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点回放】
民营剧团“至乐汇”:我们有百老汇的DNA
从“别跟姐谈理想,姐已经戒了”的《六里庄艳俗生活》,到戏谑的小毛驴《驴得水》,再到如今谈谈忧伤、青春彷徨的《左耳》,一部部优秀作品让其背后的制作团队--至乐汇,从民营剧团中脱颖而出。无论是黑色幽默,还是青春话剧;无论是原创话剧,抑或是联合制作,至乐汇似乎很少让观众失望。
凭借着不满足只让观众捧腹,不追求所谓的纯艺术风格,而是坚持面向市场、以商业为导向的理念,至乐汇在国内剧团中品牌效应逐渐凸显。而在品牌成长的过程中,不忘初心的至乐汇也找到了其独特的剧团DNA。
跌跌撞撞“开疆拓土”,只为建立坚实的壁垒
从2010年成立到如今,至乐汇一直致力于做原创话剧,不仅高产高质,而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黑色幽默风格和“邪典”气质。
在北京百子湾拥堵、喧闹的地界上,“藏”着一座文化艺术氛围浓郁的“竞园”,这里曾经是北京供销社棉麻仓库,如今变成了文创产业基地,容纳了各类文化创意企业100余家。喜欢创新、“不走寻常路”的至乐汇也置身于这个红砖“铁瓦”、漫延着艺术气息的厂房群中,它的创始人孙恒海是一位以商人自诩,却略带艺术气息的文化青年。记者到来之前,孙恒海正在和团队讨论即将推出的舞台剧《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以下简称《大圣归来》)。
成立至今,6年来至乐汇推出的原创作品已达21部,累计演出场次600余场。许多作品如《六里庄艳俗生活》、《驴得水》、《狂奔的拖鞋》等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仅是因为别出心裁的故事构架,还因为其制作的用心,所推作品涵盖音乐剧、相声、荒诞喜剧等不同种类。同时,在至乐汇的阵营中,集聚了一批像饶晓志、雷志龙、东东枪、周申、赵亮、樊冲、赵晨东这样集编剧、导演和音乐制作人为一身的“怪咖”人才。
“现在,至乐汇的名字在全国演出商心中的基础分很高,很多人听到至乐汇的名字都很愿意主动合作。今年除了舞台剧《左耳》、5月要预演的《大圣归来》和年底即将推出的《东北往事2》等新创作品,还有《驴得水》等品牌剧目正在全国各地巡演。”刚从上海演出现场赶回北京的制作总监茜茜,话语中透着骄傲,“目前,公司正在筹建一个专门负责巡演营销的部门,帮助剧团开拓全国市场。据目前已有的订单统计,今年至乐汇在全国预计演出300场,上座率将达到七成,票务预估达1亿元。”
虽然在孙恒海口中,公司依然处在“开疆拓土”阶段,但是因为有了前期的坚实基础,这个品牌在业内已经建立起了坚实的壁垒。
不忘初衷,希望成为“百年老字号”
从小剧场话剧到与传媒公司合作制作大型舞台剧,至乐汇在他人眼里似乎不按常理出牌,但在孙恒海看来,这正是至乐汇独到的营销模式。
非戏剧科班出身的孙恒海,一向非常信任自己的团队成员。在他看来,执行力大于说教,必须靠实力说话。
因此,与众不同的是,至乐汇自成立开始,一直坚持制作人中心制,如今在此基础上,至乐汇逐渐将自身打造成为一个培养编剧、导演和制作人的平台,并寻求与行业内优秀者合作。作为负责人,孙恒海始终将各项权力下放,给予团队负责人充分的权力,让他们可以“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由此制作出更多的精品来。
至乐汇一路走来,孙恒海对行业有独到的见解和“独家”运营模式--不与其他剧团PK,不满足只让观众捧腹,不追求所谓的纯艺术风格,而是坚持面向市场,以商业为导向,走商业化的路线,积累资本资金,改善行业现状。孙恒海认为,他的核心团队无论怎样扩充,人员都不会多于37人,这样可以合理优化人员分工,同时避免人与人间的矛盾。
谈到做戏剧的初衷,孙恒海说他的梦想从未改变,以后也不会改变。孙恒海告诉记者,现在有许多人步入话剧行业时十分迷茫,空怀一腔热血想要实现话剧梦,却没有看到市场的需要,以致创业之路坎坷。对他自己而言,他要做的不是单一的一部或者几部话剧,而是想通过自身努力影响整个话剧行业,成为行业的操盘手,努力让行业发生质变。因此,他不敢懈怠,“未到功成名就时,只有不断精进”,孙恒海如是说。
除了坚持打造有品质的舞台剧,至乐汇还承办展览会、进行戏剧教育、开拓行业设备和剧院等。对于孙恒海来说,这个时代给予了人们很多机会,所以一定要学会把握机会、运用机会。
孙恒海一直坚持按照商业运作的方式经营至乐汇,“至乐汇有自己的DNA,我希望能将这个快乐汇聚的平台发展成为属于世界的、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品牌,打造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百老汇。我也希望我只是至乐汇的第一代创始人,以后会有更多的人将至乐汇的品牌延续。”
美国纽约市的百老汇街起源于19世纪初,虽然翻译为“宽阔的街”,但其实是一条有些歪斜且古老的街道。百老汇街是世界上最出名的大街之一,全长24公里,其中最出名的一段叫做“白色大道”,虽然只有1000米长,却是纽约市大剧院的集中地。
百老汇南起巴特里公园,由南向北纵贯曼哈顿岛,两旁分布众多的剧院,许多耳熟能详的经典剧目都曾在这里上演,如《美女与野兽》、《歌剧魅影》、《猫》、《狮子王》、《泰坦尼克号》等。
百老汇的公司和企业主要分为三种--剧院经营商、制作商和节目经纪商。美国剧联每年颁发19项托尼奖(相当于电影界的奥斯卡奖)给百老汇戏剧。如今,百老汇不单纯限于一条街道或者剧院的集中地,而成为美国戏剧艺术的精粹。
百老汇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它每天吸引成千上万的人在这里欢笑、流泪、挥汗如雨。它可以让人在一夜之间成名,也可以顷刻间毁掉一个人几十年的荣誉,它可以让你站在聚光灯下拥有一切,也可以让你肝脑涂地、一无所有。这既是百老汇的神奇之处,也是它的魅力所在。
(以上来源:中国文化报,2016-04-23 )
民营剧团: 接了地气 生命力自然旺盛
近日,郑州市金水区侯寨乡张仙村村民张玉琴想请几台戏给孩子庆祝生日,但又不知选择哪家剧团好,于是在微信圈里发帖咨询。不到两个小时,便收到20余名好友的回复。回复中,好几个人都推荐了周口市小清芬豫剧团。在互联网上查阅了该团的相关资料后,张玉琴联系上剧团团长雷爱环,定了《穆桂英挂帅》、《抬花轿》等8场戏。
雷爱环告诉记者,小清芬豫剧团每年约500场的订单,很大一部分都是通过互联网实现的。
电话和手机让订戏和联络更方便;无线网络和微信等新媒体的出现,则为戏班和剧团的宣传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如今,小清芬豫剧团很多演出的帖子和视频、图片都贴到了网上,订戏电话也在上面。
河南省周口市素有“戏曲之乡”之称,有民营艺术表演团体40多个,戏剧创作和戏曲演出一直都是河南省的先锋,而小清芬豫剧团则是其中最有影响、艺术水平最高的一个。
在2014年9月的周口市戏剧大赛中,小清芬豫剧团的《五世请缨》、《抬花轿》一举获得金、银两个奖项,这是民营剧团在周口众多实力雄厚且名家荟萃的国有剧团中的一次成功突围,受到业界的好评。
“小清芬豫剧团参演演员之扮相、唱腔功底已经和国有剧团的实力演员比肩,民营剧团能够培养出这样的演职员,并涵养出如此经典的剧目,不同凡响。”比赛现场一位专家评委如是说。
唱戏要拼班底、拼实力,小清芬剧团的实力的确不凡。这得益于该团的演员勤于学、精于演。
雷爱环曾拜“豫剧十大名旦”之一的王清芬为师,在技艺等方面得到了老师的真传,老师还用自己的名字为她的剧团命名。该团的演员们都是从小历经风雨才登上舞台的,她们深知观众对她们的意义。在雷爱环的带动下,全团演职员认真对待每一场演出,每次观众的叫好或批评,他们都会仔细琢磨,好的发扬,不好的在下一场演出中改进。
剧团发展,养活自己是前提。小清芬豫剧团在大都市寻找谋生机会的同时,更多的时间是深耕基层,奔走在田间地头。
成立于2010年9月的小清芬豫剧团,第一场戏是在郑州龙湖镇演出,雷爱环带领戏班连续6天演了15场,演出的《穆桂英挂帅》、《抬花轿》、《樊梨花征北》等经典剧目,深受戏迷欢迎,实现了开门红。随后该团不仅在河南各地演出,还到新疆、陕西、安徽等省区演出,至今这些省和自治区,仍是他们演出的重地。
在周口,还有众多像小清芬剧团一样的民营院团,在发展中,培养着自己的队伍和演出个性,来自“草台班子”的演员们凭着自身的灵性和对于戏剧艺术的热爱,用心诠释,苦并快乐地发展、壮大着。
对此,周口市文化局的有关负责人说,戏剧是人民的,只有回到人民群众中,才有生命力。在扎根基层的演出中,民营院团和老百姓最为贴近,她们深知老百姓的需求,接了地气,生命力自然旺盛。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雷爱环说:“政府出台了重点扶持资助基层、民营剧团的政策,在购置服装、乐器、灯光、音响等方面给予资金支持。这说明政府想着我们,关心着我们,给我们鼓了劲儿。我一定把团带好,为老百姓多演好戏,报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
(以上来源:中国文化报,2015年08月13日)
文化市场发展与剧团体制改革
在具体实施剧团体制改革之前,政府完全应该经过一个时期的过渡,将现在由政府拨款并由剧团直接承担的福利保险功能,转移到剧团之外,改而由政府以及社会保险机构承担,为剧团功能及所有制的转换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在此基础上,逐渐把现在对剧团的直接管理,转变为监督与服务并重的宏观调控。对于那些必须保留的国营剧团,政府也完全可以转变管理模式和旧的分配方式,使之成为在艺术上与经营上都具有相当大独立性的、因为受到政府的支持而表现出更强的市场竞争力的实体。剧团的体制改革同时也意味着政府职能的改革,政府文化部门为保证文化演出市场健康发展而进行的宏观调控,应该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重要方面。
首先,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文化部门,尤其是处于现代社会中的政府部门,都必须把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置于工作重心。一个充分市场化的文化演出市场并不是在任何时代、任何场合都能自然而然地保证民族文化传统得到很好的继承与保护,因此,政府有意识的提倡与鼓励,包括通过有完善的监督、检查配套手段的行政拨款,就显得更加关键。尤其是在传统戏剧文化资源大量流失的特定场合,保护传统文化遗产很难通过文化市场的自然发展过程实现,它更应该是一种政府行为,政府在保护传统文化遗产中应该扮演一个重要角色,这是各级政府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对决定保留的少量国家戏剧院团的政策倾斜、包括指令性或指导性的行政措施,促使国家剧团将继承与传播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作为主要任务;另一方面,政府也应该鼓励各地有条件有能力的民营剧团在能获得政府适度回报的前提下,与国营剧团一起实施保护传统戏剧文化遗产这一迫切而又长期的历史重任。
其次,长期以来,政府文化部门担负着帮助、指导直至具体负责剧团创作与演出工作的繁重任务。在许多场合,往往由于文化部门的负责人不是创作与演出方面的专家,这种帮助和指导并不能真正起到保证艺术创作与演出水平不断提高的作用;即使在由专家担任文化部门负责人的场合,过多的行政干预也不利于艺术家创作出符合不同层次不同爱好的观众需求的多种风格的作品。剧团体制改革应该让政府部门摆脱这些具体的事务性工作,让剧团自行负责剧目的创作与演出。但是,即使是在一个完全由市场导向的艺术创作环境中,政府文化部门仍然有责任帮助与指导剧团不断提高创作水平,为人民提供尽可能丰富、尽可能精美的精神食粮。当然,这种帮助与指导应该从以前的直接干预转变成间接的引导。政府举办各种各样的调演、会演,通过具有权威性的评奖,鼓励剧团创作符合国家利益的作品,同时引导剧团不断探索提高艺术水平的途径,引导公众不断提高文化消费层次与水平,将成为文化主管部门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值得特别指出的是,近年来,各种名目繁多的评奖活动不仅没有很好地起到促进剧团更好地生存发展的作用,相反,不少剧团不惜代价、不计成本参加评奖,甚至出现许多仅为评奖而创作的作品,这是与剧团的国家化密不可分的,而体制改革将会使这种违反艺术规律和经济规律的现象减少到最低限度。文化演出市场是用它自己特殊的利益杠杆来推动剧团致力于提高艺术表演水平的。在一个以民营剧团为主体的文化演出市场中,剧团会更多地考虑到参加各种调演、会演的成本与效益,而政府公正的、有权威性的评奖活动,将会因为它们有助于获奖的剧团与演艺人员提高市场竞争力与号召力,更多地得到人们发自内心的认可。
第三,在一个以民营剧团为主体的、高度市场化的文化环境中,如何通过行政手段维护健康正常的演出市场秩序,是体制改革后政府文化部门面临的新课题。政府对文化演出市场的宏观管理与调节,主要表现在市场准入、制定规范、调解纠纷、提供信息等方面。文化部门需要在经过必要修改的前提下,重新起用50年代曾经成功运行过的剧团与个体演艺人员的注册登记制度,肯定民营剧团与个体演艺人员存在的合法性,并且以具有透明度的信息服务,以保证文化市场的公平有序竞争。文化演出市场有它自己的规律,民营剧团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也必定会自己寻找到符合这一市场内在规律的体制以及运行模式,并且能够根据文化市场不断变化的行情,进行自我调整。90年代以来,各地的民营剧团都已经逐渐在剧团的投资以及收益分配制度,在演员的招聘流动,在剧团、演出经纪人以及延请剧团演出的村镇三方关系等诸多文化演出市场的要素上,形成了一系列正在日趋成熟的、相对比较完整并且非常具有可操作性的初步规范。这样一些成文的或不成文的规范,是随着民营剧团的自我成长过程一起出现的,意味着文化市场在它自然生成的过程中,也会出现自律的要求;意味着演出市场是否规范化的问题并不仅仅涉及到政府的职能实现,同时,无论是戏剧演出团体的投资与管理业主,剧团内部的演职人员,甚至还有戏剧欣赏者,他们的长远利益都与此相关。而演出市场中所有自然形成的雏形的规范,都是这种相互间的利益平衡的产物。政府部门所能够做的工作,正是在市场条件成熟时,促使剧团与个体演艺人员自觉遵守这些规范,并且用行政手段解决这些规范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争端。当然,文化部门还有责任在剧团为民众提供的精神产品呈现出不良倾向、擅自演出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剧目时,在不同程度上给予严肃查处。政府职能的转变,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保证文化市场拥有最大限度的生存与开拓空间,促进文化市场的繁荣发展。
(以上来源:人文与社会,傅谨,2015年9月2日)
【数据分析】
民营艺术院团是靠民营自有资金兴办的演出团体,因其出自于民间、为民间服务,其创作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演出更加多样化,深受基层百姓的欢迎,国有艺术院团经过改制以后,在内容创作上更加接地气,有了很强的生命力,近几年创作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国有艺术院团与民营艺术院团形成了良性互补,共同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民营剧团由于常年演出,没有什么机会进行剧目再创作,人员培训也跟不上,因此缺乏艺术提升的空间。真正要满足现在人民群众对文化日益增长的需求,光靠专业艺术院团又是不够的。仅广东就有14个剧种,专业院团不到100个,从业人员约有8000人,但是,民营剧团2000多个,从事戏剧演艺行业的人员有30万以上。民营剧团在演出市场上撑起了半边天,填补了偏远山区群众的文化需求。民营的发展不足,就需要得到国有艺术院团强有力的支撑,特别是从内容创作上给予无偿的支持,还有就是对演职人员给予一定的专业培训,提升民营院团演职人员的专业演出水准。没有人才培训的院团是不能够走得很远,也难以长久生存。因此,政府应要为民营院团与高校之间的合作牵线,组织高校专业人才对演员进行辅导培训、邀请高校艺术专业学生来此联合开展文艺演出和创作,特别编排反映当地风土人情、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风民俗、具有时代特色的艺术节目。政府文化部门还可以定期开展联谊活动,增强国有艺术团体和民营艺术院—、以及民营艺术院团相互之间的人才互动交流,加强相互间的信息沟通,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的艺术人才队伍并达到资源共享。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民营艺术院团健康发展,让艺术剧团百花齐放,共同实现文化市场的繁荣。
来源:文化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