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化公园40讲》隆重开讲,通过对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五大国家文化公园蕴含的文化基因的深刻剖析,带您走进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和纵横九万里的辽阔疆域,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之源,感受一个个天然博物馆的神奇和一个个生态画廊艺术魅力,领略远古的珍藏,文化的殿堂,体悟爱与善同在,美与生共存。
.jpg)
你的浏览器不支持audio
元素,升级后即可播放。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2019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的《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指出,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对坚定文化自信,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持久影响力、革命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具有重要意义。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指出,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2022年1月,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正式启动,国家文化 公园的数量从4个增加到5个。
国家文化公园的灵魂是文化。无论是长城、大运河,抑或长征、黄河, 乃至长江,都是中华民族独一无二的、承载着深层文化记忆的符号。
长城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 情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做好长城文化价值发掘和文物遗产传承保护工作,弘扬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磅礴力量。
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它是一条波澜不惊的命脉之河、文脉之河一一它在沉默无私付出中,孕育着沿线土地;在引动交流融合中,汇通着南北人文。大运河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标识之一,具有独特的精神内核与历史文化价值。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运河航运转型提升统一起来,为大运河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创造有利条件。
伟大长征是中华民族的不朽史诗。中国工农红军转战大半个中国,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用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传播着中国共产党人改天换地的革命理想。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习近平总书记说,长征的胜利,靠的是红军将士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任何敌人所压倒、征服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征服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九曲黄河,奔腾向前,以百折不挠的磅礴气势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黄河流域有3000多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孕育了河湟文化、河洛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挖掘 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长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同黄河一起,哺育着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文明。通观中华文明发展史,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长江流域人杰地灵,陶冶历代思想精英,涌现无数风流人物。千百年来,长江流域以水为纽带,连接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形成经济社会大系统,今天仍然是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纽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的凝聚力源于对传统的保护,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承与发展。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文化和旅游的高质量发展有了新的要求。展示最有辨识度、 生命力和传播力的文化景观,有利于体现文物保护、资源利用和文化传承的统一。随着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和长江五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逐步开始,流淌在中国人血液中、凝结在共同记忆里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以国家文化公园为载体展现出永恒的魅力。
第1讲
长城文化是天下一统、众志成城的文化
你的浏览器不支持audio
元素,升级后即可播放。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历经千年风雨依然屹立,中华民族也将一如既往大步向前,迈入新时代。
1986年大型电视纪录片《话说运河》有这样一段描述:长城跟运河所组成的图形是非常有意思的,它正好是中国汉字里一个最重要的字眼“人”,人类的人,中国人的人。你看,这长城是阳刚、雄健的一撇,这运河不正是阴柔、深沉的一捺吗?长城和运河是中国人为人类所创造的两大人工奇迹。它们是人类历史上由中国人设计并施工的两项最大的建筑工程
在中国,一道绵延21196.18千米的高墙,它从大海到沙漠它翻过高山跨过平原由于它的体量太过庞大,被人们称为万里长城。西方索性称它为“伟大的墙”。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秦王命蒙恬大将军率兵30万,在原来燕、赵、秦等战国长城的基础上,增建与修补了一条完整的长城,十多年后,一条西起今甘肃岷县(临洮),东至今朝鲜半岛(辽东)的秦长城,横亘在了帝国北部的边境。由于秦长城的总长度超过万里,被后世称为“万里长城”。
蒙恬出身名将世家,自幼胸怀大志。率军攻破齐国,拜为内史,深得秦始皇宠信。秦统一六国后,率领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南之地,威震匈奴,誉为“中华第一勇士”。中国西北最早的开发者,是古代开发宁夏第一人。监修万里长城和九州直道,克服了国内交通闭塞的困境,大大促进了北方各族人民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曾经改良毛笔,被誉为“笔祖”。秦始皇去世后,中车令赵高、丞相李斯、公子胡亥暗中谋划政变,导致蒙恬吞药自杀。
据说,蒙恬带兵在外作战,要定期写战报。当时,人们用竹签写字,很不方便,蘸了墨没写几下又要蘸。一天,蒙恬打猎时看见一只兔子的尾巴在地上拖出了血迹,心中不由来了灵感。他立刻剪下一些兔尾毛,插在竹管上,试着用它来写字。可是兔毛油光光的,不吸墨。蒙恬随手把那支“兔毛笔”扔进了门前的石坑里。有一天,他无意中看见了那支被自己扔掉的毛笔,发现湿漉漉的兔毛变得更白了。他将兔毛笔往墨盘里一蘸,兔尾竟变得非常“听话”,写起字来非常流畅。原来,石坑里的水含有石灰质。经碱性水的浸泡,兔毛的油脂去掉了,变得柔顺起来,传说这就是毛笔的来历。事实上中国毛笔发明的时间比之要早的多,也可能是蒙恬改良了毛笔的制作工艺吧。
万里长城确保了边防的巩固和国家的安全,给中原农业的生产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环境,就如贾谊《过秦论》中所说:“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发生在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的著名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
烽火戏诸侯,指西周末年的历史事件。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点燃了烽火台,戏弄了诸侯。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幽王很高兴,因而又多次点燃烽火。导致诸侯们都不相信烽火,也就渐渐不来了。后来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幽王。幽王的儿子周平王东迁,开始了东周时期。
到了汉代,汉武帝将目光投向了西域,骠骑大将军霍去病降服河西匈奴后,相继在河西设置两关四郡,为防止匈奴南下侵扰,汉武帝在河西大规模修长城。此后的各个中原王朝,都把修长城,作为国家防御的重要措施,甚至一些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将原来汉人用来防他们的长城加以修筑。
明长城是一场空前的超级大营建。公元1368年,统治了中国近百年的元朝,被明王朝击退至长城以北,为防止蒙古人卷土重来,明王朝开始了贯穿整个王朝的长城。明朝借鉴前朝的长城建造技艺,先后三次大规模修长城,其中最后一次的修建规模最为浩大,由谭纶和戚继光组成的长城修建队伍相继提升了长城的整体防御能力,戚继光时期所建的空心敌台,更是成为明长城的经典之笔。
在明朝统治的270多年中,修长城几乎没有停止过,有记载的大规模修建达到20多次,加上沿途天险,明长城总长度超8800千米。至此一个集合了边墙、烽燧、敌台、关隘、城堡的大型综合性防御系统将帝国边境的防御连成一个整体。由于年代久远,早期各个朝代的长城大多数都残缺不全,保存得比较完整的是明代修建的长城,所以人们一般说的长城指的是明长城,所称长城的长度,也就是明长城的长度。
国家文物局和国家测绘局2009年4月18日联合公布,明长城东起辽宁虎山,西至甘肃嘉峪关,从东向西行经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十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56个县域,总长度为8851.8千米。
长城的修建一方面保护了农民的耕地,另一方面则促进了草原部落的结盟与壮大,而草原部落的结盟对欧亚大陆政治格局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攻不破中国长城,以及蒙古族富有侵略性的部落联盟的形成,往往使牧民不断向西入侵、挺近,在经过一系列的冲击波式的向西入侵之后,最终形成了渡过奥克苏斯河、多瑙河和莱茵河的大规模蛮族入侵”。
长城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上也起了重要作用。长城的修建和戍守,长城区域的争战,促使了中国古代汉族和十几个少数民族的融合。汉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南匈奴归汉,实现了中原农业区的华夏汉族与北方畜牧民族的汇合,这便是中华民族的形成之始。唐代,唐太宗大破突厥军后,使数十万降众居住在边境长城沿线一带,设置六个都督府,任命突厥人为都督。突厥人接受了汉族先进的经济和文化,进一步加速了民族融合的步伐。金元时期,雁门关外由起初的“不植桑榆不种麻”,发展到后来的“生民何处不桑麻”。明代在长城沿线开放“马市”,表现了汉蒙互相依存、渐趋融合的密切关系。清政府采取怀柔政策,进一步促进了长城一带的民族大融合。
长城是战时的防卫墙,是家门,是关口,长城的每块砖都浸透着鲜血和汗水,没个缝隙都是用不屈的精神粘合的。长城更是和平的门,华夏民族为了和平奉献了太多的智慧和血汗,长城是文明的体现,是和平的标杆。可以说,没有长城就没有华夏!
威廉•埃德加•盖洛是美国一位著作等身的多产作家。1907年2月14日,驻俄罗斯圣彼得堡的一位英国外交官写了一封信给盖洛,信里夹了两幅古北口长城的照片。这两幅照片激起了盖洛对长城的兴趣。1908年4月,盖洛告别家乡多埃斯顿,乘火车横穿美国,从费城到旧金山。4月27日,盖洛在旧金山登上香港号客轮,开始了横穿太平洋之旅。5月31日从山海关出发,徒步开始长城之旅……
他是这样评价秦始皇修长城的:“在我们看来,长城是被设计来维护和平的。在这一点上,它仍然是古代和现代最突出的一个例子,哪个是和平最有力的推动者,是海牙法庭还是秦始皇的长城?……不管如何,堆筑石头总比抛掷石头好,保护生灵的城墙比掩埋死尸的壕沟要强。”嘉峪关西南15里。他终于达到长城的最西段,这段城墙的外层曾经用砖石包着的长城,位于宽阔而峻峭的山谷当中,现在只剩下它的黄土芯了。盖洛问一个当地农民为什么不维修长城,他答道:“我们连自己的城镇都修不起,何况长城?”这个农民还声称,建造巨大的长城是为了防止北方的夷狄带着他们的骡子和驴子进来吃掉豌豆。
对长城的未来,他提出了一个十分浪漫的建议:
“把它变成一个巨大的种满向日葵的空中花园。这个人造的鲜花堡垒要超过巴比伦崇高的花床。这伟业也许可以被中国人实现,他们的祖先曾经使西部的成都沙土平原上鲜花绽放。让我们期盼有一天登上气球,俯视长达1200英里的花床吧。”
1909年,他的著作《中国长城》问世,是第一部外国人所写的关于长城的著作。这本书使得在更多外国人心目中,长城代替了长袍马褂或者小脚,成为中国的标志。
据统计,自1954年起,已经有500多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以及8000多位部长级以上贵宾登临过八达岭。他们留下了上千幅珍贵的照片和200多件宝贵的题词手迹,更留下了一句句真诚的内心感慨和一个个难忘的趣闻故事。
1954年10月,周恩来总理陪同印度总理尼赫鲁游览八达岭长城。这是万里长城接待的第一位外国领导人。从那一刻起,这座雄浑苍劲的古老雄关开始了它新的历史使命。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他游览八达岭长城后讲到:“我认为,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建造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这是地球的标志,也应该是人类和平的标志”。
一个审读编辑说,《国家文化公园40讲》一书时效性非常强,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刚刚印发部署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通知,本书就及时对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做了系统梳理,作者捕捉信息的能力非常强。
另一个审读编辑说,读到《国家文化公园40讲》中的长征文化,忍不住泪流满面,无论是鱼水情深的军民文化,还是肝胆相照的民族文化,随着作者的笔触娓娓道来,令人深深地感动。
还有一个审读编辑说,《国家文化公园40讲》 采用“讲”的形式,不落窠臼,避免了理论性太强、太乏味的弊端,拿起来能够吸引人读下去。
我们常说,编辑就是一本书的第一读者,《国家文化公园40讲》的编辑们如是说,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本书,看它带给我们怎样的视角?
.jpg)
书名:国家文化公园40讲
作者:周庆富
书号:978-7-5032-6878-6
定价:68.00
折后价格:50.00(包邮)
原著:周庆富
监制:卢娟
录制:全国文化和旅游干部网络学院
主播:有山
编辑:李浩
来源:全国文化和旅游干部网络学院2022年8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