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务>>浙江“文化大篷车”创新文化下乡新模式
2008年12月29日
浙江“文化大篷车”创新文化下乡新模式
浙江“文化大篷车”创新文化下乡新模式

据中新浙江网2007年3月27日电,2007年某一初春的早上,浙西山村的徐金花早早地做好早饭,服侍76岁的婆婆吃完后就带上板凳搀扶着婆婆出门了。今天村里来了文化大篷车,村头一下子热闹了起来,许多村民和徐金花一样,赶早来看演出。一辆半挂式货车的箱体平展开来就成了一个舞台,灯光、幕布、音响都有,演员们都身着彩服,正在一旁的空地练习走步。这时的观众席已经被村里的老少挤满了,对于这个偏僻的山村来说,这样的演出无疑是难得的一顿文化大餐。

这只是引起全国关注的浙江文化大篷车在乡下活动的一个剪影。说起文化大篷车,就要追溯到三年以前。2004年,一辆多功能流动舞台表演车在浙江舞台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与中汽商用汽车有限公司的联合开发研制下诞生。与普通“大篷车”不同的是,这辆车长10米、宽2.4米、高4米,打开后立刻就变成一个85平方米的舞台,下乡演出时只需几十分钟就能“变身”成为一座漂亮的露天舞台,灯光、音响等舞台设备一应俱全,走街串巷十分方便。在此基础上,同年9月,浙江广厦控股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有限公司和浙江广电集团共同出资组建了钱江浪花艺术团。借助新研制成功的“文化大篷车”,艺术团直接深入乡镇、农村开展演出,将节目直接送到了农民的家门口。

这样的流动舞台表演车常年在乡村免费巡演,只要路通、有空地,只要农民有需求,就可以打破农村设施、队伍的束缚,直通乡村为农民服务,真正成为农村“文化110”。

长期以来,我国各地农村由于投入不足,文化设施落后,人才短缺等因素,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匮乏。如何尽快改变这一现状,满足广大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求,成为全国各级政府头痛的问题。而今在浙江,这一难题因为一辆辆“文化大篷车”的诞生而得到缓解。

据了解,钱江浪花艺术团的两辆文化直通车几年多来已驶过全省600多个乡镇,演出800余场,观众达到200余万人次,极大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

文化大篷车在浙江各地为农民演出的过程中,各地还结合本地实际,对大篷车的内涵进行了创新。一些地方将“文化大篷车”的文艺演出与政策宣传相结合,如钱江浪花艺术团把国家有关政策和当地实际结合起来开展知识问答,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不少观众都说:“用这种方式来宣传政策,我们听得懂,比发文件好。” 衢州市“文化大篷车”每次演出前都有“演前三分钟”的宣讲内容,将党的政策、科技知识、农经资讯向村民宣讲,而且在演出中穿插宣传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新农村及各级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使之成为宣传教育的阵地、服务“三农”的平台和丰富百姓生活的集会。这些创新极大地丰富了“文化大篷车”的内涵,使“文化大篷车”不仅是一辆“欢乐的撒播车”,而且还是一辆“文化的播种机”。由于“文化大篷车”在下乡演出中坚持“送下乡”与“请上台”相结合,在各地发现了不少文艺人才。通过扶植、培育和组建当地的特色文艺团队,帮助各地建立起一支支不走的文化队伍。

在运行方式上,各地进行了许多积极的尝试。钱江浪花艺术团实行政府采购制。据介绍,每场演出政府补贴艺术团5000元-7500元,给每位演员的报酬每场约100元。在节目的选取方面,在向全国院团采购文艺节目,保证每场演出都有国家级演员,让偏远山村的百姓也能看到名家的演出的同时,钱江浪花艺术团还以浙江省内文艺团体为骨干力量,选取了大量群众喜闻乐见、紧扣时代主题的文艺节目,建立了共有280多个节目的节目库。

衢州的农家乐大篷车艺术团在各地农村巡演时,除常备的近200个文艺节目外,经常会融入乡村文艺骨干自编自演的“乡土”节目,更好地为当地的农民提供娱乐。衢州当地的村干部说,“文化大篷车”为村民提供了雅俗共赏、多姿多彩的文化节目,为农村奔小康和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

湖州则坚持群众免费享有,各方参与“埋单”的原则,努力体现文化服务的公益性。湖州市文广新局负责人说,艺术团演职员的吃、住、行等经费全部由艺术团自筹解决。演出费用除由市委宣传部、市广电总台筹资购买30场“零费用、纯公益”演出外,其余场次则按乡镇出资、区县配套、企业赞助的方式为基层群众“埋单”。

浙江文化大篷车的经验表明,把现代科技、公共服务理念相结合,我国实行多年的文化下乡模式就会被不断创新,农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就有更多的保障机会。

资料来源:

2006年06月30日新华网:《“文化大篷车”破解农民看戏难题》。作者:张乐

2007年03月27日中新浙江网:《浙西文化大篷车颠簸乡间一载多 成“文化110”》。作者:王红

2008年11月01日浙江在线新闻网站:《文化直通车遍地开花 浙江农民家门口看演出》。作者: 张冬素

来源:2006年06月30日新华网:《“文化大篷车”破解农民看戏难题》。作者:张乐 2007年03月27日中新浙江网:《浙西文化大篷车颠簸乡间一载多 成“文化110”》。作者:王红 2008年11月01日浙江在线新闻网站:《文化直通车遍地开花 浙江农民家门口看演出》。作者: 张冬素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