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纵横>>大地情深暖人心 百花竞芳为人民
2023年07月14日
大地情深暖人心 百花竞芳为人民
大地情深暖人心 百花竞芳为人民

在深入生活中萃取精华,在群众检阅中精打细磨,在与民同乐中再出精品……全国优秀群众文艺作品示范性巡演(简称“示范性巡演”)一直是群星奖带动而成的好传统,也是引领群众文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今年,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统筹组织各地以第十九届群星奖优秀作品为主,结合新创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分片区开展巡演、巡讲、培训等文化惠民活动。眼下,各项活动正开展得如火如荼。

优在品牌 群众认可

“盼着,盼着,群星奖文艺作品终于来到身边。”在广东茂名市民傅女士心中,群星奖就是响当当、信得过的品牌。近段时间,跟着示范性巡演,她一路穿行广州、珠海、深圳三城,实实在在来了一趟跨城追“星”的文艺之旅。

今年3月至12月,示范性巡演在四川、湖北、广东、浙江、陕西、江西、山东、湖南、重庆、宁夏等地渐序开展,目前已近半程。每至一地,当地群众反响热烈。

参加示范性巡演的作品都是历经锤炼、广获口碑的群文力作,涵盖音乐、舞蹈、戏剧、曲艺以及广场舞、群众合唱等多种艺术形式,既有家国情怀、时代印记,也有百姓视角、生活趣味,其中有不少作品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动了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地生根。

同时,各场示范性巡演还展开了多元“拼配”,如川渝新、粤港澳或东中西部佳作齐聚,部分地区还组合了当地精品活动,以更加成熟的跨地域、跨品牌联动机制,进一步促进了优质群文资源流动,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质量,打开了群众性文化活动新局面,体现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有力步伐。

精在创作 百姓参与

示范性巡演集中展示了各地群众文艺代表性成果,也为群众文艺工作者搭建了交流平台,为下一阶段的群众文艺创作涵育了养分。

示范性巡演期间,一方面,各地纷纷组织开展专题交流、培训活动,邀请业务骨干传授经验,请行业专家指点迷津,拓宽基层群众文艺工作者的创作视野;另一方面,节目进入新的打磨期,获得了新灵感,迸发出新活力。

国家一级作曲、湖北省群众艺术馆原副馆长周曼丽对于群众文艺创作有深入思考。“群众文艺创作要有丰沛的激情。只有把创作融入生活、融入生命,并不断汲取民间文化养分,才能创作出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地域性和创新性的群文作品,才能打磨出一部部唱得响、传得开、留得下的艺术佳作。”周曼丽认为,群众文艺创作者要立足新时代的历史坐标,把心、情、思沉到人民之中;要把握时代脉动、聆听人民心声、洞悉生活本质、挖掘本土特色、兼顾审美共情,创作出更有温度、有高度、有深度的优秀文艺作品;要让人民成为作品的主角,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放歌。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导演焦刚认为,群众文艺作品既要沉下去,也要提起来。沉下去,是要看见人、看见内心,懂得沉淀,要在创作中把作品立起来。提起来,是要把思想引领性提起来,要把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提起来。在焦刚看来,一部好的群众文艺作品,还需要着力提高表演准确度。“群众文艺作品的演员,可能有专业演员达不到的表现,那就是朴实和真切,所以,演员的选择特别重要。为群文演员选择合适角色,比他本身会演重要得多。”焦刚说。

重在惠民 人民至上

示范性巡演始终坚持群众主体,将文化惠民贯穿全程,注重为群众提供自我展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舞台,提升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参与感。

参与巡演的节目都饱含群众智慧和情感,“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惠及环卫工人、建筑工人等各个社会群体。所有演出场次不仅全部免费开放,还通过国家公共文化云以及各类新媒体平台进行直播或展播,进一步拓展服务范围。各地群众在欣赏精彩节目的同时,更积极投身活动之中,深度参与群众文艺作品的创作和传播实践。陕西等地的网友还对获奖作品进行了创意改编和模仿,表达对群众文艺作品的喜爱。

近期在陕西西安举办的示范性巡演活动围绕“从群众中来”和“到群众中去”两条线路展开,充分体现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全方位服务群众的特质。陕西省西安市群众艺术馆馆长白利群介绍,该地示范性巡演专门推出了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创作培训、院团开放日、优秀作品进校园、名家名剧惠百姓等活动,通过完善群众文艺作品供应链条,让广大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进一步促进群众文艺繁荣发展。

贵在传承 全民受益

群众文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巡演,业界普遍认识到,其对于突出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的作用更加彰显。其间,各地风土人情和艺术风格得以充分展现,文化传承发展的举措更加扎实,新时代群文工作者的使命感、责任感更加强劲。

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副所长、北京曲艺家协会副主席蒋慧明认为,群星奖的许多曲艺类作品,在文化传承方面做了积极努力,在坚守曲艺艺术特征的前提下,借鉴其他艺术门类的表现手法,进行了许多生活化的匠心处理,符合创作规律和创新要求。

第十九届群星奖获奖作品《擂鼓声声迎归帆》运用了浙江温州洞头的民间舞蹈形式“脚擂鼓”,展现了渔民的生活和对满载而归的美好期待。得益于群文作品的助推,今年,洞头“脚擂鼓”入选了第六批浙江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得到进一步传承保护。“在创作中,我们收集了大量资料,对其民俗意义进行了深入分析,再进行艺术化的打磨。作品本身就是对文化传承的践行。”主创之一、浙江省文化馆舞蹈编导谢培亮表示,今年,该作品参与了浙江和广东两地的示范性巡演,在有着显著人文差异的两地均获好评,这是对作品的赞赏,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群众文艺作品的需求量大,更新速度快,但主题是有统一性的,那就是通过文艺的形式记录时代,用文艺的语言表达生活,用文化的传承记录美好。这是优秀群众文艺作品不过时的秘诀。”谢培亮表示。

本报记者  王  彬  实习记者  张  欣

来源:中国文化报2023年7月14日第1版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