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纵横>>在守正创新中实现文化传承
2021年06月22日
在守正创新中实现文化传承
在守正创新中实现文化传承

在守正创新中实现文化传承

党云峰

文艺精品是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内在需求,如今学界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如何立足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艺术。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近日出版了十卷本《老甲大写意全集》并召开研讨会,业内人士就文脉的传承与弘扬、理论的融通与提升、文献的整理与诠释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希望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面作出文艺工作者的贡献。

艺术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还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传席认为:“如果没有民族的特色,艺术家的创作也就没有了传统的根基。除了民族特色,还要有时代特色、个人特色。文化是文艺创作的基础,古人注重在文化素养上下功夫,通过读书可以使下笔更有内涵。”

一个时代的艺术是一个时代思想观念外化的产物,思想观念的深度决定了艺术实践的高度。因此,除了创作实践,还要注意理论建设。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彭锋说:“从17世纪末到18世纪,在西方兴起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中国风。艺术创作需要在深厚的文化自信中寻找理论滋养,从而推动中国文艺攀登高峰。艺术理论学科的建设是构建中国特色艺术学的重要探索。”

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激活其内在的强大生命力,有利于让中华文化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化一道,为文艺创作提供指引、借鉴。艺术家老甲认为:“艺术创作不能因循守旧,要走创新之路,跟随时代前进。因此,相对于那种小桥流水人家、烟笼寒水月笼沙式的小趣味,我更倾向那种气宇轩昂的大写意、大叙事。”无论是表现成群的奔马、野牛,还是表现悍霸的山野、草原,他都用经过锤炼的大的笔墨块面塑造形象,给人以视觉和心灵的震撼。原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表示:“老甲是中国当代大写意画风的开创者,也是引领者、推动者。总结他的艺术经验,传播他的艺术有非凡的意义。”

“在国内当代艺术生态中,通过对中华文化元素、符号以及美学精神的借用、转换进行当代艺术观念的再表达,似乎使当代艺术对传统的重叙成为一种艺术经验或方法论。”彭锋说,事实上,当代艺术向传统的回归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当代艺术不再完全遵循之前西方主导的过于单一的概念与价值观。中国当代艺术家依托本土艺术经验创造出艺术新的样式,最直接的影响便是使当代艺术更加丰富、多元。

业内专家、学者普遍认为,艺术家要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推出更多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优秀艺术作品。广大文艺工作者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通过美的发现实现美的创造。

创作优秀艺术作品的过程,也是文艺工作者体验情感陶冶、心灵震撼、思想启迪、道德升华的过程。艺术家要深入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并通过对世界艺术理论的辩证思考与借鉴,积极实践东方艺术的守正创新精神,才能不断满足新时代人民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大箴表示:“艺术家的创作来自对自然、社会的观察和研究,来自艺术家深入的体验和思考,更来自艺术家不厌其烦地探索实践。看似寥寥几笔,富有生命活力的形象便跃然纸上,其中艺术家付出的汗水和劳力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这种对待艺术创作执着而深入的态度,本身就具有深深感人的力量。艺术家有了对自己清晰的认识,就不会在如茫茫大海的传统与现实的各种潮流中迷失方向。”

来源:中国文化报2021年6月22日第2版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