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纵横>>传统文化类传媒艺术作品之四点“转换”
2022年11月03日
传统文化类传媒艺术作品之四点“转换”
传统文化类传媒艺术作品之四点“转换”

近年来,在传媒艺术领域,呈现出一个越来越醒目的传播和接受现象:以传统文化、传统艺术为主题,或者带有传统元素的作品,逐渐成为青年观众追捧的热点,体现在相关作品的高播放量度、收视度、讨论度,并具有主动设置社会议题、青年议题的能力。这一现象从出现至今已经持续了数年的时间,它表明我们的文化艺术领域正在破解一个难题:逐渐寻找到传统文化如何吸引青年人自觉喜爱的路径。

传媒艺术是一个艺术家族,主要包括自摄影术诞生以来先后出现的摄影艺术、电影艺术、广播电视艺术、新媒体艺术(含网络文艺和数字艺术等),这个艺术家族具有典型的科技性、媒介性和大众参与性,它几乎已成为当前人们接触频度最密集、接触渠道最便捷,甚至接触欲望最强烈的重要的审美经验方式、审美经验来源、价值塑造渠道。

多年来,我们在传媒艺术创作、传播和接受中,一直苦苦探索让青年人“自觉追捧式”喜爱传统文化艺术的路径。而近年来,大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类的综艺节目(含网络综艺、电视综艺)、纪录片、剧集(含电视剧、网络剧)、中短视频、网络表演、网络动漫等代表性传媒艺术作品,越来越引发青年人的普遍性自觉追捧,例如《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典籍里的中国》《我在故宫六百年》《河南卫视节日系列》以及央视春晚的相关歌舞表演等的热播热议。

那么,在这样一个青年人向传统文化艺术主动拥抱的过程中,是怎样的内容、形式及叙事智慧和方式起了作用?这些智慧和方式起作用的机制机理又是怎样的?笔者认为如下四点“转换”的做法值得关注。

一是点状提炼。当代传媒艺术的创作者并不只是将传统艺术和文化过于“原汁原味”地通过视听进行呈现,例如不是将传统戏曲作品原封不动地通过电视的形态展示出来,也不是将传统典籍篇目原封不动地在电视舞台上朗读出来,而是将传统文化和艺术中的不少观念、词句、形象、符号、人物等中的最璀璨的、最适合进行转换、最易于被当代青年人接受的部分,进行“点状”提取,并巧妙地融合到综艺节目、剧集、纪录片、中短视频等的情感叙事、视听奇观、网感表达中。

例如《河南卫视节日系列》中将各类传统艺术形象、符号提取并进行惊艳地视觉加工,《中国诗词大会》中将古诗词句的典型意蕴、意境、意象与当代人的生活经验和体悟相结合,《典籍里的中国》中将传诵千古的名篇名句结合当代观众熟悉的故事化、悬念化、情感化叙事而成为催泪“爆点”。

二是情感触动。唤起人的深层次情感,是深度改变人的价值和行为的重要方式。而且一个艺术作品是否成功,非常重要的判断标准之一也正是对人的情感的唤起程度。无论是自然唤起欢乐的情感、悲伤的情感、怜悯的情感,还是激扬情感、愤恨情感甚至是混合情感,都是传媒艺术创作中的难点。

而我们看到当前不少传统文化艺术类传媒的作品,常常通过小切口、故事化、低姿态的情感叙事,触动青年人因某些典籍而产生的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昂扬感情,或是因某些故事而产生的对传统艺术和文化中的人物或事件的动容,或是因某些符号让青年人感受到传统艺术和文化中欢喜欢愉的情绪是如何真切。

深层次触动青年人的底层感情,是任何文化绵延发展、代代流淌的基石;相应的,每一步发展都能有面对年轻人的意识、态度和紧迫感,同样是任何文化保持文化连续性的要义。

三是奇观营造。通过现代视听科技,我们看到不少前述的传媒艺术作品中,能够将古代的时间、空间进行高度还原,同时将传统艺术和文化造型中的炫彩、婀娜、强健、逼真、灵巧、抽象等视听元素放大,形成高色彩度、高逼真度、高绚丽度、高动态度、高宏阔度的视听刺激。汉代的城墙、唐代的舞姿、宋代的市井、明清的园林,带着视听奇观的光韵,让青年人通过相当直观也相当生动的方式,沉浸式体悟传统艺术和传统文化的璀璨。

伴随着摄影的铺垫、电影的加持、电视的普及,“视觉文化”时代已经有上百年的时间了,其间关于视觉文化的研究也蔚为大观,但无论是肯定视觉文化的合理性,还是忧虑视觉文化对人的思考能力、认知能力的阻碍,都几乎无法否认当代人,特别是当代青年人已经习惯于通过动态视觉的方式接受信息、认知世界。而传媒艺术的视听奇观更容易吸引青年人通过相当生动、温润、高黏度的方式理解世界。对此我们应该加以引导、趋利避害,以开放的心态善用视听奇观实现传统艺术、传统文化传播的大盛局面。

四是材料给予。在当前热播热议的传统文化、传统艺术类传媒艺术作品中,无论是剧集、综艺、纪录片还是青年人刷看方便的中短视频,在前述特征的基础上,还呈现出另一个几乎高度一致的共通特质:不通过强行改变青年人观点的方式输出内容,而是常常通过给青年人提供大量而专业的材料,例如数据、场景、故事、哲思、人物经历、群体思想、社会状态等,让青年人自己得出对传统文化和艺术赞叹的结论,顺延地唤起他们对于这个有着漫长历史和文明的古老国度的自觉豪情。

虽然每个时代的青年群体都会有心智不成熟、易喜新厌旧、认知跳跃度高等特点,但同时每个时代的青年人也都有属于这个群体的青年理性,这种青年理性体现在一旦用适当的方式传递文化,他们是能够对文化连续性有向心力的,他们是能够与之认真对话并获得真诚回应的,对此我们应该抱有信心。只是通过什么样“合适”的手段、方法和渠道唤起青年理性,这也大概是任何时代文化艺术创作的难题。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当下这个时代中对传统文化艺术的创造性转化理念与路径,或许会有深刻的时代性贡献。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在未来传媒艺术进一步优化传统文化艺术呈现时,还是需要永无止境地不断探索转换的智慧,并自觉警惕某些不良的倾向。

例如,任何所谓“转换的智慧”只是手段和方法,而不是目的,我们的目的应该承担保持文化连续性的重任,以及通过文化传承让每一代的青年人有知识、有情怀、有气质、有信仰,并拥有爱与善意的能力。例如,在传统与当代相交融的重大议题上,创新探索不能停滞,否则一旦同质化的内容过多、青年观众审美疲劳被唤起,甚至因不恰当地把文化当作消费品的短视带来的负面后果显现,不排除当代青年观众会时常间歇性地远离传统文化艺术类视听传媒艺术作品。特别是当传统文化和艺术在传媒艺术的世界中不断耀眼,高流量必然会引发有“趋利”本性的资本蜂拥而至,此时传媒艺术的监管者、创作者、传播者、接受者是否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排除资本、产业、市场的负面干扰,并保持相当的文化纯粹性。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选择习惯、审美喜好和价值倾向,正视它、研究它、引领它,方能展现每一代文艺工作者属于自己的文化责任、时代担当,期待在未来我们能够不断寻找到传统与现代、古老与青春、古典与时尚、创作与接受、内容与形式、手段与价值的契合点,这方能让无论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还是传媒艺术的创新生生不息。

作者:刘  俊

来源:中国文化报2022年11月3日第7版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