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务>>战略落地: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建设驶入“快车道”
2021年12月06日
战略落地: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建设驶入“快车道”
战略落地: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建设驶入“快车道”

北京石景山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大数据平台    (石景山区文化和旅游局供图)

触手可得的文化资源、在线可享的文化服务、智能可感的文化设施、无处不在的文化社交,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文化和科技相向而行,产生了诸多便民利民的化学反应。文化和科技的融合需要创新引领,这背后,体制机制创新是根本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多次对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工作作出部署,多个部委参与推动落实。作为对接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的重要方面,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的政策体系更加完备,路线十分明晰。

2019年,科技部、文化和旅游部等六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指出要贯彻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强顶层设计,加快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依托现有工作基础,对全国公共文化机构、高等科研机构和文化生产机构各类藏品数据,分门别类标注中华民族文化基因,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成果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建设物理分散、逻辑集中、政企互通、事企互联、数据共享、安全可信的文化大数据体系。

2020年,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做好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工作的通知》,进一步细化对全国公共文化机构等相关单位的工作要求。

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工程的部署,明确提出要分类采集梳理文化遗产数据,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据统计,目前,全国18个省份将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写入“十四五”规划。

综上可以看出,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是重要国家战略。同时,多部委、跨部门通力合作、协同推进是重要保障。

近年来,文化和旅游部贯彻落实中央部署,在重要发展规划制定和推进中积极主动采用互联网思维。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建设作为重要内容,有了务实有效的发展指南。

《“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提出,要加快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推广“互联网+公共文化”,推动数字文化工程转型升级、资源整合,统筹推进智慧图书馆、公共文化云服务体系建设。

文化和旅游部印发的《“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简称《规划》),将“公共文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取得新突破”作为“十四五”发展目标之一,提出要让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更加丰富,国家公共文化云等平台互联互通体系更加完善,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公共文化数字服务更加便捷、应用场景更加丰富。《规划》在部署全民艺术普及相关工作中,提出要搭建全民艺术普及云平台,建设全国艺术普及师资库、艺术普及课程库,通过线上、线下有效联动,实现全民艺术普及导航服务。《规划》还将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从加强数字文化内容资源和管理服务大数据资源建设、加快公共文化网络平台建设、拓展公共文化服务智慧应用场景方面提出具体工作要求。

今年,文化和旅游部还发布了《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加强云服务平台建设、数字资源建设、数字文化服务场景应用和平台合作。业界专家认为,“十四五”期间,公共数字文化从空间到资源、从平台到方式、从线上到场景取得新突破,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梳理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建设的政策框架,不难看出,我国在数字文化服务的供给侧和需求侧布局日趋完善,对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平台建设的需求更加迫切,对于运用大数据开展全民艺术普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回应新时代群众文化需求有更细致的路线图和任务表。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建设在软硬件双升级的前提下,真正驶入快车道,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专家建言: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应用需更重视成果转化

当前,大数据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对文化行业的重要性也逐渐显现。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在公共文化服务等方面的应用发展还很不平衡。各地情况不一,推进程度参差不齐,在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分析、可视化和系统运营的各个层面亟待改进,其成果转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提升海量数据的使用能力、强化应用实践是关键。

“不仅是说起来重要,在行动上也要真正重视起来。”针对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应用建设现状,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罗云川认为,重点之一是要把数据采集和数据分析工作纳入数字化工作和经费支持的计划之中,把数据工作作为提升服务能力、服务质量的抓手,与实际服务工作结合起来。同时,要推进相关规范和机制的形成,以数据为核心,对接国家标准。此外,要提升数据建设能力和数据治理水平。在数据成果转化方面,罗云川认为,应注意数据采集与数据隐私保护的有机结合,公有部分与私域部分的边界需要进一步划分。“科研单位的研究热情与实际数据的开放尚存在需要设计的机制,未来的发力点在于数据分析、用户画像和提升服务的针对性、便捷性、智能化水平等方面。”他说。

海量数据的积淀,既是优势,也是问题。能否发挥正向作用,取决于应用水平高低。在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助理教授化柏林看来,公共文化领域数据分析和应用方面还存在很多短板,亟待实践探索,目前理论偏多,落地偏少,图书馆和博物馆领域大数据研究较多,文化馆领域偏少,应结合文化行业的特点和形势开展系统研究,尤其需要系统采集、整理、深度挖掘,发现数据之间的关联,讲出数据中隐藏的故事,真正发挥大数据的优势。化柏林还认为,理论研究需与应用实践互为促进,理论框架和核心问题要与实践相适应,跟得上整体运行状态的变化发展;要注重捕获最新信息,掌握最新形势、新举措,揭示发现新动向,提供政策参考,指导业务工作。在实践层面,要打通馆内馆外、线上、线下等内外部数据,打通产学研各个机构以及区域和行业,形成资源池、用户池、数据池,在合适的地方用合适的数据分析方法,有效服务工作人员、用户、管理人员。

大数据具有规模庞大、类型多样、处理快速、冗余度高、价值潜力巨大等共性特征,文化领域也不例外,甚至由于其多元发展和动态变化,呈现更加广阔发展空间。百度指数高级产品运营经理岳燕祥博士认为,面对建设和发展的必然趋势,顶层设计十分重要,近年来国家对文化大数据建设的重视恰逢其时,随着相关政策落实和统筹规划逐步落地,我国文化大数据建设工作会愈见成效。同时,相应法律法规的完善也很有必要,通过明确规则,各个参与主体才有行为边界和安全感。在此基础上,更多主体,特别是具有数字技术属性的主体,有意愿、有动力参与到文化大数据体系的供给、生产、消费、云服务等相应环节,这项工作才会更有活力、更可持续,才能形成更加开放的生态。“在文化内容的数字化生产阶段,需要明确市场关注什么内容、什么文化内容适合数字化;在文化大数据经营阶段,则需要清晰以何种不同的策略来对应不同的人群需求;在文化大数据实现消费后,需要深度分析报告,将有利于整个经营链路的良性循环。这里叙述的三个阶段场景,都可以用大数据来支持。”岳燕祥说。

记者  王  彬

来源:中国文化报2021年12月6日第3版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