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纵横>>在多元文化中感受幸福年
2022年02月11日
在多元文化中感受幸福年
在多元文化中感受幸福年

 

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流年似水,岁月如歌。伴随着一季又一季的腊梅绽放,一春又一春的桃红柳绿,一岁又一岁的火树银花,中国人最在意的节日——春节如期而至。不过与往年不太一样的是,今年的春节有几大鲜明的新文化现象格外凸显,如防疫与过节同在、冬奥与春节同步等。在欢度节日之余,我们也需要透过纷呈的文化现象去探寻文化的内在意蕴与本质特征。

云端的中国式浪漫

自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以来,全国的疫情防控从未放松警惕。今年春节期间,北京提倡市民在京过年,建议“非必须不出境,非必要不出京”,但不搞“一刀切”,给广大市民自主选择的空间。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北京针对大型聚集活动推出了“非必要不举办”的政策,严控庙会、文艺演出、展销促销等活动,很多庙会、演出走上了“云”空间。以北京最著名的庙会之一厂甸庙会为例,“云”庙会成为市民参与其中的最新尝试,也让主办方思索如何实现从较短时间内的庙会举办到“春试、夏播、秋收、冬藏”的整体构想。为响应疫情防控,北京京剧院、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中国评剧院和北京曲剧团均以线上展演的形式,给观众带来春节的文化盛宴。北京京剧院既有线上活动又有线下演出,中国评剧院则是取消了春节期间的大部分线下演出,云上“新春看评剧”推出了很多经典好剧,如《杨三姐告状》《秦香莲》《花为媒》《无双传》等,满足了广大市民和全国的戏迷足不出户也能欣赏到好戏的观剧需求,也印证了“大戏看北京”的名不虚传。

冰雪中的文明之花

2022年的春节文化事象之中,与往年的最大不同当属冬奥会的同步举办。作为唯一的“双奥之城”,北京做足了各方面的准备,包括赛事保障、宣传与直播、开幕式等,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了一个有能力、有担当、有责任的大国风范。冬奥村内,喜庆的节日氛围让外国来宾深度参与到了中国年之中;“破五”之日,中外记者在长城脚下看冬奥的承诺变成了现实。以冬奥会的开幕式为例,从“我们有什么”到“我们一起为了什么”“我们一起能做什么”的整体设计,不仅纯粹而且浪漫,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艺术展现,生动而唯美地书写了“一起向未来”的可能性和可行性。细节之处不仅蕴含了诸多高科技,而且充分展现了高度的文化自信。那最简约但也最唯美、最环保但也最浪漫的雪花设计、主火炬点燃的设计、二十四节气的设计、运动员入场的音乐设计以及和平鸽聚拢时“一个都不能少”的设计等,充分展现了深厚文化底蕴支撑起来的包容、自信和浪漫。燕山雪花大如席。春风如贵宾,一到便繁华。每一帧、每一瞬、每一构想、每一举动,都映现了最真实的中国,也是走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中国。

各美其美的文化多样性

年节文化是一个庞大综杂又丰富有序的文化体系。通过老北京童谣“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我们可知,仅一个忙年,就有无数的讲究和内容。今天,这些讲究在形式上有很大的变化,但忙年、守岁、拜年,感恩、祭祀、祈愿,爆竹、年画、春联,饺子、年糕、团圆饭仍然是过年的主体。不过,与“吃团圆饭”的全国统一性相比,每个地方、每个城市甚至每个家庭,在过年的细节上又有很大不同。以北京为例,年节期间冰雪运动特别火爆,颐和园、圆明园、什刹海、奥森等各大公园均设有冰场或雪场。而京郊游特别是有完整的“吃、住、行、娱、购、游”产业链的旅游,是很多市民的年节精优选择,如古北水镇、环球影城、欢乐谷等。春节档电影总票房已突破60亿元,位列中国影史第二。国家京剧院推出的名家名段演唱会、武戏折子戏专场、《大闹天宫》《凤还巢》《四郎探母》《锁麟囊》等一票难求。此外,逛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或书店的过节方式,也是很多家庭的必选项目。网红打卡地或传统的文旅商圈,如前门、王府井、南锣鼓巷等,满足了很多对庙会还有期待的市民需求。另外,云上过节也是一种热潮。有人选择云上逛庙会,有人选择云上看演出、看电影,也有人选择云上电竞,既充分展现了文化的多样性,也揭示了分众化文化消费时代的到来。

人歌小岁酒,花舞大唐春。草色迷三径,风光动四邻。愿得长如此,年年物候新。诗词里的盛唐书写了丰赡的节日文化,从深邃的历史走向鲜活的当下,春节的意蕴亦是随时而异、因世不同。无论时代如何变化,节日的精神内涵将会永远与我们同在,因为人是社会的人、是“意义之网”上的存在。(景俊美)

来源:文化和旅游大数据 2022-02-10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