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治理>>【国家文化公园40讲】第十九讲:长征文化是一种斩关夺隘的铸魂文化
2022年09月20日
【国家文化公园40讲】第十九讲:长征文化是一种斩关夺隘的铸魂文化
【国家文化公园40讲】第十九讲:长征文化是一种斩关夺隘的铸魂文化

 

《国家文化公园40讲》隆重开讲,通过对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五大国家文化公园蕴含的文化基因的深刻剖析,带您走进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和纵横九万里的辽阔疆域,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之源,感受一个个天然博物馆的神奇和一个个生态画廊艺术魅力,领略远古的珍藏,文化的殿堂,体悟爱与善同在,美与生共存。 

第19讲

长征文化是一种斩关夺隘的铸魂文化

红军长征既面临着国民党几十万部队的围追堵截,又面临着凶险异常、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英勇的红军在与这两大敌人斗争的历程中,克服千难万险,逐步形成了敢于藐视一切敌人、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伟大长征精神,塑造了红军也是未来人民解放军的崇高军魂。我们今天学习、弘扬长征精神、发掘长征文化,就是要发掘这种面对各种艰难险阻,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战天斗地的无畏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重要讲话中指出,实现伟大的理想,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夺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进展,夺取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新成效,夺取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新胜利,我们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一切贪图安逸、不愿继续艰苦奋斗的想法都是要不得的,一切骄傲自满、不愿继续开拓前进的想法都是要不得的。

青杠坡位于土城东北3公里处,青杠坡山势陡峭、山峦起伏,是土城通往东皇店镇(今习水县城)的交通要道,是扼守川黔通道的咽喉,是习水县城到土城的必经之路。青杠坡战役是遵义会议后毛泽东指挥打的第一仗,是四渡赤水的发端之役,是共产党军事史最能展现领导人英雄气概的一幕一中国共产党后来的两代领导核心、三任国家主席、一任国务院总理、五任国防部长、七位元帅、一百多名将军,当时全部集中在一个不足2平方公里的葫芦形隘口中鏖战。

由于情报有误,造成红军决战兵力不够。战斗形成拉锯战,残酷地进行着。毛泽东召集政治局和军委会议改变遵义会议原定北上计划,撤出土城战役,从土城渡河西进,保存实力,变被动为主动。

当时土城渡口水面宽200米,水流湍急,要在一夜完成几万人的渡河浮桥并非易事。但在周恩来指挥下,在当地群众支持下,天亮前架好了浮桥。1月29日凌晨,中央红军渡过赤水河,这就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一渡赤水一化被动为主动,一渡赤水。接下来毛主席率中央红军创下了避实击虚,二渡赤水;声东击西,三渡赤水;乘隙而进,四渡赤水。

土城居民中至今流传着一个传奇故事,当年21岁的张震是红三军团第四师十团营长,战斗中受伤后在青杠坡永安寺养伤。寺庙主持秦修大师见到张震后评价:此人天庭饱满,体格强健,实为有福之人,如果赶上红军大部队,将来必定是将帅之才。惜才的秦大师找来几个农民,背着受伤的张震躲过敌人封锁,追赶上了红军大部队。

2012年9月由原解放军总后勤部指导,在青杠坡战斗遗址永安寺旁建设了红军医院纪念馆,1935年这里曾是青杠坡战斗时国民党川军的指挥所,被中央红军攻占后作为了临时的战地医院。红军医院纪念馆是全国唯一的专题讲述红军医院及卫生工作的纪念馆。它以特有的视角,以红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为主线,生动再现了红军医院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光辉历程。

2002年,青杠坡红军烈士纪念碑建成,碑高19.35米,寓意1935年那一段峥嵘岁月,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张震将军题写了“青杠坡红军烈士纪念碑”碑名。

在土城镇“四渡赤水战役旧址一红三军团指挥部旧址”建有“中国女红军纪念馆”,是我国唯一以参加长征的女红军为题材的纪念馆,展出了中国几支主要红军长征队伍中2000多名女红军中最具有代表性的45位女红军,包括红一方面军30位女红军、红二方面军(红二、六军团)5位女红军、红四方面军8位女红军、红二十五军2位女红军的长征事迹。

在青杠坡战斗中,经过反复拉锯,川军的增援部队陆续赶到,有一股敌人甚至突破了红五军团的战线,部分部队开始后撤。本来在大部队中间行进的干部休养连速度就要慢一些,行军队形一下子被冲乱了,当时正是雨天,道路泥泞不堪,在一块地势狭窄的山坡上,红军后队变前队,队伍拥挤到一起堵塞了道路,干部休养连牲口上驮着的物资和担架上的伤员,陷入了寸步难行的境地,枪炮声却越来越近,在这一危急时刻,干部休养连的女红军们——李坚真、危秀英、邓六金、吴富莲、王泉媛、刘彩香等勇敢地冲了上去,帮助疏导交通。在一条土沟前,伤员们无法通过,她们就纵身跳下去,冒着生命危险,把伤员驮了过去。

康克清当年在此也有一段鲜为人知的脱险经历:红军撤离时,朱德夫人康克清因救护伤员而掉队,被追赶的敌人发现,当一个敌人伸手抓康克清时,她急中生智,扔掉背包给贪婪的敌人,迅速甩脱“尾巴”,赶上红军大部队。当康克清神情自若地向朱德讲起此事,朱德不禁哈哈大笑,既为康克清的机智脱险而高兴,又在嘲笑敌人的贪婪和愚昧。我在当地纪念馆还听到另一说法,是白军抓到康克清的背包时,康克清挣断了背包带方得以脱险。

毛泽东在土城战役后发布的《告全体红色指战员书》中提出:“为了有把握求得胜利,我们必须寻求有利的时机与地区去消灭敌人。在不利的条件下,我们应该拒绝那种冒险的没有把握的战斗。因此红军必须经常的转移作战地区,有时向东,有时向西,有时走大路,有时走小路,有时走老路,有时走新路,而唯一的目的是为了在有利条件下,求得作战的胜利。”

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在三个月的时间六次穿越三条河流,转战川、贵、滇三省,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围剿之间,不断创造战机,在运动中大量歼灭敌人,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取得了红军长征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

I960年,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在访问中国时,盛赞毛泽东指挥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可以与世界历史上任何伟大的战役相媲美。毛泽东却说:“四渡赤水才是我的得意之笔。”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所著的《长征一前所未闻的故事》中写道:长征是独一无二的,长征是无与伦比的,而四渡赤水又是“长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

赤水河清又清,我打草鞋送红军。

穿上草鞋翻山岭,北上抗日打敌人。

赤水河清又清,一双草鞋一片心,

长征路上播火种,工农联合闹翻身。

赤水河清又清,我送草鞋谢红军,

军民情深似赤水,千秋万代流不尽。

贵州省习水县土城镇,是一个因航运而兴、因四渡赤水而驰名的古镇。土城古镇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建制历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前111年,距今2100余年。土城镇“滨播枕永,襟合带泸”,水陆交通方便,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明代四大军事设施九龙屯、七宝屯、金子屯、天赐屯以及明代养马司都是历史的证明。历史上四方商贾云集,形成了古镇浓郁的商埠文化底蕴。今天传统街区内不仅保留了“前店后宅”的历史格局,更有盐号、船帮(王爷庙)、宋代酒窖、古驿站、茶旅馆、“张半担”宅等一系列凸显古镇商埠文化的历史遗存。

现如今,土城这个区区几万人的小镇,却拥有9座博物馆:四渡赤水纪念馆、中国女红军纪念馆、红军医院纪念馆、红九军团陈列馆、贵州航运博物馆、赤水河盐文化陈列馆、土城古镇博物馆、毛泽东四渡赤水陈列室、朱德与四渡赤水陈列。近千年的历史底蕴,农业文化和商业历史的痕迹,还有那段浓墨重彩的红色印记,是留给土城最珍贵的宝藏。

习水,位于川黔渝金三角,古称鳛国、鳛部,是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的主战场。习水大地,鳛鱼图腾古老神秘,土城古镇的“十八帮”文化多姿多彩。考古发现,旧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居住,当时,土城的先民对河里一种会飞的鳛鱼产生了崇拜。《山海经•北山经》记载:“涿光之山,嚣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河。其中多鳛鳛(叫声)之鱼,其状如鹊而十翼,鳞皆在羽端,可以御火。食之不瘅。”这种“飞鱼”因为叫声奇异而得名,鳛鱼身色泛白,身长十只翅膀。后来的贵州鳛国、鳛部、鳛水,都因为这条被贵州鳛地人们视为图腾灵物的鳛鱼而一脉相承。在传说中,鳛鱼原本只是河中的一条普通的小鱼。它怀揣腾空的梦想,虽然身处逆境,却不断搏击巨浪,经历一次次失败,忍受着千年孤独,终于化身成龙,翱翔于天际。因为以鳛鱼为图腾,先民便把当地的这条河称为“鳛水”。而生活在鳛水河畔的人们,则把自己称为“鳛人”。

当地人多认为传说中的鳛鱼就是俗称的鳛鲢,是一种只产于习水(鳛水)水域的珍稀濒危鱼类,常年生活在河水底部的石缝之中。今天,在鳛水河中游三岔河境内摩崖石刻上,还保留着古人捕捞鳛鱼的生活场景。

2019年9月30日上午,赤水河红军大桥全面建成交付,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隆重献礼。赤水河红军大桥位于川黔交界的乌蒙山区和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的革命老区,西连四川古蔺,东接贵州习水,横跨赤水天险,紧扼川黔咽喉,是四川南向通道建设中川黔大通道上的重点控制性工程和关键门户。赤水河红军大桥全长2009米,主桥为1200米双塔单跨钢桁梁悬索桥,横跨习水习酒镇和古蔺太平镇。经过有关部门审批后,被正式命名为“赤水河红军大桥”。赤水河红军大桥是世界上山区峡谷同类型桥梁中第一高塔,国内山区峡谷同类型桥梁第二跨度的钢桁梁悬索桥。长眠于此地的英烈,如能看到自己以牺牲生命为代价创建的新中国如今已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正以任何势力都不可阻挡的力量朝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阔步前进,他们应该可以含笑九泉了。

苟坝是一块高山环绕的田坝,东有海拔1357米的石牛山,西有海拔1330米的崖头山和银屏山,北有海拔1425米的马鬃岭。坝子南北长约6里、东西宽2里,其坝子间有起伏状像睡葫芦状的小田坝,由马鬃岭脚下渗出的两道地下水,汇成一道溪流自北向南流,称为白腊坎河。据说当年红军长征是由于此地背靠大山、森林覆盖率高,便于隐蔽和躲避敌机轰炸而选择在此宿营。因党中央在这里召开了一次事关红军生死存亡的重要会议,即苟坝会议,使得苟坝村名声大噪。苟坝会议完成了遵义会议改变党中央最高军事领导机构的任务,进一步确立和巩固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和崇高威望。

苟坝会议源自3月10日红一军团林彪、聂荣臻给军委建议攻打打鼓新场的“万急”电,党中央、中革军委高度重视,就在苟坝召开高级军事会议(政治局扩大会议)进行研究,与会人员都同意攻打,唯有毛泽东不同意。毛主席反对的理由:一是蒋介石已在3月5日下令各路追剿部队向遵义、鸭溪地域压来,红军很可能会再次陷入敌军的四面围击,如果硬要攻打打鼓新场这一堡垒,很难突出敌军新的包围合击圈;二是打鼓新场虽然只有黔军一个师六个团,战斗力也不强,可打鼓新场筑有城墙、修有碉堡,黔军完全可以坚守待援。如短时间内不能解决战斗,红军必被敌人死死咬住,待援军围歼,导致我全军覆没;三是敌人有四面八方援军,西南面的滇军一天行程可到打鼓新场,西北面国民党军周浑元纵队三个师大半天急行军即可赶到打鼓新场,侧击红军后背,东面国民党军吴奇伟纵队两个师也是大半天行程就可赶到打鼓新场,攻击红军左侧背,东北面川军三个旅和国民党军上官云相部两天行程就可赶到打鼓新场,投入“聚歼”红军的战斗。

会议出现了打与不打的激烈交锋与僵持局面,张闻天鉴于以前的负责人专断不好,也因为不懂军事,看大家争论激烈,便来了个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表决,结果20多个与会人员一致同意攻打打鼓新场。毛泽东对主持会议的张闻天说道:“你们硬要打,我就不当这个前敌司令部政委了。”出乎意料的是,他的话不仅没有起到阻止作用,反而会议又表决撤掉了他刚当了7天的前敌政治委员职务。被免职后,毛泽东同志仍忧虑着党和红军的生死存亡,他半夜提着马灯到周恩来住处,首先说服党中央最高军事领导人周恩来,然后同周恩来一起说服朱德,继而在次日的会议上说服参加会议的20余人,从而使中央会议重新做出决定,放弃进攻打鼓新场计划,避免了党和红军遭到全军覆没的危险。

1935年3月10日夜,在苟坝村一条崎岖狭窄的小道上,毛泽东手提马灯,疾步而行,连夜说服中央负责军事的最高领导周恩来撤销第二天的打鼓新场作战计划。苟坝的这条“小道”可以说连着的正是中国革命的“正道”。

1959年4月5日,毛泽东同志在中共八届七中全会的最后一天,清晰回忆了苟坝会议召开时的情景:“……一个人有时胜过多数人,因为真理在他手里,不在多数人手里……比如苟坝会议,我先还有三票,后头只有一票。我反对打打鼓新场,要到四川绕一个圈,全场都反对我。那个时候我不动摇,我说,要么就听我的,我要求你们听我的,接受我的这个建议。如果你们不听,我服从,没有办法。散会之后,我同恩来讲,我说,不行,危险,他就动摇了,睡了一个晚上,第二天又开会,听了我的了。”

周恩来对这个深夜两人见面的场景同样记忆犹新:“毛主席回去一想,还是不放心,觉得这样不对,半夜里提马灯又到我那里来,叫我把命令暂时晚一点发,还是想一想。我接受了毛主席的意见,一早再开会议,把大家说服了。”在这期间,红军截获了敌军电报,新的敌情证实了毛泽东同志的准确预判:敌军正在迅速向打鼓新场集结,意图围歼红军。红军差一点落入敌人的陷阱。

2015年6月1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参观遵义会议陈列馆,看了“四渡赤水”多媒体演示片,称赞“毛主席用兵如神!真是运动战的典范”。

电视剧《亮剑》中有这样一段话:任何一支部队都有着它自己的传统。传统是什么?传统是一种性格、是一种气质!这种传统与性格,是由这种部队组建时首任军事首长的性格与气质决定的。他给这支部队注入了灵魂。从此不管岁月流逝,人员更迭,这支部队灵魂永在。这是什么?这就是我们的军魂,我们国家进行了22年的武装斗争,从弱小逐渐走向强大,我们靠的是什么,我们靠的就是这种军魂,靠的就是我们的军队广大战地指导员的战斗意志。纵然是敌众我寡,纵然是身陷重围,但是我们敢于亮剑,我们敢于战斗到最后一人。一句话,狭路相逢勇者胜。亮剑精神,是我们国家军队的军魂。剑锋所指,所向披靡。

长征途中,红军面临着凶恶残暴的追兵阻敌,面临着严酷恶劣的自然环境,还面临着同党内错误思想的激烈斗争。英雄的红军,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鏖战独树镇,勇克包座,转战乌蒙山,击退上百万穷凶极恶的追兵阻敌,征服空气稀薄的冰山雪岭,穿越渺无人烟的沼泽草地,纵横十余省,长驱二万五千里。经过长征,党和红军不是弱了,而是更强了,因为我们党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这是我们党和革命事业转危为安、不断打开新局面最重要的保证。

泸定桥,又名大渡桥,中国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泸桥镇一座跨大渡河铁索桥。泸定桥全长103.67米、宽3米,由13根锁链组成,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古桥;该桥因“飞夺泸定桥”战斗而闻名中外。

泸定桥

陈运和

人间从未望见这种桥

一座如此简陋的桥

一座十分惊险的桥

一座跨越激流的桥

一座飞跃峡谷的桥

一座勇从大渡河上跳过的桥

一座敢在蓝天底下横穿的桥

一座全无水泥石墩的桥

一座只有红军双脚的桥

一座依靠七根铁索扯紧两岸的桥

一座二十二名壮士攀缘爬行的桥

一座冒枪林弹雨延伸的桥

一座置生死度外前进的桥

一座冲锋陷阵的桥

一座巧夺雄关的桥

一座通往未来的桥

一座迈向胜利的桥

一座用毛泽东诗词筑起万代牢固的桥

一座被新中国曙光照亮千秋永存的桥

今世唯到泸定敬此桥

飞夺泸定桥,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一场重要战役,发生于1935年5月29日。中央红军部队在四川省中西部强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东岸北上,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西岸北上,红四团战士在天下大雨的情况下,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进,一昼夜奔袭竟达240里,终于在5月29日凌晨6时许按时到达泸定桥西岸。第二连连长和22名突击队员沿着枪林弹雨和火墙密布的铁索踩着铁链夺下桥头,并与东岸部队合围占领了泸定桥。

1935年5月28日,红四团接到红一军团命令:“黄开湘、杨成武:军委来电,限左路军于明天夺取泸定桥,你们要用最高的行军速度和坚决机动的手段,去完成这一光荣的任务。你们在此战斗中突破过去夺道州和五团夺鸭溪一天跑一百六十里的纪录。”接令后红四团昼夜兼行240华里山路,于29日晨,出其不意地出现在泸定桥西岸并与敌军交火。

黄开湘,又名王开湘,江西弋阳人,中共党员,1926年参加革命。著名红军将领。无论是在创建赣东北苏区的艰苦斗争中,还是在历次反“围剿”作战中,身高一米八的黄开湘,常用一把斧头和敌人肉搏,勇猛无比,威震敌胆。被周恩来、朱德等中共领袖亲昵地称为“斧头将军”。黄开湘历任赣东北赤色警卫团团长、红十军八十二团政治委员、红十一军二十师政治委员等职,是飞夺泸定桥22勇士所在的红四团团长,“腊子口上降神兵”的红四团团长,吴起“切尾巴战役”中陕甘支队一纵队四大队大队长。

遵义会议时,黄开湘和杨成武率红四团在松坎警戒7天,担负保卫中央在遵义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的任务,这是黄开湘参加革命以来最光荣,最感荣耀的一次。黄开湘拿着军团党委发来关于遵义会议精神的电报,立即迅速传达到每个战士。黄开湘说:“我们一直盼望着毛主席指挥的心愿实现了。”在回师遵义的土城战斗中,黄开湘充分发挥了指挥才能,立了战功,受到毛主席的表扬。腊子口战斗是红军长征中少见的硬仗之一,也是出奇制胜的一仗,充分显示了黄开湘的军事指挥才能。事后,毛泽东风趣地说:“有斧头将军(指黄开湘)和白袍小将(指杨成武)为先锋,就没有过不了的火焰山。”

据杨成武回忆,红军红四团团长王开湘是红军队伍中威名赫赫的“斧头将军”,身高1.86米,上战场与敌肉搏时,不用刺刀,专使利斧,而且,他的“斧头将军”的称号,是周恩来和朱德总司令最先叫起来的。当时,周恩来摘下了自己手上的表送给他,说:“你们赣东北红十军给中央提供了这么大的帮助,中央也没有什么东西送你们。我把我的这块表送给你,给你这个,斧头将军朱德总司令惜才怜才,听说黄开湘在战场上喜欢用斧头,就解下自己佩带的手枪相赠,说:“这是从张辉瓒手中缴获的枪,德国货,送给你,今后不要用斧头肉搏了。”

1935年9月23日,经过六盘山时,毛主席特意提到英勇冲锋的红四团,鼓励大家发挥过去优良的战斗作风。11月6日,在甘泉县附近的村里,中央红军与刘志丹、徐海东同志率领的红二十五、红二十七军会师。1985年《杨成武回忆录》公开出版,开国上将杨成武在书中多次提到他的好搭档一红四团团长王开湘,他回顾了王开湘去世的具体过程:接到中央通知参加全军团以上干部会议,两人策马一口气跑了50多里路,出了一身汗。回来的路上又淋了一场大雨,结果都得了伤寒病。我送他到军委卫生部住院,没有想到这一别就成了诀别。当时的医院缺少药物,只能靠酒精、苏打水和云南白药给战士们治疗。黄开湘连续半个月发高烧,经常神志不清。11月中旬的一天夜里,黄开湘在高烧迷糊的状态下扣响了枕头下的左轮手枪,子弹击穿了头部……没有追悼仪式,没有隆重葬礼,只用了一块木板在他的坟头书写了“王开湘之墓”。为什么会把“黄开湘”写成了“王开湘”呢?杨成武说:“你们江西弋阳口音中,’王’’黄’不分,他说他叫’黄开湘’,但我们都听成了’王开湘’。”

2021年5月30日,《延安日报》刊文《寻找黄开湘让英雄回家》:黄家一门忠烈,母亲郑梅莲养育的5个儿子全部参加了红军,都牺牲在战场上,遗骸至今都没有找到。黄开湘的妻子也死于寻夫的路上。他们的女儿黄菊花直到20世纪80年代看到杨成武将军的回忆录,才得知父亲50多年前已经牺牲。

关于飞夺泸定桥的勇士,到底是21名,还是22名甚至是23名,也不是完全清楚的。比如一八六期的《战士报》,上面写的就是“二连21个英雄首先爬铁链冒火过河”。后来,根据时任红四团政委的杨成武将军发表在《星火燎原》上的著名回忆文章《飞夺泸定桥》,人们把飞夺泸定桥的勇士定为22名。

如今,站在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公园门前,就会看到大道两旁的22根花岗岩石柱,分别代表着22位夺桥勇士。然而走近观看,却只能在5根石柱上找到勇士的姓名,其中只有2人根据照片在石柱顶端雕出了头像。

泸定桥又称铁索桥,位于四川省泸定县境内,该桥建成在明朝之前。泸定桥西有噶达庙。相传修桥的时候,13根铁链无法牵到对岸,用了许多方法都失败了。有一天,来了一位自称噶达的藏族大力士,两腋各夹1根铁链乘船渡过西岸安装,当他运完13根铁链后,因过于劳累不幸死去。当地人修建此庙,以纪念这位修桥的英雄。

传说终归是传说,实际上,在修建此桥时,荥经、汉源、天全等县的能工巧匠云集于此,共商牵链渡江之计,最后采用了索渡的原理,即以粗竹索系于两岸,每根竹索上穿有10多个短竹筒,再把铁链系在竹筒上,然后从对岸拉动原已拴好在竹筒上的绳索,如此般巧妙地把竹筒连带铁链拉到了对岸。这也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同志说:“我们的军事力量在长征前曾经达到过三十万人,因为犯错误,后来剩下不到三万人,不到十分之一。重要的是在困难的时候不要动摇。三万人比三十万人哪个更强大?因为得到了教训,不到三万人的队伍,要比三十万人更强大。”

雅克夏山是中央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三座大雪山,也是红军长征途中往返翻越次数最多、海拔最高的一座大雪山。雅克夏山,在今天红原县和黑水县的交界处,藏语中,雅克夏意为“不可逼近的神山”,山势陡峭,沟壑纵横,山顶空气稀薄,气候多变。

雅克夏山红军烈士墓海拔4800米,是全国海拔最高的红军烈士墓。1935-1936年,红军数度翻越雅克夏山,因海拔太高,很多红军战士由于高原缺氧、严寒窒息而牺牲。1952年7月,解放军黑水剿匪西线部队轻骑师137团在驻营地附近发现一排12具排列整齐的遗骨,骨架旁还发现皮带环、铜扣之类的军用品。经判断,这12具遗骨为红军长征战士。该团官兵收敛红军烈士遗骨,就地以石砌墓、用木立碑,上书“中国工农红军烈士之墓”。

曾三度翻越此山的141团团长唐成海判断这12名战士是个建制班,夜宿雅克夏山,因缺氧窒息而牺牲。2006年5月,该墓作为阿坝红军长征遗迹的组成部分,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长征苦,最苦是雪山草地。”美国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格在《长征一前所未闻的故事》中写道。长征中的中央红军共翻越了5座大雪山,其中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是夹金山。’夹金’在藏语里的意思是弯曲的道路,位于川康边地区,海拔4900余米,山上终年积雪,别说人上不去,就是鸟也不易飞过。

成仿吾在《征服夹金山》一文中详细讲述了翻越雪山的情景:“现在身上穿的只是一件单衣,哪能增加衣服,这一带居民很少,又都是穷人,没有什么白酒,能找到的只有木棍。看来,我们物质上的准备只此而已。但是,我们精神上的准备是非常充分。”“敌人设下的层层障碍都被我们突破了,量这座雪山也只能乖乖地屈服在我们的脚下!”

“来到山麓,气温突然下降,脚下的路已经冻得很硬,爬上山腰,环顾四周都是白雪,人在积雪中行,上边是雪的陡壁,下边是雪的深渊,银光炫眼,不能久望。先头班在冰雪上凿些窟窿,小心地前进。一个跟着一个,有的手拉着手。越往上爬,冷风卷着雪花,漫天飞舞,人在云雾中行进。单衣顶不住风雪的侵袭,脸上身上像被千百把尖刀刺着。大家浑身哆嗦,牙齿战栗。空气逐渐稀薄起来。许多人感到呼吸困难,开始头晕腿软,一步一喘,一步一停。但是大家有一个信念,坚定地沿着毛主席指引的方向,克服困难,发扬互助友爱的革命精神,互相搀扶着,不停地前进,并且也认识到这时候停下来是很危险的。将近山顶,突然下起一阵冰雹,大大小小的雹子迎面打来,打中处立即肿痛,防不胜防。于是大家鼓足干劲往上冲,很快就到了山顶。抬头远望,真是一个洁白无边的世界。大家愉快地吸了一口气,便开始往下走,逐渐冰雪停飞,变成小雨,脚踏雪水跑步下山。不多时回头往上看,一片白茫茫的雪山,已经被远远地抛在后面了。”

伍修权在《回忆与怀念》一书中这样写道:“一清早我们就动身翻山,开始路还好走,不太陡,也比较宽,谁有力气谁往前走,走了不久我就落在后面了,虽然不是最后,但是大部队已经过去;快到山顶时就更困难了,警卫员同我相依为命,用数步子的办法来鼓励自己;开始说走一百步就休息,走一步数一步,走到整整一百步,就停下来喘几口气,接着再数着走一百步,以后一百步坚持不下去了,改成了五十步,后又改为三十步休息一次,再也不能减少了,走不动也得走,否则,就只有永远躺在这里。”

有一组数据值得永远铭记:长征中红军一共翻越了18座大山,跨越了24条大河。红军翻越的18座大山分别是五岭山地的越城岭,云贵高原的苗岭、大娄山、乌蒙山,横断山脉东部的大雪山、夹金山、邛蛛山、岷山、六盘山、蓝山、大凉山、芦山、终南山、罗山、名山、井冈山、岷山、英山。

跨越的24条大河分别是贡水、桃江(信丰河)、章水(池江)、钟水、潇水、灌水、湘江、青水江、余庆河、翁安河、乌江(两次)、赤水河(四次)、北盘江、牛栏江、普渡河、金沙江、大渡河、小金川、梭磨河、黑河、白龙江、渭河、澧水、沅江。

中央红军在四川境内翻越了夹金山、梦笔山、长板山(雅克夏山)、昌德山、打古山5座雪山,红二方面军翻越了8座雪山,红四方面军则翻越了13座雪山。

毛主席当时创作了著名的《十六字令三首》:

其一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其二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其三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第一首写出了山的高耸连天;第二首写千山万岭像江海中波涛澎湃,又像万马奔腾在战场上;第三首写山的坚强无敌、立地顶天。

莫休在《松潘的西北》一文中这样描述几个大文人过草地的情景:“五点钟到了一个河坝子,叫作腊子塘,队伍停下了露营。虽然先行的部队已替我们留下了一些棚子,但忙着忙着天就黑下来。糟糕的是雨又跟着夜神来袭击了。因为缺乏经验,油布张得不得法,烂斗笠也不济事。高处的水又流来了,大家闹得坐不能站不是,拓夫同志的京调也哼不出来了。自然我们要烧火,但火柴是早已不见了,在毛儿盖又没有找到火石,此时只有向别个棚子告艰难。人家费了九牛二虎的力量燃起火,自然不能多分给我们。柴虽然有,可是全浸在水中,烧那堆火可够费劲了,这时我和拓夫、荣桓费了一切心机和力量,头都吹晕了,还不能吹起一堆火。一直到了午夜后的一时,我们总算’有志者事竟成’把火烧起了,吃着开水和干饼子,倒也忘记了睡觉那回事。一夜雨不曾停过,溪水更猖狂的泛滥了。拂晓起,出发号把我们引出棚子,我们已在孤岛中了,四面都被水包围着,虽然是那样寒冷也只得咬着牙根冲出去。从此以后五天的草地,不管昼夜我们的脚都不曾干过。”

莫文骅在《打鼓的生活》一文中回忆过雪山的情景:南中国的渔民们正赤裸裸在海边打鱼的时候,广州市布尔乔亚分子正穿着绸衣服在荔枝湾爬艇纳凉的时候,打鼓附近便要着皮袄了。因为这是中国西部的高原,空气是稀薄的,寒风是砭人肌肤而致入骨,天空中每天浮着不散的一朵一朵的惨淡的愁云,屋顶及山头积着左一块右一块闪光的冰块。真正可谓:“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几百米远便不能透视,人们好似处在广寒宫里,又似在梦中游泊荒凉的孤岛上。红色干部团由仓德出发,就爬呀,向着离海平面标高约五千公尺的高山上爬。因为最近给养困难,所以脚是软的,手是小的,脸是尖的,眼睛也躲在眼帘里去了一些。爬山太觉吃力,爬山的本领锐减了一半。然能够鼓起战士们的劲的,因过了山便是打鼓,听说那里麦子已黄,粮食很多,能吃得饱,因此用力地爬。

越爬,山越高,空气越稀薄,越感觉寒冷。有几个同志,身体抵抗力弱的,头晕了,眼花了,脸皮白了,嘴唇黑了,不知不觉头重脚轻地倒下地去了。有些人去搀扶,但好似酒醉翁一样,扶得东来西又倒。

费了极大的精神,才上了山顶,只见满山积雪,乌云盖天,其他什么也没有!

下山时,曲折盘旋,越下越暖,身体则转为舒畅,肌肉也灵活了些。积雪的高山,被我们不屈不挠的革命毅力所征服了。

一个审读编辑说,《国家文化公园40讲》一书时效性非常强,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刚刚印发部署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通知,本书就及时对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做了系统梳理,作者捕捉信息的能力非常强。

另一个审读编辑说,读到《国家文化公园40讲》中的长征文化,忍不住泪流满面,无论是鱼水情深的军民文化,还是肝胆相照的民族文化,随着作者的笔触娓娓道来,令人深深地感动。

还有一个审读编辑说,《国家文化公园40讲》 采用“讲”的形式,不落窠臼,避免了理论性太强、太乏味的弊端,拿起来能够吸引人读下去。

我们常说,编辑就是一本书的第一读者,《国家文化公园40讲》的编辑们如是说,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本书,看它带给我们怎样的视角?

原著:周庆富     

监制:卢娟   

录制:全国文化和旅游干部网络学院   

主播:紫怡    

制作:李浩

来源:全国文化和旅游干部网络学院 2022-09-19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