红表示,通过这次考古发掘的遗迹、遗存,证明金中都既是政治中心,又是商贸中心,也是文化中心,证实金中都是真实存在、可以触摸的。(本报记者 张 影)
来源:中国文化报2023年10月10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