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纵横>>以文化滋养“中国之治”的精神基础 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20年09月25日
以文化滋养“中国之治”的精神基础 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以文化滋养“中国之治”的精神基础 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以文化滋养“中国之治”的精神基础 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范玉刚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决定》指出,现代中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有十三个“显著优势”,其中之一是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的显著优势。为此,《决定》还提出,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必须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放眼全球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方位。从中国道路和历史文明发展进程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效滋养了“中国之治”,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精神支撑。2020年7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外人士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我们有坚强决心、坚定意志、坚实国力应对挑战,有足够的底气、能力、智慧战胜各种风险考验,任何国家任何人都不能阻挡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步伐。从文化视角看,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有着极强的包容性和与世界文明相互通约的共识理念,这在增强全球有效治理和世界文明秩序重构中是我们有足够的底气、能力和智慧的重要源泉。

文化是制度之母,在滋养“中国之治”的精神基础中有效推动了政治、经济和文化形成社会善治的“轴心同构”。

文化引领未来,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承载着一个民族发展的血脉,是构筑一个民族精神的基石,是衡量一个国家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维度,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强有力的支撑。《决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今天的中国是世界的中国,世界的发展越发离不开中国,全球治理需要“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逐渐形成一种稳定的、科学的、规范的现代制度体系,这种成功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中国之治”精神基础的有效滋养。

坚定的文化自信和文化治理上的善治,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指向越来越清晰,那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人类文明进步做更多贡献。文化是制度之母、法治之魂,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需要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世界文明格局的变动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日趋完善,在国际竞争中彰显了巨大的制度优势,这种制度自信源自社会主义早已深深植根于中国大地,为中华文化价值所润泽,并接续了深厚的中华文化根脉。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有了深厚的中华文化的价值润泽,一定会愈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随着中国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方位,越发需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以社会主流文化价值观的传播和践行滋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文化支撑。

21世纪的一个重要现象是文化地位和作用的全球性凸显。随着数字化信息技术和文化创意的“互为表里”,新一轮全球化的显著体征是形成了以文化为核心结构的动力机制,文化及其价值传播成为全球化运动的新引擎、新动能。随着信息时代国际权力体系的结构性变化,文化越来越参与到权力体的建构中,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变量”。文化价值传播制高点,既是世界舆论制高点,又是国际话语权的枢纽点,不仅深刻影响着人类文明跃升的世界文化秩序基础,还牢牢掌握了全球治理的“文明之匙”。中国的崛起是一种文明型崛起,它必将以文化的繁荣兴盛彰显出巨大的制度优势,形成一种强有力的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格局,必然要求中华文化一定要发展出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背书的能力,进而在全球化舞台上弘扬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使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巍然耸立。铸就民族复兴的精神大厦,必须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形成国内文化的繁荣兴盛,在文化发展中彰显每个人对精神自由的追求,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精神文化支撑。

文化不仅为一个国家的崛起和民族的复兴铸魂,更在经济社会转型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发挥强有力的价值感召和精神引领作用。文化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强有力精神支撑,显现为对贫困地区社会、文化、经济的系统性升级,促使扶贫工作从治标向治本转变,从而彻底铲除“贫困文化”的顽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是一种经济上的成就,也是一种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一种积极向上的社会新风尚的普及,一种文化自觉的启蒙。说到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富口袋”,又“富脑袋”。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让贫困群众从心理上祛除无奈于贫穷、匍匐于穷困的思想观念之根,同时,植入立志脱贫,克服精神贫乏的精神成长之根,这是一种社会文明的提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彰显的文化追求和精神成长,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一种历史进步和文化创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第一步,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体现了中国经济发展上的成功,更体现了一种文化进步。文化在根本上关乎一个民族的精神独立性、自主性,是一个崛起大国在世界舞台上立足的精神根基。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是物质上的脱贫,更是一种文化意义和精神价值的生成,是中华民族文明史上的里程碑。它贡献给世界的不仅是贫困人口如何脱贫的“中国方案”,更是一种精神文明意义上对个人自由发展的引导和意义感的提升。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力和精神风貌,对于全球治理特别是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战胜各种困难,重构世界文明秩序有着不可尽述的价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兑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庄严承诺,还深刻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生死与共、融为一体的血肉关联,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没有一己私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及中央领导集体“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政理念。

来源:中国文化报2020年9月25日第2版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