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消费>>创新驱动 提质扩容
2022年03月11日
创新驱动 提质扩容
创新驱动 提质扩容

——开辟文旅消费的新天地

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不断提高文化和旅游服务和产品的质量,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另一方面还能促进传统消费升级、提振地方经济、加速市场回暖。如何提升优质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更好适应文旅消费的新需求,全国人大代表结合所见所闻,提出了颇有见地的意见和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王瑞霞:

从好看到“大家愿意消费”

山东记者  苏  锐  孙丛丛

一年多来,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青州市博物馆原馆长王瑞霞一直关注文旅消费提质扩容的问题。她表示,进入新时代,百姓的文化消费需求日趋多元化。如今大家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有意愿、有能力在文化旅游产品的消费上进行投入。近些年,各地文旅部门在推动文旅消费升级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面临产品不够多元化、种类不够丰富以及品质有待提升等问题。

王瑞霞举例说,近些年多地博物馆都在进行文化创意产品的打造。有的是借鉴成熟经验,对本馆的文物等进行“时代再造”;有的则创新理念,将文创产品开发与文物活起来有机结合,推动文化遗产进入寻常百姓家。但是文创毕竟是新生事物,也是需要紧密和市场对接的一种业态。如果不能充分考虑当下群众的审美需求,那么再好的文创,也不能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价值。

“有的博物馆推出的文创产品,质量一般,售价偏高,对消费者缺乏吸引力。”王瑞霞说,她在调研过程中多次听到基层干部群众建议,要深入研究文物本体的文化内涵,多借用巧妙的创意,以市场导向,坚守文化传承创新的立场,方能在文创领域开好局、起好步。

近些年,一些地方为推动文化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也开发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旅游线路。这些线路无疑是推动民众了解当地文化的理想载体,只是在实施过程中,文博单位在转化层面做得还不够。这里边有创新意识不足的问题,也有政策如何更好落地的问题。

王瑞霞认为,刺激文旅消费在新时代具有重要意义。文化旅游是朝阳业态,对于推动文化传承创新、激发社会发展新动能,都能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找准与市场的结合点,要学会把“好看的东西”变为“大家愿意消费的东西”。

“我们的文博单位,开发文创也好,加入某一个旅游线路也罢,势必会增加工作量。这里边涉及很多问题,比如绩效如何考核,如何激发大家干事创业的积极性。”王瑞霞说,近些年,文化旅游繁荣发展的态势,大家有目共睹。具体到消费层面,既然是打造产品,就要有相应的配套政策和机制,以激发大家的积极性。同时,应该提前制定可操作性的计划,加强论证和研究。要大力宣传文化旅游消费对于文旅业态繁荣的重要价值,联合社会各方面力量,邀请高校、科研机构、市场研发力量介入,瞄准新需求,开辟文旅消费的新天地。

回 应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产业发展处:

探索多模式、多业态的文创开发

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是丰富优质文旅产品供给,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当前,文化和旅游消费愈发呈现出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特点,游客更倾向于文化体验。相比之下,文旅优质产品与服务供给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日益突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以“文化+旅游”和“文化旅游+”为抓手,不但进一步畅通了二者内循环,丰富文旅产品新供给,而且进一步提高了文化、旅游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度,衍生新业态,畅通跨界外循环,实现多元化新供给。

相比民生刚需领域,文化旅游消费的刺激,更需要相关部门扎实工作和创新思维。近几年,山东将文化旅游消费作为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强心剂”“潜力股”。通过完善促进文旅消费长效机制,瞄准供需两端持续发力,全面营造放心消费环境,孔孟之乡的文旅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吸引金融等部门的关注和热情参与。

近几年,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重视文博领域的创意产品开发,主要有几个方面的举措。一是鼓励相关文博单位设立文创研发部门,设立专门岗位,以灵活的方式招募社会人员参与产品开发;二是建立联动机制,邀请艺术高校等加入文创开发,对部分馆藏文物进行“权益共享”,在保证社会效益优先的基础上,探索多模式、多业态的文创开发;三是打通市场梗阻,将更多博物馆、纪念馆等纳入旅游线路,同时将部分文博类创意产品搬入景区,开设专柜,进行展示销售。

同时,山东创新实施消费促进行动,连续多年举办山东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费季,先后举办“山东人游山东”“好客山东游品荟”“六个一百自驾游行动”“冬游齐鲁——好客山东惠民季”等消费促进活动,策划开展乐游齐鲁、乐赏齐鲁、乐享齐鲁、乐购齐鲁、乐活齐鲁、乐智齐鲁六大系列近1万项主题活动,全省累计参与群众达到2.5亿人次,间接带动消费115亿元。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已经明确,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今年工作的重点,也是振兴文化和旅游业的重大机遇,文旅消费促进工作大有可为。生产、分配、流通、消费4个环节中,消费既是终端,也是开端,中间的重要环节是便于消费的“云端”;供给创造需求的关键在于文旅产品和服务的高质量,需求牵引供给的关键在于引导消费愿望和行为的好机制,实现生产与消费有效对接的关键在于消费服务的便捷化;“外在活动”吸引人们眼球,“内在机制”决定消费行为,必须把开展丰富多彩的文旅活动与建立完善消费促进机制紧密结合起来,必须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周淑英:

用非遗力量助力中小企业良性发展

范海刚  河北记者  李秋云

“在近几年的履职过程中,我走访了不少企业,发现企业与非遗的结合大有可为。”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周淑英说,她曾探索将剪纸艺术融入一些产品的包装。比如与河北当地一家乳品企业跨界合作,企业反馈说产品销量大涨,获得业界和市场的一致好评。“这种尝试很棒,既提升了蔚县剪纸的影响力、扩大了传播范围,也提升了乳品企业的文化内涵和产品销量,是一个双赢的结果。”周淑英说。

这两年,非遗和企业结合的例子越来越多。在一些酒类、化妆品等热销产品的包装设计中,能看到各种各样的非遗元素以更时尚、更多元的方式呈现在大众眼前,并有效刺激着消费者的购买意愿。

日常生活中,周淑英经常会收到朋友给她发去带有剪纸元素的奶制品照片,每次看到她都很欣慰,更加自豪:“这就是我们非遗的力量、文化的力量。这些尝试都是带动消费的一个很好的范例,我们要总结经验,在今后非遗活化利用、保护传承中推广。”非遗助力企业发展,企业促进非遗传承。周淑英介绍,未来她不但要继续保持与一些上市公司合作,还计划和一些中小企业联手进行产品开发,用非遗的力量帮扶这些中小企业走出市场困境、走向良性发展。

非遗是国家民族的宝贵历史文化财富,非遗的影响力也是一个国家文化影响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制造已开启高质量发展时代,国内消费市场迎来更广阔的空间。在产业提质增效的过程中,如果将非遗等文化元素融入到中国品牌创意制造之中,一定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因此,周淑英建议,要强化顶层设计,由国家主管品牌建设的部门牵头、其他相关部门配合,深化中国制造品牌和非遗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合,提高企业、品牌、产品的文化内涵,推出具有中国文化影响力的世界级品牌和产品,为国内外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带动市场消费。

回 应 

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

持续打造非遗品牌 助力文旅消费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当代生产生活方式,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课题。打造非遗品牌,推动非遗产品创新,带动消费,始终是我省非遗保护工作的重点。

河北省非遗保护传承专项政策措施逐渐完善。针对非遗合理利用,2021年9月,河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其中明确提出:“加强产品创新,开发系列主题文创产品,到2025年培育100个创意品牌。推动文创产品在地化生产,与工业、科技融合发展,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构建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

与此同时,河北非遗工坊建设带动产销成效显著。2021年开展的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省级试点工作,确定在石家庄赞皇县和栾城区、承德丰宁满族自治县、保定曲阳县等10个区域设立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省级试点。同时根据文化和旅游部等联合发布的《关于持续推动非遗工坊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通知》部署,加强非遗保护,促进就业增收,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截至目前,全省共建立639家非遗工坊,培育产品品牌1030个。

近年来,河北非遗产品展销活动品牌逐步形成。其中,河北非遗购物节已连续举办3届,2021年购物节遴选全省300个传统美食、传统工艺类项目,非遗产品6000余种,共销售1300余万元,得到了消费者的好评。此外,“长城脚下话非遗”活动已连续成功举办两届,2021作为“一带一路”·长城国际民间文化艺术节的分会场活动,省内350项优秀非遗项目、360名非遗传承人在长城脚下精彩亮相。3天时间,山海关古城共接待游客6万多人次,产品销售总额390余万元。2022年春节期间,我省举办“非遗过大年”活动,40余项非遗项目、近50家相关企业的百余款产品参与了让利促销活动。截至2月15日,参与活动的非遗企业销售总额达2.07亿元,共计让利1194.2万元,实现了供给端和消费端的双赢。

今后,河北将持续推动非遗文创产品创新,带动文旅产业升级和文旅市场消费的扩容。首先,将持续开发系列主题文创产品、创意品牌,构建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其二,深入打造非遗展销活动品牌,办好2022“非遗购物节”“长城脚下话非遗”等活动,号召非遗传承人积极参与,与各大电商平台合作,为非遗传承人、非遗项目搭建销售平台,推动非遗产业发展,促进文旅消费。

全国人大代表孙雨飞:

从“冰天雪地”转向“金山银山”

黑龙江记者  张建友

实践证明,冰雪消费已成为文化旅游产业消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带动下,通过扩大冰雪旅游产品供给、推动冰雪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提升冰雪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深挖冰雪旅游消费潜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持续释放冰雪产业红利,“冷资源”转变为“热经济”,并成为很多地方推动文化旅游经济振兴的有效手段。

全国人大代表、大庆油田第四采油厂第一作业区资料班资料员孙雨飞说,随着冰雪旅游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冰雪消费也呈现出新特征、新趋势。因此,应大力抢抓“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和“后奥运”时期带来的机遇,整合优势冰雪资源,促进交流合作,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此来推动冰雪消费的提档升级。

孙雨飞说,与冰雪经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存在着冰雪产业体系不健全、发展不均衡、产业链条短等问题,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就要从基础抓起,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稳步运作。首先是要站位高,在顶层设计层面根据区域特点制定冰雪产业发展规划,并纳入区域经济发展总体布局中。同时大力培养包括冰雪制造、冰雪营销、冰雪服务等专业人才,提升产业发展品质。再次就是要打造如冬季渔猎、冰雪那达慕、冰灯游园会、冰嬉等各具特色的新业态,延长产业链,扩大消费空间。此外,冰雪消费市场主体还要满足游客消费升级需要,让冰雪小镇、冰雪文创、冰雪运动、冰雪度假、冰雪会展等成为冰雪文化旅游消费热点,充分满足游客高品质的消费体验需求。

实现从“冰天雪地”向“金山银山”的转化,保持冰雪产业健康良性发展,绝非易事。借鉴其他产业发展经验,孙雨飞建议,可以打破行业壁垒,加强各部门协作,建立完善冰雪产业繁荣发展的各项保障机制。从金融、政策、技术、税收等方面增强扶持力度,同时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

孙雨飞说:“冰雪产业未来可期,希望通过冰雪产业的振兴,带动东北振兴,相关区域富起来,百姓的口袋鼓起来。”

回 应

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资源开发处:

“冷资源”变“热经济”提振文旅消费

几十年来,作为中国冰雪资源、冰雪运动和冰雪旅游第一大省,黑龙江省冰雪事业、冰雪产业取得长足发展。得天独厚的冰雪资源、独具匠心的冰雪艺术、美不胜收的冰雪风光为黑龙江赢得了“冰雪之冠”的美名。

黑龙江发展冰雪经济虽有资源优势、历史文化底蕴和产业基础,但也存在市场化程度不高、产品供给不平衡、服务不精准等问题。为此,黑龙江下一步将在市场主导、政府引导,重点突破、融合发展,全球视野、争创一流,开放合作、扩大交流等方面加大力度,进一步完善冰雪产业体系,大力推动冰雪体育、冰雪文化、冰雪装备、冰雪旅游全产业链发展,积极创新产品服务,增强冰雪产业竞争力,统筹协调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打造践行“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先行区、后冬奥国际化冰雪经济示范区。

黑龙江力求通过打造冰雪体育、冰雪文化、冰雪装备、冰雪旅游四大产业对冰雪经济进行重点发力,以此拉动冰雪消费,促进冰雪市场繁荣。在冰雪文化产业方面,通过丰富冰雪文化时尚业态、创新冰雪文化产品供给、开展冰雪文化节庆活动、营造冰雪意象氛围、打造冰雪经济平台等办法,扩大消费人群,让冰雪文化成为冰雪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冰雪旅游产业方面,将通过建设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四季冰雪项目、横道林海雪原度假区等冰雪旅游旗舰景区的办法,将冰雪旅游产业做大做强;同时,丰富高品质冰雪旅游产品,推出冰雪户外运动、冰雪旗舰景点、冰雪节庆等业态,培育精品冰雪旅游线路、完善冰雪旅游度假体系、加强冰雪旅游形象宣传营销,让黑龙江的冰雪旅游消费不断攀高,助力旅游市场的兴旺。

到2025年,黑龙江将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滑雪旅游度假地,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冰雪企业和知名品牌,冰雪产业体系不断完善、产业链基础不断夯实。冰雪竞赛表演及教育培训总产值将达到50亿元,冰雪文化产业总产值达到550亿元,冰雪装备产业总产值达到200亿元,冰雪旅游收入突破1700亿元,冰雪产业总产值突破3000亿元。到2030年,构建起“冰雪+”多元化产业协同发展格局,核心冰雪产业做强做大,大冰雪产业生态圈更加完善,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全国领先的“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龙江实践模式。通过推动冰雪产业促进黑龙江旅游市场的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

(统筹:韩 洁)

来源:中国文化报2022年3月11日第7版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