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旅游” 让脱贫更美好
胡昊
4月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英吉沙县15万亩色买提杏树花开正艳。附近芒辛镇的恰克日库依村村民阿不都热合曼·买买提明经常驾着毛驴车,将烧制上釉的土陶拉到杏花园门口售卖。他是国家级非遗项目维吾尔族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疫情防控期间,他与3个儿子一起在家烧制土陶。他说:“杏花开了,游客多了,我们的土陶也好卖了,有时一天可以卖好几百元。”
阿不都热合曼·买买提明是千千万万个依托“非遗+旅游”致富的传承人之一。近年来,各地积极挖掘非遗资源,在做好保护的基础上,探索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以此带动贫困人口就业增收,促进乡村振兴,助力精准扶贫。
推动融合发展
江苏南京老山国家森林公园脚下的不老村,“藏”着一个“泥香铜趣”非遗茶馆,这也是市级非遗项目南京铜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雷洪涛的工作室。作为旅游热点村的不老村,将非遗茶馆作为乡村旅游重要节点来打造,面向游客推出了非遗体验活动。疫情防控期间,非遗茶馆做了院落整改,服务更加贴心。
沈艳燕是土生土长的羌族妹子,是非遗项目羌族刺绣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传承职业培训学校校长。2008年,沈艳燕与丈夫一起创办了平武走马羌寨文化旅游开发公司,打造羌绣文化旅游产业园,将非遗传承与旅游发展结合起来,取得了双赢效果。沈艳燕说,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好转,近郊游逐步回暖,产业园的游客接待量正逐步回升。
“非遗+旅游”融合发展有效展开,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支持。多地政府部门积极推进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
宁夏近期出台了《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暂行办法》,其中提出,鼓励支持代表性名录项目多元融合发展,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明确规定每年征集评选一批“非遗+旅游”“非遗+扶贫”等方面优秀案例,每个以奖代补1万至2万元。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赵明霞介绍,宁夏积极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推出了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主题旅游线路、研学旅游产品和演艺作品,建立了一批富有黄河文化特色,具有展示、参与、体验功能的非遗场馆,丰富游客文化休闲体验。
带动脱贫增收
各地利用非遗资源,依托优质文旅企业、培训基地等,在传承非遗的同时,激活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内生力,助力精准扶贫和乡村发展。
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确定四川省凉山州为“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之一。以此为契机,凉山州先后设立了9个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大力推动非遗扶贫。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扶贫开发局近日下发通知要求,依托非遗工坊提高贫困人口内生动力,促进就业增收,巩固脱贫成果。
2019年12月,山东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省财政厅联合发布的《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方案》提出,让“指尖技艺”成为“指尖经济”,走出一条“非遗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之路。探索“非遗+扶贫”模式,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进行传统技能培训,带动群众就业增收。
吉林省敦化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积极推动柳编、刀画、松花砚等非遗项目带动扶贫,涌现了很多典型,如省级非遗项目秋梨沟柳编代表性传承人安宝民成立了利华柳编专业合作社,为贫困群众提供非遗技艺培训,带动致富增收,成为敦化“非遗扶贫模范企业”。疫情防控期间,相关培训活动转移到线上。
依托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传承职业培训学校,沈艳燕探索出了“公司+培训基地+绣坊”模式。12年来,她先后带动800多人居家就业,带动33户贫困户脱贫。沈艳燕说:“我相信,大伙儿一定能够凭着羌绣独特的魅力和自己勤劳的双手,早日奔小康。”
加强保护传承
在非遗和旅游融合发展及带动脱贫过程中,非遗也得到较好地保护和传承,尤其是体验馆、传承点等载体,以及非遗进景区、非遗产品销售等形式,对非遗保护和传承发挥了很大作用。
几年前,广西三江县侗寨五娘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郭朝阳创办了“侗寨厨娘”打油茶体验馆,挖掘和吸纳侗寨“食、茶、歌、画、绣”五大特色文化元素,打造民族文化体验平台。该公司积极与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联手,双向建立大师工作室,还在校内建设“非遗学堂”,使得侗族非遗得以更广泛传播和传承。目前,体验馆正在做好防疫工作前提下,持续开展保护和传承工作。
今年60岁的麦琼方是一名退休职工,2019年7月,她创办了以百色非遗体验馆为核心的百色市扁担姐工艺品有限公司。现在,公司产品已远销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疫情防控期间,体验馆还赠送了许多香囊给抗疫一线人员。百色非遗也通过这些活动传向海内外。
江苏省级非遗项目“太平泥叫叫”传承人周宝康,两年前入驻西津渡景区设立传承点,通过文旅融合,传承点成为景区重要吸引物。周宝康说,将研发更多非遗体验新品,重新启动相关产品的订制服务。让非遗技艺得以更好传承。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厉新建教授说,要想让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传承,不仅需要非遗传承人在代际传承中感受文化价值,也要让其找到非遗的市场价值。非遗以技艺展示、文创销售等进景区是重要的方式。相信通过庞大的市场客流,非遗一定能引起更广泛关注,得到更扎实地弘扬与传承。
来源:中国旅游报2020年4月22日第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