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部等14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的若干政策》(简称《若干政策》)。这些政策措施坚持减压力和增活力相结合,统筹降本和增效,兼顾当前纾困和长远发展,为缓解文化和旅游企业当前困难、增强广大从业者信心、助力行业恢复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为帮助市场主体、广大从业者用好用足政策,本报、文旅中国客户端联合采访了一批企业、金融机构、行业协会、地方文化和旅游部门有关负责人、专家学者,对“普惠性10条”和“旅游业7条”进行逐条解读。
政策条目
延续服务业增值税加计抵减政策,2022年对生产、生活性服务业纳税人当期可抵扣进项税额继续分别按10%和15%加计抵减应纳税额。
企业案例
普惠程度还是取决于企业发展情况
周卫红(春秋旅游副总经理)
2020年由于受到疫情影响,在没有业务的情况下,能够享受的政策优惠不大。2021年,在疫情相对稳定的阶段,业务量有回升的情况下,进项税额加计抵减后,我们总共收到几十万元,仅能用作部分人员工资支出。
此前,对旅游业的纾困和支持政策主要集中在2020年,包括暂退80%质保金、社保缓交、免税、培训补贴、房租优惠以及银行的贷款利息优惠等,都落实得比较到位。对于缓解企业的资金压力,让企业在旅游重启时,能够保证资金和人力都到位,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中,财政部、税务总局2020年发布的《关于支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有关捐赠税收政策的公告》,明确指出“对纳税人提供公共交通运输服务、生活服务,以及为居民提供必需生活物资快递收派服务取得的收入,免征增值税”。当时对政策截止日期的说明是“视疫情情况另行公告”。不过,时至2021年,该项免税政策没有顺延,从2021年上半年起,我们旅游企业恢复的一些业务,已经需要正常缴税,这对于顽强发展、坚持稳岗的旅游企业来说,实际负担加重了。因为疫情对于旅游业的打击仍在持续,从企业运营角度,能够稳定开展业务的板块非常少且不稳定,即便开展少部分业务,也无法支持一个企业的正常成本、费用。到2021年下半年,我们的旅游业绩加剧下滑。
旅游企业作为生活性服务业纳税人,当期可抵扣进项税额按15%加计抵减应纳税额,这意味着我们能够享受到的税收优惠与企业盈利直接挂钩。2022年,《若干政策》提出“延续服务业增值税加计抵减政策”,其普惠程度还要取决于企业的发展情况。就目前形势来看,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仍然较大,业务量较难估算,即便按照乐观估计,收到的加计抵减应纳税额也不会超出100万元。对此,我们将全部用于保工资,希望借此给员工增加一点信心,为队伍建设增加一点确定性。
希望政府主管部门在贯彻延续政策的同时,对旅游业这类受疫情影响很大的行业给予更多关注,加大补助力度,出台更多可落地的配套方案,为行业注入更多信心。
业界声音
这条政策更适用于旅游服务企业
舒东红(北京五矿君澜酒店总经理)
这条政策更适用于旅游服务企业,对于企业的灵活资金运营大有裨益,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企业资金周转困难的问题。
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来说,进项税额是指当期购进货物或应税劳务缴纳的增值减税额。在企业计算时,销项税额扣减进项税额后的数字,才是应缴纳的增值税。因此进项税额的大小直接关系到纳税额的多少。
旅游服务企业在进项采购的一些用品通常比较琐碎,经常会遇到拿不到增值税专用发票的问题,如果服务业增值税加计抵减政策能够延续,这就意味着部分符合规定的企业,根据政策中提出的10%和15%的加计抵减,可以享受更高额度的进项税额,因应缴纳的增值税是销项税额扣减进项税额,当销项税额一定时,进项税额增加,应缴纳增值税相对应的就会降低。
如果进项税额多了,甚至和销项税额完全相抵了,企业就不用缴纳增值税了,账面上的资金自然就多了,这就是用真金白银给企业减负了。通俗易懂地讲就是政府为我们企业节流、省钱。这条政策对中小微企业,特别是服务行业的中小微企业是“对症下药”,持续开展也期待能够达到“药到病除”的成效。
疫情后数年内政策延续效果会更好
张文胜(天津市旅游协会副会长、天津方正国际旅行社总经理)
旅游协会一直是政府和企业之间承上启下的枢纽,在疫情发生之后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发挥行业组织的功能和作用,在疫情期间对困难旅游企业的想法和诉求及时向政府层面和旅游管理部门进行呼吁和建议。
无论是2021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关于加强政策扶持进一步支持旅行社发展的通知》,还是最近14部门印发的《若干政策》,在政策发布之后,天津市旅游协会都积极将相关政策传达给所有会员企业,并对政策进行了细致的解读,让企业及时了解政策、运用政策,达到纾困的目的。同时,针对政策,协会还将组织会员企业进行学习、培训、宣传,让更多企业享受到减税降费政策实惠。
从协会角度来看,延续服务业增值税加计抵减政策对稳住旅游经济、保护企业发展、激发市场活力具有积极意义。因为这项政策可以有效减轻企业负担,增添战胜困难的信心,打造更多优质旅游产品,对带动更大范围的旅游企业增活力、提效益都是有益的。
围绕旅游企业税收政策优惠落地等问题,我希望疫情之后的几年优惠政策和税收减免政策能延续下去,助力旅游企业进一步缓解资金和经营压力。如果疫情过后税收减免政策依然延续,对旅游行业的发展无疑是重大利好。
通过增值税减免获得“额外”进项税
卢钰炫(贵州魔法棒文旅产业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条政策就是纳税人可以通过增值税减免获得“额外”进项税,进一步扩大减税红利,降低成本。我们注意到,现在对于旅游企业,国家采取的减税降费政策手段十分丰富,呈现组合式减税降费政策特征,这可以更好地适用于具体企业行业情况,更好地发挥减负效应。
我们公司在2019年以前,享受到旧减税降费政策多以制度性政策为主,比如降低增值税税率、提高个税起征点、引入专项附加扣除等。疫情之后,贵州省的文旅企业通过减税政策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支持:一是进一步减轻了生产、生活服务业的税收负担,帮助行业缓解困难和激发活力;另一方面,减税政策的持续也有利于促进消费者红利的释放,企业更愿意回馈客户,让消费者享受更低的价格,改善民生。
专家视角
把减税放在第一条,明确了纾困的主导方向
魏翔(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教授)
《若干政策》第一条涉及到对整个服务业的纾困重点和纾困方向的确认。
首先,2022年的纾困扶持措施仍然按10%和15%来加计抵减应纳税额,回应了之前的质疑。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2022年对服务业的纾困措施是否还会延续之前的政策,市场上有一些疑虑,所以《若干政策》一发布,先给整个服务业市场吃了定心丸,对服务业的实体市场和资本市场都注入了信心,可以说,这是一项微观政策,却起到了宏观效益。
其次,强化了信心。这一次的计提力度依然是10%和15%,力度上没有减少,还很重磅,这对2022年整个服务经济市场的回暖,起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同时也呼应了学者们对2022年经济政策的判断和实施,也就是提前做足政策投入,在投资市场和制造业的纾困政策当中已经体现出来了。服务业的这次力度不减的跟进,是对宏观政策的落实与推进。
第三,为服务经济市场指明了方向。因为学术界对未来服务经济如何纾困有三个方向的争论:一个是加大投资,一个是减税降幅降费,再一个就是直接发放纾困补贴。这次《若干政策》把减税放在第一条,说明决策层确认了为未来的服务业市场和服务经济纾困解困的方向,即把直接激励和间接激励相结合,以激活企业的市场活力、减少企业的运营成本为纾困的主导方向。
(本文由王彬、邱慧、朱珠、王伟杰采写)
来源:中国文化报2022年2月28日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