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久以来,针对影视剧、舞台艺术作品的解说视频在网络上十分流行,动辄播放量数万、数十万。这类解说视频通常给原作中的人物取“大美”“小帅”之类简单易记的外号,用轻松幽默的语言快速梳理原作情节,并加入解说视频创作者的个人观感与评论,独特的角度、犀利的吐槽尤其受网友喜爱。
应当承认,解说视频对于快速了解一部作品的剧情梗概、风格特点等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其观感、评价也不妨视为以视频方式开展的文艺评论,纵然其中难免插科打诨以博人一笑或剑走偏锋以博取关注的元素,但总体上仍不乏真实的感受和有见地的观点,能够丰富文艺评论的视角,引发思考、探讨。
然而,观看影视剧、舞台艺术作品的解说视频与欣赏原作存在天壤之别,绝不可让解说视频替代欣赏原作的审美体验。
优秀的文艺作品拥有丰富的内涵和千差万别的欣赏角度,在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以外,还有着其他意蕴等待观众发掘。譬如,不少作品在叙事方式上采用限制叙事视角以及倒叙、插叙等,以制造悬念、埋下伏笔,或通过多条支线的错落与并置表达主创的某些观点或感悟,观众可以享受逐渐深入作品内核、抽丝剥茧最终豁然开朗、深度共情的心理过程;有的作品强调以形式感对叙事主题的推动加持,擅长依靠舞台灯光、布景的巧妙运用渲染情绪、强化主题,或通过镜头、剪辑的精心安排烘托气氛、表达感情,经典话剧《雷雨》、热映电影《消失的她》等作品中,类似段落十分常见,这样的艺术处理往往具有无招胜有招的效果;还有的作品高度写意化、象征化,其重心并非讲故事,而在于剖白内心情感、揭示生命状态或表达哲理思考,古希腊悲剧以及话剧《等待戈多》等作品都带有这类特点,其带给观众的审美体验非同凡响。这些体验并非解说视频所能提供。就算是仅就故事、人物关系层面而言,不同观众也可能对同一部作品产生不同的理解,解说视频的一家之言,无法替代审美感受的丰富与多元。
审美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化的、具有深度的心灵与情感活动,其意义与收获在于过程本身。解说视频的快餐式输出很难强化、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反而弱化真正意义上的审美活动,使得审美过程中的心灵感悟对话沦为“我看过某某作品”的谈资,对审美水平的涵养来说存在一定隐患。因此,不要让解说视频替代审美体验,直面艺术本身,能够收获更多。(夕 君)
来源:中国文化报2023年7月17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