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
2022年08月02日
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
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

日前,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致贺信时强调,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璀璨的农耕文明,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责任。中国积极响应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倡议,坚持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不断推进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实践。

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定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指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具体来说,这项遗产包括具有历史传统并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生产方式,与农耕生产方式相伴生的制度设计和风俗习惯等。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起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倡议。目前,全世界共有65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分布在23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中国以18个项目位居第一。

确实,中国农耕文明历史悠久,留存的农业文化遗产非常丰厚。这些农业文化遗产蕴含着传统农耕文化的精髓,对于传承农耕文化、维系民族精神具有重要作用。比如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水稻为鱼类提供庇护场所和有机食物,鱼则发挥松土、增肥、吞食害虫等功能,实现了以稻护鱼、以鱼促稻,达到了一田两用、稻鱼双收之利。而且围绕稻田养鱼,青田县还形成了鱼灯舞等文化习俗。可以说,这些农业文化遗产,蕴藏着中国自古以来崇尚的“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观念、趋时避害的农时观、种养三宜的物性观以及变废为宝的循环观等,是解读中华农耕文明的“活化石”。

在经济和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农业及其生物多样性和社会环境基础正面临着各种威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更有其急迫性和必要性。中国是全球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最早响应者、成功实践者、重要推动者。2012年,中国率先开展国家级农业文化遗产挖掘,至今已认定6批共138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5年,中国颁布全球首个《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办法》。2016年至今,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所有一号文件都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问题提出了明确要求,并在实践中得到推进。

时至今日,中国传承千百年的农业文化遗产仍不断焕发新生机。以内蒙古敖汉旱作农业系统为例。敖汉旗有8000年的谷子种植历史,是世界小米起源地。近年来,在当地政府的组织推动下,敖汉旗谷子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100万亩以上,是全国最大优质谷子生产基地。同时,当地政府还开展了“农耕记忆口述史”发掘整理活动,建设了小米博物馆、旱作农业主题公园等,使得其旱作文化得到有效传承。

应该看到,农业文化遗产与文化遗产相比有其显著的特征,它是“活着的”,是至今仍在使用并且仍是当地居民的生产方式和主要经济来源。同时,它兼具农业经济、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多重功能,具有自然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多重属性。正因为如此,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要“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要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的保护之路。要重视其“遗产”要素,传承其在生物多样性和文化方面的价值,也要发展其“农业”的属性,要推进农业生产,开发农产品加工、食品加工产业以及与农业相关的休闲、康养等产业。在此过程中,需要形成以农业农村部门为主,文化和旅游、文物、教育等多部门参与的工作机制。更为重要的是,要确保农民作为遗产创造者、传承者的主体地位,在保护发展中让农民受益,调动遗产地居民保护的积极性。

当然,世界各国在农耕文化保护方面的交流互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江苏兴化垛田系统与墨西哥传统架田农作系统结成对子……全球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正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凝聚共识、交流互鉴,构建世界农耕文明保护传承的美好未来。“中方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共同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进一步挖掘其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科技等方面价值,助力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主席不仅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国际社会展现出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来源:中国文化报2022年8月2日第2版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