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纵横>>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2022年03月09日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力抓好农业生产,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并明确“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支持脱贫地区发展特色产业”“扎实稳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加快发展乡村产业”“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等要求。近年来,乡村旅游发展在助力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关注的热门话题。中国旅游报社记者采访了部分代表委员,听他们讲述发展乡村旅游、推动乡村振兴的实践故事、意见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朱虹:

加大乡村文化投入 发展乡村文化旅游

记者 周晨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全过程,也是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振兴的思想动力。”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朱虹建议,加快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朱虹表示,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后,还需要解决乡村精神文化相对贫乏的问题。近年来,在江西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下,全省乡村文化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形成、效能显著提升、供给力日益加强、保障机制逐步健全等。但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要求相比,乡村文化建设仍相对薄弱,存在乡村公共文化财政投入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适应、重点公共文化设施品质不高、乡村公共文化人才队伍流失严重、基层文化阵地效能偏低、文化品牌竞争力不强、设施建设与区域布局不均、公共文化发展内生动力不足、服务监督考核与保障机制有待优化等情况。

朱虹建议,一是加大乡村文化投入,确保乡村文化事业经费的预算增长不低于当年同级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二是优化乡村文化服务,深入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农家书屋、中小学幼儿园、乡镇综合文化站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三是培养乡村文化人才,实施四个一批乡村文化人才振兴计划。四是加快乡村产业振兴,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依托种养业、绿水青山、田园风光和乡土文化等,实现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乡村产业布局。五是发展乡村文化旅游。

朱虹表示,乡村文化旅游是乡村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农村产业新模式,改变了传统的增长机制与方式,实现了乡村产业跨越式发展和创新,能够有效促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带动农村发展、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建议加强乡村传统文化的发掘整理,提升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水平,推动乡村旅游由观光经济向休闲度假、深度体验转型升级。

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省盘州市淤泥乡岩博村党委书记余留芬:

岩博小酒美 岩博村更美

贵州省盘州市淤泥乡岩博村

记者 李凤

“岩博小酒美,岩博村更美。”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省盘州市淤泥乡岩博村党委书记余留芬接受中国旅游报社记者专访时,盛情邀请人们到“人民小酒”的故乡岩博村旅游。“除了小酒,这里还有美丽的藏龙山、岩博水库和神秘的彝族风情。”

2017年10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党的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讨论时和余留芬的对话,让岩博村的人民小酒成了“网红”。时隔5年,人民小酒已实现产值约10亿元、销售收入约5亿元。2020年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上,人民小酒系列产品还获得金奖。

余留芬介绍,人民小酒酿制工艺源自盘州彝族同胞水拌酒发酵工艺和小锅蒸馏工艺,至今已有600余年历史。2019年4月,岩博小锅酒酿制工艺成功入选贵州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今年全国两会,余留芬在提案中进一步建议将岩博小锅酒酿制工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随着人民小酒的火爆,岩博村也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小山村,变成了游客纷至沓来的乡村旅游点。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余留芬接受中国旅游报社记者采访时曾表示,将编制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将独特的山水、习俗、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将乡村振兴和乡村旅游发展、乡村文化挖掘结合在一起”。

如今3年过去了,余留芬做到了。她带领乡亲们重点打造以人民小酒生产参观体验为主的工业旅游、以党建扶贫成果展示和体验为主的党建红色旅游、以彝族文化展示体验为主的民俗特色旅游,建成盘州岩博酒业基地旅游景区,包括人民小酒生产车间、人民小酒展览馆、岩博党性教育基地、彝族风情村寨、音乐喷泉等。其中,岩博党性教育基地占地30亩,拥有党建展示厅、会议厅、宴会厅等,能够接待300余人住宿。目前,景区已累计接待游客及学员数万人次。

“岩博村是一个以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村落。在这里,游客还可以领略神秘的民族风情。”余留芬说,火把节是岩博村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村民都会宰牛杀羊,集体分享,并备酒肉祭祖。夜幕降临,人们在宽阔的地方搭建篝火,跳起欢快的彝族达体舞,祈祷消除虫灾病害,祈求丰收连年。此外,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彝族同胞还会举行隆重的祭山活动。

不论是酿酒还是做旅游,余留芬最大的愿望,就是通过发展乡村产业,带动更多老百姓脱贫致富。如今,岩博村已形成集种植、酿制、酒糟加工、生猪养殖、生态旅游于一体的产业体系。村民人均收入3.3万元,集体资产达到1.12亿元,集体收入突破800万元。

“今后,我们将继续深入挖掘岩博小锅酒文化、彝族民俗文化,带动更多乡亲过上幸福生活,争取把岩博村建设成为‘产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全国百强村。”余留芬说。

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澳角村党委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林华忠:

以谷文昌精神为动力 打造宜居宜业宜游新渔村

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澳角村

记者 李志刚

全国人大代表林华忠是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澳角村党委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林华忠接受中国旅游报社记者专访,讲述了“四有书记”谷文昌曾经奋斗过的土地上正在发生的旅游故事。

澳角村位于福建东山岛东南,村子三面环海,两个大大的月牙形海湾,犹如一对翅膀,拱卫着这个美丽小渔村。谷文昌任东山县委书记时,率领东山人民苦战十几载,遍植木麻黄,筑起绿色长城,治服了“神仙都难治”的风沙,让荒岛变成了天蓝、水碧、沙白、林绿的美丽宝岛。林华忠颇有感触地说,澳角村东有一座大肉山,漫山遍野都是当年谷文昌书记带领百姓种的木麻黄,放眼望去郁郁葱葱,每当看到这片树林就会想起谷文昌书记,感觉他就像这片树林一样,一直守护着这里的百姓。

“绿水青山给当地百姓带来了金山银山,良好的生态环境,独具特色滨海渔村风情,成了游客追捧的旅游胜地,最近几年,平均每年都有约8万人次的游客量。”林华忠说。

说起澳角村的美景,林华忠如数家珍——海边的金色沙滩绵延十几里,北面的沙滩柔软细腻,南面的沙滩晶莹剔透,海水清澈见底;渔港迂回曲折,渔排鳞次栉比,形成独特的海上田园风光;陆地上风景秀丽,古民居、古寺庙与古榕树相互映衬、古朴静谧。澳角村先后获得了“全国最美渔村”“福建省金牌旅游村”等荣誉称号。

如今的澳角村,旅游业发展如火如荼。林华忠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澳角村抢抓机遇,先后投资两千多万元建设渔港商业区、妈祖文化公园、幸福公园、旅游电商一条街、中路购物街、文化广场等旅游配套项目,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林华忠自豪地说,目前,澳角村拥有渔家民宿40多家、400多个床位;配套游艇10多艘,可供游客海上观光一日游;体验船10多艘,可供游客体验捕捞、海钓、加工、烹煮,真实体验渔民生活;10家海鲜大排档,1家海上餐厅,100多家电商微商企业。去年全村电商、旅游、民宿经营额突破4亿元。

展望未来,林华忠更是信心满满。他说,东山县委、县政府已经着手规划澳角村全方位提升工程,预计投资1亿元。2022年,随着环岛路乌礁湾路段的建设,在北月湾,集旅游与海洋产业为一体的国家渔港经济区(中心渔港)和海洋牧场正在加紧推进;在南月湾,兴海大道全方位提升,配套滨海浴场、旅游房车停放休闲区,以及妈祖文化公园沿海景观大道都在加紧建设。

“随着一个个旅游项目有序推进,澳角村将迎来新一轮旅游发展热潮。我们将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契机,以谷文昌精神为动力,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为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新渔村而不懈努力。”林华忠说。

全国政协委员傅勇林:

把“旅游化”理念融入乡村振兴

记者 崔哲

前不久,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就“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作出部署,提出“鼓励各地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培育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全国政协委员傅勇林就此接受了中国旅游报社记者专访。

傅勇林认为,首先应深化认识,从“农为邦本”的高度,领会中央一号文件的相关部署。“乡村振兴是大战略、大文章,应把旅游发展放到整个文件的大语境中去认识,不能就事论事。”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和支撑,主要体现在农民、农业、农村的全面现代化。因此,参与国家现代化进程的旅游业,应从大局层面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要义。

“旅游业具有‘一业兴、百业旺’的效应,其带动作用非常大。因此,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旅游业应该努力的方向。”傅勇林认为,一是明确旅游业的定位。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中的一个重要业态,具有现代服务业的产业禀赋,因此应从现代服务业的角度对其进行定义。二是让旅游业深度渗透到一二三产业中,为一二三产业赋能,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傅勇林认为,除了要注重旅游业态的发展,还应在“旅游化”和“旅游产业”上下功夫。其中,“旅游化”即让与人们生产生活有关的地方,都有触目可见的美丽、触手可及的温暖、无微不至的服务。比如,有条件的乡村可通过国土整治达到“不是景区胜似景区”的效果。“把‘旅游化’理念融入乡村振兴,是对新发展理念的贯彻。”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各地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傅勇林表示,观光功能是农业可以拓展的功能之一。比如,春天盛开的油菜花,可以供人们观赏、拍照,体现的就是这一功能。此外,农事活动蕴含着祖祖辈辈积累传承下来的生产生活智慧和文化,将农事活动与中小学开展的劳动教育结合,发展研学游,也是农业可拓展的一项功能。“农业还可以拓展很多功能,可将这些功能和旅游结合,研发推出新产品。”

针对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傅勇林认为,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背景下,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不是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以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两者为例,川西平原盛产竹子,竹制品丰富,竹编工艺发达,不仅可以开发文创产品,还可以让游客体验竹编手艺。

中央一号文件还提出“培育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在傅勇林看来,发展乡村旅游或乡村休闲旅游,也应在此做文章。比如,可在一个特定区域内培育优势特色民宿产业集群。“这需要不同部门一起研究、相互配合、共同推动。”

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副县长欧彦伶:

高质量建设田园综合体

广西壮族自治区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石围古村

记者 李凤

“近年来,各地建设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田园综合体,我的家乡也在大力推进田园综合体建设。”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副县长欧彦伶接受中国旅游报社记者专访时,建议借助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机遇,推动田园综合体高质量发展。

欧彦伶说,田园综合体作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手段和实践举措,为破解传统农业和农村生产发展的困境提供了新思路,是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创新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罗城也在积极推进田园综合体建设,印发了《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创建田园综合体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提出到2025年建成市级田园综合体5个、获得自治区级田园综合体认定3个的目标。”

欧彦伶表示,当前,田园综合体发展中存在缺乏科学发展规划、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农民参与度不高等问题。她建议坚持“政策为大”,以正确科学的规划指导田园综合体蹄疾步稳、稳中向好。要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大胆创新,出台更规范明晰、更有操作性的土地保障政策。进一步创新土地流转制度,规范土地流转价格,鼓励地方采取土地全域整治实现土地规模化利用。

欧彦伶建议,以特色农业产业化为核心,构建综合产业体系,推动产业融合与创新。一是坚守和回归“田园”,深挖产业、山水、田园、民居等乡村特色资源,打造地方特色,增强综合竞争力。二是结合当地的产业条件和社会经济基础,植入欠缺的短板产业和创新产业,塑造互生共存的一二三产业融合体。三是牢记产业是基础,探索“特色农业+”模式,让各产业在规划布局中合理展开,实现文化、旅游、空间、生态有机融合。

欧彦伶介绍,当前,罗城正在推进的田园综合体建设项目,不少都与文化和旅游产业关系密切。比如天河镇北华村、天河社区、维新村种植高粱1万亩,并围绕天河八景,打造谐乐岛、谐乐洞、桃花岛等文化和旅游项目。

“多方参与、合作共赢是田园综合体的发展机制所在,也是整合和使用资源能力的关键。”欧彦伶建议,要落实有效的合作共赢措施,促进各方积极参与。在积极引导财政、金融、科技、社会资本等支持田园综合体建设的同时,避免政府的过度干预和投资,履行好行政监管职能,保证田园综合体合法合规。推动田园综合体市场化运行,为企业提供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让企业社会资本深度参与创建。要注重激发农民、村集体的参与意愿,将农民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植入田园综合体的发展过程,增强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同时,还要组建专家团队进行指导,积极提升田园综合体的运营能力和盈利能力,激发乡村活力。

欧彦伶说,发展田园综合体,一定要能“造血”,要努力实现“多赢”,让农民和企业都得到实惠,这样才能保证可持续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亮中桥镇东兴村党总支书记吴艳良:

让城市游客体验原汁原味的农村生活

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亮中桥镇东兴村

记者 李志刚

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东兴村近几年名气越来越大,一批批游客来到村里忆苦思甜、回味当年,住村民家、吃农村大席、开联欢会、赶大集,原汁原味的农村生活成了游客慕名而来的驱动力。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东兴村党总支书记吴艳良接受了中国旅游报社记者专访。吴艳良向记者讲述了发展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切身体会。他说:“我们用农村最朴实的招待礼节,最普通的农家房屋接待城里的客人。他们有的曾是知青,有上山下乡的经历;有的曾在农村生活或工作过,来到东兴村,可以回忆青春时献身农村的往事。”

“刚开始迎来第一批游客,我们还不太确定如何接待,经过商量,决定就用村民习以为常的待客程序接待他们,把他们安顿到村民家里入住,摆上农村大席,让他们尝农家饭菜,还招呼大家去赶大集。”他说,“后来证明,这正是游客想要的农村生活,也吸引了越来越多游客慕名而来。经过不断发展,我们提出了乡村旅游口号‘忆苦思甜,回味当年’。”

虽然这几年村里的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但吴艳良一直有个担心。他说,目前的发展模式“生命力”还不是太强,要想长久地发展,还需要进一步提升。为此,村里正积极引入投资,进一步挖掘文化内涵,丰富体验内容,创新经营业态。

吴艳良说,通过引入投资,我们计划对村里的整体发展进行系统规划,梳理村里的历史文化资源、生态资源,把村旁的圣女湖也纳入规划,让游客在村里有看、有吃、有玩,还有深度体验。“工程项目计划今年开工,2023年底投入使用。”

“乡村旅游是带动农民致富的一个好方法,不仅让农民增加了收入,更重要的是,让农民看到了希望。以前,村民不讲卫生、环境脏乱差;现在,村民都自觉行动起来,把自己家打扫成美丽庭院。这其实就是一种城乡融合、以城带村。”吴艳良说。

吴艳良说:“虽然疫情影响仍在持续,但是发展的脚步没有停歇。我们正抓紧完善各方面旅游接待设施,推动旅游体验项目落地实施。我们还在谋划一个长远项目——养生养老项目,打造优质的生态养生环境,吸引城市客人来村里长住,体验东兴村休闲生活。”

 

来源:中国旅游报2022年3月9日第02版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