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点回放】
泾县:“旅游+文化+生态”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
据国家旅游局 日前,泾县启动了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申报创建工作,以旅游为中心、文化为灵魂、生态为保障,努力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构建“旅游+文化+生态”融合发展的大格局。
以旅游为中心
该县是“中国最美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全省首批“旅游经济强县”“中国深呼吸小城100佳”和“安徽省智慧旅游试点县”。为全力打造全域旅游,该县借力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核心区建设,出台《关于实施全域旅游战略加快建设旅游强县的意见》《泾县智慧旅游建设实施意见》《泾县全域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启动文化旅游产业“八大工程”建设,将申创“中国摄影创作基地”等35个重点项目,列入2015年县政府工作报告,全力推进。做强安徽印象皖南文化旅游有限公司,目前该公司资产规模达2亿元。主动迎接“高铁时代”来临,投入资金6亿元以上,加快城乡路网建设,打造“城乡半小时”交通圈。将全县作为一个5A景区来打造,设立2000万元文化旅游发展基金、整合3亿元以上项目资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出泾县版《小苹果》宣传MV和“微泾川”“泾县旅游” “泾县之窗”微信公众号开展旅游宣传,实现了1046万人次宣传推介效果,网络营销成效显著。目前,爱晚工程老年休闲娱乐活动中心已封顶并进行内部装饰;投资3亿元的“仰心谷”兰博基尼高端度假酒店及文化旅游项目和投资3.5亿元的月亮湾艺术采风创作基地项目成功签约。
以文化为灵魂
泾县是“中国宣纸之乡”“中国宣笔之乡” “中国木梳之乡”“中国油画笔之乡”。桃花潭镇是全国文化历史名镇,查济和黄田是全国文化历史名村。为挖掘泾县历史文化底蕴,该县投入1亿多元,建设宣纸博物馆,目前已进入布展阶段,附属工程完成90%,即将对外开放;黄田古民居国家样板示范工程一期已完成,二期工程正在实施,“观船石”最佳摄影点已建成;大桃花潭景区陈村大桥正在加紧建设中;实施安徽桃花潭历史文化园、烈士陵园改扩建、桃花潭文化艺术中心二期等重点项目建设;“千年古宣”荣获全国驰名商标,千年古宣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加紧建设中。宣纸文化园和三兔宣笔厂成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展示宣纸、宣笔传统制作技艺。对照标准,加大投入,积极申创“中国书法之乡”和“中华诗词之乡”。茂林、云岭两镇成功入选首批安徽省红色旅游小(古)镇。整合泾县区位交通图、外地来泾自驾线路、旅游服务热线等旅游便民信息,泾县旅游官方手绘地图。建成“皖南桃花潭景区李白文化浮雕景观墙”。开展“县树、县花”评选工作。16个中国最佳摄影点建设加快推进,即将完工。聘请书法家为城区稼祥南路、罗里路157户234间商铺题写匾牌,打造“文房四宝一条街”。成功举办中国·泾县第二届山地自行车邀请赛、中国·桃花潭龙舟赛和“印象皖南·纸在泾县”全国摄影大赛,查济景区亮相央视春晚公益广告,桃花潭龙舟赛在央视《新闻联播》《晚间新闻》中播出,扩大泾县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筹办2015中国桃花潭国际诗歌艺术节暨诗歌启蒙精神学术研讨会,打响桃花潭文化旅游品牌。
以生态为保障
泾县是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安徽省园林县城,并顺利通过国家级生态县创建考核验收。为保护好“绿水青山”,该县确立了“生态立县”发展战略,将每年的5月18日确定为泾县生态日。将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生态县建设工作纳入对各乡镇、相关部门的目标管理考核,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铁的决心、铁的举措、铁的手段、铁的纪律抓好环境整治,推进全域旅游,建设“青山、碧水、蓝天”新泾县。截至目前,全县共创成国家级生态乡镇6个、省级生态乡镇3个、国家级生态村1个、80%以上的村被评为市级以上生态村,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100%,全民共享绿色福利。出台了《泾县2014年景观农田建设工作方案》,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广”的原则,在丁家桥镇、汀溪乡和查济、黄田、月亮湾景区等五个片区成片种植油菜、紫云英等景观农作物2400余亩,打造重点区域景观农田。建设汀溪兰香茶文化园,水墨汀溪风景区获评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完成桃花潭十里桃花长廊工程,启动桃花潭国家5A级景区创建,拥有国家4A级、3A级旅游景区各6家。出台《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创建乡村旅游度假区建设示范点,加快发展小岭“宣纸村”乡村体验游和汀溪有机生态观光茶园等9家农业观光采摘游等“农家乐”品牌,实现旅游富民目标。组织参加长三角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博览会及合福高铁旅游宣传促销推介会,扩大泾县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以上来源:中工网,石昊鑫 )
宣城泾县“四化联动” 全力打造文化旅游名城
近年来,泾县始终把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摆在突出位置,立足县域实际,精谋细划、深化改革、强力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创建国家4A级景区5个、3A级景区6个,成功入选“中国深呼吸小城100佳”榜单,荣获“全国最美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国家珍贵树种培育示范县”等称号,顺利通过国家级生态县创建工作技术评估,旅游目标管理考核连续五年位居全市第一位。
全域化发展创新旅游发展方向
创新提出了“全域旅游”发展理念,研究出台了《关于实施全域旅游战略、加快建设旅游强县的意见》,坚持全城布局、全景覆盖、全局联动、全业融合、全民参与,把全县作为一个5A级景区来打造,推动各类旅游资源串点成线、连线成片。从2015年起,全面启动文化旅游产业八大工程,实施35个文化旅游重点建设项目,突出抓好大桃花潭景区提升改造、青弋江城区段两岸综合开发等10个重大项目。
企业化经营理顺旅游发展机制
成立安徽印象皖南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将全县国有及集体文化旅游资产确权登记、资产评估并划拨到公司,进一步理顺产权关系,并成功收回黄田景区经营权和曼图公司马头林场林权,公司规模达2.43亿元。完成森林旅游分公司9000余林场资产评估,正在进行章渡吊栋阁公房资产评估,公司资产将达到3亿元以上。
市场化运作彰显旅游发展优势
以省“智慧旅游”试点县建设为抓手,出台《泾县智慧旅游建设实施意见》等文件,完善泾县旅游微信公众服务平台,实现1万人的关注度,通过微博达人、“泾县旅游”微信订阅号等开展网络营销,打响旅游产业发展新品牌,同时积极谋划泾县旅游官方旗舰店建设,推进旅游走上互联网+的发展进程,实现管理、服务、营销智能化;定期举办乡村公路自行车赛、龙舟赛、摄影赛等节庆活动,丰富活动主题内容,大力拓展京福高铁沿线城市客源市场,将泾县旅游推向全国市场。
精品化建设加速旅游发展步伐
以大云岭景区建设为重心,加快云岭新四军纪念馆配套设施建设和军事体验中心建设,着力打造全国一流的“红色文化”旅游品牌;以宣纸、宣笔等地域特产的原产地为中心,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非遗文化”旅游品牌;以建设桃花潭大景区为核心,抓好大桃花潭景区提升改造、查济景区基础设施提升和桃花潭畔文化商业街项目建设,开展桃花潭·查济景区5A级景区创建,着力打造与“两山一湖”相呼应的“历史文化”旅游品牌;以原生态风光为依托,以农家乐和乡村旅游度假区为载体,加快月亮湾景区提升、爱晚工程皖南国家养老示范基地、黄田古民居综合开发、水墨汀溪二期开发等项目建设,着力打造“养生文化”旅游品牌。
(以上来源:凤凰网,谢晗)
泾县实施“七大工程”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
日前,泾县细化措施,压实责任,出台系列奖扶政策,设立总规模1亿元的产业发展基金,组建七大重点工程推进小组,明确责任领导和责任单位,吹响了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的冲锋号。
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发展工程。该县加快推进南华电机产业园整体搬迁,加大新设备投入和高新技术引进,开展新能源汽车电机、用户专用非标电机、智能化和规模化生产,推动威能电机、新维电机等一批电机企业发展壮大。通过一企一策奖补政策,引进一批泵阀、泵阀配套产业和产品落户泵阀企业园,做强做大卧龙、凯特、江南、南方、盛唐等泵阀企业。以宝泰公司、燕青集团、红星药业等企业为重点,扶持特种材料、LED光电、生物药业、智能护理设备等产业发展壮大,培育新材料新技术等新兴产业。
实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工程。整合宣纸书画纸产业,发挥宣纸书画纸行业协会作用,推动宣纸书画纸由传统工业向文化旅游产业扩展。加快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上市步伐,建成宣纸博物馆。推进丁家桥宣纸书画纸产业园建设,引导符合环保条件的小微企业集中入园生产,逐步形成“集中供浆、集中检验、集中治污”的集团式宣纸书画纸发展格局。推进桃花潭酒技术改造和整体搬迁项目建设,培育和扶持桃花潭酒业、星火科技等一批食品加工企业发展壮大。以章渡、丁渡酱菜、云岭糕点、云岭锅巴等为重点,建成一批高标准的食品加工产业配套基地。
实施全域旅游发展工程。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做大做强安徽印象皖南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实施全域旅游“八大工程”35个重点文化旅游项目,提升旅游品位。实施“互联网+旅游”计划,推行泾县旅游“一卡通”。开展合福高铁沿线旅游宣传营销,继续举办自行车邀请赛、桃花潭龙舟赛、摄影大展等赛事活动,提升该县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全力打造集爱国主义教育、休闲度假、文化体验、养生养老于一体的全国著名旅游目的地。
实施服务业加快发展工程。加快推进爱晚工程国家养老皖南示范基地建设,打造省内一流、国内著名的健康养生、保健康复、休闲养老为一体的健康休闲养老产业聚集地。鼓励支持电子商务加快发展,建设电子商务产业园。
实施现代农业推进工程。大力推行设施农业、精准农业、高效农业、订单农业、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新模式,实施“有机茶叶、传统蚕桑、优质烟叶、木竹加工、花卉苗木”五大优势农业产业提升工程,扶持壮大一批体现泾县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推进一品天下茶产业开发、年产500吨乌龙茶开发生产和桃花潭生态农业示范园等现代农业重点项目建设。依托兰香、火青、乌龙茶等名品优势,建设生态茶园3万亩。
实施质量品牌提升工程。实施工业产品质量提升计划,逐步建立健全食品、药品等重点消费品质量管理和追溯制度。全面推行“首席质量官”制度,5年内覆盖全县规模以上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品牌经营、地理标志保护、商标注册、专利申请以及老字号技艺传承等方式,培育品牌集群。加强对“红星、南华、三兔、兰香、涌溪火青”等品牌的宣传保护,营造全社会创牌、用牌、护牌的良好氛围。
实施产业发展支撑工程。推进青弋江城区段综合开发、象山公园、城区主次干道等项目建设,积极争创国家园林城市。加快推进芜黄高速泾县段、泾宣宁快速通道、桃花潭包合至青阳东堡旅游通道等重点项目建设,构建高速、高效、高质的综合交通体系。筑牢县经济开发区和云岭经济开发区两个平台,引导乡镇特色工业园区有序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实施县污水处理厂扩建提标和污泥处理、青弋江综合治理、牛岭水库、城市防洪工程、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等重点建设项目。
(以上来源:中安在线,蔡盛 )
【数据分析】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文化旅游正成为一种备受青睐、生机盎然的旅游形式。比如在奥地利,旅游几乎都与施特劳斯等音乐大师紧密关联。法国巴黎街道的命名,每每蕴含法兰西民族的历史掌故。因此,对一个地方而言,如果旅游业缺少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底蕴,就会失去特色和吸引力。
从本质上说,现代旅游实际上是一项以精神需求和文化需求为基础的,涉及经济、政治、社会、国际交流等领域的综合性大众活动。如果没有文化因素渗透其间,旅游景观就会失去灵魂。
同时,旅游也需要文化提升内涵。旅游,通俗地说就是“玩”,一开始人们也许只是被秀美的山水风光吸引,这是一种较需求次的旅游。但时代在发展,人们要求更高层次的旅游,希望通过旅游获得更多的感受,希望能在旅游中了解历史、宗教、文学、科技等,这就是文化旅游。因此,文化就像人的灵魂,看不见却举足轻重;旅游也一样,没有文化的旅游,山再绿、水再蓝也品不出更多味道。所以,我们要积极发掘特色文化,为旅游注入发展的灵魂。
由此来看,“旅游+文化”完全可以实现双赢,把二者有机结合,通过文化提升旅游的品位和档次,通过旅游扩大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方式,这样才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旅游和文化的共同繁荣发展。
来源:文化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