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聚焦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在培根铸魂上展现新担当,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新作为,在明德修身上焕发新风貌,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文化创造,展示中国文艺新气象,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时下,我国已经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步入新征程。环顾全球,继往开来,我国文化发展繁荣需要多措并举,有的放矢,大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举旗帜,找准文化自信落脚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自信,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强调要“充分挖掘和利用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资源加强文化建设”。为此,我们要赓续五千多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绵延兴旺、发扬光大,传承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精神追求,擦亮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要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寻找到中国自信的源泉,培养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情怀,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要在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坚持推进文明交流互鉴中增强文化自信,以高度文化自信守护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
现实是最好的教科书,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西方防疫抗疫成效形成了鲜明对比,其中,文化因素也是防疫抗疫成效迥异的重要原因之一。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每逢关键时期,强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华文化发展前景广阔,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更是将中华文化发展格局进一步扩大,这是我们百折不挠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落脚点。从发展看进步,从前行看趋势,在全球视野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是愿望,还是渐进接近的现实。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主动维护好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身份标识,筑牢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聚民心,找准文化传播发力点
文化传播是汇聚民心、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有效手段。要以人们关心关注的饮食、服饰、建筑、民俗、旅游等“小切口”,实现文化传播、理念融通、文明互鉴的“大作用”。当下,在蓬勃发展的互联网时代,文化传播必须顺势而为,树立互联网思维,掌握新媒体语言,开展立体式传播,建构快速、通畅、有序的信息通道与网络体系。强化内容、主体、媒介建设,激励站起来的中国人民发愤图强,激励改革开放大潮中的亿万人民锐意进取,激励新时代的中国人民自信自强,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
要推动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基因、民俗类型等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构建多元化的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体系,打造立体式的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平台,汇聚全方位的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力量,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情怀。要守正创新,以主流话语贯穿和整合线上线下舆论场,在增强技术支持、丰富传播内容和传播形式、创新传播模式上找准发力点,培育壮大一批新型融媒体传播平台,进一步提升我们的文化传播穿透力,满足凝聚民心民意的新时代传播需求。
育新人,找准文化化人制高点
人既是社会的存在,也是文化的存在。中华文化绵延数千年,是一代代中华儿女成长发展的深厚基础,累积着无数先人的智慧思辨。在历史的文化母体中,人找到了自己的归属感;在时代的伟大实践中,人既改变着世界又改变着自身。在中华文化的影响下,育人、化人伟业世代更迭,生生不息。
以文化人离不开文艺形态。文艺以最直接的方式反映文化内涵、塑造文化形象,并且以审美的方式积淀成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通过文艺作品的渗透涵养,彰显育人的文化力量。中国人、中国事、中国梦,中国思想、中国道路、中国格局……古往今来,我们有足够丰富的故事元素,也有太多可供表达和讲述的情愫,在从“文化”到“育人”“化人”的过程中,我们要找准制高点,掌握领导权,使全国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兴文化,找准文化产业增长点
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是软实力体现的重要一环,需要有配套的支持体系、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我们要根据文化产业不同细分行业的需求,促进产业生态系统更加完善;利用本土文化优势,自主创新发展,不断催生新业态,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同时,我们要立足中华文化优秀内涵,不断探索文化边界,激发文化产业内在潜力。同时,注重依托大数据、互联网、融媒体等新技术,促进信息技术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强化产业增值能力,加快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使文化产业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为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打造中国品牌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打造独具亮点、独领风骚的关键文化品牌,借助文化精品的创作展示,推广中国特色文化。优先发展具有地域性、方向性和引领性的重点文化项目,有效推动原创文化作品的产出。要坚持立足本土,扎根人民,面向全球,形成一大批具有中国气派和中国标识度的文化“金名片”。
展形象,找准文化话语切入点
文化是有生命力的存在,包含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竞争考量,亦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均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我们要结合实践,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对外话语体系,以此为切入点,多参与、多发声、多展示国家形象。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制度为本、传统为根、价值为魂,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奋进新征程,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原创性和持续性,以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求为根本,以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髓为重点,运用中国特色文化话语,创新文化形式和表现方式,向世界展示出更强大的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当下,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为指引,聚焦文化发展繁荣的使命任务,开拓进取,砥砺前行,不断书写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历史新篇章。
作者:张兆利
来源:中国文化报2022年2月15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