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非遗文化传承人需要内外兼修
2016年07月11日
非遗文化传承人需要内外兼修
非遗文化传承人需要内外兼修

【热点回放】

闻喜县不遗余力打造四张国家级文化名片

近年来,闻喜花馍先后在央视各频道节目“出镜”数十次,在其他全国性主流媒体更是频频露脸,成为名副其实的“当红明星”。

掐指算来,除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闻喜花馍外,让闻喜人骄傲的“文化名片”远不止此:夺得全国第十六届群星奖的“闻喜鼓车”,摘取“中国最佳楹联文化县”桂冠的楹联文化,被授予“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本命年红腰带”……姹紫嫣红的“四朵金花”,声名鹊起的“四张名片”,勾勒出闻喜县文化转型跨越发展的喜人图景。

顶层设计 “量体裁衣”

一方面,作为传统工业大县,近年来产能过剩的压力不断加大。另一方面,闻喜古称“左邑桐乡”,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古人杰地灵、俊采星驰,无论文化事业还是文化产业,都恰逢其时大有可为。

思路决定出路。宏观形势的变化、矛盾问题的转化,以一种“倒逼效应”,使得闻喜全县上下主动作为,科学审视县情,创新发展理念,调整和完善发展思路不断丰富发展内涵、明晰发展路径。着眼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活力的提升,立足于寻求新的县域经济增长极,县委、县政府坚持把统筹推进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环境生态化、文化特色化、县域信息化作为保持经济社会平稳协调发展的具体路径和重要依托,坚持把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步谋划、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同步推进。

科学施策 “裁云剪水”

创建“中国最佳楹联文化县”的历程,是举全县之力科学施策克难攻坚之路。县委召开动员大会,成立了创建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县长任名誉组长,县委副书记逯光耀任组长,同时,县政府将诗联学会的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各项创建工程所需的费用随报随批,如数解决。县委创建领导小组先后起草发出3个重要文件,召开了6次专题会议,一项一项工程检查落实,真正使最佳楹联文化县的创建工作实现了“三个提升”:即由学会行为提升为政府行为,由一般联事活动提升为文化系列工程。

2012年8月,全国首家“中国最佳楹联文化县”桂冠花落闻喜。中国楹联学会孟繁锦会长先后6次到闻喜指导工作,欣然题词“潮头闻喜,更上层楼”。

时至今日,闻喜县涌现出3所“中国楹联教育基地”、7个“山西省楹联文化乡镇”、5所“山西省楹联文化教育基地”和“示范基地”,无处不在的楹联文化,当仁不让地成为闻喜文化建设的一枝奇葩。

闻喜花馍俗称为“母亲的艺术”,是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2年开始,县委、县政府把闻喜花馍作为文化强县的战略重点来抓,把闻喜花馍这门古老艺术发展为拉动千家万户农民增收的富民产业,打出了一套“组合拳”:设立专项资金,鼓励龙头企业和民间艺人大力发展花馍产业;开设培训课程,为花馍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举办研讨会议,聘请设计师研发新产品;整理编辑出版《闻喜花馍》一书,注册“闻喜花馍”和“闻喜宰相花馍”等商标;建立全新平台,构建花馍营销网络……

几年来,闻喜花馍先后参加上海世博会、深圳文博会、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以及山西婚博会等重大活动,获得众多殊荣。在首届“中国·闻喜花馍艺术节”上,创下四项世界纪录。闻喜花馍还走出国门,赴蒙古参加在乌兰巴托中国文化交流中心举办的“黄土风”非遗展览,赴美国夏威夷参加“中国风情节”山西风展示活动,向外展示了闻喜花馍的独特魅力。

如今,闻喜花馍按照“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方向,实现产业化发展,全县共有花馍制作的企业和合作社18家,在北京、太原、西安、郑州等大城市的销售网点达200多家,全县从事花馍制作的馍铺达300余家,为闻喜带来上亿元的经济收入。

值得一提的还有山西本命年公司。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公司于2015年被授予“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从而可享资金、土地、政策等方面诸多红利,借助“互联网+”转型发展更是如虎添翼。

静心沉身 “刻翠裁红”

“闻喜鼓车”是把传统的社火表演,用鼓乐的艺术表现手法搬上了舞台,用鼓乐的艺术形式再现鼓车的非凡气势。从传统的社火表演到舞台艺术,走过了非同寻常的道路。闻喜鼓车的打造、提升,首先是由分管文化的副县长杨云英提出要打造一个在全国叫得响的品牌节目,就是要寻找一个具有国际、国内一流视野,又能挖掘出闻喜文化深厚内涵的专家来精心打造。经多方寻找和斟酌,邀请到济南军区前卫歌舞团首席作曲指挥、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的景建树先生,经多次沟通、多次切磋、数十次打磨,历经三年,把交响乐创作的理念用于鼓乐打击乐——“闻喜鼓车”的创作编排当中,使得节目以全新的艺术风格而风骚独具。

几年来,在鼓乐的排练期间,县委书记张汪尤多次亲临《闻喜鼓车》彩排现场,给予演职人员关心和指导,县长张建元在经费上给予充分保障;分管副县长杨云英以身作则,从演职人员的挑选到节目的编排,从每一次的外出演出到每一次的参加大赛,她都全程负责善始善终。而且为了保证参赛成功,她还从医院请来了医生为演员们现场量血压、做体检,从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怀演员,激发演员们演出的热情。

每一次出征,都是一次能力和意志的“大考”。经费“先花后报”,几乎每一个人都要自筹费用,拿出家里的积蓄垫支,甚至东家借西家凑;每到一地,都多方考察,在最便宜的宾馆落脚;开水泡馍加咸菜,更是家常便饭……大家只有一门心思,那就是:花最少的钱,演最好的节目,为闻喜人争光!

功夫不负有心人。得益于锲而不舍的艰辛付出,“闻喜鼓车”果然不负众望,先后在“全国新农村文艺展演”“中国农民春节联欢会”亮相,应邀出席两岸四地文化交流,一次次创造了特色文化的“闻喜奇迹”。

花馍、楹联、闻喜鼓车、本命年红腰带……一张张魅力独具的文化名片,在闻喜大地形成的冲击波方兴未艾。今年春节期间,东镇上镇村委会举办第二届闻喜花馍艺术节,侯村乡寺底村举办了廉政楹联书法大赛,闻喜鼓车敲响了元宵节锣鼓大赛,全县各个层面的文化活动更是不胜枚举。由政府主导的品牌文化建设,正如春风化雨,催生“文化闻喜”的春潮浩荡,也不断刷新着意气风发的“闻喜形象”、“闻喜风采”……

(以上来源:黄河新闻网运城频道,杨红义、王琪琳,2016-03-28)

浙江抢救保护老手艺 保护传承老手艺

海宁皮影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徐二男从12岁开始学习皮影戏,钻研了一辈子。如今,徐二男已经85岁了。他身体硬朗,衣着朴素,200多本皮影戏都装在他的心里。

据省文化厅最新统计,像徐二男这样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我省共有122位,其中70岁以上的79人,超过6成,而他们中已有17位离世。传承人老龄化的问题,成了不得不面对的痛点。老师傅年纪大了,精力跟不上,没有传人也没有人愿意学,直接导致技艺濒临失传,甚至已经失传。

为了保护这些国家级传承人的手艺,我省选定10位传承人作为首批抢救性记录对象。除了徐二男,还有张坤荣(皮影戏)、章华琴(新昌调腔)、郑兰香(婺剧)、葛素云(婺剧)、沈守良(姚剧)、李子敏(瓯剧)、卓乃金(平阳木偶戏)等人。目前已完成徐二男、张坤荣两位海宁皮影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工作。接下来,将为其他传承人拍摄并制作相关视频,通过视频的方式将他们的技艺留下来。

除了保留技艺视频外,培育青年非遗传承人同样刻不容缓。省文化厅非遗处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浙江有3所高校入选文化部研培计划(培养青年非遗传承人计划)。其中,中国美术学院承办4个研修班,浙江师范大学和浙江省艺术职业学院各承办4个普及培训班,预计培训人数达520人。培训项目主要是木雕、石雕、青瓷烧制技艺等。另外,为提升非遗传承人的传承能力,我省将向全国7所研修高校推荐浙江学员18人,涉及造纸、湖笔、木雕、刺绣等16个门类。

为非遗保护输血

龙泉青瓷、海宁皮影戏、婺剧、昆曲、金石篆刻……据省文化厅非遗处统计,目前我省共有9项人类非遗项目、217项国家级非遗项目、788项省级非遗项目,数量位居各省之首。

这些非遗项目犹如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一颗颗明珠,如何保护与擦亮明珠,让其在现代焕发新的活力,是当前各级文化部门不断思考和实践的事情。 早在2007年,省文化厅和省财政厅就制定并下发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民间老艺人)补贴实施暂行办法》,对年满65周岁至69周岁的非遗传承人,每人每年给予3000元的补贴;70周岁以上的,每人每年给予4000元的补贴。

作为浙江的“瑰宝”,非遗戏曲更是成为重点保护对象。记者从省文化厅非遗处了解到,2015年,省财政建立浙江省传统戏剧非遗项目保护传承专项资金(暂定三年)。这笔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全省56个省级以上非遗传统戏剧名录项目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让非遗融入生活

余姚土布、鄞州竹编、余杭纸伞……这些逐渐淡出人们视野的手工艺品一直以“师父带徒”的形式传承着。在逐渐失去现代市场后,这些传统技艺如何保护和传承,一直以来是非遗人的重要课题。

为了让非遗项目走进市场,今年4月,由省文化厅主办的“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品及相关衍生品设计大赛”在宁波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设计团队对浙江各地非遗手工艺品进行重新设计,使其“焕发青春”,重新进入市民日常生活中。

省文化厅非遗处专家祝汉明向记者举了个例子,将杭绣技艺用在潮流包上,让传统杭绣作品成为时尚品牌,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浙江各地的非遗手艺重新进入市场。祝汉明告诉记者,目前文化部门正在做的重要工作是将传统手艺人与现代设计团队对接起来,并将包括高校、创意机构在内的资源对传统手艺人开放。

“这样,那些传统手艺人就会对自己的技艺进行创新,使这些传统手工艺品更容易走向市场。”祝汉明说,重新设计非遗手工艺品是保护非遗文化的一条道路,但是要做的远不止这些。

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城市直观的文化印记,也是一个城市体现个性与延续活力的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注入新的活力,成为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才能代代相传。

(以上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金许斌,2016-06-12)

坚守中华文化瑰宝 民间文艺传承须有坚心素志

“民间文艺是中华文化的亮丽瑰宝和鲜明标志,坚守民间文艺就是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日前召开的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对民间文艺的重要作用进行了高度概括,也让人们重新思考。   

“民间文艺是中华文化的亮丽瑰宝和鲜明标志,坚守民间文艺就是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日前召开的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对民间文艺的重要作用进行了高度概括,也让人们重新思考,在急剧的社会变革中,民间的艺术形式如何焕发新的生命力。   

随着生产方式与社会形态的改变,许多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自成体系也自有天地的民间文艺,不可避免地遭遇了来自当代社会的挑战。这种挑战包括外来强势文化的冲击,也有来自内部的民众兴趣的更替。直面挑战的过程,有自然选择的味道,更有浴火重生的意义。以最近上映的电影《百鸟朝凤》为例,假如片中的唢呐匠人没有遭逢外部环境的变化,技艺可能就一直在小乡村里循序传递,近似于封闭的生态环境或许会有利于生存,却不利于它的精进。而历史上大的文化发展,往往是在剧烈的冲击与竞争的强有力推动下才产生的,一种文化如果过于自闭安稳,反倒容易走向衰败。   

我们的民间文艺在面对外来文化的挑战时,不必妄自菲薄也无须畏惧胆怯。事实上,像唢呐这样的民间艺术形式今天并没有消失,反倒是出现在了更多的场合。农村里婚丧嫁娶依然会听到,一些现代音乐里也会听到。生于民间、兴于民间、藏于民间,甚至服务于民间,民间文艺是离百姓最近,也是百姓最能接受的一种艺术,其“民间”属性,本身就说明了它十分接地气,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带有老百姓的原创性、生活性。而这,也正是民间文艺的根之所在、生命力所在。当然,民间文艺绝非一成不变,时代的变化、外来文化的“中国化”,都会在它身上留下一些烙印。事实上,那些优秀的外来文化,的确可以让我们开阔视野、涤荡情怀,从而让民间文艺在碰撞、竞争与融合中,让自身得到丰富与提升。   

对民间文艺来说,真正的困难不是来自外来文化的挑战,而是信心不足,后继乏人。失去信心就意味着放弃,缺乏认可将导致消亡,这才是值得忧虑的。《百鸟朝凤》里,游家班之所以分化,一方面反映了乡村社会对唢呐文化认可度的降低,一方面折射了从普通村民到唢呐匠们信心的崩塌,这是最致命的。对一种民间技艺的坚守与传承,有时候还真需要一点儿蛮劲与傻气,需要虔敬之心与牺牲精神。因为往小里说,它承载着师门情感与匠心尊严;往大里说,承载着民族记忆与文化认同。由此我们才能理解,为何大匠择徒必是慎之又慎,原因没有别的:衣钵所传,必予坚心素志之人,这样,当他们面对困难时,才不会退缩;在面临诱惑时,才不会动摇。唯如此,这衣钵才能传得下去。

今天的世界上,很多国家与民族的民间文化都在承受着挑战,而因为我们的历史尤其悠久,积淀相对深厚,经济社会发展比较迅速,民间文化项目总量繁多,所以受到的挑战也更为巨大。在应对挑战的过程中,对于民间文化的认可、尊重、保护、传承,尤其重要。这些年来,相关部门做了不少有意义的工作,很多富有价值的民间技艺被列入非遗保护项目,很多民间匠师被授予“非遗传承人”与“工艺大师”的荣誉称号,获得了整个社会的尊重,作品也得到市场的高度认可,而更年轻的传承人队伍也正在建设之中……种种辛劳,凝聚了当代人发展文化的远见卓识,蕴含了对那些“生于民间,兴于民间”的文化技艺的深情厚谊,也寄托着人们以民间文化“浇灌人心,教化风俗”的殷殷热望。这是民间文化直面挑战的关键时刻,却也是它们蓬勃发展的历史契机。

(以上来源:人民日报,2016-06-17)

【数据分析】

从各地对当时文化遗产资源的挖掘到地方民众的受益再到政府的强有力开发与支持,文化遗产的发展逐渐迈上了康庄大道。这与之前文化遗产的鲜为人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文化遗产需要跟随市场发展潮流

在市场化的经济潮流中,文化遗产的发展不仅需要保护自身的特质,更需要在市场化的趋势中,不断创新形式,汲生活之灵感发展艺术,融艺术于生活求生存。闻喜县四张文化名片的广为人知离不开政府与民众的共同支持和大力开发,只有给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足够的发展平台,它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才会带来更多的文化收益。

文化遗产的发展需要不断突破自己的瓶颈,首先要了解民众的需求以及文化市场的发展趋势,不断了解市场的“口味”,依此不断迎合市场、开拓市场,占领一席之地。

文化遗产的传承需要强烈的认同感

任何行业的发展与传承都离不开一批认同其文化的继承者。当前,各地文化的传承亟需社会高度关注,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随便找人来继承非物质性文化遗产。文化遗产的珍贵性对其继承者提出了很多“硬指标”。例如,传承非物质性文化遗产需要较高的社会责任感和对文化遗产的强烈认同感。首先,传承者要将其作为一份事业,与其一荣俱荣,甚至愿意挖空心思地为文化遗产的发展贡献才智。其次,传承者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将其作为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调味品”来看待。再次,传承者需要将其作为一种荣誉,作为继承文化遗产发展甚至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光荣任务来看待。

当前各地文化遗产的传承者队伍不容乐观,这一方面与“局外人”的认知有关,另一方面也离不开政策的引导和文化遗产市场的发展空间。鲜有人愿意为缺少发展空间的文化遗产花费精力。

文化遗产的传承需要“坚心素志”

为艺术献身的精神虽然在很多人看来不太现实,但是这确是文化遗产正常健康发展的必备人文环境。真正的为艺术献身的人势必具有一种“坚心素志”,他们相信文化遗产的发展价值巨大、影响深远,同时他们不在乎眼前的受益,甚至更重视自己的精神进步。若文化遗产的继承者都不能抵挡外来压力,那还谈何“保护与传承”?

当文化传承者真正地潜心非遗文化的研究中,他会收获一种别样的乐趣,同时也会收获社会对其的尊敬。

来源:文化大数据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