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天地>>“云演播”要找准“为云而生”的作品
2022年06月16日
“云演播”要找准“为云而生”的作品
“云演播”要找准“为云而生”的作品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国多地线下剧场演出暂停,倒逼各地文艺院团借力高科技手段走上云端,探索新的文艺传播方式与消费场景,“云演播”“云排练”“云课堂”等一度成为演出行业热门话题。

借助云端平台,受众观赏舞台艺术突破了距离阻隔,弥补了无法进入剧场而带来的缺憾,不少院团也推出丰富的文艺大餐,有压箱底的典藏剧目,有艺术名家专场,也有新创作排演的大戏,都能一键直达观众眼前。为提升观众“云看戏”体验,有的演出还通过前期实景拍摄与现场虚拟空间叠加手法,营造出演员置身不同场景的表演效果,抑或在直播现场装饰立体舞台等,为观众带来更直观、震撼的视听体验。另外,一些演员亦在短视频平台开设主播账号,讲解演艺知识、展演小曲(节)目,抓住了一批互联网用户,同步拓展了传统演出的边界。

“云剧场”“云演播”孕育的机遇显而易见。首先是对观演模式的改变。它以线上多视角观看、多人互动或超高清画面等为特色,无疑会形成全新的观演关系。比如,观众观演可以不受剧场座位限制,亦能关注到除演员外的全景效果或其他演出焦点。其次是关于商业模式的探索。此前,国家京剧院与中国移动咪咕联合出品的《龙凤呈祥》以5G+4K形式亮相,线上平台提供了9.9元与19.9元两种电子门票,为受众“解锁”不同解说视角,同步建立云包厢、云打赏等新消费场景,所获收益由演出方、制作方、播放方按比例分成。此种形式既让观众享受到强大演出阵容和低票价,又以新技术应用触达了全国各地乃至海外的用户群体。所以说,“云演播”不仅是完成了一次演出,更是给予广大受众尤其是“Z世代”群体一个科技触点,以此撬动剧场艺术乃至传统戏曲、曲艺等与潮流文化融合,吸引年轻观众关注艺术本体,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实现了数字文化产品的市场化拓展,催生并培育出新的产业形态。

然而,不是每一场都能成为顶流。一些院团通过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等发布剧目视频、进行“云练功”“云排练”直播,有的遭遇了“冷场”尴尬。其实,并不难找到原因。比如,有的演出方忽略了“内容为王”这个核心要素,拿出的剧目质量不过硬或者未经过正式演出的千锤百炼,必然“圈粉”有限;再如,云端平台虽拓展了传播渠道,但产品种类繁杂,缺乏个性化导赏和受众细分,导致触达效果不精准;抑或受限于人手、成本或素材本身的因素,展播内容音画质量欠佳等,让一些追求视听震撼的观众放弃“入门”。

对于“云演播”来说,虽可以与剧场共存、共促,却不可以互相替代。尤其是在“试水”阶段所呈现的一些问题表明,无论是播放演出实况影像还是线上直播,都很难完全取代现场演出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须知,剧场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最大的特质就是“在场性”“即时性”以及表演者和观看者之间的“互动性”,它此时此刻正在发生,并在集中的时间、空间里,以演员表演为核心让观众真听、真看、真感受,甚者需要演员、观众相互激励达成不同的剧场效果。比如,传统戏曲的丑角表演,演员往往会根据时下热点事件或现场观众的反应即兴“抓哏”,演的虽是同一人物,但每场却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效果,这就是观演互促的结果。

“云上”也好,“线下”也罢,既然无法相互替代,不妨守好各自的优势。若打造“云端新常态”,技术因素固然重要,还要在艺术规律和媒介特点之间找准尺度,尤其要在内容输出层面有规划、有步骤。找到真正“为云而生”的作品,才能避免简单复刻线下舞台,从而在云传播语境中掌握话语权。另外,在有新介质引流的同时,剧场艺术更应守好底线、做优内容,把更多观众留下来,把艺术品质提上去。

作者:孙丛丛

来源:中国文化报2022年6月16日第3版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