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国宝很有戏》创新文物故事版本,传承千年文明
2020年03月31日
《国宝很有戏》创新文物故事版本,传承千年文明
《国宝很有戏》创新文物故事版本,传承千年文明

【热点回顾】

体验类文博短剧《国宝很有戏》上线首期“九鼎八簋”为湖北加油

2月25日晚,由中国文物交流中心特别支持,由意外艺术倾力打造,湖北省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等国家一级博物馆合作的《国宝很有戏》第一季第一期视频节目在新浪微博首发。全网上线后,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和一致赞赏。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月27日,阅读量达150万+,单集节目播放量60万+。

《国宝很有戏》是一档全新体验类文博短剧,以“祖传国宝唤新生”为主题,联动明星戏骨通过舞台剧表演形式演绎国宝背后的文化故事,邀请博物馆领域专家、学者对国宝文物进行专业讲解,集学术性、趣味性、教育意义为一体。

《国宝很有戏》第一期讲述的是湖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九鼎八簋”的故事。“九鼎八簋”于1978年出土于曾侯乙墓,是国家一级文物,是我国青铜器的杰出代表。节目创意性设计了“文物练习生”这类贴近年轻人阅读兴趣的节目形式,通过演员灵活生动的表演,将“九鼎八簋”的文物特色悉数巧妙展现。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主任谭平认为,鼎文化作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之瑰,更是深深植根于我们传统文化之中,成为文明的见证,文化的载体和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当前新冠肺炎疫情肆虐荆楚大地,湖北人民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鼎力支持下,顽强奋战、共克时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全民团结抗疫的危难关头,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举国驰援、同舟共济、众志成城,迅速汇聚起战胜疫情的强大合力,与湖北人民并肩作战,书写了守望相助的人间大爱。经过全国人民共同努力,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的态势正在拓展。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武汉是英雄的城市,湖北人民、武汉人民是英雄的人民,历史上从来没有被艰难险阻压垮过。《国宝很有戏》第一期透过“九鼎八簋”,揭开荆楚文化的神秘面纱,汲其拔山扛鼎之伟力,聚其感召人心之大爱,为湖北加油,为中国加油。

《国宝很有戏》是中国文物交流中心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积极开展“互联网+中华文明”项目的重要举措和有力尝试。通过凝聚各方资源,动员社会力量,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新媒体平台等信息技术,大力拓展线上传播渠道和资源,扩大传播力,努力让文物活起来,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据悉,《国宝很有戏》第一季共5期,每周三更新一期,下一期将讲述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贵文物的故事。

(以上来源:国家文物局,2020-03-04,高李洋)

《国宝很有戏》创新演绎文物故事

近日,一档全新体验类文博短剧《国宝很有戏》在新浪微博平台发布。该节目由意外艺术与湖北省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等国家一级博物馆合作打造,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提供支持,通过舞台剧的形式演绎国宝背后的文化故事。

《国宝很有戏》第一季共5期,每周三更新一期,每期时长10分钟,围绕一件或一套重点文物展开。“以往的文物类节目大多以第三人称讲述,而我们选择第一人称视角,让文物自己发声,讲述它所处的时代与它的主人的故事。”《国宝很有戏》项目负责人介绍。

节目第一期讲述了湖北省博物馆“九鼎八簋”的故事。“九鼎八簋”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州曾侯乙墓,是战国时期青铜器的杰出代表,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节目设计了“文物练习生”这种贴近年轻人兴趣的形式,通过两位小演员生动幽默的表演,展示了中国古代“鼎簋列陈”的青铜礼器文化。

节目第四期介绍了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的汉代尚方博局纹铜镜。相声演员陈曦、金霏分别饰演铜镜的正反两面,在对有趣灵魂和美丽皮囊的探讨中,将汉代铜镜的文物特色、历史故事精彩表现出来。

除了舞台剧表演,节目中还融入动画和专家讲解,集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为一体。自网上发布以来,“国宝很有戏”相关话题累计阅读量超过5000万,网友评论近1万条,其创新讲故事的方式引起了业界关注。

(以上来源:人民网,2020-03-24,邹雅婷)

《国宝很有戏》第二期隆重推出国宝重器“多友鼎”

由中国文物交流中心特别支持,意外艺术出品、厦门文广影音有限公司、飞博共创联合出品的《国宝很有戏》,2月25日第一期上线后受到全网观众的热烈欢迎和大力赞赏。3月4日晚,《国宝很有戏》第二期如约而至,让我们一同走进陕西历史博物馆,了解国宝重器“多友鼎”的故事。

“多友鼎”于1980年出土于陕西省长安县斗门公社(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斗门乡)下泉村,是西周晚期一件重要国宝重器,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是该馆镇馆之宝之一。其造型简朴,器身呈半球形,三蹄形足,口沿上立双直耳,腹部两道弦纹,是西周晚期的标准器形,腹内所铸279字铭文,记录了西周晚期北方地区少数民族猃狁入侵京师,周厉王派兵御敌取得胜利的历史。

在这期节目里,青年演员张弌铖通过话剧的形式,以第一人称讲述了“多友鼎”的前世故事,多友因为抵御猃狁战功赫赫受到厉王重赏,他利用赏赐的一百多钧青铜铸造了这尊鼎,希望它能旌功记绩,告慰祖先,以戒后世。

中国文物交流中心谭平认为,青铜器是古代中国走向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特别是以青铜器构成系列礼器之出现,更是铸入了青铜文明崭新的内核。它不仅仅是火与铜锡或铅之材料与技艺的产物,更是古代文化、艺术、历史的物质载体,也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宝贵文化遗产。

“多友鼎”是截至目前陕西地区出土的西周铜鼎中铭文最多的一件,是西周晚期青铜器的重要代表。它古朴的造型,端庄的气质,瞬间将我们带回那个在祀与戎、钟鸣鼎食的时代,而其全身的铭文,更成为我们研究西周晚期中原与北方少数民族的关系重要的文献,在古文字研究、历史地理研究等方面也有重要价值。“多友鼎”镌刻的不仅是一段记忆,更传承着中华民族勇敢顽强的精神,寄托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和谐共生、向往和平、国强民安的崇高理想。

当前,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逐步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锐意进取,共同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

(以上来源:中国文物交流中心,2020-03-05,责任编辑)

【数据分析】

疫情带火了博物馆直播,讲解员成了“网红”。艺术创作却与直播有所不同,不再是以“真面目”直接面对观众,而是通过一个个小故事,再现文物的历史情景。近日,由中国文物交流中心特别支持,由意外艺术倾力打造,湖北省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等国家一级博物馆合作的《国宝很有戏》在各大平台上线,以舞台剧的形式,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为抗疫加油。

结合时代热点创新文物故事版本,传承千年文明。文博短剧《国宝很有戏》自上线以来,从宣传到正式播出,每一期都很有“料”。比如,第一期讲述的是湖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九鼎八簋”的故事,节目创意性设计了“文物练习生”的节目形式,“吃货”一词的运用,让观众对鼎与簋的用途有了最直观的认识。第二期讲述的是陕博周代展室里“多友鼎”的故事,短剧开头以灞桥纸口吻说出的“人类加油”让文物显得很“调皮”,青年演员张弌铖通过话剧的形式,以第一人称“吐槽”了“多友鼎”的前世故事。而第三期,节目更是请到著名导演张纪中演绎“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的前世今生,明星“大V”自带流量,收获大批观众。在第四期,两位相声演员通过说相声的形式讲述了“汉尚方博局纹铜镜”有趣的“两面”。在第五期,演员张棪琰化身汉代当红情感博主,揭秘汉武帝时期的一段宫廷往事,讲述陕博镇馆之宝“鎏金银竹节铜熏炉”背后的爱情故事。从剧开头中英结合的表达、剧中网络流行语的运用到调侃式的短视频剪辑,《国宝很有戏》改变了文物的古板印象,原来文物也可以这么潮流。

物质与精神文明不可分割,都是人类的宝贵财富。近日,国家文物局发布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代表性见证物征集和保存工作的通知,甘肃省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河北博物院、南京博物院等多家博物馆面向社会发布公告,征集抗击疫情见证物。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也发起了“2020窗口档案”资料征集活动,鼓励每个人按下快门,写下文字,录制视频,留下抗击疫情的珍贵瞬间。我们为什么要保存历史文物以及研究其背后的故事?因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知荣辱。”博物馆作为保存人类记忆的场所,用守护“物”的方式讲述着祖先们的历史经验、智慧以及精神遗产,其目的之一就是让人类以史为鉴,更好地预测和应对未来。而无论是博物馆在线上直播,还是文博类短剧播放,都是通过互动增加观众的参与感,吸引观众注意力,让观众在轻松有趣环境中长知识、传承文物衍生的精神遗产。此外,与文物相关的衍生文创产品、图书、印刷品、视听资料在内的藏品等也是我们传承精神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物质文化是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他们传递的思想,是人类的珍贵遗产,需要我们共同守护。

来源:文化大数据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